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龙陵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7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 频度 |
云南地区(含边界外30km) |
M≥5.0级地震年频度(计前震不计余震,双震、震群计一次事件) |
年频度≥5次(当年最大震级小于6.5级) |
1975.1-12 |
正常 |
高出多年均值131%(3-4次) |
|
AⅠ |
1975年M≥5.0级地震达6次。1950-1986年研究区共出现三次异常,对应省内及邻区三次M≥7.0级地震,对应率3/3 |
|
云南及邻区(北纬21-29°,东经97-106°) |
全省M=3.5-5.9级地震频度分析 |
根据不同时段测震控制能力规定:1972-1976年频度≥60次为异常 |
1974.1-1975.12 |
又有异常出现 |
最高达80次 |
|
AⅠ |
异常出现后省内及邻区未来1-1.5年可能发生7.0( ±0.5 )级地震,对应率5/6 |
|||
2 |
地震 空区 |
震中周围地区 (北纬23-26.3°,东经97-99.7°) |
1965-1976年M≥4.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 |
形成空区 |
1965.1-1970.12 |
空区消失 |
|
|
AⅡ |
1965-1970年M≥4.0 级地震形成空区,长轴200km。1971-1974年腾冲-龙陵一带先后发生8次MM≥4.0级地震(最大5.1级),致使空区破坏 |
|
3 |
地震条带 |
云南西部(东经102°以西) |
M≥4.0级地震图象分析 |
形成地震条带 |
1975.1-1976.5 |
北西条带消失,北东条带仍存在 |
|
|
AⅡ |
1975年1月-1976年5月龙陵-下关-宁蒗和龙陵-澜沧-思茅、勐腊一带分别形成北东和北西条带,交汇于龙陵、腾冲一带 |
|
4 |
地震月频度 |
震中周围地区 (北纬23-26.5°,东经97-99.7°) |
M≥2.5级地震频度分析 |
月频度大于1965-1977年平均值(6次) |
1974.1-1975.12 |
正常 |
高于平均频度2-3倍 |
|
AⅡ |
1974-1975年月频度达16-12次,震前5个月频度降低,恢复到平均水平 |
|
5 |
波速比 |
北纬24°10′-25°,东经98°20′-99°10′ |
取腾冲云县两台按vS/vP=(vSB-vSA)/(vPB-vPA)对震区的波速比变化进行检查 |
取vS/vP=1.7为正常值 |
1972.9-1975.12 |
回升 |
±7% |
|
AⅢ |
1972年9月-1975年12月,该区多数vS/vP<1.65;1975年12月波速比开始回升,至5月恢复正常 |
|
6 |
地温 |
芒市气象台 |
据该台气温,地温(0.2,0.4,0.8m )月均值及月距平值对比分析 |
大于1-2倍标准差 |
0.4m地温:1973.9-1975.2,0.8m地温:1973.4-1974.12 |
恢复正常 |
4.2°C |
28 |
AⅠ |
将20年资料进行月距平处理,发现:0.8m 地温于 1973 年4月-1974年12月, 出现连续21月高值,距平值达1.7-4.2°,0.4m地温于1973年9月-1975年2月,出现连续17月高温,距平值达0.2-3.1°C,可见深部异常早,升温幅度大,同期气温偏低,说明热源来自深部 |
|
7 |
水氡 |
下关台 |
旬均值 |
测值≥10%均值 |
1975.5.31-1976.3 |
又出现新异常 |
14.8% |
192 |
AⅠ |
震前1年测值上升,震前2月恢复到均值 |
|
8 |
水氡 |
洱源台 |
旬均值日均值 |
测值≥10%均值 |
1976.5.15 |
异常一直持续到1976.7 |
23% |
213 |
CⅠ |
震前15天,测值大幅度上升,主震后的6-7月份内,震区几次强余震前均有大幅度突跳 |
|
9 |
水氡 |
宜良汤池 |
旬均值及旬距平值 |
距平值大于二倍标准差,连续3旬以上 |
1975.6-1976.3 |
正常 |
24.2% |
440 |
AⅠ |
该点水氡值受汤池河水位影响有年变,用距平值消除年变,出现高值异常对应云南7.0级以上地震 |
|
10 |
水氡 |
寻甸塘子 |
旬均值 |
测值>10%均值 |
1975.10-1976.5 |
正常 |
47% |
473 |
AⅡ |
1975年10月后,测值大幅度上升,临震有突跳 |
|
11 |
水氡 |
渡口台 |
月均值 |
破坏年变 |
1975.1-8 |
正常 |
23-36 |
380 |
AⅢ |
测点值年变清楚,每年1月、9月分别为最低和最高值,1975年1月测值未降到最低值, 而6月却上升到最高值 |
|
12 |
水位(流量) |
滕冲和顺 |
日均值 |
大幅度变化 |
1976.5.13-20 |
正常 |
断流 |
60 |
CⅡ |
|
对三个泉进行流量观测,5月13日起流量逐渐减少到断流。5月20日以后激增并出现喷砂现象 |
13 |
水位 |
保山一中 |
日均值 |
大幅度变化 |
1976.5.27-28 |
大幅度下降 |
2.7cm |
77 |
CⅡ |
震前2天水位下降2.7cm |
|
14 |
水位 |
下关4144井 |
旬均值 |
大于2倍标准差 |
1975.12- |
震后水位仍为高值,至1976年11月7日,宁蒗 6.7级地震后才恢复正常 |
上升0.86m |
192 |
