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5日云南省普洱(磨黑)6.8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陈立德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言

 

    1979年3月15日云南省普洱县东部磨黑一带发生6.8级强震。在这次地震中死亡12人,重伤93人,轻伤470人;毁坏房屋共31746格(间),计766962m。房屋破坏加上粮食、生活用具等损失总计达16337794元。

    在云南省地震局1978年12月6日完成的“1979年云南及邻区地震危险趋势研究报告”中,根据地震活动性、统计预测、旱涝异常及部分前兆等异常曾正式预报:普洱―江城―勐腊地区,1979年内有发生6.0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同时指出,1979年3―4月发生6.0(±0.5)级地震的概率较高。国家地震局在1978年全国趋势会商会文件中,将其列为近1―2年内的重点监视区。

    云南省地震局从1979年年初开始就加强了该区工作。曾于1月上旬、2月14、24日先后派出了三个工作组到思茅―普洱一带收集前兆资料并协助地方地震部门工作,直至地震发生时工作组仍在现场。

    震后,云南省地震局曾派地震地质、地震监测、综合预报、宏观调查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进行考察和余震监视。此外,国家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云南省地质局等单位也参加了部分调查工作,并撰写了许多专题报告1―5)和论文[1―4]

    本文的地震地质、宏观破坏部分主要参考了上述调查专题报告和有关研究成果,前兆及余震序列则是重新清理和研究的结果。

地震基本参数

    据云南及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普洱磨黑6.8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6.9 Puer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中  位  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79 3 15

20 52 26

23.2°

101.1°

6.8

10

普洱

[6]

1979 3 15

20 52 25

23°07'

101°15'

6.8

10

普洱县磨黑东南

5)

 

地震地质背景

 

    普洱6.8级地震位于思茅中生代红色盆地内。盆地东边为哀牢山新生代变质带[据变质岩中黑云母、斜长石11个同位素年龄资料可归为两组,其中一组为16―23百万年(中新世),另一组为24―44.4百万年(渐新世),多数属后组];西侧为澜沧江变质带(据同位素年龄资料,主要是印支、燕山到喜山早期形成)。滇西北紧密平行排列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断裂带从北向南延至本区后,变为一系列帚状展布的北北西、北西走向的弧形活动断裂带,其发散部分一直延续到老挝、越南境内(图1)。

1  滇西南地区地震构造略图(据张俊昌等)

Fig.1  Sketch for seismotectonics of southwest of Yunnan region

       ①红河断裂带 ②哀牢山断裂带 ③九甲断裂 ④阿墨江断裂

       ⑤把边江断裂 ⑥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 ⑦普文断裂 ⑧澜沧江断裂带

       ⑨木戛-勐仑断裂带 ⑩勐啊断裂 (11)澜沧-勐遮断裂

       (12)南汀河断裂带 (13)澜沧-普洱断裂带(14)景洪-江城断裂带

       (15)勐腊断裂 (16)双江断裂

 

    思茅中生代盆地的东界为阿墨江断裂。断裂以东为印支运动以后强烈变质隆起的哀牢山断块;以西为思茅盆地内部的无量山断块,中生代以来为强烈下沉区。仅早侏罗世至始新世,其下沉幅度就达10400m。在无量山断块内,除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北北西和北西走向的把边江、无量山―营盘山、普文等断裂外,在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的南段,景谷、普洱至整董一带还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但方向性极强的北东向断裂。上述两组断裂近于直交,形成了震区附近棋盘格式的构造格局。同时,该区也是历史上≥6.0级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见图1)。

    图2为震中周围70×100km地区的断裂构造略图。从图可见,6.8级地震震中位于前述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中南段的被称为磨黑断裂带的中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为把边江断裂带和普文断裂带。

2  普洱6.8级地震震区断裂构造略图

Fig.2  Sketch for fault structure of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area

        ①把边江断裂   ②老许坝断裂   ③磨黑断裂 ④茶庵庙断裂

        ⑤普洱断裂   ⑥土地祠断裂 ⑦过岭南断裂

 

