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和图6为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和前兆台站分布图(图中虚框见图7)。5.2级地震大致发生在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的中偏东部。震中的东南方向无台网控制。 |
 |
图6 震中附近地区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 6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observation stations around
the earthquake epicentral area
|
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7个。其中测震台7个;其他前兆台4个。由于相距较近,乌鲁木齐地区的4个观测台在统计时均属乌鲁木齐观测台网,按一个台统计,包括水磨沟台、红山台、雅玛里克山台和水化综合台,水化综合台中又包括多处地下水观测点,具体分布见图7。呼图壁台的前兆项目从1988年开始观测,雅玛里克山台和水磨沟台的地电从1990年后开始观测,其余各台项前兆资料观测均在5年以上。在100 km范围内仅有后峡一个测震台,在100~200 km范围内有地震台6个,其中测震台6个,其他前兆台4个,共有测震、水位、水化学、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地电、地磁等13个观测项目。 |
 |
图7 乌鲁木齐前兆观测台网分布图
Fig. 7 Distribution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s in Urumqi
|
 |
图8 震中附近地区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 8 Distribution of of the precursor anomalies around the
earthquake epicentral area
|
本次地震前共出现20个异常项目,22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9条,流动观测项目异常1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12条。震中附近前兆异常分布见图8。前兆异常情况见表3和图9~32。
在5.2级地震前共有10种测震学前兆分析方法出现异常:最早的异常出现在1987年1月至1989年12月,在震中区附近形成一个由 MS ≥3.0地震构成的北东向的地震空区,1990年后空区消失,演变为两条北东向的条带(图9,图10),5.2级地震发生在2个条带的交叉部位。震后条带消失。 |
 |
图9 和静5.2级地震前小震震中分布图 (1987.1~1989.12, MS ≥3.0)
Fig. 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
图10 和静5.2级地震前小震震中分布图 (1988.1~1991.5,MS ≥3.0)
Fig. 10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图11~13为震中区附近同一区域的 b 值,地震频度和缺震分析的时序曲线。由图可见,在震中区附近的多次5.2~5.4级地震前,这三种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参量均表现出较好的中期异常。 |
 |
图11 和静5.2级地震前后 b 值变化曲线
(41.5°~44.5°N,85.5°~89.0°E, MS ≥1.5)
Fig. 11 Curve of b -value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12 和静5.2级地震前后地震频度曲线
(41.5°~44.5°N,85.5°~89.0°E,MS ≥1.5)
Fig. 12 Curve of seismic frequency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表3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3 Abnormal situation of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
图13 和静5.2级地震前后缺震曲线
(41.5°~44.5°N,85.5°~89.0°E, MS ≥1.5)
Fig. 13 Curve of lacking earthquak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利用单台测震学方法分析了震中周围4个测震台记录的地震资料[6],得到了 AS/ AP、τH/τV、 a 值[7],固体潮小震调制比及P波初动“-”号比率等5项与孕震区地下介质物理特性有关的参量。本方法是以台站为中心,取200 km范围内的小震计算的结果。由图14~17可以看到,在地震前水磨沟台除
波初动符号外,其余4项分析均显示异常,库尔勒台的振幅比和调制比异常较明显,只有距震中最近的后峡台在震前观测
波初动“-”号率的明显变化(图18)。这一系列的分析结果可以表明,5.2级地震前,孕震区内的地下介质参量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异常特征。 |
 |
图14 和静5.2级地震前后振幅比时序曲线
Fig. 14 Temporal-frequency curves of amplitude ratio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in Shuimogou(a) and
Korla(b) stations
|
 |
图15 和静5.2级地震前后地震尾波衰减系数 a 值时序曲线
Fig. 15 Curve of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α) for coda wav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in Houxia(a),
Shuimogou(b) and Shichang(c) stations
|
 |
图16 和静5.2级地震前后水磨沟台τH /τV 时序曲线
Fig. 16 Temporal-frequency curve of τH/τV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in Shuimogou station
|
 |
图17 和静5.2级地震前后固体潮小震调制比时序曲线
Fig. 17 Curve of modulation ratio anomalies of small earthquakes
for solid tide before and after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in Shuimogou(a) and Korla(b) stations
