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18日辽宁省营口5.9级地震
辽宁省地震局 刘宝恒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1978年5月18日,在辽宁省营口县官屯乡东北发生了5.9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海城7.3级地震后三年零三个月发生的一次强余震,它使蒙受重大损失的海城、营口老震区再次遭到破坏。
据宏观调查,海城县损坏房屋2419间,伤亡11人;营口县房屋及建筑物受损面积为35.5万m2,伤7人,经济损失达1204万元。
辽宁省地震局曾在1977年11月的东北三省会商会上提出:“辽东半岛及其邻近海域,一二年内,特别是1978年可能发生六级左右地震”。1978年度全国震情会商会确认了这个预测意见,并把辽东半岛及其两侧海域作为全国重点监视区之一。事实证明,这种估计大体是正确的。在1978年头4个月辽宁省地震局的地震周报、月报和特刊中相继指出2级左右地震频度逐渐增多,形成两个地震条带;金县短水准东西向加速上升,与1974年4、8月间的变化相似;某些前兆,如地形变、视电阻率、水氡、地应力发生突变,各种异常多集中在辽东半岛和营口-开原断裂带上。为此,召开了辽南部分台站会议,部署了震情监视工作。进入5月份,在短短11天内,辽宁省地震局接连召开了不同形式的震情会商会4次。确认了深井水位异常,注意到浅井地下水发浑、火球、地光、人感地动、土地电突跳等宏观异常的出现。面对辽南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虽然发现了一些异常,但难以做出判断,倾向于再继续观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5.9级地震发生。 |
地震基本参数
营口5.9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详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8 5 18 |
20 33 31 |
40°42′ |
122°36′ |
5.9 |
13 |
营口县官屯乡 |
辽宁省局 |
|
地震地质背景
1978年5月18日营口5.9级地震震中正处于辽东隆起和下辽河断陷的过渡带上,震区的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及形变场特征,已在本书“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中作了详细说明[1,2],本文从略。震区地质构造情况见图1。 |
 |
图1 海城地震区地质构造
Fig.1 Geologic structure of Haicheng seismic region
1. 活动断裂;2. 隐伏断裂;3. 新生代盆地;4. 海城7.3级地震;
5. 5.0≤MS<6.0 ①牛居―油燕沟深断裂; ②金山岭断裂;
③双台子河―赵家堡子断裂; ④金州大断裂;⑤大洋河大断裂;
⑥析木河断裂; ⑦ 庄河大断裂; ⑧鸭绿江大断裂 (据张光月等)
|
海城地震后,曾根据测震、工程爆破、地震测深、重、磁、电等资料,对震区及其附近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过研究,发现区内深断裂比较发育,辽河平原东侧存在沿北东方向延伸的上地幔隆起,海城地震发生在隆起东侧局部凸起带的斜坡上,见图2a。在地壳中部存在明显的高导层,其顶板埋深为15-20km,西深东浅,且在震中区拱起,地震均发生在该高导层之上,见图2b[3]。
海城7.3级地震后,地形变的主要特点是:
1. 震后与震时形变相反,震时两个主要下沉区在震后几年都转为上升,尤以沿海一带上升幅度较大(见图3)。
2. 受主要构造控制,构造两侧形变差异显著。 |
 |
图2 辽南地区地壳厚度及壳内高导层与震源深度图
Fig.2 Diagram for crustal thickness and high conduction layer in
the crust and focal depth at south of Liaoning area
a. 辽南地区地壳厚度图(三维反演法,据卢造勋);
b. 海城震中区壳内高导层与震源深度(据刘国栋)
|
 |
图3 垂直形变图 (1980-1975) (据卢良玉)
Fig.3 Diagram for vertical deformation
|
烈度分布
地震烈度考察由辽宁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承担。宏观震中为北纬40°45′,东经122°36',具体地点在营口县感王乡他山至两寨子间,震中最高烈度达Ⅶ度强。极震区长轴方向为北60°西,长10.5km,短轴方向为北30°东,长5.2km,面积为33km2。极震区内,房屋建筑除少数倒塌外普遍遭到破损,数处出现地震裂缝、喷沙冒水、岩石崩落等现象。Ⅶ度区的长、短轴方向与极震区一致,长、短轴长度大致相等,为20km左右,该区面积200km2,区内破坏也很明显,有的与极震区破坏相似,出现Ⅶ度强高烈度异常点。Ⅵ度区等震线近似圆形,直径约44km,面积为1260km2。有感范围东起鸭绿江,西到北京,南起山东,北至吉林市,半径达500km。较强有感范围距震中300km左右。
按照“新的中国烈度表”,将160多个烈度点绘制成营口5.9级地震等震线图,如图4。 |
 |
图4 营口5.9级地震等震线图1)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根据等震线特征和极震区长轴、地裂缝、喷沙冒水的展布方向,并结合 5.9级地震震源机制,可确认这次地震为北西向逆时针错动。还可明显看到,烈度分布特征与构造关系十分密切,在一些破坏较重的地段,其方向并非完全受地形、地貌和河流方向所控制。由于5.9级地震发生在老震区建设复兴过程中,我们看到凡采取抗震措施、设计合理、施工质量好的新建筑物破坏轻微,甚至完好;而不按抗震要求、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建筑震害加重。 |
地震序列
地震前,全省共有测震台站15个,其中距震中100km范围内有4个,200km范围内有9个。全省监测能力为ML≥2.3级,营口震区监测能力为ML≥1.8级。从能量衰减与频度衰减系数来看,营口5.9级地震序列持续时间取震后半年为宜。5.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4.47×1013J,占全序列释放能量的67%。
地震序列目录取自辽宁省地震目录3),震级取MS≥3.5级。序列M-t图见图5,应变释放曲线见图6,b值曲线见图7。 |
 |
