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7.2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 程式 任昭明*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1976年8月16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北纬32°41',东经104°06')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接着,8月22日和23日又先后发生了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松潘、平武、茂汶、南坪四县在这三次强震中死亡38人,牲畜损失2800多头,耕地毁坏75000多亩,房屋倒塌5000余间,损坏桥梁30多处、涵洞200多座、小水电站几处(容量2600多kW)。

    松潘地震具有较丰富的前兆异常。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变形、视电阻率、水氡等异常和地方地震工作部门群测仪器的异常以及地下水、动物、地光、火球等的宏观异常,作了较好的预测。

    四川省地震局在1975年11月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上提出了“1976年上半年,在松潘、茂汶一带有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的中期预测意见。1976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又肯定了川、青、甘交界地区, 特别是松潘、茂汶,在1976年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测意见,并把它列为全国第三个重点危险地区。

    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发生了龙陵7.4级强震。根据川、滇强震活动的呼应关系,结合前兆异常分析,特别是地下水、动物习性异常明显增加的现象,6月14日,四川省地震局发出的地震简报第二期,提出1-2个月内在四川北部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茂汶、北川至康定、泸定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短期预测意见。

    四川省委在听取了四川省地震局关于震情动态的汇报后,于1976年6月22日发出“关于切实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的紧急通知”(川委发[1976]30号文)。通知明确指出近一两个月内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要求各有关地、市、州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1976年6月23日至28日,国家地震局在成都召开“南北带中段近期地震趋势会商会”。国家地震局及其所属队、所,四川省地震局及有关省地震局等33个单位,共73人参加了会商。会议对近期地震趋势进行了重点讨论。一致意见是:近一两个月内,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可能发生6级或大于6级的地震。

    为进一步捕捉各种短临地震信息,国家地震局调集物探队、地震测量队、武汉、福州、广州、南京地震大队,山东、陕西、河北、宁夏等地震部门,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生物所也派人奔赴重点监视区,架设流动台,加强监视。7月底到8月初,宏观异常再次猛烈涌现,结合地磁方法对发震时间的估计,四川省地震局于8月2日和7日又发出地震简报第5期和第6期,提出8月份,尤其是8月13日、17日、22日前后,在龙门山中南段、茂汶、北川一带或康定、泸定一带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甚至7级左右地震的意见。8月10日,康定姑咱泉水氡出现突跳异常。同一天,四川、云南一些地磁台出现了日变畸变。8月12日凌晨,四川省防震抗震指挥部和四川省地震局分别紧急通知有关地区和各专群地震台进入临震戒备状态。绵阳地委、阿坝州委和各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防震措施。8月16日强震发生。

    由于有了第一次7.2级地震预测预报的经验,以后又较好地预测了8月22日和23日的6.7级和7.2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的当天晚上,四川省地震局迅速组织局研究所、地震地质队、抗震队、测量队、郫县中心站及松潘、平武等台的地震专业人员火速奔赴灾区,进行宏观考察和现场监视。兰州地震大队、陕西、内蒙古等地震部门也派人赴震区考察。野外宏观地震考察工作至9月中旬结束。除了调查地震地质背景、震害和烈度外,还对地震前兆和预报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提交了“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宏观考察报告”1)

    后来,四川省地震局对这次地震作了全面的总结,编写了专著《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1]和“松潘、平武地震预测预报总结”2)。不少单位和学者对这次地震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41]。本震例报告是在他人工作和1983年国家地震局各单项前兆观测手段清理总结、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总结的基础上3-19),对前兆异常等进行重新审核、整理而成。    

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全国基准台网、四川地震台网及甘肃文县台等的资料测定,松潘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976 8 16

22 06 46

32°42'

104°06'

7.2

15

松潘-平武

18)

 

1976 8 23

11 30 04

32°29'

104°05'

7.2

22

松潘-平武

 

1976 8 16

22 06 45

32.6°

104.1°

7.2

15

松潘-平武

[3]

 

1976 8 23

11 30 05

32.5°

104.3°

7.2

23

松潘-平武

 

1976 8 16

22 06 46

32.8°

104.3°

7.2

24

松潘

[2]

 

