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7月28日 河北省唐山7.8级地震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张肇诚 罗咏生 郑大林* *在资料审核和补充工作中得到了许忠淮、张之立、许树心、储文宜、桂燮泰、丁鉴海、吴雪芳、吴兵、张炜、 汪成民、黄相宁、李祥村等同志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
Table 7-1 Main anomalies in seismometry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能量释放 |
华北地区 |
M≥4级地震能量释放 |
释放速率变化 |
60年代- |
|
|
|
AⅠ |
[1]5.1 |
60年代能量释放加速,震前几年减弱 |
京津唐渤张地区 |
MS≥4级地震能量释放 |
释放速率变化 |
1973-1974 |
|
|
|
20[10] |
震前出现峰值 |
|||
京津唐渤张东区 |
ML≥3; 2<ML<3; 1.5≤ML≤2 地震能量释放 |
释放速率变化 |
1973下半年- |
|
|
|
21[11] |
能量释放速率加快 |
|||
燕山地震带东段 |
M≥4级地震能量释放 |
释放速率变化 |
1970- |
|
|
|
[1]5.7 |
震前释放速率加快 |
|||
华北地区 |
地震能量释放时空扫描 |
寻找地震能量释放空间分布特征 |
1972-1976.6 |
|
|
|
[1]5.8 |
高能量释放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尤以唐山附近最突出 |
|||
京津唐张地区 |
M≥1.5级地震能量释放时空特征 |
能量释放空间分布 |
1973. 7.28- |
|
|
|
[12] |
地震能量呈四象限分布,在与主压应力轴方向相应的象限内地震能量释放高,在与主张应力轴方向相应的象限内地震能量释放中等;在其外围存在低能量释放环形带 |
|||
2 |
地震频度 |
华北地区 |
M≥4级地震频度 |
地震频度变化 |
60年代- |
|
|
|
AⅠ |
[1]5.1 |
50年代平静,60年代开始活跃,地震频度增高,震前几年减小 |
鄂尔多斯南缘地震带;海城菏泽地震带;五原唐山地震带;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带;鄂尔多斯东缘地震带;邢台唐山地震带;鄂尔多斯西缘地震带 |
除鄂尔多斯南缘地震带MS≥1.0级外,其余各带均取ML≥2.7级地震,统计月频度 |
小震月频度变化 |
1976.1- |
鄂尔多斯西缘地震带小震月频度1976年9月出现异常 |
|
|
BⅢ |
[13] |
除邢台唐山地震带和鄂尔多斯西缘地震带外,其余5条地震带均在唐山地震前出现异常 |
||
京津唐张地区 |
MS≥4级地震频度(2年累计,1年滑动) |
地震频度变化 |
1970-1975 |
|
8次 |
|
AⅠ |
地震频度上升 |
|||
燕山带东区 |
M≥4级地震年频度 |
地震频度变化 |
1970- |
|
6次 |
|
AⅡ |
24[19][1]5.7a |
年频度上升 |
||
京津唐渤张东区 |
1.5≤ML≤2.0级地震频度,2年累计半年滑动;2.0≤ML≤ 3.0级地震频度,2年累计半年滑动;ML≥3.0级地震频度,2年累计半年滑动 |
地震频度变化 |
1973下半年- |
|
|
|
AⅡ |
[11] |
1.5≤ML≤ 2.0级地震频度下降;2.0≤ML≤ 3.0级地震频度变化不大; ML≥3.0级地震频度上升 |
||
3 |
有震面积数(A值) |
华北地区 |
M≥4级地震有震面积数(A值) |
A值变化 |
1975.2.4- |
|
|
|
AⅠ |
[1]5.2 |
海城地震后,A值并不回升,直至唐山地震后才回升 |
4 |
地震条带 |
华北地区 |
M≥4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1972- |
条带消失 |
|
|
AⅠ |
[1]5.3 |
先形成EW条带,后形成NE条带。EW条带长900km,NE条带长1000km[1],另外还有不同作者也发现了类似地震条带[11,22] |
京津唐渤地区 |
ML≥2.0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震前38个月 |
|
|
|
[14] |
形成NE和NW共扼地震条带,NE条带长550 km ,NW条带长500km,均持续了38个月。两条带交汇于唐山附近 |
|||
京津唐渤地区 |
ML≥2.0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1973.3- |
|
|
|
[15] |
|
|||
京津唐张地区 |
