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盐源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波速比 |
盐源—宁蒗 |
和达法 |
<1.73正常值 |
1972. 1—1976.6 |
恢复正常后又渐趋低值 |
0.13 |
0—100 |
AⅡ |
[1]4.14 |
|
2 |
小震空区 |
四川地震台网与云南地震台网 |
震中分布图 |
按四川、云南联合处理地震目录。在分小区的年小震震中分布图上圈定空区 |
1972. 1—1976.9 |
1976年10月 以后空区破坏, 震后空区被 余震填满 |
|
0—40 |
AⅠ |
[1]4.8 |
空区存在时间与波速比异常时间一致,空区范围与余震区分布范围吻合 |
3 |
小震频度 |
四川地震台网与云南地震台网 |
M>2.0级地震分小区作年频度直方图 |
年频度N—t直方图偏离正常变化的范围 |
1972. 1—1976.11 |
恢复正常 |
100次/年 |
40—80 |
AⅠ |
[1]4.6 |
在空区外围40—80km的矩形地区,小震频度逐年增长。1976年达最大值 |
4 |
h值 |
四川地震台网 |
按刘正荣“地震频度与地震预报”方法用量板法测定 |
h<1 |
1976.10.29 |
正常 |
0.65 |
24 |
CⅠ |
|
四川地区清理结果,当h≤0.7时,报准率为88% |
5 |
背景性地震条带 |
四川地震台网和云南地震台网 |
震中分布图和带内与带外频度比N/(N'+1) 曲线 |
条带长:宽>4∶1;N/(N′+1)大于2倍均方差;缺震空段<1/3 |
1975— |
震后条带消失 |
|
0—280 |
AⅡ |
[1]4.4 |
呈NNE走向与玉龙雪山断裂带的走向一致 |
6 |
小震条带 |
四川地震台网与云南地震台网 |
震中分布图和带内与带外频度比N/(N′+1)曲线 |
条带长∶宽>4∶1;N/(N′+1)大于2倍均方差;缺震空段<1/3 |
Ⅰ:1976.9—11 Ⅱ:1976.10 |
条带消失 |
|
0—2800—250 |
BⅠ |
[1]4.5 |
NWW走向 NNE走向与玉龙雪山断裂带走向一致 |
7 |
b值 |
四川地震台网 |
用极大似然法,采用等个数(40个一组,5个地震滑动一次),分组计算b值。 Mo=2.5 |
偏离平均值±均方差 |
1976.1-1976.11 |
恢复正常 |
1.7 |
0—300 |
AⅡ |
[1]4.15 |
统计九龙—盐源地震带的带内b值,为正异常 |
8 |
长水准 |
德昌—西昌 |
不定期的实测曲线 |
按误差理论估算精度,以超过2倍中误差作异带 |
1967— 1976.11 |
恢复正常的下降趋势 |
23± 3.9mm |
120 |
AⅡ |
[1]5.18 |
安宁河谷正常趋势为地堑式下沉,1967年反向隆起,1974年起快速隆起,震后又恢复正常的下沉趋势 |
9 |
短 水 准 |
漾 濞 场 地2-1边 |
实测值曲线 |
与正常年变动态对比分析 |
1975— |
1978年恢复正常 |
|
240 |
AⅡ |
[1]5.20a |
正常年变为每年4月和10月,分别为低点和高点,1975年以后年变消失;该异常与龙陵地震的异常叠加 |
10 |
短 基 线 |
下关场地1—2边 |
实测值曲线 |
超过2倍中误差 |
1975.5—1976.11 |
恢 复 正 常 变化速率 |
2.5mm |
240 |
AⅡ |
[1]5.20b |
跨断层垂直边增长,显示为加速右旋;与龙陵地震的异常叠加 |
11 |
地 倾 斜 |
康定 |
整 点 值 曲线 |
打破正常的日变形态规律 |
1976.10.27-10.31 |
恢 复 正 常 |
|
290 |
CⅡ |
|
表现为日变幅消失,日变曲线拉平 |
12 |
视电阻率 |
渡口 |
日 均 值 曲线 |
偏 离 基 线 大于2% |
1976.8—10 |
恢 复 正 常 |
NW4.8%(平均2.3%) |
130 |
BⅡ |
[1]5.3 |
正常年动态为每年8—10月低值,12-1月高值,而1976年8-10月测值明显增高,为正异常 |
13 |
视电阻率 |
米易 |
日 均 值 曲线 |
偏 离 基 线 大于2% |
1976.9 —11 |
恢 复 正 常 |
SN 12.8% (平均6.5%) |
130 |
BⅡ |
[1]5.3 |
正常年动态为每年1—3月高值,10月低值,而1976年9-10月的测值明显增高,为正异常 |
14 |
视电阻率 |
姑咱 |
月 均 值 曲线 |
长期偏离基线,大于2% |
1975.12— |
1977年4月恢复 |
SN-4.7% |
300 |
AⅡ |
[1]5.2 |
1975年变化量小于±0.5%,1976年下降达-4.7%,10月回升,在恢复过程中发震 |
15 |
地磁(核磁) |
盐源 |
昭觉台-盐源台整点值差值曲线 |