    据现场调查,北北西向磨黑断裂带的东支,即老许坝断裂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北起臭水以北,经保屏、新寨、老许坝、扎牛田至麻粟树以南,区内部分长度达90km。断裂从北往南,其走向由臭水以北的北20°西、倾向北东、倾角60°转为老许坝以南的北50°西、倾向北东(倾角不详)的右旋错动兼压性逆冲的断层。南段老许坝至麻粟树一带见角砾岩破碎带和轻度变质现象。地貌上老许坝至扎牛田一线形成断层槽地,发育了一系列串珠状小型盆地,表明断裂近期还有活动。

    磨黑断裂位于老许坝断裂以西,相距2―8km。它北起斑鸠棚以北,经丫口、磨黑西向南延至整董南,入越南境内。该断裂南段在田心以北分成东西两支,结构较为复杂。北段产状不明,南段老陈寨附近断面倾向西,倾角25°左右,向北倾角变陡,为压性逆冲断层;老黄寨附近断面东倾,倾角70°以上。

    澜沧江以东,北纬24°30'以南的普洱、思茅直至越南、老挝地区是一强震活动区。该区文化落后,从1520年开始有地震记载,至1985年止,区内共发生震级5.0级以上地震29次,其中6.0―6.9级地震9次;而1964年以后就占7次,可见1920年前遗漏不少。区内历史上最大地震与1979年普洱地震震级均为6.8级。在普洱磨黑地震考察中,震中区大寨子和旧房子一带群众反映,1890年前后当地曾发生过一次烈度可能达Ⅸ度的地震,造成正规穿斗木架房倒塌[3]。震区外围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如图2所示。

    图3为思茅、普洱和耿马、澜沧及相邻地区1900年以来≥5.0级地震的时间序列图。从图可见,澜沧江断裂以东的思茅、普洱、越南地震带,1900年以来已经历了持续时间分别为22年和18年的两个地震活动幕。最后一个活动幕于1964年开始至1983年邻区越南7.0级地震止已达18年。此外,从图还可看出,思茅-普洱带与耿马、澜沧带的强震活动��有相互交替、群体迁移的特征,即当思茅-普洱带活动时,澜沧带则相对平静;接着就迁移到澜沧带,思茅-普洱带则平静。

3  思茅、普洱、越南及耿马、澜沧地震带M-t图(≥5.0)

Fig.3  M-t diagram for Puer, Simao, Vietnam and Gengma, Lanchang        seismic belt

       (a)  思茅、普洱、越南地震带M-t图; (b)  耿马、澜沧地震带M-t图

 

烈度分布

 

     据现场考察,普洱磨黑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Ⅸ度。极震区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50°西,呈西北宽缓、东南狭窄的“葫芦”形,面积约20km。这次地震,墨江、江城、景谷、思茅等地有感。等震线如图4所示。

4  普洱6.8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取极震区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作为6.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其位置为: 北纬23°05'03″,东经101°12'30″。

    各烈度区的等震线长、短轴长度和面积见表2。

表2  各烈度区参数表

Table 2  Parameters of the each intensity area

地震烈度

等震线长短轴长度(km)

面积(km2)

长轴走向

  明

  轴

  轴

3.5―0.8

20

N50°W

呈西北宽、东南窄的“葫芦”形

13.6

7.4―2.8

40

N50°W

 

22

16―10

162

N50°W

 

    调查结果表明,普洱6.8级地震的宏观烈度因场地条件的差异致使震害在总体上出现不均匀分布,形成不少烈度异常点和区,相隔不远的两个村庄之震害指数差值高达0.40。一般说来,座落在基岩或厚度不大的残坡积层上的房屋较座落在软弱冲洪积层或较厚残坡积层上的震害要轻,两者震害指数差平均为0.18。孤突陡坡地形较平坦缓坡震害明显加重,两者震害指数差平均为0.19。此外,震区某些场地的地基失效造成的震害加重。

