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29日青海省玉树6.2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郭亚平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1979年3月29日在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结古镇)南的小苏莽公社附近发生6.2级地震。震后,青海省地震局立即派出地震考察队奔赴震区,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配合协助下进行了宏观考察。由于极震区处在海拔4500m以上的无人居住地区,大雪覆盖,无法进入,只是在玉树州玉树县附近地区的巴塘公社、上拉秀、下拉秀、小苏莽公社、囊谦县毛庄公社等地进行了调查。据调查统计,震时无人伤亡,牲畜死伤达千余只。损坏Ⅰ类房屋20间,震塌住房13间、仓库3间、牲口房89间、牲口圈24间1)。
此次地震距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省的台网较远,前兆及其它研究资料极少,仅在1978年6月玉树州囊谦县4.0级地震后进行过考察,考察总结中曾提到:“近一二年内在此区有发生6.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2)。
地震基本参数
玉树6.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9 3 29 |
15 07 22.0 |
32.4° |
97.3° |
6.2 |
|
玉树县南 |
国家地震局 |
2 |
1979 3 29 |
15 07 12.3 |
31°52' |
97°01' |
6.6 |
|
玉树县南 |
青海省地震局 |
|
地震地质背景
6.2级地震发生在我国西南部巨型康藏歹字型活动构造头部的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带东段,与四川境内的甘孜、炉霍地震带属同一构造体系(见图1)。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带是若干条断裂组成,并伴生有北东向张性断裂,省内部分长约800km,断裂带总体走向为北15°西,倾向北东,倾角55-70°3)。从小区域看,震中位置正落于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的巴塘坳陷褶带中。震中区北面是北西向的尕宁生多-察郎都断裂,该断裂倾向南西,为压扭性断裂。这条断裂对两侧地层分布和岩浆活动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是巴塘褶皱带的一条主要断裂。震中区南边有尕宁生多断裂,倾向北东,亦为压扭性断层1)。6.2级地震就发生在这样的地质背景条件下。 |
 |
图1 玉树6.0级地震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 Major faults around the epicenter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①五道梁-清水河断裂; ②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带;
③唐古拉山断裂带
|
烈度分布
本次地震由于条件限制,实地考察较困难。现场调查结果,小苏莽公社的尼多达生产队破坏严重,烈度可达Ⅵ度以上。尼金达生产队等地区为Ⅴ度,玉树县的巴塘公社等地区为Ⅳ度(见图2)。 |
 |
图2 玉树6.2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6.2 Yushu earthquake
|
Ⅵ度以上地区的小苏莽公社西扎大队尼多达生产队群众反映,地震时首先感觉上下振动,地上坐的牧民被抛起,房屋前堆放的柴禾被抛起数10cm高。大部分房屋倾斜,极个别的Ⅰ类房屋有倒塌现象。岩石滚落严重,牲口棚全被砸坏,阶地塌方。地表裂缝走向为北东70°,裂缝宽3cm,长8m,深15cm。据当时一位目睹者反映:“地震发生时,裂缝被错开的距离可达5-7cm,而后又闭合为现状”。 |
地震序列
由于震中附近只有四川甘孜台和西藏昌都台,并且这两个台站距离震中都在100km以外,震后无法取得完整的地震序列资料。只是在震后第六天架设了一台单分向地震仪。震后从3月29日到4月11日共记到余震39次,最大余震为Ms3.1级(见图3、4)。 |
 |
图3 玉树6.2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1979.3.29-4.2)
Fig.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6.2 Yushu
earthquake
|
 |
图4 玉树6.2级地震序列M-t图
Fig.4 M-t diagram for the M6.2 Yushu earthquake sequence
|
自6.2级地震后至1979年12月止,震区没有发生大于4.0级的余震。根据6.2级地震和余震释放的能量计算,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9%(见图5)。据此认为,玉树地震为孤立型地震。 |
 |
图5 玉树6.2级地震能量衰减曲线
Fig.5 Curve for energy attenuation of the M6.2 Yushu earthquake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由于该地震偏离我省较远,资料极少,无法求出其震源机制解。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此次地震前,在距震中300km范围内仅有甘孜台一个台站,设有测震、水氡和地电阻率三个观测项目。震前,甘孜台水氡有异常,详见图6-8和表2。 |
 |
图6 玉树6.2级地震前台站及异常分布图
Fig.6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and anomalies before the M6.2
Yushu earthquake
|
 |
图7 甘孜水氡月均值曲线
Fig.7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Ganzi
|
 |
图8 甘孜水氡日均值曲线(据四川地震局资料)
Fig.8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Ganzi
|
表 2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2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水氡 |
甘孜台 |
月均值 |
打破正常年变 |
1979.2- |
震后十天恢复正常 |
|
|
|
7 |
|
日均值 |
超出观测误差 |
1979.2.28- |
40.7Bq/m3 |
268 |
CⅠ |
8 |
详见文中说明 |
甘孜地震台距震中268km,它与6.2级地震震中处于同一断裂带上。该台水氡有正常年变,规律是每年的1-3月为最低值,8月前后为高值(见图8)。玉树6.2级地震前甘孜台水氡测值打破年变,表现为年变幅度增大,低值段出现大幅度相对升降,上升幅度达11.0×3.7×103Bq/m3。该异常从1979年2月28日开始到3月29日发震时止,历时29天,在此期间曾出现四次升降变化,在第四次下降时发震。震后10天迅速恢复到正常值5.5×3.7×103Bq/m3。 |
参考文献
1) 孔兆露等,玉树地区地震调查小结(油印本),1979。
2) 孔兆露等,囊谦县4.0级地震考察总结(油印本),1978。
3) 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1/350万地震构造分幅说明书(油印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