ML≥3.0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1973.5-1976.6 |
|
|
|
[10] |
形成NE60°微震条带 |
|||
唐山周围300km |
MS≥2.3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1967-1974.4 |
|
|
|
[16] |
形成NW条带 |
|||
唐山及其附近 |
ML≥3.0级地震分布 |
地震条带 |
1975.4.1-12.1 |
|
|
|
[17] |
形成NE40-45°地震条带 |
|||
5 |
震群活动 |
华北地区 |
震群频度变化 |
每半年的小震群频度变化 |
震前半年 |
|
超过平均水平的2倍 |
|
BⅠ |
[1]5.4 |
小震群频度达到峰值 |
|
|
唐山7.8级地震前出现高b值震群 |
1975.6- |
|
|
|
AⅡ |
30[18] |
震前出现高b值震群 |
||
6 |
地震活动分布 |
华北地区 |
第四活动期MS≥5 |
MS≥5 |
1815- |
|
|
|
AⅠ |
[11] |
中强以上地震向平原地区转移,1894年开始出现中强以上地震的空白地带 |
唐山附近 |
中强地震活动 |
M≥4级地震增多,分布区域变化 |
1970- |
|
|
|
[1]5.6 |
中强地震明显东移,向唐山附近集中[1]。不同作者对中、小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点[ 10 , 11 ] |
|||
7 |
地震空区 |
以唐山为中心 |
ML≥2.0级地震的分布图象 |
地震环和地震空区 |
1973.7- |
|
|
|
AⅠ |
[1]5.105.11 |
以唐山为中心形成小震空区,空区外围形成地震环。其他作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1] |
距唐山7.8级地震震中300公里范围内 |
MS≥2.3级地震的分布图象 |
地震空区 |
1967-1974.4 |
|
|
|
AⅡ |
[16] |
在7.8级地震震中西南形成地震空区,1974年5月后空区的平静状态遭破坏 |
||
京津唐渤地区 |
M≥3.5级地震的分布图象 |
地震空区 |
1970.6- |
|
|
|
AⅠ |
[24] |
|
||
华北北部地区 |
M≥4级地震的分布图象 |
地震空区 |
1960.8-1969.7.18 |
|
|
|
AⅠ |
34[15] |
背景性空区 |
||
8 |
b值 |
唐山及其附近 |
b值时空扫描 |
b值空间分布 |
1973.7-1976.6.30 |
|
|
|
AⅠ |
[1]5.125.13 |
震前出现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低b值区 |
燕山地震带东区 |
b值随时间变化 |
b值异常 |
1970-1973.7 |
|
|
|
AⅠ |
[19]21 [11] |
持续下降 |
||
9 |
波速比 |
唐山及外围地区 |
和达法和四震相法 |
|
1973-1975 |
|
|
|
AⅡ |
[1]5.145.15 |
平均波速比从 1973年底开始下降,1975年上半年至1976年7月回升至正常值 |
|
平均波速比 |
|
1972.1-1976.2 |
|
|
|
AⅡ |
[20] |
1970年前出现异常,1972年1月回到基线值以上,1972年2月至1976年2月异常,1976年2月后急剧回升 |
||
|
和达曲线曲率系数 |
|
1970.5- |
|
+0.03β=-0.05 |
|
AⅡ |
[20] |
长趋势下降,震前是振荡式回升,达+0.03值 |
||
10 |
波速 |
昌黎台 |
远震P波残差法 |
P波残差变化 |
1976.7.28 前 |
|
|
|
AⅡ |
[1]5.16 |
正异常变化 |
唐山及外围地区 |
纵波速度异常 |
|
1970- |
|
|
|
AⅡ |
39[20] |
1970-1974年明显异常,绝大多数地震纵波速度低于6.2,1975年回升,以后再度异常,直至发震 |
||
11 |
地脉动 |
昌黎台 |
地脉动幅值 |
地脉动幅值变化 |
震前一星期 |
|
|
|
CⅢ |
[1]5.22 |
脉动幅值急剧减小 |
12 |
振幅比 |
华北地区 |
|
振幅比分布异常 |
1974.7- |
|
|
|
AⅡ |
[20] |
唐山主震震中附近处于低振幅比状态,其余地区振幅比增加 |
13 |
τH/τv值 |
震中及其邻近区域 |
地震波振动持续时间比的变化 |
|
1975.9- |
|
|
|
AⅡ |
[1]5.21 |
约2万km2范围内的小震τH/τv呈现低值 |
14 |
应力降 |
震中及其邻区 |
小震应力降变化 |
应力降较高(15×105Pa以上) |
1971- |
|
最大达55×105Pa |