    这次地震在震中区还造成大量地裂缝、崩滑和喷沙冒水等地表破坏(图5)。其中以磨黑东南15km,极震区南部扎牛田―稻田中的地裂缝为唯一有构造意义的地裂缝,它由走向北东、北西的两组张扭性小裂缝追踪组成,全长230m。该裂缝所在的稻田,坡度不大,裂缝顺着地形坡向,是一条不受地形影响、反映震源力学性质的原生地裂缝。该裂缝总体走向为北50°西,倾向北东,倾角70―80°,可见深度为67cm,上盘斜落,南段以右旋方式错断10条田埂,最大水平和垂直错距分别为15cm和18cm2)。上述事实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为一条北西向的右旋张性破裂,其产状与老许坝断裂完全一致。

5  普洱6.8级地震地裂缝及其他地表破坏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 fissure and destruction of

       earth surface by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还有,在太平掌、称干、上寺、大寨子等地亦见许多裂缝,最长者达1km,多沿山脊、公路边坡分布,属重力裂缝。此外,在老许坝、小坝子、称干及扎牛田等地还发育了一些连线总体走向北西,与老许坝断裂走向一致的喷砂冒水孔。但单个地段亦可见呈北东、北西双向排列的喷砂孔。如老许坝龙潭东北侧,11m内有3个呈北东40°排列、最大孔径为20cm的喷砂孔;但龙潭东南侧,在3m2范围内则见10余个呈北20°西方向排列的喷砂孔。

地震序列

 

    普洱磨黑6.8级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9.4%,最大余震为主震后4分53秒发生的5.3级地震,无直接前震,属主震余震型。

    1979年3月15日主震后,3月18日至4月23日,分别在正兴(Δ=43km)、通关(Δ=30km)架设了两个流动台,加上原来的思茅台(Δ=43km)该区共三个测震台。主震后至4月30日共记到2.2级以上余震319次。其中,3.0―3.9级118次;4.0―4.9级8次;5.3级1次。能测定深度的地震共77次,一般为5―20km, 其中10―15km者52次(占68%)。

6  普洱6.8级地震余震震级频度(a)及M≥2.2级地震日频度(b)曲线

Fig.6  Curves for magnitude frequency (a) of aftershocks and daily

       frequency (b) of earthquakes(M≥2.2) of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从图6可见,这次余震衰减较快,震后7天(21日前)内,2.2级以上地震日频度一般在10次以上,7天后很快减到8―1次。

    图7为普洱磨黑余震震中分布图,1981年1―12月地震单独标出。由图首先可以看出,1979年3月15日至1980年,2.0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北45°西(长40km)和北40°东(长60km)两个条带内,且以北西条带最为集中。该时段,北西条带内的余震又主要集中在宏观震中扎牛田一带的西北段内,东南段余震很少,显得极不对称。其次,1981年余震区内的小震迁移到了北西向条带的东南段(磨黑东南)和北东向条带内。图7A区内的地震为1981年9月19日普义5.9级晚期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由图可见,次级余震的震中分布亦为北西向,只是将北西向余震区向东南进一步加长了约26km,使北西向余震区增加到66km。

7  普洱6.8级地震余震(M≥2.0级)震中分布图(1979.3.15-1981.12.31)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M≥2.0) of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A区为1981年9月19日普义5.9级地震的余震区

 

    上述余震震中沿北西、北40°―45°东走向延伸及晚期强余震的次级余震向东南延伸的事实表明,普洱6.8级地震显示了在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下, 震中周围半径约  30km的范围内介质的应力强度均到了临界破裂状态,并且产生了以北西向破裂为主的双向破裂。1981年9月19日普义5.9级晚期余震是北西向老许坝断裂向东南方向继续破裂的结果,并使北西向余震区的余震分布较为对称。上述事实表明,若主破裂带的余震分布极不对称,则预示着在余震分布很少的地段还有可能发生较强的晚期余震。

