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26日山西省大同-阳高5.8级地震
山西省地震局 刘 巍 王秀文 张淑亮 安卫平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1 年 3 月 26 日在山西省大同县和阳高县交界处发生 5.8 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大同县堡村和阳高县前贵仁、后贵仁村之间,地处多组断裂交汇部位的大同盆地册田凹陷内。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近北东向的椭圆。地震造成23 000 余户受灾,死亡 1 人,重伤 1 人,轻伤数百人。 5.8级地震是1989 年大同-阳高 6.1 级地震的一次晚期强余震,主震前 6 天,大同-阳高老震区序列日频度衰减已很低的背景下,曾发生 60 余次小震。 5.8 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4.3 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近北东向,主震位于余震区的最北端。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近北东, P 轴方向北东东,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东向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的结果。控震构造是北东东向的六棱山北缘山前断裂,发震构造是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地震观测台站较多,5.8级地震前,在 300 km 范围内共观测到异常 27 项。地震发生前存在地震空区及小震频度升高异常;前兆异常均为中短期和临震异常。震中周围 100、200、300 km 范围内的定点异常台项百分比为 35.7%、26.9%、13.7% 。前兆异常百分比比 1989 年 6.1 级地震前的异常百分比小。
前 言
1991年3月26日02时02分,在山西大同、阳高两县交界处发生5.8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9°57.6′N,113°50.7′E,宏观震中在大同县新堡村和阳高县前、后贵仁村之间,震中烈度Ⅶ度。这次地震是继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后,时隔18个月在同一地点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地震时,1人因破窗外逃被玻璃划破股动脉血管造成死亡,另有重伤1人,轻伤数百人。山西省的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天镇县和河北省的阳原县共计23000余户受灾,44 000余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6 000万元人民币。 地震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派考察组连夜冒雪赶赴震区,进行地震灾害、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本地区的测震台网分布和监测情况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表1给出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表1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1 |
1991 03 26 |
02 02 00.0 |
39°57.6′ |
113°50.7′ |
5.8 |
11.8 |
大同县、阳高县、新堡村、贵仁村一带 |
1) |
|
地震地质背景
震中区附近地震地质背景请参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 |
烈度分布及震害
1. 烈度概况
据宏观考察结果[1],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大同县新堡村和阳高县前、后贵仁村一带。极震区烈度Ⅶ度,呈椭圆形,其长轴走向近北东,长4.6km,短轴方向近北西,长2.0 km,面积约8 km2(图1)。极震区内含3个自然村,共897户,有房屋1 961间,大部分为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后重建的新房,本次地震使其中16%的房屋遭受中等以上的破坏,多为墙体开裂,烟囱倒塌、或反扭,12%的房屋遭受到轻微破坏,多为墙体裂缝。
Ⅵ度区与极震区等震线形状相似,为近北东向椭圆,其长轴13.8 km,短轴7.3 km,面积约84 km2,包括大同、阳高两县的4个乡镇、11个村庄。Ⅵ度区内的房屋大多数是1989年6.1级地震后重建的,少部分房屋为翻新或维修过的。新建房屋多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其中20%~80%的的房屋出现程度不同的细微裂缝。老旧房屋、窑洞受破坏较重,窑洞局部倒塌者甚多,普遍严重开裂。
Ⅴ度区亦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Ⅵ度、Ⅶ度区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长轴44km,短轴23 km,面积约820 km2。包括大同、阳高、浑源、广灵4县12个乡、镇,共79个村庄和河北省阳原县的部分村庄。Ⅴ度区内的房屋在1989年6.1级地震时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大多数进行了修整,部分重建。新建房屋基本完好,个别出现细微裂缝。老、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个别局部倒塌,大多数墙体出现多处裂缝。 |
 |
图1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1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
5.8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较大,据震后了解,太原、石家庄、北京、天津、呼和浩特、集宁、郑州等地有感,有感范围面积达48万km2。
2. 震害情况
5.8级地震的震害并不严重,除各烈度区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损坏外,还有少量其他震害。
这次地震的Ⅶ度、Ⅵ度区是1989年6.1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世界银行贷款重建区。重建房舍大部分为木结构房顶,水泥砂浆砌墙。地震时绝大多数经受住了考验。Ⅶ度区内的重建房屋无一倒塌,只有0.5%严重破坏,1.6%中等破坏,12%轻微破坏,86%基本完好。Ⅵ度区内房屋无一间倒塌和严重破坏,除0.9%中等破坏,8.8%轻微破坏外,其余基本完好。在Ⅶ度区、Ⅵ度区和Ⅴ度区内分别有30%、40%~50%和20%~30%、的地区为玄武岩出露区。房屋破坏统计的结果表明,在玄武岩出露及黄土层覆盖的地区,房屋的破坏程度较轻。非玄武岩分布区,房屋的破坏程度较重。Ⅴ度区由于大部分是旧的土窑洞和土坯房,1989年6.1级地震时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不属重建区,只做了简单修整。这次地震使这些房屋的破坏程度加重,因而在Ⅴ度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5.8级地震还造成塌方等多种地质灾害。在Ⅶ度区的堡村、贵仁村的玄武岩冲沟,沟壁出现局部塌方。Ⅵ度区的讲理村水库,1989年6.1级地震时土坝多处裂缝;这次地震又出现4条新的裂缝,最宽5~10 cm,长约15 m,为重力下滑所致。Ⅳ度区内驰名中外的应县木塔,经历多次地震未遭受破坏;现因年久失修,在这次地震中其二层西面的斗、拱、横梁出现位移,位移最大幅度达1 cm左右。