|
AⅢ |
[1]5.17 |
宁河、唐山、滦县和滦南一带,唐山7.8级地震前应力降较高 |
15 |
小震综合断层面解 |
京津唐地区 |
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符号矛盾比的变化 |
符号矛盾比下降 |
1972- |
|
|
|
AⅠ |
[1]5.26表5.6 |
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符号矛盾比明显降低。华祥文[23]利用白家疃资料也得到同样结果 |
16 |
P波初动符号 |
昌黎台 |
垂直向P波初动矛盾符号比变化 |
符号矛盾比下降 |
1973- |
|
|
|
AⅠ |
[11] |
p波初动符号矛盾比显著下降 |
17 |
介质因子(Q值) |
唐山及其外围地区 |
介质因子Q值的变化 |
Q值较高 |
震前 |
震后Q值降低 |
|
|
AⅢ |
[1]表5.3 |
唐山滦县一带具有较高的Q值,震后降低也比其它地区明显 |
京津唐地区 |
路径平均Q值的变化 |
路径平均Q值较高 |
1966.4- |
|
Q=660△σ=2.3 |
|
AⅢ |
44 [21] |
唐山大震区的路径平均Q值 是其它地区的1-2倍,平均应力降也最大[21] |
Table 7-2 Main anomalies in ground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流动水准 |
宁河 |
短水准高差测值曲线图 |
短期快速变化,中误差0.30mm/km |
1976.5- |
急剧北倾转平缓 |
7.2mm |
45 |
BⅠ |
[1]4.30 |
1974年略上升后恢复到基线附近,1976年5月起大幅度下降 |
2 |
短水准 |
香河台 |
月均值图 |
趋势性变化,中误差 0.30mm/km |
1975.5- 1976.5 |
资料中断 |
1.75mm |
105 |
AⅠ,BⅠ |
[1]4.24 |
中期趋势先升后降,短期快速上升,临震缺观测资料 |
3 |
流动基线 |
墙子路 |
富氏变换 |
趋势性变化,相对误差 1/923100 |
1974.4- |
恢复 |
0.5mm |
125 |
AⅡ |
[1]4.28 |
中期趋势性上升 |
4 |
短水准 |
大灰厂台 |
回归计算 |
趋势性变化,中误差大于0.08mm/站 |
1975.5- |
逐步恢复 |
1.95mm |
180 |
AⅠ |
[1]4.21 |
中期趋势性上升,对异常存在不同的认识 |
5 |
流动水准 |
大灰厂 |
距平计算 |
趋势性变化及加速,中误差0.21mm/km |
1975.5- |
逐步恢复 |
1.6mm |
180 |
AⅠ,BⅠ |
中期趋势性上升,短期加速 |
|
6 |
流动基线 |
大灰厂 |
距平计算 |
趋势性变化及加速,相对误差1/827600 |
1975.5- |
逐步恢复 |
1.07mm |
AⅠ,BⅠ |
|||
7 |
短水准 |
牛口峪台 |
回归计算 |
趋势性变化,中误差大于0.08mm/站 |
1975.6- |
逐步恢复 |
0.45mm |
185 |
AⅡ |
[1]4.23 |
中期趋势性下降,对异常存在不同的认识 |
8 |
流动水准 |
张山营 |
观测曲线图 |
趋势性变化,中误差 0.20mm/km |
1975.7- |
平稳 |
1mm |
230 |
AⅠ |
[1]4.27 |
1975年起年变消失,趋势性上升 |
9 |
流动基线 |
张山营 |
观测曲线图 |
趋势性变化,相对误差 1/1579000 |
1975.7- |
平稳 |
1.7mm |
AⅠ |
|||
10 |
短水准 |
金县 |
回归计算 |
趋势性变化,中误差 0.18mm/km |
1975.10- |
平稳 |
>1mm |
350 |
AⅡ |
[1]4.25 |
NEE测线于海城地震异常恢复后出现中期趋势性上升 |
Table 7-3 Main anomali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视电阻率 |
唐山胜利桥 |
月距平图 |
<-2% |
1973年底- |
回升 |
-3.3%-4.5% |
0 |
AⅠ |
[1]7.2 |
趋势性下降,据观测员口述,临震变化大,但无记录 |
2 |
视电阻率 |
唐山马家沟 |
月均值图 |
<-2% |
1976.6- |
逐渐回升 |
-7.0%-16 % |
10 |
BⅠ,CⅠ |
[1]7.2 7.3 |
短期大幅度趋势下降,临震大幅度突降 |
3 |
视电阻率 |
昌黎后土桥 |
月均值图 |
<-2% |
1973年底- |
回升出现年变 |
-2.6%-5.9 % |
70 |
AⅠ,BⅠCI |
[1]7.2 7.3 |
中期趋势性下降,有不同认识;短期加速;临震大幅度下降 |
4 |
视电阻率 |
宝坻 |
月均值图 |
<-2% |
1974.2- |