    图8、9、10、11分别为普洱6.8级地震序列的应变释放曲线、M-t图、频度衰减曲线、b值曲线。序列值为0.61,p值为1.117。本序列的4.0级以上余震目录见表3。

8  普洱6.8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不含主震,1979.3.15-4.30)

Fig.8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9  普洱6.8级地震序列M-t图(M≥4.0)

Fig.9  M-t  diagram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10  普洱6.8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

Fig.10  Frequency attenuation curve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t>10日后,以5日或10日平均频度作图)

 

 

 

11  普洱6.8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11  b-value curve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3  普洱6.8级地震序列目录(M≥4.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sequence (M4.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 级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ML)

(MS)

1

1979 3 15

20 52 26

23.2°

101.1°

 

6.8

10

普洱磨黑

 

2

     3 15

20 58 13

23°07'

101°15'

4.9

5.3

 

 

 

3

     3 15

21 01 20

23°07'

101°12'

4.0

 

 

 

 

4

     3 15

21 06 42

23°06'

101°09'

4.1

 

 

 

 

5

     3 15

22 24 08

23°05'

101°11'

4.1

4.3

 

 

 

6

     3 15

23 26 00

23°06'

101°04'

 

4.6

 

 

 

7

     3 16

10 17 38

23°08'

101°12'

4.0

3.9

 

 

 

8

     3 16

22 57 10

23°10'

101°08'

 

4.2

 

 

 

9

     3 17

08 42 36

23°08'

101°09'

 

4.3

 

 

 

10

3 22

22 38 27

23°09'

101°07'

4.1

4.1

 

 

 

 

震源机制解与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P波初动资料求得这次地震震源的运动学参数如表4所示。

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编号

  面  Ⅰ

  面  Ⅱ

  轴

  轴

  轴

  轴

  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307

SW

36

246

NW

70

180.5

19

298

54

78

29

237

20

216

53

王兴辉

132

NE

89

42

SE

73

178

11

85

12

311

73

 

 

 

 

阚荣举等

注:编号1的矛盾比为29/110。

12  普洱6.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编号1)

Fig.1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综合前面有关地震地质、地震烈度、余震震中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可以看出如下事实:

    1. 震中区的老许坝断裂为一条走向北50°西、倾向北东的右旋压性逆断层,极震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亦为北50°西;

    2. 极震区内扎牛田附近稻田中的地裂缝是一条由北西和北东向两组张扭性裂缝追踪而成的地震裂缝带,其总体走向为北50°西,右旋错动15cm,与老许坝活动断裂的力学性质及走向一致;

    3. 6.8级余震震中密集带的走向为北西45°。1981年普义5.9级晚期强余震发生在北西向余震区内,且次级余震震中也循此方向分布;

    4. 两位作者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其中节面I的走向基本一致,分别为北53°西和北48°西,其力学性质为右旋逆断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节面I为普洱6.8级地震的主破裂面,由于其旋性与震中区的老许坝断裂基本一致,因此不难得出,老许坝断裂为普洱6.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结论。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3、14分别为地震观测台站和前兆异常台站平面分布图。考虑到普洱地震已达6.8级,因此除标出距震中300km以内全部台站外,同时还标出了震中距略大于300km的台站。

13  普洱6.8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13  Station distribution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14  普洱6.8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14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我们将相距20km内的观测点计为一个台。按此原则统计,距震中100km范围内仅有一个思茅台,该台除测震仪外,无任何前兆观测项目;100-200km范围内共6个台,其中测震台站6个,另有水氡、电感应力、视电阻率、水平摆地倾斜、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等6种观测项目共11台项;200-300km范围内共7个台,其中4个测震台站,计有水氡、电感应力、水位、重力、地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等7种观测项目共12台项。上述范围内有异常的台项及台站与各自总数的比例情况见表5。

    图15为云南及邻区=3.5―5.9级地震12个月累计、1个月滑动的频度曲线。该曲线于1965―1971、1972―1976和1977―1985年有三个台阶式上升,该现象系因1970年通海、1976年龙陵两次7级以上大震后,云南境内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提高引起的。