5.8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数百人轻伤。伤亡人员中除个别人是由于房屋倒塌砸伤外,绝大部分是意外伤害造成。Ⅶ度和Ⅵ度区内仅1人因墙体倒塌被砸断腿,其他受伤人员寥寥无几,多数受伤人员反而出现在Ⅴ度区、甚至Ⅳ度区内。在震区,人们对1989年6.1级地震记忆犹新,对地震比较敏感,故地震时人们仓惶出逃。Ⅴ度区内有200多人因跳窗被划伤、扭伤和撞伤;Ⅳ度区内有100多人因外逃造成意外伤害,浑源县大仁庄乡柴春村一青年因地震时跳窗外逃被划破主动脉、失血过多而死亡,成为5.8级地震中的惟一死亡者。 |
|
地 震 序 列
据大同地震遥测台网记录,1991年3月26日至4月30日,大同-阳高老震区共发生地震1 243次,其中5.8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2次,3.0~3.9级地震11次,2.0~2.9级地震35次,1.0~1.9级地震320次,最大余震为4.3级( ML )。表2列出5.8级地震序列目录。图2给出这次地震序列的 M-t 图。
表2 大同-阳高5.8级地震余震目录( MS ≥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MS ≥3.0)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1 |
1991 03 26 |
02 07 27.0 |
39°59′ |
113°50′ |
3.8 |
19 |
大同-阳高 |
1) |
2 |
1991 04 01 |
05 35 23.1 |
39°54′ |
113°49′ |
3.4 |
14 |
大同-阳高 |
1) |
|
 |
图2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M-t 图( ML ≥2.0)
Fig. 2 M-t diagram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ML≥2.0) |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的主震释放能量占整个序列释放能量的99.5%以上。余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如图3所示。
按累积频度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5.8级地震序列的 b 值,结果显示,在主震后24小时序列 b 值就达到0.62,接近该地区20多年的平均值0.63(图4)。余震频度随时间分布可以用茂木频度衰减公式N0 T-P 表示,5.8级地震的 p 值始终保持在1.327,反映这一地震序列以较大的速率衰减(图5)。
5.8级地震的余震分布为近北东向狭长条带,余震区长约15 km,面积近100 km2(图6a)。主震位于这一条带的最北端,两次4级多的余震围绕在主震左右,其他余震向西南方向延伸,其整体走向与震中地区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基本一致。 |
 |
图3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 3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4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b 值曲线
Fig. 4 b -value curv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5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 P 值曲线
Fig. 5 P -value curve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
图6b和图6c是5.8级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图。余震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为10~15km,主震的深度为11.8 km。在深度剖面图上,1989年6.1级地震时曾有一处深度剖面的空段,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空段内(图6)。
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是1989年大同-阳高6.1地震序列中的一次晚期强余震活动[2]。两次地震的宏、微观震中和极震区基本重合。根据吴开统[3]等人对国内近几十年发生的数百次中、强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5.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点、震源深度分布、频度衰减、极震区烈度等都符合晚期强余震的特点。 |
 |
图6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1991.3.36~4.30)
( ML ≥2.0)
a. 余震震中平面分布图;b. 沿 A-A '余震深度剖面图;
c. 沿 B-B '余震深度剖面图
Fig. 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the MS 5.8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sequence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150个测震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3),图7是其上半球投影,其矛盾符号比为15.9%。
表3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34 |
NW |
82 |
123 |
NE |
85 |
79 |
1.5 |
340 |
4.5 |
186 |
85 |
34 |
4 |
303 |
2 |
山西省地震局 |
|
 |
图7 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图
Fig. 7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
