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5.0级地震发生在广西北西向构造带的右江断裂上,发震构造部位位于右江断裂与北东向平果-天等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图1)。 |
 |
图1 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 Major faults around the epicenter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①南丹-马山断裂;② 巴马-横县断裂;③ 右江断裂;④ 靖西断裂;
⑤ 那坡断裂;⑥ 平果-天等断裂;⑦扶绥断裂;⑧ 灵山-防城断裂
(底图系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地质力学编图组编的1∶30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构造体系图缩绘)
|
右江断裂是一条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70°的逆冲大断裂,由一系列平行的断裂组成。从地质图判读和野外实地观察发现主断裂呈右旋逆冲错动,而与其直交的北东向断裂则呈左旋逆冲错动。破碎带宽达数百米,据人工地震和钻探资料证实,断距达1000m以上,沿断裂带有基性岩分布,断裂深度可能深达20-30km(图2)。
右江断裂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活动性断裂。它形成于印支期,三叠纪时北东侧坳陷,沉积了4000m以上的类复理石建造;南西侧相对隆起,共有1000m的沉积。燕山运动时,北东侧上升南西侧下降造成了狭长的构造盆地,堆积了第三系红色建造。喜马拉雅运动时该断裂仍继续活动,并切割了第三系红色建造的那读组(E2n),见图31)。 |
 |
图2 田东凹陷北翼剖面图(据田东石油队)
Fig.2 Profile for the north side of Tiandong subsidence
① 砾岩;② 泥岩;③ 砂岩 E2b-下第三系渐-始新统百岗组上段 E2n-下第三系渐-始新统那读组
|
 |
图3 田东县林逢乡坡烟村南西西一公里处小冲沟断层(距主干断裂南西侧300m)
剖面图(据田东石油队)
Fig.3 Profile of the fault at a small gully in Poyan
village,Tiandong country
① 砾岩;② 泥岩;③ 砂岩 E2n' -下第三系渐-始新统那读组下段
|
右江断裂的地震活动也较频繁。历史上曾于1751年2月26日在田阳县布露村发生过4
级地震;1893年11月26日在扶绥县中东乡发生过5级地震;1962年4月20日在田林县八桂与八渡之间发生过5级地震;1972年5月7日在邕宁县雅王圩发生过4.5级地震(图1)[1]。 |
平果震区周围原有邕宁、凭祥、河池和百色(单分向流动台)等测震台,可监测到ML≥2.0级地震。震后于10月20日起先后增设了平果、灵马(后搬到坡造)、榜圩、海城、思林、进结等6个单分向测震流动台(除平果台于12月底撤台外,其余各台均于11月底前分别撤台),可监测到ML≥0.5级地震。截至1978年12月31日止,共记录到MS≥1.0级地震51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3次(表3)。主震释放能量为2.0×1012J,占全序列能量(截至1978年12月31日)的84.7%,该地震序列属主震-余震型。
表3 苹果5.0级地震序列目录
Table 3 The catalogue of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 级(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7 10 19 |
10 44 45 |
23°23′48″ |
107°28′50″ |
5.0 |
11.3 |
平果县城西北 |
本文作者 |
2 |
1977 10 19 |
11 55 01 |
23°24′04″ |
107°28′4.6″ |
4.2 |
9.7 |
平果县城西北 |
本文作者 |
3 |
1978 6 27 |
14 48 |
23°24′00″ |
107°31′00″ |
3.8 |
|
平果县城西北 |
本文作者 |
4 |
1978 9 17 |
11 53 34 |
23°21′40″ |
107°34′59″ |
3.9 |
21.0 |
平果县城西北 |
本文作者 |
主震发生前半年在震中区曾记到两次小震,一次是1977年4月26日16时45分12秒,MS3.4级,震中位置为北纬23°24',东经107°31';另一次是1977年5月9日13时02分50秒,MS 1.5级,震中位置为北纬23°23',东经107°33'。此后,直至10月19日主震发生前,邕宁、凭祥、百色、河池等地震台均未记录到该地的地震,但据群众反映在主震震中附近常听到闷雷似的地声和感觉到微弱震动3)。