表5  观测台项及台站异常统计表

Table 5  Ratio of anomaly in stations and items

震中距(km)中(A)、短(B)、临(C)分类前兆异常台项及台站统计

0<Δ≤100

100<Δ≤200

200<Δ≤300

  明

台项异常统计

异常台项总数/台项总数

5/11

1/11

2/12

1/12

在统计中,测震不计入项目数,仅有测震项目的台不计入台站总数

百分比

45.5

9.1

16.7

8.3

台站异常统计

异常台项总数/台站总数

3/6

1/6

2/7

1/7

百分比

50.00

16.66

28.57

14.28

    图16、17、18分别为滇西南思茅、普洱、澜沧、中缅、中老及中越交界地区(以下称之为“滇西南地区”,其面积约7×3平方度)的值(最大似然法)、断层面总面积(∑())、3.0-5.9级和4.0-5.9级地震的频度等曲线。1965-1985年,上述曲线同样有逐步增大的过程,亦是由于研究区和全省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提高引起的。从图可见,普洱地震前上述曲线分别有4个月或半年的异常。

    上述断层面总面积∑(),同时表示了地震频度和震级大小变化的特征量。

            ∑()=∑)LK                           (1)

 

    当(1)式中 L=4.5时,∑(t)相当于断层面总面积,为计算方便按文献[5]将(1)式改写为

          ∑()= )4.5K-Ko                       (2)

    (2)式中我们取N(K)为每半年能量为K的地震次数,=4+1.8的关系式求得,的上下限分别为2.5和5.9级。

    此外,还有地震围空、部分水氡、视电阻率、地形变、地下水位、地应力等异常,见图19-25和表6。

15  云南及邻区地震频度曲线

Fig.15  Frequency curve f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and its vicinity

         (北纬21°-29°,东经97°-106°, M=3.5-5.9级,12个月累计,逐月滑动)

 

 

16  普洱6.8级地震前滇西南地区b值曲线

Fig.16  b-value curve for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1975-1980年,M=2.5-5.9级;60次累计,20次滑动)

 

 

17  滇西南地区断层面总面积∑(t)曲线(M=2.5-5.9级, 180d累计)

Fig.17  Curve for the total area ∑(t) of fault plane of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region

 

 

18  滇西南及邻区地震半年频度曲线

Fig.18  Seismic frequency curve for half a year of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and its vicinity

         (a) 3.0-5.9级;  (b) 4.0-5.9级

 

 

19  普洱6.8级地震前M≥4.0级地震围空图象(1977-1979.1.10)

Fig.19  Seismic gap pattern of M≥4.0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20  通海视电阻率旬均值曲线

Fig.20  Curve for 10-da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Tonghai

 

 

21  建水台电感应力(N30°W)旬均值曲线

Fig.21  Curve for 10-day mean value of stress (N30°W) by

        electromagnetic element at Jianshui station

 

 

22  水氡旬均值曲线

Fig.22  Curves for 10 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23  通海台水平摆倾斜仪SN向分量旬均值图

Fig.23  Diagram for 10-day mean value of tilt component(SN) by

        level pendulum tiltmeter at Tonghai station

 

 

 

24  通海、楚雄场地流动短基线、短水准测量曲线

Fig.24  Survey curves for mobile short base line, short-range levelling         in Tonghai and Chuxiong

 

 

 

25  会泽小江温泉水位月均值与会泽月降水量对比曲线

Fig.25  Comparison curves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at

        thermal spring in Huizhe, Xiaojiang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Huizhe

         (a) 水位月均值与降水月累计值相关系数; (b) 水位月均值最大年幅差;

         (c)  水位月均值与会泽月降水量

 

 

  6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Abnormal situations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一)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1. 震前一年或半年出现大范围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异常

    从图15云南及邻区12个月累计、1个月滑动的频度曲线可以看出,普洱6.8级地震前一年,在8×9平方度范围内出现了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异常。图18表明,在震中周围7×3平方度范围内,震前半年分别出现了中、小地震频度增高和强度增大等异常。