缓慢回升 |
-3.0%-3.8 % |
80 |
AⅠ |
[1]7.2 |
趋势性下降 |
5 |
视电阻率 |
青光 |
月均值图 |
<-2% |
1972.12- |
逐渐平稳 |
-2.7 % |
110 |
AⅡ |
[1]7.2 |
南北道趋势性下降 |
6 |
视电阻率 |
徐庄子 |
日值图 |
<±2% |
1976.7.25- |
突跳,转平稳 |
11 % |
140 |
CⅠ |
[1]7.2 7.3 |
平静背景上突发性高值跳动 |
7 |
视电阻率 |
忠兴庄 |
月距平图 |
<-2% |
1974.12- |
逐渐平稳 |
-3.9%-5.5 % |
150 |
AⅡ |
[1]7.2 |
趋势性下降 |
Table 7-4 Main anomalies in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磁垂直分量 |
昌黎 |
地磁基本场分析 |
对正常长期变化进行拟合,超过二倍拟合误差的较长时间变化为异常(观测误差<3nT= |
1975.7-1976.6 |
略恢复后转平稳 |
-11.5nT |
70 |
AⅠ |
[1]8.10 |
昌黎附近为异常的极值区 |
双台非扰日夜均差月均值图 |
|
1975.8-1976.6 |
-15nT |
[1]8.9 |
差值系统性大幅度下降 |
||||||
2 |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 |
华北地区 |
低点位移平面分布图 |
低点时间分为两个区域,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突变分界线(或闭合圈),低点时间相差两小时以上 |
1976.7 |
|
|
震中在突变分界线附近 |
D |
出现异常后27±4天或41±4天发震,对应地震率较高 |
Table 7-5 Main anomalies in gravity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唐山测点流动重力 |
北京-山海关 |
观测值变化图 |
趋势性系统上升大于二倍中误差(780×10-8m/s2) |
1972- |
逐渐平稳,地震前后缺形变联测资料不好比较 |
+98×10-8m/s2 |
0 |
AⅠ |
[1]6.5,6.6,6.8 |
震前四年持续上升,1975年中达最高值4) |
2 |
天津测点流动重力 |
北京-山海关 |
观测值变化图(消除地面下沉影响) |
趋势性系统上升 |
1972- |
下降后逐步平移 |
+50×10-8/s2 |
100 |
AⅡ |
[1]6.6 |
与唐山测点的变化趋势一致,幅度较小4) |
3 |
唐山-长凝流动重力 |
三河-乐亭 |
重力剖面变化图 |
唐山-长凝测段上系统上升超过2倍中误差(30 |
1976.3- |
略下降后逐渐平稳 |
+180×10-8m/s2 |
0-50 |
BⅠ |
[1]6.7 |
|
4 |
定点重力 |
密云 |
日均值图 |
多台同步下降 |
1976.7.23- |
恢复 |
|
150 |
CⅢ |
[1]6.11 |
密云、北安河、黄壁庄三台同步下降 |
5 |
定点重力 |
北安河 |
日均值图 |
多台同步下降 |
1976.7.22- |
恢复 |
|
170 |
CⅢ |
[1]6.11 |
密云、北安河、黄壁庄三台同步下降 |
Table 7-6 Main anomalies in hedrochemistry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水氡 |
唐山电厂11井 |
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 |
1976.4- |
持续高值后逐步平稳 |
15.8% |
0 |
BⅡ |
5) |
短期上升,临震突跳 |
日值图 |
日值变化幅度大于15% |
1976.7.24 |
36% |
CⅡ |
[1]10.4 |
||||||
2 |
水氡 |
安各庄 |
月、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和转折 |
1973.8- 1976.4- |
资料中断 |
11% |
50 |
AⅠBⅡ D |
[1]10.2 10.3 |
中期缓慢上升,短期转平,临震前数小时水温明显升高(D) |
3 |
水氡 |
田疃 |
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和转折 |
1973.5- 1976.4- |
资料中断 |
9% |
50 |
AⅠBⅡ |
[1]10.3 |
中期缓慢上升,短期转平 |
4 |
水氡 |
宝坻 |
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和转折 |
1975.12-1976.4 1976.4-1976.7 |
