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10日福建省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

福建省地震局 骆永妙 林颐耀 彭美凤*

*陈宝华、陈东榆同志参加部分整理工作。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1978年8月10日在平潭东南海域约80km处发生一次5.4级地震。震后,福建省地震局派出调查组对平潭、福清、莆田、惠安等6个县进行了宏观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除平潭四位青年被震醒而在惊慌中从二楼跳下受伤外,这次地震没有造成直接伤亡。极个别挡风墙及石板横梁被震裂,但未造成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不大1)

    在1978年的会商会上,福建省地震局根据地震活动、地形变、海平面、重力、地磁和视电阻率等资料,认为1978-1979年内,在福建东南部,特别是厦门-漳浦-东山一带海域可能发生5-6级地震3)。中期预测的地点和微观震中相比偏差较大。

    这次地震前没有发现短临异常。震后判断认为地震活动将趋于衰减,估计几天内不可能再发生4.7级以上地震2)。这一判断基本符合震情发展情况。

    台湾海峡两侧的研究工作进展不一。东侧因石油普查需要,六十年代末美国及我国台湾大学等先后开展地震反射剖面、地磁及水深探测,计算了海峡东侧的磁性基底深度并具体确定了断裂破碎带的位置,查明了海区断裂带的分布。他们[1]认为台湾西部的地质构造延伸至海峡东侧,属于同一构造单元。

    海峡西侧的研究属初期阶段。福建海洋研究所等单位于1984和1986年先后完成海洋综合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七十年代初,我省逐步建立沿海8个地震台站,目前可以监测海峡西侧 2级以上地震。1978年平潭海域地震后,文献[2]以视振幅比方差作为判别地震类型的指标作了探讨。文献[3]对本次地震作了专题研究,认为这次地震与台湾东部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文献[4]认为,台东地震带的板缘地震与毗邻的台西、泉汕地震带的地震高潮几乎同时出现,应力应变的累积、释放状态基本相同。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中  位  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

1978 8 10

03 36 25

25.3°

120.6°

5.4

 

平潭岛东南

4)

2

 

03 36

25°46′

120°47′

5.3

25

 

TAP

3

 

03 36 4.1

25.3°

120.7°

5.2

33

 

[5]

4

 

03 36 8.0

25.19°

120.72°

4.9

19±7

 

ISC

注:编号4为体波震级。 

 

地震地质背景

    台湾海峡属大陆型地壳,其近代构造运动主要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影响。从地震地质角度来说,整个台湾海峡并不属于同一构造单元。台湾西部的大钦山-竹沟北北东向冲断层以西至台湾海峡东侧,属于台西地震带。1978年8月10日5.4级地震发生于台西地震带的西缘。台湾近海的剩余磁场强度等值线总体上呈现北东东向的正负异常斜列展布。在台湾西北部,即本震例的主震震中附近,被次一级的、长几十公里的北北西向磁性基底盆地所复杂化[1]。这些磁性基底起伏大,深度由3到11km。磁性基底以上的地层,可能是由非磁性的中生代、老第三系变质岩和未变质的新第三系-第四系所组成。钻探结果表明,新第三系沉积厚度达3km以上。

    平潭海域5.4级地震位于东西向正剩余磁异常带内,异常幅度为+200nT,其北面为-200nT的负剩余磁异常区。这种大幅度、高频率的带状磁异常表明这里可能存在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图1)。对这个磁异常所作的二度模拟研究[1]认为,这里存在一条向北倾斜70°的岩脉(图2)。台湾北部经台北、花瓶屿、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和海底山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带为这条东西向断裂带向东断续延伸部分,而莆田及兴化湾之间的东西向断裂为它的向西断续延伸部分(图3)。

    我局综合队1974和1972-1965的水准测量结果表明,莆田兴化湾的东西向局部差异运动明显。兴化湾北是局部隆起区,上升幅度50mm,其南为下降区,下降幅度15mm,两侧相对变化65mm,年变率为7.2mm/a。

    震中区附近存在三个磁性基底的局部凹陷和隆起。由于东西向断裂在发生右旋扭动的过程中,遇到磁性基底高隆起阻挡引起应力集中和局部凹陷造成应力解脱,这可能是这次地震的构造原因。