1976 8 23

11 30 05

32.5°

104.3°

7.2

23

平武

 

1976 8 16

22 06 46

32.722°

104.092°

7.2

8.5

松潘

[4]

 

1976 8 23

11 30 3.5

32.475°

104.095°

7.2

9.5

松潘

 

说明: 第4组参数是由Lucile M.Jones和韩渭宾等人于1984年修订的。

地震地质背景

     松潘地震发生在由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花石峡断裂带所围限的川青块体的东北角[33]。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岷江断裂、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和西秦岭东西向构造所围限的次级三角形断块中的虎牙断裂上。震中附近的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如图1所示。

1 松潘7.2级地震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强震震中分布图

Fig.1  Major faults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of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① 岷江断裂; ② 雪宝顶断裂; ③ 虎牙断裂; ④ 龙门山断裂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次地震发生在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地震带的北段[13-15]。在地貌上,该带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陡坎带上;卫星影象显示存在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线性构造;著名的天水-滇西重力梯度带从此通过;其深部构造线为北北东走向;且强震震中沿带密集排列。从公元前186年至公元1976年松潘地震前,天水-大邑段共发生大于7级地震4次,6-7级地震16次。190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 级地震。从1970年2月大邑6.2级地震开始,该带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1973年8月在震中西北30km发生了松潘(黄龙)6.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前面提到的虎牙断裂,北端始于龙滴水,向南经小河、火烧桥、虎牙关,于平武县的银厂附近消失,全长60km。断裂大致以小河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北段走向由北北西转南北,倾向东,倾角80°左右;南段走向由南北转南东,倾向西,倾角由北往南,由70°变为30°。断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是一枢纽性断裂,应力易于集中。在虎牙关一带,断裂发生在石炭系薄层灰岩与前震旦系绿泥石化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的不整合面上。灰岩遭强烈挤压而破碎,构造透镜体和柔皱现象明显,并发育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冲断层,断面上可见斜向擦痕,具压扭特征。喜山运动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解体和岷山南北向隆起,沿虎牙断裂带形成宏伟壮观的断裂谷地。断裂构造岩显得异常疏松,胶结程度差,并显示其特有的土石林地貌景观。

    震区还发育有北北东走向的叶塘断裂,从元宝山东侧向南经大坪、叶塘东,直至竹柏以南后形迹不清。在大坪与叶塘一带均见50m宽的挤压片理及透镜体带,断面倾向西,倾角70°。反映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土石林地貌在叶塘断裂表现尤为显著。

    文献[29]认为北北西向的虎牙断裂与北北东向的叶塘断裂构成汇而不交的不连续状态,形成断层的闭锁段,应力易于在此处集中而发生大震。

烈度分布

    据野外考察,第一次7.2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松潘县元宝山一带(北纬32°37',东经104°08')。1976年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3次地震的叠加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北北西,为一狭长而不规则的肾形。震中以西烈度衰减快,等震线较密;震中以东衰减较慢,等震线较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极震区等震线长短轴之长度比为3∶1,面积约1900km2(图2)。四川大部分地区有感。内蒙呼和浩特、宁夏、北京、山西临汾、湖南长沙、云南昆明、甘肃兰州和高台、贵州习水等地少数人有感。表现出震中烈度偏低,极震区范围小,而有感范围大的特点。

    极震区地表破坏甚重。南北向与东西向两组地裂缝十分发育,地裂缝带长200m,单条裂缝有的长达30-50m,宽30cm。南北向地裂缝较宽大,不受地形约束,穿越山岭与沟谷;东西向地裂缝次之,地表似刚犁过的耕田,明显地反映出这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是近东西向。山体剥落、垮塌普遍。元宝山多处山崩,山脊东1m见方的石灰岩块于震时跳起高达1m多,山脚下发生一条长达3km的泥石流。

    这次地震适逢雨季,沿涪江上游两岸出现严重山崩、跨岩、滑坡,造成通讯、交通中断。白坡、黄水沟一带泥石流淹没村庄农田,道路被毁,河道阻塞,形成大小湖泊。小河乡白岩山崩塌,堵塞河道,形成长2000m,宽120m,深30m左右的“地震湖”。