AⅠ |
多年均值水位为36.64m,有年变,每年12月水位低,而1975年12月水位上升,破坏年变规律,到1976年5月上升幅度达0.86m |
|
15 |
水位 |
会泽小江温泉 |
月均值 |
以正常年变,年幅差>18mm,降水与水位相关系数R>0.5为正常标准 |
1975.1-12 |
正常 |
5.1cm |
490 |
AⅠ |
该泉水位受降水影响,正常情况水位6-9月出现峰值,1975年水位峰值提前到2月,6-9月水位为低值,水位与降水相关系数为 –0.5, 打破年变规律 |
|
16 |
水温 |
龙陵邦腊掌温泉 |
旬均值、旬距平值及日均值 |
与多年同期水温对比 |
1976.4.18-5.29 |
大幅度下降 |
上升11.5°C |
15-20 |
BⅠ |
水温有年变,每年2-5月和8-10月分别为低温和高温时段。 1975 年4月18日水温突然从81°增至91°C,5月中旬甚至达93°C |
|
17 |
电感应力 |
下 关(N30°E) |
旬均值日均值 |
相对变化幅度 |
1975.5-1976.2 |
又出现新异常后发生宁蒗地震 |
22% |
192 |
AⅡ CⅡ |
测值趋势性下降,临震前2天(5月27日)突升335μH ,震前几分钟开机观测时发现指针大幅度摆动,无法读数 |
|
18 |
电感应力 |
剑川台(N30°E) |
日均值及旬均值 |
相对变化幅度 |
1976.4.20-5.29 |
正常 |
9.6% |
253 |
BⅡ |
1976年4月20日开始,剑川台N30°E向元件测值出现大幅度跳动 |
|
19 |
电感应力 |
昆明台(N30°W)(EW) |
日均值 |
相对变化幅度 |
1975.6-1976.1 |
正常 |
11% |
410 |
AⅡ CⅡ |
1975年6月-1976年1月的测值下降,1976年5月15-18日EW向元件测值突降480μH ,后又突升 |
|
20 |
电感应力 |
建水台(N30°W) |
旬均值 |
相对变化幅度 |
1975.7-1976.4.20 |
正常 |
5.5% |
430 |
AⅡ |
1975年7月-1976年4月中旬测值下降 |
|
21 |
电感应力 |
嵩明(N30°E) |
日均值 |
相对变化幅度 |
1976.5.17 |
正常 |
14.5% |
447 |
CⅡ |
1976年5月17日测值突升570μH,并持续稳定,直至发震 |
|
22 |
跨断层短水准 |
楚雄场地短水准(3-4边) |
旬均值 |
破坏年变(误差0.1mm) |
1976.1.20-5.29 |
正常 |
0.8mm |
292 |
BⅡ CⅡ |
水准3-4边旬均值曲线有年变,每年6月中旬到最高,1-2月最低值。1975-1976年6月呈趋势性下降,在下降过程中,于1976年1-5月出现反向上升,震前的5月5日至21日出现突跳,幅度达0.54mm |
|
23 |
跨断层短基线 |
楚雄短基线(Ⅰ-Ⅲ边) |
月测值 |
破坏年变(误差0.1mm ) |
1976.1- |
1976.9异常结束 |
1mm |
292 |
BⅡ |
基线Ⅰ-Ⅲ边测值有年变,每年8-9月、3-5月分别为最高和最低值,1976年1-9月测值反向,1-5月测值上升,8-9月测值下降 |
|
24 |
跨断层短水准 |
通海高大场地短水准(1-2边) |
月测值 |
破坏年变(误差0.1mm ) |
1975.7-1976.2 |
正常 |
2mm |
413 |
AⅡ |
1975年2月-1976年2月测值反向、破坏年变。正常年变为:每年4-6月、9-2月分别为高、低值段 |
|
25 |
水平摆地倾斜 |
渡口台 |
月均值失量图 |
破坏年变 |
1975.1-12 |
正常 |
|
380 |
AⅢ |
1972-1982年多年月均值矢量图作标准,1975年与之相比结果,反向、破坏年变 |
|
26 |
水平摆地倾斜 |
通海台 |
南北向旬均值分量图 |
破坏年变 |
1976.2-4 |
正常 |
1.5" |
413 |
BⅡ |
以1973-1980年多年旬均值曲线为标准,1976年2-4月测值反向下降(南倾) |
|
27 |
视电阻率 |
楚雄台(SN道) |
旬均值 |
下降超过一定幅度 |
1974.3-1976.1 |
正常 |
下降17% |
292 |
AⅡ |
1974年3月-1976年1月测值大幅度下降,1976年1月恢复至正常值 |
|
28 |
重力 |
昆明台 |
日均值 |
与正常趋势变化对比 |
1975.12-1976.5.14 |
正常 |
270×10-8m/s2 |
410 |
BⅡ |
1975年12月以前,日均值变化约为(-8×10-8m/s2)/天,12月中旬至1976年4月初变为 (-10×10-8m/s2)/天和(-5×10-8m/s2)/天,5月14日后恢复正常 |
|
29 |
地磁(Z) |
云县-昆明 |
日整点值相关系数分析 |
正常相关系数0.9,标准差为0.09 |
1976.3.20-5.20 |
正常 |
|
147 |
BⅡ |
异常时段,相关系数降到0.23 |
|
30 |
地磁(Z) |
下关-昆明 |
日整点值相关系数分析 |
正常相关系数为0.92,标准差为0.07 |
1976.4.21-5.29 |
恢复正常 |
|
192 |
BⅡ |
异常时段,相关系数降到0.51 |
|
31 |
宏观 |
震中周围30-40km |
动物行为观察,地声、地光、地气观察 |
违反常态 |
1976.5.25-29震前数小时 |
|
|
0-40 |
C |
|
22种动物出现异常,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