    在历史上,本区为中强地震区,震中附近发生过7次(S≥4 )地震(图3),详见表2。

图1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震中附近剩余磁场等值线图[1]

Fig.1 Isoline mapof the residual magnetic field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等值线间距为50nT,图例中的符号表示正值和负值)

 

 

 

 

2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磁异常剖面的二度体解释结果[1]

Fig.2  Two-dimensional body results through the magnetic anomaly

       profil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图3  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3  Major faults around the epicenter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1.地形变隆起区(1974-1965); 2.地形变凹陷区(1974-1965);

        3.磁力异常区(负或正);4.磁力负异常带; 5.磁力正异常带;

        6.磁性基底凹陷或隆起; 7.断裂带;8.分别代表≤7、6和4-5级地震;

        9.新生界等厚度线(单位:km)

 

表2  中强地震统计表

Table 2  Moderate earthquakes

地 震 时 间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注

  月   日

  纬

  经

1815  10 13

25.2°

121.2°

6.5

 

1920   5 29

25.1°

120.5°

5.5

 

1920  10 20

25.1°

120.8°

6.5

 

1927   6 14

25.1°

120.9°

5.0

 

1935   5  5

24.8°

120.8°

6.0

 

1938  12  3

25.1°

121.1°

4.7

 

1960   9 16

25.1°

120.7°

5.2

 

 

烈度分布

    该次地震震中在海里,无法确定其宏观震中位置。根据离震中80km以外陆地上的宏观调查资料1),可以定出Ⅲ度和Ⅳ度区。Ⅲ度区分布在平潭县的大练岛、福清县城、龙田、三山、高山、宏路、东张、江阴岛、长乐县城、莆田县城、涵江,仙游效尾、惠安县城等地。陆地的Ⅳ度区分布在平潭岛、福清高山以东及南日岛以东地区。区内局部有烈度异常现象,如驻平潭流水部队营房的挡风墙被震倒一角。由于建筑结构不合理,南日岛西高大队有一石板条横梁被震裂(未掉下)。据台湾地震季报,台湾新竹、宜兰、台北等地烈度也达Ⅳ度,台湾台中为Ⅲ度。Ⅲ、Ⅳ度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图4),由于震中在海中,故等震线不封闭。

4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地震序列

      地震前我省离震中最近的台站为莆田地震台,距震中约152km,仅能控制到2.0级以上的地震。震后虽架设了平潭临时台,但由于当时仪器的性能,安装条件较差,故对小震的控制能力并未明显提高。表3为平潭海外5.4级地震序列≥3.0级的地震目录。图5为序列-t图。整个地震序列释放的能量为7900×10J。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9.7%。据此认为,平潭海外5.4级地震序列属主震型。

    图6为该地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由图可见,本次地震衰减迅速。图7为余震分布图,余震集中分布在主震南端(该图中单台记录的地震未画出)。

   表3  平潭海外5.4级地震序列目录

Table3  Catalogue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 级(ML)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78 8 9

21 45 13.0

25.3°

120.6°

3.9

 

 

 

1978 8 9

22 04 28.1

25.3°

120.6°

3.1

 

 

 

1978 8 10

03 36 2.5

25.3°

120.6°

S5.4

 

 

 

1978 8 10

03 49 1.2

25.2°

120.6°

4.1

 

 

 

1978 8 10

08 03 14.3

25.2°

120.5°

3.4

 

 

 

 

5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序列M-t图 (1978.8.9-9.14,ML≥1.8)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sequence

 

 

 

6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6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

       sequence

 

 

7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1978.8.10-9.14)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由于地震的次数较少,对值的统计可靠性较差,求得b值为0.46±0.03,符合主震型地震序列一般<0.6的统计结果。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根据福建台网记录及国际台网(ISC)报告,求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图8),并列入表4,其矛盾符号比为8%。

8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面  Ⅰ

  面  Ⅱ

  轴

  轴

  轴

  轴

  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2

NWW

81

97

SSW

72

138

21

227

4

327

68

92

13

187

18

本文

2

11

NW

75

98

SW

80

326

4

235

18

 

 

 

 

 

 

[3]

3

SN

W

55

93

NE

85

323

27

221

21

 

 

 

 

 

 

[2]