    1976年8月23日7.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在田家湾、黄平一带(北纬32°25',东经104°12')。黄平附近灰岩、石英岩严重崩塌,以致阻断交通和通讯。平武县火烧桥、虎牙关一带崩塌现象普遍,堵塞河流,形成大小不等的“地震湖”。

2 松潘7.2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地震序列

    自8月16日至9月30日止,震区共发生2.0级和2.0级以上余震4181次。其中,大于7.0级地震2次,6.0-6.9级地震1次,5.0-5.9级地震5次,4.0-4.9级地震27次,3.0-3.9级地震447次,2.0-2.9级地震3699次。5级以上地震目录见表2。地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如图3所示。图4为这次地震序列的-t图。

表2 松潘地震序列目录

Table 2  The catalogue of the Songpan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北 纬

东 经

 

1976 8 16

22 06 46

32.72°

104.09°

7.2

8.5

[4]

1976 8 16

23 26 07

32.84°

104.09°

5.4

14

[4]

1976 8 18

11 26 08

32.80°

104.10°

5.2

15

[4]

1976 8 19

20 49 42

32.88°

104.10°

5.8

14

[4]

1976 8 22

05 49 49

32.62°

104.15°

6.7

10

[4]

1976 8 23

11 30 03

32.48°

104.10°

7.2

9.5

[4]

1976 9  1

09 06 51

32°29'

104°05'

5.1

20

18)

1976 9 21

06 45 23

32°50'

104°10'

5.0

10

18)

 

3 松潘7.2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3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sequence

 

    两次7.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各占总释放能量的45.6%,6.7级地震占8.1%,该地震序列属震群型。

    地震序列的b值曲线见图5,b值为0.96。对8月16日7.2级地震后至8月22日6.7级地震前和8月23日7.2级地震后,分别求其频次随时间的衰减系数p。其p值各为1.26和0.78,说明第2个7.2级地震后序列衰减较慢。频度衰减曲线见图6。

4   松潘7.2级地震序列M-t图(MS≥3.0)

Fig.4  M-t diagram for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sequence(MS≥3.0)

 

 

5 松潘7.2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MS≥3.0)

Fig.5  b-value curve for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sequence(MS≥3.0)

 

 

 

 

6 松潘7.2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

Fig.6  Frequency attenuation curve for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sequence

        (a) 1976年8月16日7.2级地震后(8.16-8.22,MS≥2.0);

        (b) 1976年8月23日7.2级地震后(8.23-9.30,MS≥2.0)

 

    文献[4]把自1976年8月16日至8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记到的400多次3级以上地震中的所有M≥ 3.3级和每一个主震后24小时内的3.0-3.2级地震重新定位。先在HP-85微型计算机上使用一个简单的盖革反演定位程序检查到时读数的一致性。最后用Hypofnverse定位程序测定。图7给出了余震随时间的发展过程。8月16日7.2级地震发生在虎牙断裂北端,震后3小时内的余震区展布与虎牙断裂大致平行,呈狭长的带状,走向为北西10-15°,长约30km〔图7(a)、7(b)〕。8月22日6.7级地震发生在8月16日7.2级地震的余震区的南端[图7(c)],其次级余震区走向北东30°左右,延伸约12km,它与第一次7.2级地震的余震区相邻接而没有重迭。8月23日7.2级地震发生在6.7级地震以南15km,呈双侧破裂,其余震区与6.7级地震的余震区相接,长20-25km,走向为北西15°,与虎牙断裂南段的走向接近〔图7(d)〕。

7 松潘7.2、6.7、7.2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据Jones资料改绘)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7.2,M6.7        and M7.2 Songpan earthquakes

       图中+表示1973年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中位置。

       (a)地震序列最初3小时的余震;

       (b)第一次7.2级地震后至6.7级地震前的余震;

       (c)6.7级地震后至第二次7.2级地震前的余震;

       (d)第二次7.2级地震后至8月底的余震; (e)全序列余震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全国基准台、四川及邻省部分台站的P波初动资料,不同作者得出的震源机制解见表3。8月16日7.2级地震的上半球投影见图8。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节 面 Ⅰ

