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6 通海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The abnormal situations of Tonghai earthquake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 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条带 |
北纬 22°—26.5°,东经 100°—106°, 北到东川,南到思茅,东到麻栗坡,西到南华 |
M≥4.0级地震震中分布 |
1965-1969年云南台网能控制该区M≥4.0级地震 |
1965 |
|
|
|
AⅡ |
1965年沿屏边、建水、通海至南华一线,形成M≥4.0级地震的北西向条带 |
|
2 |
地震空区 |
1966-1969.6 |
空区破坏 |
|
|
|
|
1966-1969年6月形成空区,空区半径约180km,空区形成时间共3.5a |
|||
3 |
水准测量 |
大红及昆墨水准路线 |
两期成果差值 |
Ⅲ等水准 |
1958-1969 |
原下沉区以更大幅度下沉 |
60mm |
15 |
AⅡ |
在极震区内,距震中15km的曲江盆地,出现60mm 的相对下降区,曲江断裂北盘相对上升南盘下降 |
|
4 |
气温 |
震中周围100km |
统计震中周围历年回暖日期,并按早迟编号,编号越小该年回暖越早,反之则迟 |
编号为1,表明该站为历年回暖最早的年份。 |
1969.12.1 |
异常 消失 |
2个月 |
30-50 |
BⅡ |
回暖特别早的(编号1)仅限于震区附近,外围各站一般 |
|
5 |
气温 |
通海站 |
该站1963-1967年(不包括1969-1970年)多年12月15日至1月31日与1969-1970年同期同日极端最高气温逐日对比 |
高出同期同时极端最高气温视为异常 |
1969.12.31 -1970.1.4 |
异常 消失 |
1.1℃ |
20 |
CⅡ |
1969年12月31日-1970年1月4日连续5天打破同期历史记录的上限,突破量为0.1-1.1℃ |
|
6 |
气温 |
震中周围80km |
1969年12月31日通海等站最高气温与历年同日最高气温差值对比 |
差值为正被视为异常 |
1969.12.31 |
异常 消失 |
0.5℃ |
50 |
CⅡ |
江川、华宁、通海等站 1969年12月31日最高气温与历年最高气温差值,比外围地区高0.3-0.5℃ |
|
7 |
气温 |
川滇地区108个气象站 |
每台气温年均值一阶差分 |
①108个站中,大于71%的站出现正值; ②场内年差分极值≥1.2℃。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视为异常 |
1969.1-12 |
|
|
|
D |
1.1969年一阶差分正值达100% 2.1969年场内年差分极值达1.3℃,均满足异常判定标准 |
|
8 |
旱涝 |
云南全省气象站 |
各站年雨量距平百分率 |
|
1968-1969 |
|
55% |
|
D |
1968年开远、元江一带出现距平值达40-50%的洪涝,1969年红河一带出现-40%的干旱,震前2年出现旱涝振荡 |
|
9 |
宏观 |
Ⅶ-Ⅹ等高烈度区内,动物异常共71起,17种,上述范围内的动物异常占总数的97%外围占3% |
动物习性观察(狗) |
违反常态 |
1970.1.1-4 |
|
13起 |
|
C |
|
弃窝搬家,母狗衔着小仔乱跑,上屋栖息,狂吠、刨洞 |
动物习性观察(鸡) |
违反常态 |
1969.12. 中、下旬 ,1970.1.4-5 |
强余震前有类似异常出现 |
10起 |
|
C |
|
不进窝,惊飞上树或高处栖息,常啼叫 |
|||
动物习性观察(泥鳅、鳝鱼、鲤鱼、小白鱼等) |
