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6.4级地震

广东省地震局 魏柏林 丁丽青 秦乃岗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资料分析讨论 | 经验与问题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1969年7月26日06时49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 km,北纬21°45′,东经111°45′,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地震造成死33人,伤1000人,倒塌房屋万余间1)

 这次地震是我省自191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阳江及其附近200km范围内没有任何地震台站,仅在离其220km的广州和360km的河源新丰江有地震台。因此,地震前兆资料甚少,仅有1966至1972年赤坎一电城段的垂直形变资料和震后整理的海平面资料。

 地震发生后,中央地震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负责指挥震区的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工作。参加这次地震监测和调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新丰江地震考察队、地质部中南地震地质队;另有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广东省基建指挥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组成抗震工作组,负责阳江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最后编写了,《1969年7月26日广东省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和《广东省阳江地震抗震调查报告》等36篇报告。

 1972年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完成了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和阳江一闸坡支线的I等水准复测工作。1974年4月20日至5月6日,广州地震大队综合队实验室又在该区做了一段时期的流动观测,布设了6个单分向熏烟记录的微震仪,记录到130次地震,其中能交汇出震中的76次,能作出震源机制解的34次,最后完成了《阳江震源力学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此后,广东省每年的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都指出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1986年1月28日阳江发生5.0级地震,广东省地震局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对这次晚期强余震的震害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作出近期内不会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结论,并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

 

地震基本参数 

阳江6.4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el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月  日

  分  秒

  纬

  经

1

1969  7  26

06  49  28

21°45′

111°45′

6.4

5

阳江县西

2)

2

1969      7  26

06  49  43

21°45′

111°45′

6.4

5

南洋边海

[1]

3

1969  7  26

06  49  43

21°75′

111.75°

6.4

5

奇敖岛附近

[2]

 

地震地质背景 

 阳江地区大地构造性质属新活动区——地洼区,位于东南地洼区浙粤地穹系中的绍广列之西南端[3]。在构造体系上,它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南端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海南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之间[4]。据重力资料反演,本区地壳厚度为34km,康氏面深度为18km3)。除沿河、海湾有5—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系变质岩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寒武系变质岩是由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类沉积物组成,属地槽类型复理石建造,经变质而为千枚岩、云母片岩、云英片岩及大理岩,经多期岩浆侵入而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厚度约3000m。其下多为花岗岩,在本区已侵入到变质岩之内,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阳江地震的震源深度约5km,因此,地震多发生在花岗岩介质之中。

 本区构造主要由三组断裂构成。规模最大、活动最强的是北东向断裂,属压性构造;而北西向断裂规模小、断续分布,且控制了本区河流(如漠阳江)和海湾(如洋边海),显张性,成生较晚,活动较新,往往把北东向断裂切割。北东东向断裂,东区虽有分布,但往北则变成北东向。显然,北东东组应归人北东向范畴。

 从本区宏观构造骨架看,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正交断裂网络4),5)(图1)。与发震构造密切相关的是平冈断裂,它由埠场经平冈往南西一直伸人洋边海,呈北东东向,埠场往北则逐渐转成北东向,断裂倾向南东、倾角60—70°,往南西延伸倾角变陡,甚至直立,其长度约l0km。它的走向与布格重力、航磁异常等值线长轴方向接近一致。其成生时代为燕山期或更早,多次活动且延续至今,前期为逆冲性质,后期转为正断层.断裂两侧的第四系厚度差异反映了新构造运动期有着明显活动,中、晚全新世以来(近6000年*),断裂北西盘抬升到高10—25m侵蚀台地,南东盘接受沉积,在平冈农场一带厚度超过l0m。由此看来,在6000年时间内,差异运动幅度至少20m,其速率达3.0—3.4mm/a。又据1972年与1966年两期形变值对比,同样反映出平冈断裂南盘下陷,其速率达7 mm/a 。

 本区历史地震活动微弱。据历史记载,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仅发生11次有感或强烈有感地震(如表2所示)。

1  阳江地区地质构造图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Yangjiang area

        F1织箦断裂;F2白石—那湖断裂;F3冈头—丰头断裂;F4平冈断裂;

        F5温泉断裂;F6大沟断裂;F7三山断裂;F8尖锋岭断裂;F9洎法山断裂;

        F10石镜岭断裂;F11白土断裂;F12洋海断裂;F13河木角断裂;