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 10. 20-11.7 |
1976. 12. 13以后逐步恢复正常 |
-21.2nT |
40 |
CⅡ |
[1]5.4 |
盐源相对昭觉突降,在 6.4级地震前也有同类异常 |
16 |
地磁(ΔZ低点位移) |
川、滇地磁台网 |
ΔZ整点值曲线 |
11点前及15点后出现低点,且应大于1/2台出现异常 |
1976.10.7 |
正常 |
|
<500 |
CⅡ |
[1]5.6 |
以异常日起30±3天或41±3天作预报时间,据四川地区统计,报准率约1/3 |
17 |
地磁(ΔZ日变畸变)] |
川、滇地磁台网 |
ΔZ整点值曲线 |
日变幅拉平或波谷分裂 |
1976.10.24-11.7 |
正常 |
|
<500 |
CⅡ |
[1]5.5 |
据四川地区统计,报准率约1/3 |
18 |
地应力(电感) |
剑川 |
日均值曲线 |
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5— |
1977年恢复 |
N30°E300μH |
180 |
AⅡ |
[1]5.10 |
大幅度正异常,龙陵地震后稍有恢复,后又继续异常 |
19 |
地应力(电感) |
剑川 |
日均值曲线 |
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10.10-10.31 |
恢复正常 |
800μH |
180 |
CⅡ |
[1]5.10 |
脉冲式下降突跳 |
20 |
地应力(电感) |
下关 |
日均值曲线 |
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 4 — 11 |
恢复正常 |
N30° W750μH |
240 |
AⅡ |
[1]5.8 |
趋势性的负异常 |
21 |
地应力(电感) |
泸定 |
月均值曲线 |
超过2.5倍均方差 |
1976. 6- |
1977. 6恢复正常 |
N10°W-1300μH |
290 |
AⅡ |
[1]5.9 |
大幅度负异常,在低值段发震 |
22 |
地应力(电感) |
泸定 |
逐时值曲线与扭应力分析 |
扭应力反向改变 |
1976. 11. 6— |
1976. 12. 4恢复 |
|
290 |
CⅡ |
|
临震前扭应力由顺扭变为反扭 |
23 |
水氡 |
西昌(广场) |
日均值曲线 |
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 11. 1 |
恢复正常 |
35% |
140 |
CⅠ |
[1]5.13 |
单点低值突跳为1971年开始观测以来的最低值 |
24 |
水氡 |
会泽 |
月均值曲线 |
打破正常的年变动态规律 |
1975 |
恢复年变 |
|
240 |
AⅡ |
[1]5.11 |
正常年变为每年7-10月高值,而1975年偏低,曲线变平,年变消失 |
25 |
水氡 |
姑咱 |
月均值曲线 |
打破正常的年变动态规律 |
1975 |
恢复年变 |
|
300 |
AⅡ |
[1]5.11 |
正常年变为每年5-8月低值,而1975年年变消失,曲线变平 |
26 |
温泉水温 |
宁蒗永宁 |
日均值曲线 |
偏离基值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 9—12 |
恢复正常 |
+4°C |
40 |
BⅡ |
[1]5.16 |
正常水温37℃长年不变,9月10日-13日突升至41℃,直至6.4级地震后恢复 |
27 |
水位 |
下关 (4144#) |
动态灰箱分析 |
破坏正常年变动态规律;超过3倍均方差 |
1975 — 1976 1976.10中旬 |
恢复正常 |
超过3倍均方差 |
240 |
AⅡ |
[1]5.15 |
经动态灰箱法计算标准差为6.4,拟合度为0.955 与龙陵地震异常叠加;短临突跳也很明显 |
28 |
地温 |
盐源县地震办公室 |
瞬时值曲线 |
偏离基线值超过2倍均方差 |
1976. 11. 5— |
1976年11月7日10点恢复正常 |
+0.4°C |
40 |
CⅠ |
[1]5.24 |
18m深地温,于1974年埋设后,长期稳定在13.5℃。11月5日突升至13.8℃,11月6日22点又升高0.1℃,震后恢复正常值 |
29 |
流动重力 |
西昌东西两侧测段 |
段差曲线 |
超过3倍均方差 |
1976. 8 — 9 |
恢复正常 |
-270×10-8m/s2 |
140 |
BⅡ |
[1]5.23 |
仪器精度不高,但复测周期较密,可供定性分析参考 |
30 |
宏观 |
震中附近地区 |
动物习性观察 |
违反常态 |
1976.9.5— |
1977年1月逐渐消失 |
|
<150 |
C |
|
蚯蚓、蝙蝠、猴子等动物异常较特殊。不少异常震前已经落实。在临震预报中起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