    图16显示,1978年9月―1979年1月的低b值异常,这是该区中、小地震强度增加的结果。1983年越南7.0级地震前也有显示[4]

    而云南地区一次5.0―5.9级地震前,则看不到上述大范围中小地震增加的现象,表明该区一次7.0级左右强震发生前一年左右,有一个区域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2. 快速形成环形空区

    图19为普洱6.8级地震前4.0级以上地震的环形空区,图上标出了空区边缘地震的年代。从图可见,整个空区虽然形成于1977年至1979年1月,但空区形成的主要时段为1978年,该年地震总数占空区边缘地震总数的62.3%。经系统清理发现,上述快速围空图象,在思茅普洱地区已有多次重复,如1983年越南7.0级地震和1984年勐连南中缅交界地区6.1级地震前的围空图象均与此类似,即地震空区形成的主要时段仅一年左右。可见,空区形成速度很快是滇西南地区围空图象的基本特征。此外,从图还可看出,1978年9月10日在空区内距未来主震震中45km处发生一次5.5级地震。在此之前,1978年1月―9月4日空区边缘已发生4.0―5.3级地震7次,空区已基本形成。空区现象在云南地区曾多次发现,如通海、龙陵、昭通、禄劝等地震前均出现地震空区,并且空区内的较强地震往往指示了未来主震的位置,一般相距仅50(±10)km左右。

    (二) 各类前兆异常的时空演进特征

    1. 水氡异常有距震中近异常开始早、持续时间长的特征

    图22为普洱6.8级地震前澜沧、南涧、下关等台水氡异常曲线。从该图及表6(序号6―8)的震中距、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等数据可见,从澜沧到南涧、下关,其震中距由142km分别增加到235和300km,其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分别由1977年11月(499天)逐渐推迟到1978年7月(161天)和12月(82天)。震中距300km以外的寻甸塘子、龙陵、腾冲等台站,其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亦较澜沧台晚和短。表现出水氡异常开始和持续时间随震中距加大、逐渐推迟和减少的特征。异常幅度也大致有此特征,但不很突出。

    2. 距震中200km以内的地区为异常相对集中区

    由图14可见,200km以内为异常相对集中区。

    3. 各类前兆异常多开始于震前一年或半年,临震异常显示很少。

    我们将6.8级地震前有关地震活动性异常的时空分布和各类前兆异常时间序列等特征分别表示在图26和27上。从图上首先可以看出,除前面己指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在空间上具有分布较广的特征外,还可看出,在时间上除震中周围4.0级以上地震围空和澜沧水氡出现较早外,其他各类异常均分别开始于1978年年初或年中的5、6月前后,即多数异常开始于震前一年或半年内。此外,由表5可以看出,本次地震的临震异常除宏观反应外,其他手段没有异常显示。

26  普洱6.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Fig.26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pac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ity

        anomalies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① 云南及邻区3.5-5.9级地震12个月累计频度;

        ② 滇西南及邻区半年累计断层面总面积∑(t)值;

        ③ 滇西南及邻区3.0-5.9,4.0-5.9级地震半年频度;

        ④ 滇西南及邻区b值(60次累计,20次滑动); ⑤ M≥4.0级地震围空

 

 

27  普洱6.8级地震前各类异常时间序列示意图

Fig.27  Sketch for time course of the various anomalies before

        the M6.8 Puer earthquake

M4.0级地震空区;   ②全省3.5-5.9级地震12个月累计频度;  

③滇西南地区3.0-5.9级地震半年频度;④滇西南地区4.0-5.9级地震半年频度;

⑤滇西南地区半年断层面积∑(t)值; ⑥滇西南地区b值; ⑦澜沧水氡;

⑧其它水氡; ⑨地应力; ⑩短水准、短基线; (11) 水平摆倾斜; (12)水位;

(13) 视电阻率; (14) 宏观

 

 

   