|
 |
图18 后峡台1991年1~6月P波初动“-”号比率
Fig. 18 "-" sign rate of initial motion for P wave at Houxia
station in Jan.-Jun.,1991
|
本次地震前共出现11项前兆观测异常项目,中期异常4项4条,短期异常7项8条,临震异常1条。中期异常表现为:
流动重力N03-N04测段(Δ120 km)的段差值在缓慢趋势性上升的背景下,1990年9月测值突然大幅度下降,1991年3月测值回返(每年3月,9月各观测一期),震后恢复正常(图19),异常特征与其他震例一致。
红山台重力潮汐因子
值[8],从1990年以后很稳定,年变化小于1%,但1990年7~12月出现-1.8%的负异常,恢复正常5个月后发震(图20)。 |
 |
图19 流动重力N03~N04段差变化图
Fig. 19 Curve of segtion difference for mobile gravity observation
along No.3-No.4
|
 |
图20 红山台
值时序曲线
Fig. 20 Temporal-frequency curves of
in Hongshan station
|
水磨沟台N70°W视电阻率测值,从1989年开始观测以来一直变化平稳,无明显年变形态,由图21可见,1990年12月至1991年3月期间测值下降了1.5%,恢复正常后发震。 |
 |
图21 水磨沟台视电阻率NW道变化曲线
Fig. 21 Curv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variation(NW) in Shuimogou
station
|
呼图壁台的跨断层水准和水平断层仪跨霍尔果斯-吐谷鲁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架设,使用Ziess004水准仪测量断层两盘高差变化,使用DSJ仪器测量断层的水平向变化。本研究中分别将其归类于短水准和短基线测量。由图22可见,短基线测值在长趋势缓慢上升的基础上,叠加有清晰的年变。但从1990年5月至1991年6月,年变幅度减小了8 mm,之后由于1992年5.4级地震的影响,1993年后年变幅才逐步恢复正常[9]。 |
 |
图22 呼图壁短基线旬均值曲线
Fig. 22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s of short base line in Hutubi
station
|
短期异常主要表现在形变,应力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方面。由图23可见,库尔勒短水准测量具有较好的年变形态,1990~1991年年变畸变,尤其是震前3个月由正常的下降趋势变为上升,然后下降,异常量级达0.3 mm,震后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 |
 |
图23 库尔勒短水准SN边观测曲线(据吴琳)
a. 旬均值;b. 月矩平
Fig. 23 Curve of short levelling routes along SN side in Korla
station (a) 10-day mean values;(b) monthly mean range |
库尔勒台电感应力NW向测值从1991年2月开始大幅度变化,先上升后下降,4月初达到最低值644 μH,返回正常值后,不久发震(图24),1991年10月后该台仪器停测。图中1990年5~7月为进水干扰。 |
 |
图24 库尔勒电感地应力变化曲线(据蒋靖祥)
Fig. 24 Curve of stress variation in Korla station
|
雅玛里克山的石英倾斜仪从1990年开始观测,具有较好的年变矢量,每年3月底转向,4~7月向北东方向变化。而1991年春季转向后矢量很快偏向东,显示为南北方向向北的速率明显减慢,破坏了正常的年变(图25)。 |
 |
图25 雅玛里克山石英倾斜仪矢量图(1990.1~1992.2)
Fig. 25 Vector diagram of quartz tiltmeter in Yamakelishan station
|
本次地震前乌鲁木齐地下水观测网的异常主要反映在新04井和新21井的水位、水温和H2S,异常形态和异常量级与乌市周围的几次5级以上地震的形态相似[10]。新04井水位正常年变为1~4月维持较高水位,5~8月缓慢下降,9月中旬开始回升,到11月中旬后达到高值。而1991年水位下降时间提前到1月,且速度较快,4月底到最低点后折返,5月中旬又下降了几天,之后在上升中发生了5.2级地震。该年的正常年变被破坏(图26)。在地震前3个月,距震中165 km处的新21井水位突升,产生井水自溢(图27~28),表现出短临异常信息。新04井水温从1990年开始工作,从以后多年的观测发现,其变化规律与水位呈正相关,图29中1991年1~4月水温的下降可视为5.2级地震前的异常。新04井H2S在周围的中强地震前表现为测值增高,震后并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由图30可看到1991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H2S值持续增高,震后维持高值。 |
 |
图26 新04井水位五日均值曲线(据王道、许秋龙)
Fig. 26 Curves of 5-day mean values of water level in Xin No.04
well
|
震中区周围100 km范围内无前兆观测项目,本次地震前仅观测到二项临震异常(图31~32)。新10号泉的Rn在震前一个月内测值增高,偏离正常值,震后恢复(图31)。呼图壁短水准、测值在震前6天突跳0.6 mm,震前3天读数困难,仪器水泡不稳定,5.2级地震后恢复正常[9](图32)。 |
 |
图27 新21井水位变化曲线(据王道、许秋龙)
Fig. 27 Curves of water level variation in Xin No.21 well
|
 |
图28 新21井水位一阶差分曲线[9]
Fig. 28 First derivative curves of water level difference in Xin
No.21 well
|
 |
图29 新04井水温五日均值曲线(据王道、许秋龙)
Fig. 29 Cuvre of 5-day mean values of water temporature in Xin
No.4 well
|
 |
图30 新04井H2S五日均值曲线(据王道、许秋龙)
Fig. 30 Cuvre of 5-day mean values of H2S in Xin No.4 well
|
 |
图31 新10井Rn变化曲线(据王道、许秋龙)
Fig. 31 Cuvre of water radon content variation in Xin No.10 well
|
 |
图32 呼图壁短水准日均值曲线
Fig. 3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s of short levelling routes in
Hutubi s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