图5 营口5.9级地震序列M-t图 (MS≥3.5)
Fig.5 M-t diagram for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营口5.9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MS≥1.0)
Fig.6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7 营口5.9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MS≥1.0)
Fig.7 b-value curve for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sequence
|
为了解营口5.9级地震余震衰减情况,用公式N=N0×t-p计算震后半年的频度衰减系数p值,时间间隔取20天,震级取MS≥1.0,p=1.323,r=-0.796,可见5.9级地震余震衰减较快,震前p=0.73。
自1978年5月18日至11月18日MS≥4.0 级的余震目录见表2。
表2 营口5.9级地震序列目录(MS≥4.0)
Table2 The catalogue of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sequence MS≥4.0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 级(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8 5 18 |
21 38 27 |
40°42′ |
122°33′ |
4.2 |
7 |
营口县官屯乡 |
3) |
2 |
1978 5 20 |
14 01 44 |
40°44′ |
122°29′ |
5.2 |
15 |
营口县虎庄乡 |
3) |
3 |
1978 5 22 |
00 01 35 |
40°42′ |
122°39′ |
4.1 |
12 |
营口县官屯乡 |
3) |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营口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图8和表3。确定断层面解共用国内资料39个点,矛盾的资料点有5个,矛盾符号比为12.8%。
5.9级地震震源机制与7.3级地震震源机制很相似。其震后2级以上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地面裂缝展布方向均为北西西向,确认节面Ⅰ(北西西向)为地震断层面较为合理,破裂长度约20-30km,错动方式为左旋剪切错动。 |
 |
图8 营口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4]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表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编号 |
节 面 Ⅰ |
节 面 Ⅱ |
P 轴 |
T 轴 |
B 轴 |
X 轴 |
Y 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10 |
74 |
NE |
25 |
72 |
SE |
67 |
24 |
157 |
2 |
251 |
66 |
115 |
18 |
20 |
15 |
辽宁局 |
|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5.9级地震发生在辽宁省近中部地区,以震中距200km作为台网和前兆资料的统计范围,几乎全省台站均在此范围内。此范围内有地震台站16个,其中有测震台站11个,其他前兆观测项目21个台项,台站分布情况见图9。测震学以外的前兆异常平面分布见图10。前兆异常情况见图11-20和表4。
|
 |
图9 营口5.9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
图10 营口5.9级地震异常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of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
图11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据傅征祥)
Fig.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7.3 Haicheng
earthquake on Feb.4, 1975
a. 余震震中分布(1975.2.4-1978.5.7,MS≥4.0);
b. 余震深度分布(1975.2.4-1978.5.7,MS≥4.0);
c.1978.5.18 5.9级地震及其余震深度分布,MS≥4.0;
d.5.9级地震及其余震的震中分布(1978.5.18-31,MS≥2.0)
|
 |
图12 营口5.9级地震前的地震条带
Fig.12 Seismic belt before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
图13 Pn波走时残差值随时间的变化 ( 据赵振 )
Fig.13 Variation of travel-time residual value of Pn wave with
time
|
 |
图14 海城7.3级地震余震b值曲线与大余震的关系
Fig.14 Relationship between b-value curve for aftershocks and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M7.3 Haicheng earthquake
|
 |
图15 营口5.9级地震前金县东西向短水准日均值曲线
Fig.15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short-range level(EW) at
Jinxian before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
图16 盘山台水氡自记日均值曲线
Fig.16 Self-recording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Panshan station
|
 |
图17 沈阳台地倾斜曲线 (据关兴国)
Fig.17 Curve for ground tilt at Shenyang station