节 面 Ⅱ

P 轴

T 轴

B 轴

X 轴

Y 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75

SWW

48.5

147.5

NE

45

71.5

335.5

76

162

14

57.5

45

265

41.5

[6]

173

SWW

65

38

SE

35

101

16

244.5

63

4.5

21

263

26

129

5

[8]

W

63

299

NE

6

63

10

319

54

160

34

29

44

270

27

[1]

SE

45

NW

45

95

275

90

 

 

 

 

 

 

[7]

174

W

58

215

SE

40

101.5

9.5

214

67

21

125

50

264

32

[6]

146

SW

74

45

SE

57.5

92

11

191

37

348

51

237

16.5

135

35

[8]

325

SW

76

49

SE

65

95

189

28

354

60

139

25

235

14

[1]

NW

55

SE

35

93

10

258

80

 

 

 

 

 

 

[7]

: 编号1-4为1986年8月16日7.2级地震; 编号5-8为1986年8月23日7.2级地震。

 

8 松潘7.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6]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文献[ 4] 利用远台长周期地震图的波形拟合来测定震源机制,得到的断层面解为:

    1976年8月16日7.2级,走向165°,倾向北东,倾角40°;

    1976年8月22日6.7级,走向215°,倾向北东,倾角90°;

    1976年8月23日7.2级,走向165°,倾向北东,倾角40°。

    在上述结果中,第一次7.2级地震的断层面解与表3中结果1和2的节面I较接近。

    野外宏观考察表明,震中区附近发育有现今强烈活动的北北西向虎牙断裂,且有北北东向叶塘断裂与其汇而不交;地震等烈度线总体上呈北北西走向,而沿北北东向的叶塘断裂滑坡、塌方等地表破坏也十分发育[15];两次7.2级地震的余震区走向与虎牙断裂走向一致,6.7级地震的余震区走向与叶塘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虎牙断裂是两次7.2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逆冲兼左旋走滑型断层;叶塘断裂可能是6.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纯逆冲型断层。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距震中500km范围内共有21个地震台,其中测震台15个。在100km范围内有松潘、平武、南坪等3个测震台;共有视电阻率、地磁、短水准、地倾斜、地应力、水氡、温泉水温、定点重力、水位等9种观测项目,共23个观测台项,其分布如图9所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平面分布如图10所示。包括地震活动性异常在内,共出现前兆异常26起,列于表4。单项观测的前兆异常曲线见图11-23(凡异常曲线与文献[ 1] 相同者,参见文献[ 1] )。

9 松潘7.2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10 松潘7.2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表 4  松潘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11  松潘7.2级地震前小震震中分布图(据韩渭宾等)

      (1974.10.1--1976.8.15)

Fig.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12 松潘7.2级地震前的R-t图(据韩渭宾等)

Fig.12  R-t _diagram before the M7.2 Sangpan earthquake

 

 

 

13 松潘-龙门山地震带D-t图

Fig.13  D-t diagram for Songpan-Longmenshan seismic belt

         (0点在石棉县; 据韩渭宾等)

 

 

 

14 松潘7.2级地震前小震月频度图 (≥0.5; 据韩渭宾等)

Fig.14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15 松潘7.2级地震前小震条带分布图 (1976.5-1976.7;据韩渭宾等)

Fig.15 Distribution of minor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16 松潘7.2级地震前背景性地震条带分布 (据韩渭宾等)

Fig.16 Distribution of background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a) 北西向地震条带 (1973.1-1974.12);

 

 

(b) 北东向地震条带 (1973.6-1976.6)

 

 

 

 

17 映秀电感地应力月均值曲线 (据周本诚等)

Fig.17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crustal stress by electro-

        magnetic element in Yingxiu station

 

 

18 泸定电感应力月均值曲线 (据周本诚等)

Fig.18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crustal stress of by

        electro-magnetic_element in Luding station

 

 

19 郫县重力月均值变化速率曲线 (据刘栋勋等)

Fig.19  Curve for variation ratio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gravity in Pixian

 

 

 

20 郫县重力日幅差曲线 (据刘栋勋等)

Fig.20  Curve for daily amplitude difference of gravity in Pixian

 

 

 

 

21 松潘川主寺水氡月均值曲线 (据贺天培等)