应变释放曲线见图7。M-t图如图8。余震分布如图9。图10是该序列b值图。 |
 |
图7 平果5.0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ML≥0.5)
Fig.7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events(ML≥0.5) of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8 平果5.0级地震序列M-t图(MS≥1.0)
Fig.8 M-t diagram for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9 平果5.0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 (1977.10.19-1978.12.31)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
 |
图10 平果5.0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1977.10.19-1978.12.31,ML≥1.5)
Fig.10 b-value curve for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sequence
|
利用1977.10.19--1978.12.31,ML≥1.5级的地震资料,求得该序列b值为0.49。
利用主震发生后的次日至1977年12月31日ML≥1.0级的地震资料,求得余震频度衰减经验公式:
lgN=1.147-(0.72±0.09)lgT
式中,N是每天ML≥1.0级地震的次数;T的单位为天。余震频度衰减系数p=0.72±0.09,这表明地震衰减较慢。 |
(一) 地震台网状况
1977年平果5.0级地震前,分布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观测项目有: 邕宁台测震、地应力、地倾斜、地磁,上思站水氡,凭祥台测震、地倾斜,河池台测震和百色台测震流动观测。由于邕宁台地倾斜属地表台,观测条件和仪器精度达不到规范要求;邕宁台地磁虽从1977年7月投入观测,但观测条件、仪器安装和人员观测技术水平均达不到规范要求;凭祥台地倾斜台属山洞台,但观测条件和仪器精度也达不到规范要求,其观测资料均属类外,不列入统计范围。因此,震前距震中200km范围内实有测震台4个,其他观测项目2个台项(图13)。 |
 |
图13 平果5.0级地震前广西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3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in Guangxi
|
(二) 前兆异常
平果5.0级地震前,分布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并符合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观测项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详见表5。现将震前的异常情况分述如下:
1. b值
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求b的估值。对1975年10月19日至1977年10月19日的地震,作全区b值空间扫描,取步长为50km,震级下限为ML=2.4,半径为100km的单位圆内的地震计算b值,其结果显示广西西部出现一个低b值异常区,异常区内的b≤0.65(图14)。该异常区的西部可能还往云南省境内延伸,鉴于台网的控制能力,将异常区的范围止于东经105.5°。 |
 |
图14 平果5.0级地震b值异常平面分布图
Fig.14 Plane distribution of b-value anomaly before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底图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
然后,利用1974年1月1日到震前的资料,对该异常区内的b值作时间滑动扫描。两年(731天)为一单位时间,滑动步长为30天,计算方法和震级下限同前,其结果如图15。b值的基值(系全广西境内多年地震的累计平均值)为0.86±0.036。从图15可见,震前异常区内的b值自1977年3月开始下降至基值线以下,并于b值曲线下降到最低值(-0.55)时发生了平果5.0级主震。震后两年b值仍偏低,这是由于统计方法导致的结果。因为5.0级主震在震后两年的滑动时间内始终参与了b值的计算,致使b值偏低。1980年后b值仍偏低,则是1982年10月28日富宁5.9级地震的低b值异常区与平果5.0级地震低b值异常区重迭了很大一部分的结果。
表5 苹果5.0级地震前兆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Abnormal situations