        F14双捷断裂;F15随垌断裂;F16莲浪断裂;F17白石湾断裂

 

2  阳江地区历史地震一览表

Tabel 2  The timetabl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f Yangjiang region

编号

     间

  载  情  况

震级

  注

1

1484.9.8

地震有声

3

 

2

1534.11

地震,有声如雷

4

 恩平亦震

3

1535.2.25

地震,有声如雷

3

 

4

1535.10.27

九月已卯又大震

3

 

5

1557.2

地震

3

 

6

1667.1.17

正月初四地震,有声如雷

4

阳江、阳春间

7

1678.4

闰三月地震,屋瓦摇动有声

4

 

8

1680.10.6

夏秋大旱,闰八月十四地震

3

 

9

1700.5

四月地震

3

 

10

1702.10

秋九月地震

3

 

11

1714.10

秋九月地震

4

阳春亦震


* 14C测定资料。

 

烈度分布6) 

 阳江6.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强,破坏最严重的集中在阳江县溪头、织箦、程村及平冈四个区。宏观震中位置基本上与微观震中重合。烈度分布见图2。重灾区有52个乡,1006个村;轻灾区有229个乡,2562个村。倒塌房屋共计10762间,严重破坏35965间,一般破坏9084间,压死33人,重伤238人,轻伤762人。其他如堤围严重破坏58处,部分裂缝26处,崩塌2处,共计86处6)

2  阳江6.4级地震等震线图[9]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Ⅷ度区:等震线形态呈北东东向椭圆,出现东西两个中心,中间被低烈度区分割(图2),其中西片较大,面积约157km2;东片较小,约13km2。西片内溪头区的滑桥、严村、金石本、高硐、白土等地区都遭到度强的破坏。在度区内,I类房屋大部分倒塌,其余均遭受严重破坏,砌体承重部分严重开裂或外倾,不经修复不能继续使用;Ⅱ类房屋少数倒塌,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Ⅲ类房屋个别倒塌,少数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遭受一般破坏,个别仍旧完好。Ⅷ度区有人畜伤亡、喷砂冒水和地裂缝等现象。

 Ⅶ度区:等震线呈北东东向椭圆,东西长约57km,南北宽约22km。它经过白沙、笏朝、溪头南、织箦、河木角等地,面积约1000km2。Ⅶ度区内,I类房屋大多数遭受一般或严重破坏,少数倒塌;Ⅱ类房屋多数遭一般破坏;Ⅲ类房屋多数完好,少数遭受一般破坏。

 Ⅵ度区:东西长约l00km,其中东部等震线半经约62km,西部约38km,北部约21km,南部等震线位于海中。Ⅵ度区内,I类房屋仅少数遭受严重破坏,个别倒塌;Ⅱ类房屋一般无严重破坏,少数遭受一般破坏;Ⅲ类房屋一般完好无损。

    V度和Ⅳ度区:房屋一般完好无损,仅个别房屋有掉灰皮或出现细小裂缝现象。

 阳江地震除对建筑物产生破坏以外,还造成了一系列地表破坏现象,如地裂缝、山崩、喷砂冒水,井水变浊和塘水变质等。

 地裂缝7):主要展布方向为北东东和北北西,其次为北北东。这三组地裂缝在Ⅷ、Ⅶ、Ⅵ度区都有出现,尤其是北东东和北北西向地裂缝常在同一地点同时出现,如在平冈区墟仔村(图3)、良村和华垌等地区较为普遍。北北西向地裂缝,常呈雁行排列,一般为张扭性,具左旋特征;北东东向裂缝,有的表现为斜列,具右旋错动性质。另外,在地裂缝中还有北东、北西向者,但较少见,仅分布在溪头区。

阳江6.4级地震产生的地裂缝(据阳江地震地质调查组)

Fig.3  Ground fissures occurred in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a)平冈墟仔村西北500m地震裂缝构成的共轭剪切面;

        (b)蒲埤细垌村北张剪性裂缝及其错动方向

 

    喷砂冒水:这次地震所引起的喷砂冒水和井水、塘水变化等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喷砂12处,温泉4处,冒水或水位、水质变化17处,总体分布方向为北东东。

地 震 序 列 

该地震序列属主-余震型。自1969年7月26日主震发生后,余震绵延不断,时起时伏,至今已达17年之久。6.4级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地震序列总能量的98.97%(图4)。从阳江地震序列(图5)中可看出下列几个特点:

4  阳江6.4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4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1.前震少。据新丰江地震台记录,震前有2次有感地震,即7月16日2.4级和7月24日2.9级。

 2.早期余震震级低,晚期余震震级高。主震后7年内未发生4级以上余震。自1976年5月27日到目前为止,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4次(图5,表3)。早期余震为2—3级,直至1986年1月28日才发生5.0级晚期强余震。

5  阳江6.4级地震序列M-t图

Fig.5  M-t  diagram for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a) M-t  (M≥3.0);  (b) N-t  (M≥0.1);  (c) M-lg t  (M≥3.0)

 

    3.衰减快、缺震多。主震后地震衰减较快。ML≥2.0级地震,1969年共发生278次,1971年降至70次,1977—1984年降到每的10—20次。衰减系数p值为1.10(图6),b值为0.78(图7)。从图4及表3看,4—5级地震缺震较多。一般一个6.0级以上地震序列,应紧接着有2次以上5.0级地震发生,3—4级地震就更多。显然,阳江地震序列,直至1985年还缺5.0级地震1—2次,4.0级地震数次[5]。3.0级以上地震到1986年3月为止也仅31次(表3)。

6  阳江6.4级地震序列日频度衰减曲线

Fig.6  Curve for daily frequency attenuation of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7  阳江6.4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7  b - value curve of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3  阳江6.4级地震序列目录89MS3.0

Tabel 3  The catalogue of Yang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发 震 日 期

发 震 时 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

深度(km)

  中

  名

结 果

来 源

年 月 日

  分  秒

  纬

  经

1

1969  7  26

  06  49

21°45′

111°45′

6.4

 

阳江

1)

2

1969  7  26

  07  04

21°45′

111°45′

3.7

1)

3

1969      7  26

  07  22

21°45′

111°45′

3.1

1)

4

1969  7  26

  07  52

21°45′

111°45′

3.2

1)

5

1969  7  26

  08  37

21°45′

111°45′

3.0

1)

6

1969  7  26

  10  10

21°45′

111°45′

3.3

1)

7

1969  7  26

  10  23

21°45′

111°45′

3.1

1)

8

1969  7  26

  18  59

21°45′

111°45′

3.5

1)

9

1969  7  27

  16  23

21.7°

111.8°

3.2

1)

10

1969  7  27

  19  56

21.7°

111.8°

3.0

1)

11

1969  7  28

  03  39

21.7°

111.8°

3.3

1)

12

1969  7  28

  04  54

21.7°

111.8°

3.2

1)

13

1969  8   7

  21  12

21.7°

111.8°

3.1

1)

14

1969  8  21

  20  41

21.7°

111.8°

3.0

1)

15

1970  3  15

  06  41

21.7°

111.8°

3.0

9

16

1971  7  16

  01  50

21.7°

111.8°

3.0

1)

17

1972  2   9

  08  22

21.7°

111.8°

3.1

1)

18

1972  8  30

  18  06

21.7°

111.8°

3.1

1)

19

1973  6  11

  01  00  55

21.7°

111.8°

3.5

1)

20

1974  7  10

  01  50  20

21.7°

111.8°

3.0

1)

21

1975      2  10

  22  21  31

21.7°

111.8°

3.3

1)

22

1976      5  27

  07  37  37

21.7°

111.8°

4.3

1)

23

1978  10  29

  02  46  52

21.5°

111.8°

3.1

1)

24

1980      7   24

  07  00  07

21.7°

111.8°

4.0

1)

25

1985  09   4

  07  58  14

21.8°

111.8°

3.6

1)

26

1985  09  20

  23  48  44

21.8°

111.8°

3.0

1)

27

1985  10  11

  19  13  55

21.8°

111.8°

3.2

1)

28

1986   1  28

  07  13  52

21.7°

111.8°

5.0

1)

29

1986   1  30

  04  45  01

21.8°

111.8°

3.2

1)

30

1986   3  25

  12  51  07

21.9°

111.8°

3.6

1)

31

1986   3  25

  12  53  01

21.9°

111.8°

3.1

1)

 