     在本次地震总结中,我们对滇西南地区(包括思茅、普洱及相邻的越南、老挝和耿马、澜沧、勐海及相邻的缅甸,下称滇西南地区)≥5.0级地震的发震时间和活动段的划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有下述特征:

    1. 滇西南地区≥5.0级地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绝大多数活动段均由预释放、大释放和剩余释放三个阶段构成。

    图28为1964―1985年滇西南地区≥5.0级地震活动分段示意图。如果我们根据马宗晋按地震平静和活动的时间尺度,将其划分为期,幕、段三级的概念,据图28可以认为1964―1985年为滇西南地区的一个活动幕。同时,还可以看出,这一活动幕是由六个活动段组成,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了下述有趣的现象:

28  滇西南地区M≥5.0级地震活动的分段特征(1964-1986)

Fig.28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ections of seismicity (M≥5.0)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region (1964-1986)

 

   (1) 相邻平静段与活动段的持续时间大体相等。如活动段持续的最短和最长时间分别为0.6和2.6年,平静段则分别为0.95和2.5年。同时发现,凡平静段持续时间在650天以上者,在紧接着的活动段内,其最大震级将大于6.5级。

    (2) 绝大多数活动段都有预释放、大释放和剩余释放三个阶段。从图28可见,在六个活动段中,除第四活动段本区无大于6.0级地震发生外(相邻地区龙陵发生了7.3、7.4级强震各一次),其余活动段、区内均有大于6.0级地震发生,并且每一活动段中大于6.0级地震发生之前均先发生2―5次5.0―5.9级地震(唯第一活动段为2次4.8级地震)。如果我们将每一段内5.0―5.9级地震的发生视为预释放阶段(A),大于6.0级地震视为大释放阶段(B),其后的5级以上地震(不是指大于6.0级主震的余震)视为剩余释放阶段(C),显然可见在六个活动段中,每次大释放之前,均有一个预释放阶段(A),且六分之五有剩余释放阶段(C)。

    上述特征在中期预报中是有意义的。

    2. 滇西南地区≥5.0级地震的发震时段,绝大多数发生在每年的2月和9月(±1月)前后。

    图29(a)和(b)分别为滇西南地区一年内按月和季累计频次分布的直方图。

    从图 29(a)可见,一年内的2月和9月为滇西南地区发震概率较高的时段,1900―1985年间,这两个月的累计频次分别为10次(22.7%)和8次(18.7%),其他月份最多仅4次(9.1%)。可见,每年2月和9月的发震频次,相当于其它最高月份的2倍以上。从图29(b)可见,每年的一、三两季度为发震的最高时段。据统计该区一、三季度发震的总合占一年四季地震总数的68%。即该区5.0级以上地震有四分之三发生在每年的第一和第三季度。这一特征对预报该区五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段亦有帮助。

29  滇西南地区M≥5.0级地震月(a)和季(b)累计频次分布图(1900-1985)

Fig.29  Distribuion of monthly (a) and quarterly (b) accumulated

        frequency of M≥5.0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region (1900-1985)

 

 

 

[1]朱成男等,普洱6.8级地震,地震战线,No.6,1979。

[2]周炳荣等,1979年云南省磨黑地震影响场, 地震研究,Vol.4,

     No.1,1981。

[3]朱成男等,普洱磨黑6.8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地震研究,Vol.4,

      No.1,1981。

[4]陈立德等,越南莱州7.0级地震的前兆特征及多源场孕震前兆模型,地震

     研究, Vol.8,No.3,1985。

[5]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76。

[6]顾功叙等,中国地震目录,地震出版社,1983。

 

参 考 资 料

1) 唐吉阳等,磨黑6.8级地震前兆总结(油印本),1979。

2) 张俊昌等,滇西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铅印本),云南省地震局综合大队地质队,

    1981。

3) 胡荣卿,1979年3月15日普洱磨黑地震宏观调查报告(手稿),1986.7。

4) 陈立德等,云南强震中期异常指标及震例综合分析(油印本),1985.9。

5)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地震目录(1926―1980)(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