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窗
地震基本知识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时间:2016-01-12 12:28:08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或震源区。理论上常常将震源看作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域。震源区的大小通常由地震的类型和地震大小及地震的方式决定。

      震源深度  将震源看作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以公里计算。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世界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720公里。 

      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称为震中,或震中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震中距  从观测点到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大于100公里、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一般以公里计算,但也常以地面距离对地球球心所张的圆心角表示,单位为度。震中距大于105-110度时称为极远震。 

      发震时刻  发生地震的时间称为发震时刻,国际上使用格林威治时间,中国实用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国际时间早8小时。

      震级  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量,一般根据记录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周期,并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衰减的情况进行计算。震级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和mB、矩震级Mw。近震震级ML是在短周期地震仪记录中量取两个水平分向的周期和振幅计算得到。面波震级Ms是根据中周期或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面波周期和振幅计算得到。体波震级mb是使用短周期地震仪记录中1秒左右的体波振幅来测定,体波震级mB是使用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中5秒左右的体波振幅来测定。矩震级Mw是根据地震波形反演地震波谱计算得到。 

      烈度  地震烈度是按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来划分的。划分依据包括地址现象、对建筑物的破环和人的感觉。目前我国将烈度分为12度。烈度不仅与地震的震级有关,而且还和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地表地质条件有关。

      震源机制  震源机制是指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一般指构造地震的机制,内容包括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震源处岩体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