震源机制解与地震主破裂面 

 对阳江主震,不同作者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大同小异(表4,图8)。

8  阳江6.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为北北西和北东东。地裂缝既有北北西向,亦有北东东向。等震线长轴显示北东东向,但Ⅷ度高烈度区在西部溪头却有沿北西向伸长之势。从这些方面看,似乎阳江6.4级地震按双力偶机制发震,北北西和北东东向断裂都可能是其发震断裂。房屋多是向南倒,似乎应以北北西向断裂错动为主。可是,冒吵喷水带是按北东东向分布,而余震亦近乎沿北东东向分布,因此,北东东向断裂也有可能为其发震构造。在震中区有一平岗断裂呈北东东向,余震震中多沿该断裂分布,因此,这条断裂更有可能是主震的发震构造。 

4  阳江6.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el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Yangjiang earthquake

编号

  面  Ⅰ

  面  Ⅱ

P  轴

T  轴

B  轴

X  轴

Y 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74

NW

80

340

SW

70

299

22

206

07

100

67

 

 

 

 

[7]

2

74

NW

75

157

SW

66

297

28

204

06

104

61

 

 

 

 

[6]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广东省地震台网是在阳江地震2年以后陆续建立起来的。阳江6.4级地震之前,在距震中300km范围内只有石榴岗台,它有测震和地磁两种手段(图9)。另外,沿海在距震中300km范围内,海洋局和港务局等设有闸坡、北津、硇州、黄坡、三灶、灯笼山、南沙、涠州等8个验潮站[8],可以观测海平面变化(图9)。再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五大队地测量队,国家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于1956年在杭广南线,闸坡支线进行过Ⅰ等水准测量。1972年,广东省地震局测量队又在同一地点进行了Ⅰ等水准的复测,取得了震前与震后的形变测量资料。最后,在阳江主震发生后还调查到水位、电磁场及动物异常等现象6,7)

9  阳江周围地区观测项目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observational items in the Yangjiang

       surrounding area

 

 阳江地震前,石榴岗台的测震记录中断,而地磁未发现异常,只在震后,整理了海平面及水准测量资料才发现一些中长期异常。此外,地震后的现场调查搜集到一些群众反映的诸如地下水位、水质、电磁场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反常等短临异常。异常情况见表5和图10—14。现按长中短临异常过程介绍如下:

(一)中长期异常

 1.海平面变化

 根据闸坡验潮站海平面变化资料与附近沿海几个验潮站的资料对比得知,闸坡站自1965年至1969年震前有一明显的异常图象,即上升—下降—回升—发震的过程,有别于其他验潮站的变化(图10),其最大异常幅度达10cm左右(图11)。

10  阳江6.4级地震前后沿海验潮站海平面变化曲线

Fig.10  Curves showing sea level variation observed by tidal stations along the coast

       before and after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2.水准测量10,11)

 据杭广南线赤坎—电城段水准测量资料,由1956年和1966年两期成果进行对比,明显地显示从苍城—海陵断裂到织箦断裂呈现一个较大幅度的隆起,其东西距离达100km (12),隆起幅度约50mm(图13)。1969年阳江地震后,于1972年又对该段进行了水准复测,结果原隆起区消失,且有下降趋势,幅值约为-30mm。测量结果表明,震中区附近地壳运动于震前上升,震后下降(图13)。

(二)短临异常

 阳江地震后,阳江地震考察队在调查阳江地震前兆及震害过程中发现一些地下水位、水质变化、收音机受干扰、动物行为反常等情况,现分述如下:

 1.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变化

 溪头区滑桥村一水井,震前2—3天其水位比平常上升约47mm,且变浑、冒泡,震后逐渐变清。大沟区华垌村东水井7月26日震前水位上升20—30mm。江城县建筑公司一水井,震前二天早上水位显著上升,晚上又突然下降了几米。另外,大沟、塘坪区出现2—3口井水位下降等现象。 

11  阳江6.4级地震前后闸坡、硇州海平面变化曲线

Fig.11  Curves showing the sea level variation in Zhapo and Naozhou

                   before and after the M 6.4 Yangjiang earthquake

 

 

12  杭广南线重复水准测量路线图

Fig.11  Diagram of repeated leveling route along southern section

        of Hangzhou—Guangzhou railway

 

 

 

13  赤坎—电城段高差变化图

Fig.13  Diagram for variation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along  

        Chikan—Diancheng

 