结合野外宏观考察结果、极震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余震分布及震中区地质构造环境等多项因素,推断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中附近有地倾斜、水准、地磁、水位、水氡、地电、地应力、测汞、地热等定点前兆以及流动水准、流动地磁和流动重力等观测项目。前兆台站分布图见本书《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一文。除地热外,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其他观测项目均出现异常。前兆异常中有Ⅰ类异常18项,Ⅱ类异常9项。
在研究文献[1~11]及资料1~5)的基础上,共整理出27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2条,流动观测项目异常6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19条。定点观测异常项目中201~300 km内有前兆异常7条,101~200 km内7条。0~100 km内5条,前兆异常分布见图8,前兆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9至图20。 |
 |
图8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 8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before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
 |
图9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震中分布图(1990.1~1991.3.25, ML ≥2.0)
Fig. 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L ≥2.0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
 |
图10 张山营台基线月均值曲线
Fig. 10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base line at Zhangshanying
station
|
 |
图11 狼山台水准月均值曲线
Fig. 11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leveling at Langshan
station
|
 |
图12 易县台地倾斜(EW)月值曲线
Fig. 12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tilt(EW) at Yixian station
|
 |
图13 赤城台SQ-189倾斜仪(SN)月均值曲线
Fig. 13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SQ-189 tiltmeter after Kalman
filtering at Chicheng station
|
 |
图14 阳原台地倾斜(SN)月值曲线
Fig. 14 Curve of monthly value of tilt (SN)at Yangyuan station
|
 |
图15 五里营井水位脉冲、突跳异常判别图(据王贵宣)
Fig. 15 Diagram of pulse-like abrupt anomalies of water level
at Wuliying station
|
 |
图16 大同镇川堡D22井水位原始记录曲线
Fig. 16 Record curve of water level of D22 well in Zhenchuanbao,
Datong
|
 |
图17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各地电台ρs月差值图
Fig. 17 Curve of monthly difference value of ρs at some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8 Datong-Yanggao earthquake
|
 |
图18 邢台台地电五日均值图
Fig. 18 Curve of 5-da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t
Xingtai station
|
 |
图19 代县电感应力(深孔)日均值曲线图
Fig. 1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electric induction stress
(shallow hole) at Daixian station
|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综上内容可以看出,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有如下特征:
(1)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长期异常不明显,中期和临震较为丰富。中期异常中地震活动性异常、形变异常和流磁异常时间较早。形变异常表现为断层活动速率增大,打破年变规律等。如大同台短水准异常,自1990年6月以来,短短几个月变化幅度达7 mm,大大超过了年平均0.9 mm的变化量。怀仁小磨测线在2次大同-阳高地震前表现出类似的加速— 恢复— 发震的形态[10~12]。
(2)前兆异常种类多、数量多。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在前兆观测台网较密集的地区,所以观测到丰富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种类包括地震活动性、地形变、地电、地磁、应力应变、水位等项目。除地震活动外,共有前兆异常25台项,其中有断层形变、地倾斜、地电、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磁、应力-应变等方法异常。
(3)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广,但不均匀。定点前兆异常中在0~100 km内,共有前兆异常5项,异常密度为35.7%;在101~200 km范围内有前兆异常7项,异常密度为26.9%;在201~300 km范围内有前兆异常7项,占异常总数的13.7%。
上述结果表明,大同-阳高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200 km范围内。异常的空间分布也不对称,震中的西南和东北异常较多(图8)。地磁异常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地区,地形变、地下水和地电异常主要集中在山西地震带中北部和北京地区。
(4)25项前兆异常中,中短期异常有17项,占异常总数的68%,短临异常8项,占异常总数的32%,中期异常主要是形变异常(包括倾斜、连通管、基线、跨断层水准测量等)共10项,地磁异常1项,其次是地电异常3项,这3类异常占中期异常的82.0%。
总结与讨论
1. 短临预报