|
1969.12. 下旬,1970.1.2-4 |
1970年2月初还有类似异常 |
10起 |
|
C |
|
杞麓湖、池塘、水田中的鱼成群迁游浅水区,一次可捕十几公斤群浮水面,惊慌翻跳 |
|||
动物习性观察(鼠) |
违反常态 |
1969.12.下旬-1970.1.5 |
|
8起 |
|
C |
|
震前7-8天老鼠惊恐乱跑,衔着小老鼠搬家,震前2-3天到发震当天晚上,突然平静,普遍反映不见老鼠 |
|||
动物习性观察(鸽) |
违反常态 |
1969.12底-1970.1.4 |
|
6起 |
|
C |
|
震前3-4天至发震当晚,不进窝,深夜惊恐上天盘旋或上树栖息 |
|||
动物习性观察(猪) |
违反常态 |
1970.1.1-震前10分钟 |
|
5起 |
|
C |
|
不进厩,在厩内乱拱,乱叫,越厩逃跑,突然吼叫 |
|||
动物习性观察(牛) |
违反常态 |
1969.12底-1970.1.4晚 |
|
5起 |
|
C |
|
不进厩,整夜嗥叫,撞倒厩栏外逃 |
|||
动物习性观察(骡、马) |
违反常态 |
1969.12底-1970.1.4晚 |
|
4起 |
|
C |
|
不进厩,拴着的骡子挣断绳子逃跑,踢伤人,连夜嘶叫 |
|||
动物习性观察(蜂) |
违反常态 |
1969.12底-1970.1.5大震 |
|
3起 |
|
C |
|
震前10多天至震前不久全部飞走 |
|||
动物习性观察(乌鸦、麻雀、野鸭等鸟类) |
违反常态 |
1969.12下旬-1970.1.4晚 |
|
5起 |
|
C |
|
惊飞,白天惊啼,扑翅乱飞 |
|||
动物习性观察(鸭) |
违反常态 |
1970.1.3-4 |
|
3起 |
|
C |
|
不进厩,不下水或惊飞上岸 |
|||
动物习性观察(羊) |
违反常态 |
1969.12-1970.1.4 |
|
2起 |
|
C |
|
多数反映不进厩,个别爬上屋顶 |
|||
动物习性观察(猫) |
违反常态 |
1970.1.2 |
|
1起 |
|
C |
|
不回家 |
|||
动物习性观察(蛇) |
违反常态 |
1969.12初-1970.1.4 |
|
2起 |
|
C |
|
此时正值蛇冬眠时期,它反而出洞 |
|||
距震中30km以内Ⅷ度以上地区,集中(85%)分布在发震断裂附近5km以内 |
地下水观察 |
违反常态 |
1969.12 中、下旬-1970.1.4晚 |
部分余震前亦有类似变化 |
水位上升或下降2m 左右,共31起 |
|
C |
|
井、泉水位出现幅度达0.2-2m 的上升或下降,甚至溢出或变干,有的墙脚冒出新泉,井、泉、坝塘、秧田、小河、湖水变浑(乳白、红、黑、黄、绿等色)变臭,变味冒泡;部分泉、湖底冒红泥沙 |
||
震中区及附近的通海、峨山最多,其次为玉溪江川县的部分地区 |
地光观察 |
|
1969.12初-1970.1.4晚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 |
到1970.3还出现 |
最亮者可看见山川、禾苗和道路,共24起 |
|
C |
|
颜色:白、红、兰、红黄等色,形状有雷电和晚霞式闪光或片状光、带状及球状光等;出现时间:震前几分钟至几秒钟共21起,一个月至三天共3起,震后共10起 |
||
震中区的峨山、通海及附近玉溪等地 |
地声观察 |
|
1970.1.5震前2-3分钟至几秒钟 |
|
共19起 |
|
C |
|
多数反映听到低沉嗡嗡声,隆隆吼叫声,呜呜声,后接着就地震 |
||
峨山一带 |
地气味观察 |
|
1970.1.2-5凌晨震时 |
消失 |
共2起 |
|
D |
|
特殊臭味 |
||
峨山县城 |
电磁扰动 |
|
1970.1.4.19时 |
某些强余震前有类似现象 |
1起 |
|
D |
|
收音机音量减弱,已难于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