|
 |
图18 锦州台地倾斜曲线 (据关兴国)
Fig.18 Curve for ground tilt at Jingzhou station
|
 |
图19 营口5.9级地震视电阻率相关系数曲线 (据王蕃树)
Fig.19 Relative coefficient curve for apparent resistivity of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
图20 营口5.9级地震油气水动态异常曲线
Fig.20 Dynamic anomaly curve for oil, gas and water of the M5.9
Yingkou earthquake
|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这次5.9级地震是海城7.3级地震的强余震,有人称之为晚期强余震。它是海城老震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能量积累使其“障碍体”发生破裂的结果。因而在前兆异常方面,既有与7.3级地震相似之点,也有不同之处。后者显示出5.9级地震作为不同于一般余震概念的一次独立事件的特点,现分述如下:
1. 自1977年以来,海城老震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MS≥2.0级地震偏多,地震较明显地形成北东、北西两个方向的地震条带,小震群相继出现,且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趋势。这与7.3级地震前所出现的现象相似。
5.9 级地震前的金县短水准长趋势变化形态及盘山水氡、深井水位的异常特征同海城7.3级地震前的情况相仿。5.9级地震前的短临阶段也出现了井水升降、发浑冒泡、水温变化、人感地动、地光、火球、油井动态、动物习性反常等宏观异常现象。以上异常的相似性可能与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十分相近有关。
2. 5.9级地震的前兆及宏观异常也有明显不同于7.3级地震之处,如没有明显的前震或前兆震群,前兆异常幅度小、数量少、种类配套差、分布范围局限、时间短、阶段性不明显,特别是临震前宏观异常很少,这与海城7.3级地震前的上千起宏观异常实在是无法相比。这大概是预报中强地震的困难之所在。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与震级大小、岩体应变率快慢以及破裂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有关。
3. 作为7.3级地震的强余震-营口5.9级地震与1975年8月28日虎庄5.0级余震相比也表现出显著不同。虎庄5级地震既有明显的前兆,又有大量的宏观异常。虎庄5级地震前几天,每日小震次数最多达三百多次,远远超过海城震区当时正常的小震次数,宏观异常上千起。虽然我们尚不能说清两次余震的前兆为何不同,但它们距7.3级主震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别及二者震源机制不相同的事实,使我们有可能认为中期强余震-虎庄地震的发生是剩余能量的继续释放,应力进一步调整的结果,因而它是海城7.3级地震的正常序列,仍具有海城地震的某些前兆特征。而营口5.9级地震是在主震后三年零三个月发生的晚期强余震。从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看,5.9级地震的发生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震区获得新能量而使北西向地震断面上的“障碍体”发生破裂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次比较特殊的余震。 |
结束语
1. 加强对晚期乃至特晚期强余震的监视、预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工作者在大地震发生后对短期余震的监视一般都非常重视,这无论对研究震情的发展趋势还是对抗震救灾来说,无疑都是完全必要的。但对时隔较长的晚期、特晚期强余震却往往不够重视,缺乏研究,以致对发生晚期强余震准备不足,从而使复兴中的灾区建设再次遭受破坏,精神也受到很大冲击。
2. 强余震发生的场所往往是大地震破裂方向的端部、“空段”或是“障碍体”,因而认真研究主震的震源机制和余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3. 加深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认识,寻求预报中强地震的定量指标是当前地震预报中没有解决的课题。有时,在中强地震前可能发现了一批前兆异常,但往往难于对震情做出判断。5.9级地震的监测预报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凤鸣等,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1982。
[2] 张肇诚等主编,中国震例(1966-1975),地震出版社,1988。
[3] 卢造勋,海城震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中国地震,Vol.1,No.1,1985。
[4] 傅征祥,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地震学报,
Vol.3, No.2,1981。
[5] 强祖基等,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地震前兆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西北地震
学报, Vol.4, No.3,1982。
[6] 吴开统等,华北地区的晚期强余震特征,西北地震学报,Vol.6, No.2,1984。
[7] 石川有三等,唐山、海城、盐源-宁蒗地震强余震特征,地震学报,Vol.5,No.1,
1983。
参 考 资 料
1) 丛传喜等,海城-营口六级地震烈度特征,1979。
2) 辽宁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营口六点零级地震总结,1980。
3) 辽宁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一室,辽宁省地震目录(公元421-1983年 ),
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