    根据地震烈度呈近东西方向分布,东西向活动断裂带穿过本区以及在莆田兴化湾所表现出的东西向差异运动等形变特征,认为节面Ⅱ为主破裂面,主破裂面走向97°,倾向南南西,倾角72°。根据火山、垂直形变和地震资料,认为这条东西向断裂为活动性断裂。从震源机制、等震线及地震活动图象,推测这一东西向断裂为5.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福州、宁德和莆田三个地震台(图9),震后增设平潭临时台。除测震外,前兆观测项目有水氡、水电导、氟离子和视电阻率(均在福州台)。震前的主要异常详见表5和图10-12。

  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Abnormal situations

 

9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10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前、后地震能量释放曲线

Fig.10  Energy release curve before and after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11    福州台视电阻率月均值余差曲线

Fig.11  Residual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of Fuzhou station

 

 

12  平潭东南海域5.4级地震前ML≥3.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1971.12.18-1978.8.10)

Fig.12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ML≥3.0) before the

        M5.4 Pingtan earthquake

 

 

    距震中80km以外的平潭岛震前发现地雾和地下水异常5),8月6日下午南海西楼社员发现东南方地雾茫茫明显上升。地下水异常3起:青峰驻军一口水井长年缺水,震前一段时间水量突然增多;8月9日晚7点多,县政府附近的一口井井水变混浊;同时,潭东粮站的井水冒泡、冒白沫。

 

结束语

      这次地震能提供的前兆异常资料并不丰富。一方面由于地震台站偏靠震中西侧,多在距震中200km边界附近;另一方面Ⅰ、Ⅱ类前兆观测资料的观测项目为数不多,对分析和讨论前兆异常特征带来很大困难。除少数宏观现象外,前兆观测项目没有测到临震异常。福州台视电阻率的前兆异常(负超限)受1978年7月23日和12月23日发生在台湾东部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的影响,但1978年1月以后的回升转向和5-8月的明显正超限,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征兆。低能量释放、“缺震”以及连续7年未发生≥3.0级地震等异常现象,对判断发震地点和强度有一定意义。凭少数宏观和地电异常要判断发震时间还有很大困难。

    历史地震资料表明,本震例所在的台湾海峡北部的中强地震活动,与台湾东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关系(见表6),若台湾东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之后,台湾海峡北部即本次地震震中附近一般有中强震活动。这种现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6  台湾东带和台湾海峡北部地区地震目录

Table 6  Catalogue of the east belt of Taiwan and north region of the Taiwan Strait

台 湾 东 带

台湾海峡北部地区

   月  日

震 级

   月  日

震 级

1919  12  21

7.0

1920   5  29

5.5

1920   6   5

8.0

1920  10  20

6.5

1938   9   7

7.0

1938  12   3

4.7

1938  12   7

7.0

 

 

1959   4  27

7.5

1960   9  16

5.2

1959   8  15

7.0

 

 

1972   1   4

7.2

1972   5  12

5.6

1972   1  25

8.0

 

 

1972   1  25

7.6

 

 

1972   4  24

7.3

 

 

1978   7  23

7.3

1978   8  10

5.4

1978  12  23

7.0

 

 

 

参考文献

[1]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情报资料室,海洋地质调查,东海地质译文汇编(一),

      1980.6。 

[2]卓秀榕,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地震学报,Vol.5,No.1,1983。

[3] 吕浩江,对台湾海峡中北部地震活动的几点认识,中国地震,Vol.2,No.1,

      1986。

[4] 张虎男,板缘构造作用对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Vol.3,

       No.3,1983。

[5] 顾功叙等,中国地震目录(公元1970-1979),地震出版社,1983。

 

参 考 资 料 

1)福建省地震局调查组,1978年8月10日平潭岛东南海中5.3级地震宏观调查

    报告(打印件),福建省地震局资料室(编号00915(1) ),1978。

2)福建省地震办公室,关于福建省平潭县东南海中4.7级地震及趋势的初步分析的报告

    (打印件),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978.8.19。

3)福建省地震办公室,关于福建省1978震情趋势的分析意见(打印件),福建省地震局地震

    研究所,1977.12。

4)福建省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室编,福建、台湾地区地震目录(1971-1979) (铅印件),

    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983。

5)翁荣民,平潭5.7级地震的震前宏观异常和现象(打印件),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