2.电磁场变化

震前发现收音机声音突然中断,如阳江县城东风小学的海河牌四灯交流电收音机,震前3—5分钟突然中断,震后又恢复正常。有的是噪音干扰严重,如东关区派出所林苏友的五管半导体收音机,震前半小时,突然嘈杂不清,久调无效,紧接着地震就发生了。

3.动物异常反应

 震前1—2天或几分钟,震中区内出现鸽子不回家,老猫叼着小猫搬家,猪往外跑等现象。震前几分钟,有的人突然感到心跳加快烦闷不安。

异常情况登计表

Table 5  The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观测

项目

台站或

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

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

变化

最大

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

类别

图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1

海平面

闸坡

月均值图

切比晓夫滤波法

1965

1969

平稳

+10

cm

15

A

10

11

上升—下降—回升—发震

2

水准

测量

赤坎

电城

垂直形变剖面图

两次重复测量结果之差远超过极限误差

1956

1966

1972年恢复

+5C

nn

23

A

12

13

震前上升,震后下降。震中附近上升幅度最大

3

宏观

溪头滑

桥村

地下水位水质观察

改变常态

震前2—3d

恢复

正常

+47

cm

6

C

 

水位上升、变浑、冒气泡

阳江县城东风小学

电磁现

象观察

四灯交流收音机收听异常

震前3—5

正常

 

24

D

 

收音突然中断

东关区

电磁现

象观察

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异常

震前半

小时

正常

 

48

D

 

杂音干扰,调谐无效

震中区

动物习

性观察

习性反常

震前

1—   2d或几分钟

正常

 

5—10

C

 

鸽子、猫、猪等动物异常

 

前兆异常资料的分析与讨论 

    因资料缺乏,仅就海平面及水准资料的前兆异常特征和资料处理情况简述如下:

  1.海平面变化

  震中附近验潮站仅有闸坡及北津两站,因北津站缺少前期资料,故以分析闸坡站资料为主。采用切比晓夫拟合及滤波计算方法,在分析华南沿海1963—1981年海平面长期变化特征一致的基础上,应用小区域内各站对比得到闸坡站在地震前的异常图象(图10,11)。

 图10是华南沿海验潮站经滤去9年以上长周期成分的2年周期变化图。它反映了海平面2至9年的变化周期,对于一个6级地震,它的震前形变异常时间就在这个时段内。由图看到闸坡站自19651969年的震前异常图象:上升一下降—回升一发震。这有别于其他站的变化。

 图11是闸坡站与硇州站对比情况,该两站的各种周期拟合曲线及余差曲线均相似,且拟合中误差相近,余差都具有同值同向的特点,但在图11上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在对比时段里两条曲线重合非常好,唯1965—1969年间相差颇大,闸坡站的异常最大值约为l0cm。

 据查,此期间验潮站仪器工作正常,附近没有特殊天象、海象等影响,可以认为闸坡站的变化是可信的。因此,这种海平面变化的差异现象只能解释为附近地壳运动有一个下降、回升过程。这就是阳江地震前,位于震中区的闸坡站通过海平面变化给我们提供的地壳垂直形变的地震前兆信息,它在震前4年就显示出来了。

2.地形变测量

 在阳江震区可供形变分析的资料只有重复水准测量成果。表6列出了它们的施测时间、精度及施测单位。杭广南线的广州一南宁段与南佛线的点位重合,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基础。图12是施测路线及示意图。上述水准路线的布设基本上能控制1969年阳江地震震中区的形变异常变化区域,通过对各期成果的对比可以为我们提供地震前后形变异常的信息。

