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1. 震前一年或半年出现大范围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异常
从图15云南及邻区12个月累计、1个月滑动的频度曲线可以看出,普洱6.8级地震前一年,在8×9平方度范围内出现了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异常。图18表明,在震中周围7×3平方度范围内,震前半年分别出现了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和强度增大等异常。
图16显示,1978年9月―1979年1月的低b值异常,这是该区中、小地震强度增加的结果。1983年越南7.0级地震前也有显示[4]。
而云南地区一次5.0―5.9级地震前,则看不到上述大范围中小地震增加的现象,表明该区一次7.0级左右强震发生前一年左右,有一个区域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2. 快速形成环形空区
图19为普洱6.8级地震前4.0级以上地震的环形空区,图上标出了空区边缘地震的年代。从图可见,整个空区虽然形成于1977年至1979年1月,但空区形成的主要时段为1978年,该年地震总数占空区边缘地震总数的62.3%。经系统清理发现,上述快速围空图象,在思茅普洱地区已有多次重复,如1983年越南7.0级地震和1984年勐连南中缅交界地区6.1级地震前的围空图象均与此类似,即地震空区形成的主要时段仅一年左右。可见,空区形成速度很快是滇西南地区围空图象的基本特征。此外,从图还可看出,1978年9月10日在空区内距未来主震震中45km处发生一次5.5级地震。在此之前,1978年1月―9月4日空区边缘已发生4.0―5.3级地震7次,空区已基本形成。空区现象在云南地区曾多次发现,如通海、龙陵、昭通、禄劝等地震前均出现地震空区,并且空区内的较强地震往往指示了未来主震的位置,一般相距仅50(±10)km左右。
(二) 各类前兆异常的时空演进特征
1. 水氡异常有距震中近异常开始早、持续时间长的特征
图22为普洱6.8级地震前澜沧、南涧、下关等台水氡异常曲线。从该图及表6(序号6―8)的震中距、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等数据可见,从澜沧到南涧、下关,其震中距由142km分别增加到235和300km,其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分别由1977年11月(499天)逐渐推迟到1978年7月(161天)和12月(82天)。震中距300km以外的寻甸塘子、龙陵、腾冲等台站,其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亦较澜沧台晚和短。表现出水氡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随震中距加大、逐渐推迟和减少的特征。异常幅度也大致有此特征,但不很突出。
2. 距震中200km以内的地区为异常相对集中区
由图14可见,200km以内为异常相对集中区。
3. 各类前兆异常多开始于震前一年或半年,临震异常显示很少。
我们将6.8级地震前有关地震活动性异常的时空分布和各类前兆异常时间序列等特征分别表示在图26和27上。从图上首先可以看出,除前面己指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在空间上具有分布较广的特征外,还可看出,在时间上除震中周围4.0级以上地震围空和澜沧水氡出现较早外,其他各类异常均分别开始于1978年年初或年中的5、6月前后,即多数异常开始于震前一年或半年内。此外,由表5可以看出,本次地震的临震异常除宏观反应外,其他手段没有异常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