Fig.21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in         Chuanzhushi,Songpan

 

 

 

22 姑咱水氡月均值曲线

Fig.22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in

        Guzan

 

 

 

23 理塘毛垭温泉水温月均值曲线 (据李介成等)

Fig.23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Maoya

       thermal spring ,Litang

 

    松潘地震后,经过5年时间的观测和研究,文献[ 9] 对原预报松潘地震的主要依据进行了审查。通过单项前兆手段的清理和地震综合预报清理研究,认为文献[ 9] 中大多数的结论意见是正确的。本震例报告对部分内容作了如下改动:

    1.关于1976年6至7月流动重力复测中发现,在汶川-银杏测段出现 400×10-8m/s以上的异常变化。由于当时观测仪器精度较低(1974年用ZS-67型石英弹簧重力仪观测,1976年用CG-2型石英弹簧重力仪复测),复测的时间间隔较长,也没有作系统的温差改正,所以,资料的质量不高,不能作定量分析的依据,只能供定性分析时参考。

    2.关于长水准测量所反映的地壳垂直形变异常。文献[ 22] 认为松潘-南坪水准路线中的4号点和10号点之间,在1960至1975年的15年间,产生了大幅度垂直形变,19号点相对于4号点的垂直变化约312mm。对这一异常,文献[ 9] 也作了肯定。不过,也有异议 [ 21]。由于1960年的测量属Ⅲ等水准测量,当时使用了三根不同的木质标尺,因而对异常的可靠性产生了疑义。

    3.松潘台视电阻率1975年下半年曾下降1.5%,但尚未达到异常判别指标(大于2%),故将其列为有争议的异常,以供参考。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1.松潘地震具有比较丰富的前兆异常。包括地震活动性异常在内,共出现前兆异常26起,其中趋势性异常14起,短临异常12起。在距震中500km范围内,异常项目数占定点观测项目总数的52%(地震活动性异常和宏观异常没有参与统计,地磁异常只统计日变畸变异常),其异常所占的比例远大于炉霍地震(33%)和道孚地震(24%)。

    2.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有以下特点:

    (1)趋势性异常出现时间具有准同步特征。如图25所示,在震前22个月前后,小震空区、松潘短水准、映秀地应力和流动重力等异常几乎同时出现;震前10个月和8个月前后,再次出现小震频度、h值、视电阻率、水氡、定点重力测值等异常。这些异常所反映的物理量不同,震中距也不同,但几乎均在同一时段内出现。它们可能共同受控于同一动力源,故表现出准同步变化。

    (2)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也有类似准同步变化特征(图24)。

24 松潘7.2级地震短临异常时空分布综合示意图

Fig.24 Sythetic sketch for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short-

       imminent anomalies of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25 松潘7.2级地震趋势异常时空分布综合示意图

Fig.25 Synthetic sketch for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trend

       anomalies of the M7.2 Songpan earthquake

     3.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

    (1)前兆异常沿断裂带分布。80%的前兆异常分布在武都-泸定北北东向断裂带上;

    (2)异常点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绝大部分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分布在3个局部范围内,即松潘震中区50km范围内;汶川-郫县80km范围内;康定、泸定、姑咱50km范围内;

    (3)震中附近地区震兆异常充分显示。在Ⅵ度烈度区范围内有小震空区、小震条带、背景性条带、频度、b值、h值、地形变、视电阻率、水氡等10项异常,占异常总数的40%。异常种类较多,尤以小震活动变化所引起的频度、空区、条带等异常显示得比较充分;

    (4)中期趋势性异常在震中区附近相对集中,而短临异常分布比较分散。

    4._关于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综合分析图10和图24、25,可得如下认识:

    1973年2月炉霍7.6级地震以后,川西北地区大范围的区域应力-应变场有所加强。主要反映在沿川青块体北部边界的花石峡断裂和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附近形成两条4级以上中等强度地震组成的背景性条带。1974年下半年起,应力-应变场进一步加强。在松潘附近出现了小震空区;短水准测量显示了断层西盘受挤压而上升;汶川附近流动重力测量段差增大;姑咱附近水氡测值破年变。初步形成了三个局部范围内应力-应变集中的雏形。1975年下半年,这三个应力-应变集中区的异常进一步发展。松潘台视电阻率下降(相对幅度1.5%);汶川至郫县出现地应力下降和定点重力比值曲线异常;姑咱附近视电阻率下降。1975年底,松潘震中区附近发生h≤1的前兆震群;小震频度增强;与此同时,松潘-龙门山地震带b值出现负异常;郫县定点重力仪测值显示其变化速率从500×10-8m/s/月增大到830×10-8m/s/月;泸定地应力出现异常。在上述趋势性异常阶段,三个应力-应变集中区的前兆异常呈现准同步的涌现和发展变化。清晰地显示了多源孕震场的特征。

    随着小震条带的形成,从1976年5月起进入了短期和临震阶段。从图25可见,50%的短临异常分布在从武都经郫县到姑咱,即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地震带的北段。而根据文献[1,9] ,以地光、火球、地下水等为代表的宏观异常,1976年6、7、8三个月内,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三起三落;在空间上有从龙门山中南段逐步向松潘震中区迁移的特征。总的征兆是短期和临震阶段各类异常沿松潘-泸定北北东向构造带特别发育。这是震中附近地区,应力局部释放和大范围应力调整的结果,可能是断层蠕动和断裂稳态扩展所造成的。

讨论

     1 .多源孕震与前兆异常

    如上所述,松潘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了多源孕震场的特征。1976年11月7日盐源6.7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也显示了这一特征。除盐源震中区附近外,在川滇菱形块体的边角部位,如康定、泸定、姑咱地区,西昌附近地区,剑川、下关附近地区也形成多个前兆异常的相对集中区。不少前兆异常很可能不是某单个地震的异常,而是几个地震前兆异常的叠加效应(详见本书“1976年11月7日四川省盐源6.7级地震”)。这些观测事实,支持了马宗晋 [ 30] 、李丹阳19)等人提出的“多源场”的观点。即在大范围区域应力-应变场加强的情况下,板内断块的相对滑移运动可能导致在多个有利的构造部位上产生应力、应变的相对集中,同时孕育地震。故某些特定构造部位的趋势异常,尤其是那些由几个地震叠加效应而形成的趋势异常,可能主要是多源孕震应力场的一种反映。

    对西南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也旁证了这一点。杨光宇根据王仁的程序用降低断层内摩擦系数的办法来模拟地震非稳定过程 [ 31],对西南地区地震应力场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图26为龙陵地震后ΔG变化分布图[ ΔG=(摩擦力-剪应力)/摩擦阻力] ,当ΔG减少时,意味着断层带的某地段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增加。从图26可见,龙陵地震后,龙门山中南段、安宁河断裂的西昌及元谋附近、红河断裂带的剑川附近、鲜水河断裂带的炉霍附近、盐源附近及甘孜西北,ΔG的变化量较大。该图显示的地震危险性增大区跟松潘地震与盐源地震的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其中的松潘、盐源、道孚、甘孜等危险区,后来果然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

    2.多源场与单源场

    不少学者对单源孕震过程进行了研究[ 35-40],他们提出震源孕育模式,并探究其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

    我们认为,多源场与单源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松潘地震为例,从大范围看松潘地震的前兆异常反应了多源场的特征。而从小范围看,以某单一的源(如松潘附近)分析,又具有单源场的特征。从1974年下半年起,松潘��短水准测量出现断层西盘受挤压上升,同时,震源区出现了小震围空区。这意味着松潘附近应力―应变加强;1975年下半年,松潘水氡测值增高,视电阻率开始出现下降,这又意味着水渗透作用加强;1975年底,松潘孕震区小震频度增强,随之出现h<1的前兆震群。这可能是微破裂快速增强、串通的一种反映;自1976年5月起,出现一大二跳的短临异常,并伴随有猛烈的宏观异常出现,从而进入了临界破裂断层非稳态扩展的阶段,接着,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便发生了。

    研究如何把多源场与单源场结合起来探索其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如何从多源场中寻找首先发生强震的单源场,无疑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3.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与1976年松潘地震的关系