|
 |
图15 b值异常区b值随时间扫描曲线
Fig.15 Scanning curve for b-value with time at b-value anomalous
region
|
2. 应变释放
图16给出了低b值异常区的应变释放曲线。由图可见,平果5.0级主震发生前,自1976年年初起,应变释放曲线明显加速,曲线呈指数形上升。 |
 |
图16 b值异常区应变释放曲线
Fig.16 Strain release curve at b-value anomalous region
|
3. 地震活动度γ
用地震活动度γ(γ=lgΣ101.5(M-Mo))作为地震活动水平指标,对全区地震扫描,可以反映b值异常区内外的地震活动水平。图17是全区1976年1月1日至1977年10月18日MS≥2.0级地震的活动度γ扫描图(扫描单位0.5°×0.5°,步长0.2°)。由图可见,活动度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低b值区,尤其是在平果一带,高值区连成一片。这表明平果5.0级地震前,自1976年年初起平果一带的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
 |
图17 地震活动度γ扫描分布图
Fig.17 Scanning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ity(γ)
(底图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
4. 地应力异常
图18给出了1976年1月至1979年6月邕宁台电感地应力旬均值变化曲线(据多年统计结果,观测误差为±20μH)。可见,其年正常动态变化背景是每年3月上旬(±1旬)开始缓慢下降,至每年8月上旬(±1旬)达最低值,然后于每年8月中旬(±1旬)开始缓慢回升,至次年2月下旬(±1旬)恢复到最高值。自1977年7月下旬开始,北60°西方向的受力元件的电感值显示上升,8月中旬后上升速率加大,至10月上旬达最高值,10月中旬北60°西、南北和北60°东三个方向的受力元件的电感值显示同步下降,至11月下旬才恢复正常动态变化。这表明平果5.0级地震前邕宁台电感地应力呈现一个破坏年动态变化的短期异常。异常持续时间为4个月,异常幅度分别为140、120和110μH。经计算最大主张应力值为 10.5×104Pa,最小主张应力值为8.92×104Pa;最大主张应力方向为北60.6°西,最小主张应力方向为北29.4°东。 |
 |
图18 邕宁台电感地应力旬均值曲线
Fig.18 Curve for ten-day mean value of stress by electromagnetic
element at Yongning station
|
5. 水氡异常
图19给出了上思站水氡自1975年1月至1979年6月的旬均值变化曲线(据多年统计结果,观测误差为±10%)。可见,其年正常动态变化背景为每年5月上旬(±1旬)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至每年9月下旬(±1旬)达最低值,然后从每年10月上旬(±1旬)开始缓慢回升,至次年4月下旬(±1旬)达到最高值。自1977年6月上旬开始,上思水氡值显示上升,并经几次起伏变化后,于1977年11月下旬恢复正常动态变化。这表明平果5.0级地震前上思水氡值呈现一个破坏年动态变化的短期异常,异常持续时间为6个月,最大相对变化量为23.9%。 |
 |
图19 上思站水氡旬均值曲线
Fig.19 Curve for ten-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Sthangsi station
|
6. 宏观异常现象1)
地下水:震前发现的现象有泉水发浑、变味、水量增大等。例如,平果县城关镇外迷村的龙林泉水(抽水站)18日发浑;那良村的泉水19日早上发浑、变味,煮饭不能吃;田东县林逢乡那塘村附近一口水井,震前冒红水;武鸣县灵水(泉水)震前半个月开始发浑,震后恢复正常。
动物:
猪4例,震前表现不安宁、乱叫、拱圈和不吃东西。例如,平果县太平乡的孟村有18户人家的猪在18日那天拱栏,有的不吃食;田东县林逢中学的猪19日凌晨一点钟左右拱栏,三点钟全部跑出。
牛5例,震前表现为不安宁、乱蹦乱叫、不进栏。例如,平果县城关镇龙来村有的牛18日晚上就乱叫,直到发震为止;平果县太平乡贯屯村饲养员养的两头牛,19日上午10时左右挣断绳子,饲养员发现后即去系绳子,绳未系好地震就发生了。
狗2例,如平果县太平乡贯屯村有一条狗19日早上很不安宁,乱叫乱窜,从一家窜到另一家,发出呻吟声。
鱼2例,如平果县太平乡龙旦村有二口鱼塘,震前3天开始死鱼,每天死30多条;平果县太平乡内孟村附近小河里的鱼震前2天成群飘浮,跳出水面,有的跳上岸。
地震异常的综合分布见图20。 |
 |
图20 平果5.0级地震综合异常分布图
Fig.20 Synthetic distribution for anomalies of the M5.0 Pingguo
earthqua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