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山西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震前曾作出短临预报,1991年我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将北三省交界区至京西北列入值得注意的地区,有可能发生5.5~6.0级地震。在这一中期预报意见的背景下,1990年底至1991年初山西中北部前兆观测项目陆续出现多项中短期变化,异常集中在形变、水动态等项目上。1991年1月12日山西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根据前兆异常的变化提出了未来15天“在太原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有可能发生5级地震”的预报意见,并填写了预报卡片。同年1月29日在山西忻州合索乡发生 MS 5.1级地震。忻州5.1级地震后,山西地区的前兆异常并没有恢复正常,部分台项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并出现少量新异常。1991年2月3日局分析预报中心根据前兆异常的情况,召开了紧急会商,再一次提出短临预报意见,指出:“1991年2月4~20日在山西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有可能发生5.5级地震”。其后一个半月发生了大同-阳高5.8级地震。这次地震前的短临预报依据较为充分,但用地震预报三要素检验,发震时间与震中位置均有偏差,震级相符。究其原因,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活动对其后5.8级地震的发震地点和时间的判断影响较大;对大同-阳高老震区小震活动频度骤然升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对比
1989年10月19日和1991年3月26日在大同-阳高分别发生了6.1级和5.8级两次中强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重合,属原地重复地震。这一对中强地震发生在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观测台网较密集的地区,两次地震前都出现较多的前兆异常,但异常的数量、空间分布、时间进程都存在较大差别。对于这样一对同一地点发生的中强地震,在前兆观测台网未变、临测能力相同的讨论下,研究其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反演过程十分必要。表5给出了这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的详细情况,它们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分布特征
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广,但不均匀。6.1级和5.8级地震在100 km内共有定点前兆异常6项和5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13.9%和26.3%,101~200 km内有定点前兆异常14项和7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32.6%和37.4%,201~300 km内有定点前兆异常23项和7项,分别占定点异常总数53.5%和37.4%。不难看出,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201~300 km范围内,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101~200 km范围内。异常的空间分布极不对称,震中的南面和东面异常较大,形成NNE和NW向2个条带,这种不对称分布,主要是由台站布局不对称造成的。
(2) 时间分布特征
两次地震前兆异常时间进程不同,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以短临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53.8%),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以中期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68%),两次地震的长期异常都不明显。前兆异常随时间进程具有阶段性,中期异常大都出现在震前2~3年,短临异常出现在震前几个月至几分钟;中期异常向短临异常转变过程中,异常数量的明显增多。
(3) 异常台项的特征
两次地震异常台项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别,6.1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集中在流体和形变项目上(占异常总数的76.9%),5.8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在形变测项上(占异常总数的48%)。两次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都不丰富。从异常台项的时间进程分析,两次地震前的中期异常主要在形变(包括倾斜、连通管、跨断层水位)和磁电(地磁、地电、流磁)测项上,短临异常主要在流体测项上。
表5 大同-阳高两次中强地震前前兆异常的统计
Table 5 Statistics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two Datong-Yanggao moderate earthquakes
异常情况时空特征 |
地震 |
异常总数 |
0~100 km |
101~200 km |
201~300 km |
备 注 |
异常台项数 |
密度 % |
异常台 项数 |
密度 % |
异常台 项数 |
密度 % |
空间分布特征 |
6.1 5.8 |
43 19 |
6 5 |
40 35.7 |
14 7 |
36 26.9 |
23 7 |
32 13.7 |
不含流动观测项目 |
|
地震 |
异常总数 |
长期异常 |
中期异常 |
短期异常 |
临震异常 |
备 注 |
震前>5年 |
震前0.5~5年 |
震前<0.5年 |
震前<1个月 |
定点前兆项目,百分数为占异常总数 |
时间分布特征 |
6.1
5.8 |
43
19 |
不明显
不明显 |
16 37.2% 13 68% |
18 41.9 4 16% |
9 20.9% 3 12% |
|
地震 |
异常常数 |
形变项目 |
磁电项目 |
流体项目 |
测震项目 |
备 注 |
异常项目特征 |
6.1
5.8 |
73
27 |
24 32.9%
13 48.1% |
9 12.4%
7 25.9% |
26 35.6% 5 18.5% |
9 12.3% 2 7.4% |
地热1项 |
3. 结论
大同-阳高发生的6.1级和5.8级地震活动,是在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下,在同一地点原地重复的强度接近的地震事件。在周围只有相同的前兆监测台网,但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前兆异常的空间演化过程之间的差异
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很大,距震中最远的前兆异常达400 km,最近的仅十几公里;其优势空间分布范围是200~300 km。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分布范围则小的多,其优势分布范围是100~200 km。6.1级地震的空间演化过程经历了由震中— 外围— 震中+外围的历程;即中期大多出现在震中周围地区,随着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过渡,其空间分布范围也由震中周围地区扩展到外围地区,进入短临阶段后,又由外围向震中周围地区收缩。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空间演化过程相对简单,这种扩展— 收缩现象不明显。
