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 前兆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应变释放 |
和林格尔地区(300×400km2) |
∑E-t M-t |
加速密集 |
1962.5-1973.4 |
正常 |
|
|
AⅠ |
中等地震(ML≥4)活跃,∑加速,M-t密集 |
|
2 |
地震空区 |
和林格尔地区(300×400km2) |
ML≥4级地震震中分布图象 |
围空分布 |
1962.5-1973.4 |
消失 |
|
|
AⅠ |
空区为椭圆形。其长轴长170km,走向为NE,与区域构造的方向一致 |
|
3 |
地震条带 |
和林格尔地区(300×400km2) |
ML≥3.5级地震震中分布图象 |
条带分布 |
1962.5-1976.1 |
消失 |
|
|
AⅠ |
ML≥3.5级地震呈NW向条带分布,长200km |
|
4 |
地震活动分布 |
39-41.5°N 110-116°E |
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像 |
向震中收缩、集中 |
1970-1976 |
均匀分布 |
|
|
AⅠ |
中小地震从张家口向震中区迁移活动 |
|
5 |
缺震 |
39-41.5° N 111-115° E |
Mmax-t |
超出一倍方差 |
1972.1-1976.4 |
曲线回升 |
|
|
AⅠ |
出现负异常 |
|
6 |
b值 |
38-41.5°N 110-115°E |
空间扫描 |
出现低b值区,通过x2、F检验 |
1973.4-1976.1 |
低b值区消失 |
|
|
AⅠ |
震前3年出现低b值区 |
|
7 |
地震频度 |
阴山带 |
N-t |
高于一倍均方差 |
1975.11-1976.4 |
曲线回降 |
20次/月 |
|
AⅠ |
震前半年阴山带小震(MS≥1.0)频度升高 |
|
8 |
地震窗口 |
乌拉特前旗-包头 |
N-t M-t |
超出一倍均方差密集 |
1975.7-1976.4 |
曲线正常 |
|
|
AⅠ |
震前一年小震活动增强 |
|
9 |
前兆震 |
和林格尔 |
时间空间逼近主震 |
震源机制差异 |
1975.6.24 |
|
MS4.4 |
40 |
D |
|
|
10 |
电感地应力 |
蔚县台N50°E |
旬均值 |
大幅度下降 |
1975.2-1976.1 |
恢复 |
100μH |
205 |
AⅡ |
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 |
|
11 |
电感地应力 |
太原 |
旬均值 |
大幅度下降 |
1井1975.4.2 --1976.1.7 2井1975.4.20--1976.1.5 3井1975.2.12--12.14 深1井1975.4.2 --12.26 �_深2井1975.4.18--12.14 深3井1975.2.9 -- 12.4 |
恢复 |
420μH 190μH 440μH 460μH 1550μH 500μH |
260 |
AⅡ |
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 |
|
12 |
电感地应力 |
昔阳 |
旬均值 |
大幅度下降 |
浅1井1974.12.27-- 1975.12.19 浅2井1975.2.1 -- 12.30 浅3井1975.1.6 -- 11.1 深1井1975.2.12 -- 12.20 深2井1975.2.12 -- 12.20 |
恢复 |
190μH 45μH 140μH 240μH 360μH |
320 |
AⅡ |
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 |
|
13 |
电感地应力 |
西拔子 |
日均值 |
出现峰值 |
1976.2.25-4.6 |
恢 复 |
1200μH |
330 |
BⅡ |
N70°W元件平时稳定,2月25日突变升高 |
|
14 |
视电阻率 |
呼和浩特 |
月均值 |
低于三倍均方差 |
|
持续两个月低值 |
|
84 |
BⅠ |
趋势负异常,短期加速下降 |
|
15 |
视电阻率 |
太原 |
日均值 |
低于三倍均方差 |
1976.1.20-4.6 |
出现干扰 |
|
261 |
BⅠ |
突然负异常,震后大幅度下降,因埋设地下水管 |
|
16 |
视电阻率 |
呼和浩特 |
瞬时值 |
突降 |
1976.4.3-4.5 |
正常 |
|
84 |
CⅠ |
震前2天,突降,突跳 |
|
17 |
地倾斜 |
太原 |
日均值矢量图 |
打结 |
1976.2.24-4.4 |
正常 |
|
261 |
BⅡ |
大幅度变化,矢量图连续打结 |
|
18 |
地倾斜 |
呼和浩特 |
日均值矢量图 |
打结 |
1976.3.中、下旬 |
正常 |
|
84 |
BⅡ |
|
该资料为1977年以前在原山洞的观测所得 |
19 |
地磁 |
华北地区 |
日变形态 |
低点位移 |
1976.3.8 |
正常 |
|
|
BⅡ |
3月8日+27天 →4月4日±4天发震 |
|
20 |
地下水位与湖水水位 |
凉城三苏木、岱海 |
日均值 |
与降雨反向 |
1975.4-1976.3 |
正常 |
|
60 |
DⅡ |
震前一年改变了1958年以来的、与降雨同步变化的特征 |
|
21 |
干旱 |
和林格尔地区 |
年降雨量 |
时空比较 |
1974 |
正常 |
|
内蒙南部 |
DⅡ |
1974年为1954年以来该地区历年平均降雨量最低值 |
|
22 |
宏观 |
和林格尔地区 |
动物习性观察 |
违反常态 |
1976.4.3-4.5 |
正常 |
|
|
C |
|
14种动物在临震前3天,尤其在临震前1天表现出异常变化 |
井水观察 |
违反常态 |
1976.4.4-4.5 |
正常 |
|
|
C |
几十眼井水位上升、下降,水发浑、变色、变味及出现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