    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虎牙断裂,沿北北西方向的延长线上约30km处,于1973年8月11日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通过震例总结,发现这两组地震有成因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1)松潘(黄龙)地震是由4个5级以上地震组成的震群型地震。序列衰减很慢,至1974年11月17日还发生5.2级强余震,它与6.5级主震的间隔时间为1年零3个月。再过1年零9个月又发生了松潘7.2级强震群。它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序列。

    (2)1976年松潘强震群的余震分布沿北北西方向延伸到北纬33°附近(即沿北北西方向延伸50km左右)。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的余震区与1976年松潘地震的余震区北西段部分重叠〔图7(e)中+号所示〕。可见这两组地震的震源体在空间上是相连的。

    (3)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的极震区(Ⅶ度区)有近1/2与1976年松潘地震的Ⅶ度区重叠。而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的Ⅴ度区约有1/3重叠于1976年松潘地震的Ⅷ度区内。

    (4)比较松潘7.2级地震前和松潘(黄龙)6.5级地震前的R-t图(见图12和文献[ 42] 图11),图中0点为主震的震中位置,R为距震中的距离。图12和文献〔42〕的图11中把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中所有的地震按时间画成R-t图,发现在图上先后出现过两次时间空区。1971年10月以后第一次出现空区,最大半径达65km,其范围实际上包括了松潘(黄龙)地震前的空区范围。在第一次空区逐渐缩小后,发生了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群。而后,第二次出现逐渐扩大再逐渐缩小的空区,直到1976年8月,松潘发生7.2级强震群。这一情况表明,在松潘(黄龙)地震孕育过程中,还在更大的范围内,同时孕育着1976年的松潘7.2级地震。因此这两组地震之间可能有成因上的联系。

26 龙陵地震后ΔG变化分布图

Fig.26 Distribution of ΔG_variation after the Longlin earthquake

       (据杨光宇资料改绘)

     综上所述,虽然1976年松潘地震与1973年松潘(黄龙)地震之间在地表上没有断裂构造相联系,但推测在深部虎牙断裂带可能沿北西方向延伸。而1973811日松潘(黄龙)6.5级震群是否是1976816日松潘7.2级地震的前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暂作两个独立的地震编写报告。

 

参 考 文 献

[ 1]  四川省地震局,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地震出版社,1979。

[ 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地震出版社,1978。

[ 3]  顾功叙等,中国地震目录(公元1970-1979年),地震出版社,1983。

[ 4]  Jones. Han weibin et al., Focal mechanism and aftershock locations

       of the Songpan earthquake of August 1976 in Sichuan China,J.G.R.

       Vol.89, B9, 7697-7707, 1984.

 

[ 5]  成尔林,四川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地震学报,Vol.3,No.3,

        1981。

[ 6]  成尔林等,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

       地震学报,Vol.4,No.2,1982。

[ 7]  鄢家全等,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Vol.1,No.1,

       1979。

[ 8]  阚荣举等,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板内断块相对运动,地震地质,Vol.5,

        No.2,1983

[ 9]  罗灼礼等,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主要预报依据的审查及其前兆异常特点的讨

       论,地球物理学报,Vol.2,No.2,1984。

[10] 韩渭宾等,四川地区强震前弱震空区的变化特征,地震学报,Vol.6,No.1,

       1984。

[11] 韩渭宾等,四川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地震学报,Vol.7,No.1,

       1985。

[12] 韩渭宾等,四川地区5级以上强震前弱震活动频度变化特征,地震研究,Vol.9,No.2,

        1986

[13] 程式,龙陵-天水北北东向构造带及其地震活动的初步探讨,地震地质论文集,国家

       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4] 程式,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地震带地震活动特点的初步研究,地震研究,Vol.8,No.3,