(2) 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之间的差异
6.1级地震的中期前兆异常占异常总数的比例约49%,短临异常所占比例高达51%;5.8级地震则以中期前兆异常为主,占异常总数的比例高达68%,短临异常很少,仅占比例总数的32%,6.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由中期向短期过渡中,异常数量明显增多,在异常合成曲线上出现阶跃变化,5.8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无此现象。
(3) 前兆异常的群体差异
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频次都出现逐渐增高的现象,根据山西地区的前兆异常统计,6.1级地震的异常频次为43台项,密度为35%;5.8级地震的异常频次为18台项密度为16%。震后异常频次迅速降低。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形态都呈多样性,时间上有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形态上有年变动态异常、阶变异常、固体潮畸变异常、脉冲频幅异常等;幅度上相差悬殊,有上升异常,下降异常等。前兆异常由趋势变化到短临变化,从缓变到阶变,异常类型多种多样,异常信息的频带很宽。
(4)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前兆异常对比分析
通过对大同-阳高两次中强地震前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震前的前兆异常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虽然,两次地震的强度相当,并在同一地点和相同的构造环境下,有相同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监测能力,但震前的前兆异常反应确是大相径庭的。这种时空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主要与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不同有关。6.1级地震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不断增强、应力大范围调整、传递和转移的背景下孕育成熟的,其孕震过程主要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5.8级地震作为6.1级地震的一次晚期强余震活动,其孕震过程更多是受6.1级地震的震源应力场控制。
参 考 文 献
参 考 资 料
[1] 震害评估小组,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害评估,山西地震,No.3,31~40,1991。
[2] 刘巍、赵新平、安卫平,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地震研究,No.1,1994。
[3] 吴开统等编著,地震序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赵新平、刘巍、王秀文、安卫平,1989年10月18日山西省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中国震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5] 山西省地震局,1991年1月29日山西省忻州5.1级地震,中国震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6] 王川华等,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 MS 5.8地震的地壳形变异常,山西地震,No.3,117~120,1993。
[7]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2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8] 安维光,大同-阳高6.1和5.8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异常,内陆地震,vol.4,No.2,394~400,1992。
[9] 王秀文,山西中强地震前形变前兆的异常特征,山西地震,No.3、3~8,1995。
[10] 王秀文,山西地震带跨断层定点及流动测量1990年度形变异常明显,中国地震年鉴(1990年),北京:地震出版社。
[11] 王秀文,大同-阳高6.1级地震部分前兆资料的动态分析,山西地震,No.4,48~52,1994。
[12]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1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3] 王国强等,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宏观烈度与地震构造,山西地震,No.1,41~47,1992。
[14] 马森林、黄庆玲,大同-阳高中强地震的地磁短期异常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山西地震,No.1,45~49,1995。
[15] 鱼金子等,大同-阳高地震前静乐井水位记震能力的异常及其意义,山西地震,No.1, 50~53,1995。
[16] 王建全,大同-阳高忻州3次中强地震的地磁橱F异常演变特征,山西地震,No.3、3~7,1994。
[17] 郑熙铭,阳原4.8级和大同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模糊识别及其特性分析,中国地震, vol.8,No.4,43~48,1992。
参 考 资 料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1992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1。
2)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199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0。
3)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199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0。
4)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1992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1。
5)傅德川、王秀文、张子广、赵新平,华北北部地震震后异常与新地震异常的识别和研
究,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项目(编号:85-04-02-05),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