 计算采用通过震区的杭广南线赤坎一电城段的资料,并均以杭广459号点为计算原点,对测线的垂直变化进行分析。图13(a)表示1956—1966年该测线的地壳垂直运动剖面图。自赤坎往西逐渐上升,大约在通过苍海陵断裂后,一直保持一定的上升幅度。在通过织箦断裂后逐渐下降,直至电城形成一个明显的局部隆起区,该区东西距离约为100km,相对于赤坎原点平均隆起幅度为50mm左右。对比广州—南宁段剖面图,这种局部隆起的幅度和范围是唯一的。由赤坎至473号点全长84.9km,相对垂直运动达61.1mm,如以每公里测量中误差m=±1mm计算,按误差传播定律,50km的中误差m=±7.07mm,1966年与1956年两次观测成果之差的中误差为±l0mm,其极限误差为±20mm,则该两次观测成果之差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因此,可以判断它不是由于观测误差引起的,而很可能是与阳江地震前的局部地形变有关。震后三年,即1972年对该测线进行了复测,图13(b)曲线就是1972年与1966年的高差变化图,各点均处于下降状态;在原来上升幅度最大的地段出现了下降,在震前的局部隆起部分保持凹陷形态,幅度约为-30mm左右。依据同样的精度分析,可以认为这也不是由于观测误差引起的,而是一种地壳的形变。图14(a)曲线是闸玻支线1972相对1966年的高差变化图。对比图13(b)曲线可以看到,此期间阳江以南震区的形变特征与杭广南线上的很一致,都是以下降活动为主,只是在离阳江南约11km过河后变化特别大,相对于477号点(阳江)下降幅度达-110mm。显然,它也远远超出了测量误差范围。虽然不能确定这些大幅度的地形变都是在地震前发生的,但至少可以认为,在地震前后震中区曾有过剧烈的地壳升降运动。图14(b)曲线所表示的1972—1980年资料中这种大幅度的变化已趋消失,说明1972年以后该区的地壳运动已趋平静,而这种平静更能衬托出地震前后时段的那种不平静。 

6  重复水准测量情况表

Tabel 6  Conditions of repeated leveling

编号

线路名称

施测精度

施测日期

施测单位

1

南 佛 线

Ⅱ等

1956年

总参大地三、五队

2

杭广南线

Ⅰ等

1966年

国测大地二队

3

杭广南线

Ⅰ等

1972年

广东省地震局测量队

4

杭广南线

Ⅰ等

1979年

广东省地震局测量队

5

闸坡支线

Ⅰ等

1966年

国测大地二队

6

闸坡支线

Ⅰ等

1972年

广东省地震局测量队

7

闸坡支线

Ⅰ等

1980年

广东省地震局测量队

 

14  闸坡支线高差变化图

Fig.14  Diagram for variation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along Zhapo

        feeder railway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区的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虽然不多,但还是提供了1969年阳江地震前的长期形变异常特征。它表现为震前震中区附近东西约l00km长测线上的局部地壳隆起异常。地震后,原来的隆起区转变为下沉回复运动;另有一南北50km长测线上的形变与东西向测线的变化相呼应,并且在跨越北西向断裂处表现了明显的落差运动。

经验与问题 

从阳江地震震例总结中可以得出下列几点经验教训:

1.东南沿海地震带的6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沿海,因此要加强沿海的地震监测工作。

2.历史上没有强震记载的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对潜在震源进行多方探测和综合判定等研究。

3.水准测量复测周期太长,建议沿海地区能每隔5年复测一次。

4.阳江主震发生后,余震不断,且时有起伏,如1986年1月28日发生一次晚期强余震,说明本区的地震能量还未释放完。另外,从邻区的吴川一四会断裂带近年发生一系列成带出现的地裂、塌陷、滑坡等现象来看,表明这一地带的地应力有所加强。为了监视阳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建议在阳江附近建立一个至少由4个台组成的台网,并在阳江台增设几种观测项目,如地下水位及水氡等。

 

  考  文  献 

[1] 中央地震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71。

[2] 谢毓寿等,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5卷,科学出版社,1983。

[3]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

[4]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4。

[5] 魏柏林等,1986年1月28日阳江5.0级地震,华南地震,Vo1.6,No.2,1986。

[6] 鄢家全等,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Vo1.1,No.1,1979。

[7] 林纪曾等,东南沿海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Vo1.4,No.3,1980。

[8] 丁丽青等,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华南地震, Vo1.5,No.1,

    1985。

[9] 顾功叙等,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

  考  资  料 

1) 中央地震办公室等,阳江地震调查材料,1969。

2) 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1979。

3) 广州地震大队地震综合物探队,粤桂湘地区深部重力场的特征及深部构造形态地震带

    划分的初步意见,1975。

4) 任镇寰等,琼北邻区大震的地震构造标志总结,1985。

5) 魏柏林等,阳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与应力场,1986。

6) 赴阳江地震调查组,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1969。

7) 赴阳江地震调查组,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地震地质调查,1969。

8) 阳江地震台网,阳江地震台网地震目录,1969。

9) 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目录(1972-1986)。

10)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阳江地震与地壳垂直形变,1973。

11)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粤,桂、杭广南线高程变化分析,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