       1985

[15] 程式,对某些双震型强震成因机制的初步探讨,地震研究,Vol.6,No.1,1983。

[16] 程万正,前兆地震活动“窗口”或敏感部位的寻觅及有效性估计,地震研究,

       Vol.7,No.6,1984。

[17] 王伯维等,地磁低点位移与松潘-平武7.2级地震,四川地震,No.4,1984。

[18] 杜平山,对松潘、平武地区北北东向构造带的认识,华北地震科学,Vol.3,No.2,

       1985。

[19] 冯德益等,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地震学报,

       Vol.2,No.2,1980。

[20] 王周元等,1976年松潘大震前中强震的活动特征,西北地震学报,Vol.7,No.1,

        1985。

[21] 葛培基,松潘-平武地震垂直形变的再研究,四川地震,No.4,1985。

[22] 陈基汾等,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地震学报,Vol.2,No.4,

       1980。

[23] 蒋泽雄等,《地震对策》之九(第六章松潘-平武地震),国际地震动态,No.10,

       1985。

[24]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5] 秦保燕等,松潘大震震源过程研究,西北地震学报,Vol.8,No.2,1986。

[26] 房桂荣等,1976年8月22日松潘6.7级地震的破裂机制,中国地震,

       Vol.2,No.2,1986。

[27] 韩渭宾等,根据D-t图判定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的空区,四川地震,No.3,

       1984。

[28] 朱皆佐等,松潘地震,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29] 唐荣昌等,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地质特征,地震地质,Vol.3,No.2,

       1981。

[30] 马宗晋等,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地震地质,Vol.2,No.1,

      1980。

[31] 杨光宇,我国西南川滇地区强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地震研究,Vol.8,No.3,

       1985。

[32] 陈天长等,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论文选,地震出版社,

       1981。

[33] 韩渭宾等,松潘、平武地震和川青块体的运动,地震科学研究,No.1,1980。

[34] 韩渭宾等,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变化的探讨,地震,No.3,

      1982。

[35] 罗灼礼,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和倾钭场,地震学报,Vol.2,No.2,1980。

[36] 罗灼礼,地震位移场和板内地震震源力学性质的讨论,地震学报,Vol.3,No.4,

       1981。

[37] 蔡乃成等,地震孕育的全体总崩溃理论(一)――异性介质内嵌椭圆的应力场,地震

       学报,Vol.6,No.4,1984。

[38] 蜀水,震源应力场岩石膨胀性和水的扩散作用――云南省永善7.1级震及其前兆孕

       育发展过程,地球物理学报,Vol.19,No.2,1976。

[39] 牛志仁等,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地球物理学报,Vol.19,No.3,1976。

[40] 牛志仁,我国西部地区某些强震及中强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地震学报,Vol.2,

       No.3,1980。

[41] 刘正荣等,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工作细则,地震,No.1,1984。

[ 42]  程式等,1973年8月11日四川松潘(黄龙)6.5级地震,中国震例,地震出版社,

       1988。

 参 考 资 料

1)四川省地震局松潘、平武地震宏观考察队,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宏观

    考察报告(打印件),1976。

2)四川省地震局,松潘、平武地震预测、预报总结(打印件),1977。

3)刘栋勋等,四川北部地区松平、道孚、甘孜等大震以及中强地震前的重力变化(打印件),

    1984

4)贺天培等,松潘7.2级地震的水氡预报效能估价(打印件),1984。

5)赵日升等,姑咱水氡观测站的综合清理(打印件),1984。

6)邓素珍等,地倾斜观测仪器、资料及震例清理报告(打印件),1984。

7)王德富等,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的效能(打印件),1984。

8)周本诚等,映秀台电感地应力清理评价报告(手稿),1984。

9)周本诚等,泸定台电感地应力清理评价报告(手稿),1984。

10)李介成等,理塘毛垭温泉清理报告(打印件),1984。  

11)陈农,四川地区h值变化与地震预报(打印件),1984。

12)韩渭宾等,四川几个地震带(区)b值曲线与地震预报(打印件),1984。

13)程式等,四川省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清理研究总结报告附件―震例总结材料之五

     (打印件),1985

14)程式等,四川地区6级以上强震的前兆异常特征(打印件),1985。

15)李有才,四川强震短临前兆异常研究(打印件),1985。

16)李介成等,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震例报告(打印件),

     1984。

17)陆联康,1976松潘、平武地震,四川强震调查资料汇编(打印件),1982。

18)四川省地震局,松平地震序列目录,(1976.8.16-9.30) (打印件),

     1977

19)李丹阳,盐源-宁蒗地震震前异常特征及其讨论(打印件),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