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文 献
[1] 中央地震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71。
[2] 谢毓寿等,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5卷,科学出版社,1983。
[3]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
[4]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4。
[5] 魏柏林等,1986年1月28日阳江5.0级地震,华南地震,Vo1.6,No.2,1986。
[6] 鄢家全等,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Vo1.1,No.1,1979。
[7] 林纪曾等,东南沿海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Vo1.4,No.3,1980。
[8] 丁丽青等,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华南地震, Vo1.5,No.1,
1985。
[9] 顾功叙等,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
参 考 资 料
1) 中央地震办公室等,阳江地震调查材料,1969。
2) 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1979。
3) 广州地震大队地震综合物探队,粤桂湘地区深部重力场的特征及深部构造形态地震带
划分的初步意见,1975。
4) 任镇寰等,琼北邻区大震的地震构造标志总结,1985。
5) 魏柏林等,阳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与应力场,1986。
6) 赴阳江地震调查组,1969年7月26日阳江地震宏观调查报告,1969。
7) 赴阳江地震调查组,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地震地质调查,1969。
8) 阳江地震台网,阳江地震台网地震目录,1969。
9) 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目录(1972-1986)。
10)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阳江地震与地壳垂直形变,1973。
11)广州地震大队测量队,粤,桂、杭广南线高程变化分析,1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