逐步平稳 |
13% |
80 |
AⅠBⅠ |
[1]10.3 |
中期缓慢上升,短期转下降恢复 |
5 |
水氡 |
塘沽 |
月、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和转折 |
1975.9-1976.6.4 1976.4-1976.7 |
逐步平稳 |
7% |
80 |
AⅠBⅠ |
[1]10.210.3 |
中期缓慢上升,短期转下降呈负异常 |
6 |
水氡 |
张道口 |
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上升 |
1976.4- |
1977年5月基本恢复到正常值 |
15% |
100 |
BⅠ |
[1]10.4 |
短期趋势性上升,6月大幅度波动,7月高值平静,临震单点突降 |
日值图 |
日值变化幅大于15% |
1976.7.22 - |
100% |
|
CⅡ |
||||||
7 |
水氡 |
文安 |
月、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和转折 |
1975.4-1976.4 1976.4-1976.7 |
1977年恢复正常变化 |
13% |
170 |
AⅡBⅡ |
[1]10.2 10.3 |
中期缓慢上升,短期转下降呈负异常 |
8 |
水氡 |
华北地区多井孔 |
区域氡值突跳频次图 |
明显高于正常背景值 |
1976.7.14- |
更多井孔继续出现大幅度跳动,之后逐步平静 |
16-100% |
0-640 |
CⅠ |
[1]10.5 |
多点测值大幅度升降,用日差值法判定异常取得相似结果[25] |
9 |
水电导 |
田疃 |
月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升降 |
1974年- |
资料中断 |
0.013ms |
50 |
AⅠ |
[1]10.21 |
趋势性上升,达高值后持续下降 |
10 |
水电导 |
塘沽 |
月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下降 |
1975.5- |
1976年8月达最低值后转回升 |
约0.01ms |
80 |
AⅠ |
[1]10.22 |
趋势性缓慢下降 |
11 |
水电导 |
务1井 |
月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下降 |
1975.5- |
1976年8月达最低值后转回升 |
0.032ms |
120 |
AⅠ |
[1]10.23 |
趋势性缓慢下降 |
12 |
CO2 |
津2井 |
五日均值图 |
趋势性大幅度升降 |
1976.1- 1976.7 |
震后大幅度下降,1977、1978年有起伏,1979年初恢复正常 |
6mL/L |
90 |
BⅠ |
[1]10.9 |
趋势性上升达高值后恢复 |
13 |
CO2 |
天津棉4井 |
五日均值图 |
趋势性大幅度升降 |
1976.1- 1976.7 |
震后大幅度下降,1977、1978年有起伏,1979年初恢复正常 |
6.5mL/L |
100 |
BⅠ |
[1]10.9 |
趋势性上升达高值后恢复 |
14 |
CO2 |
张道口 |
五日均值图 |
趋势性大幅度升降 |
1976.1- 1976.7 |
震后大幅度下降,1977、1978年有起伏,1979年初恢复正常 |
16.2mL/L |
100 |
BⅠ |
[1]10.9 |
趋势性上升达高值后恢复 |
15 |
气体总量 |
天津棉4井 |
五日均值图 |
趋势性大幅度升降 |
1976.1― 1976.7 |
逐步平稳 |
7.1mL/L |
100 |
BⅠ |
[1]10.10 |
趋势性上升,达高值后恢复 |
16 |
氟离子 |
宝坻 |
月均值图 |
趋势性大幅度下降 |
1975.8- |
下降幅度大,含水层混合,动态改变 |
0.4mg/L |
80 |
AⅡBⅡ |
48[6] |
中期缓慢下降,短期加速下降 |
17 |
氯离子 |
唐山水厂 |
五日均值图 |
正常背景上趋势性上升 |
1976.1- |
停止观测 |
0.5mg/L |
0 |
BⅠ |
[1]10.25 |
趋势性上升,高值发震 |
Table 7-7 Main anomalies in ground water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下水位 |
唐山市人民公园 |
月均值图五日均值图日观测值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连续大幅度回升 |
1973.1-1976.4 1976.5-976.7.26 1976.7.27- |
震时突升>10m,转平稳然后缓慢趋势性下降 |
0.38m/月0.72m/月 |
<20 |
AⅡBⅠ CⅠ |
[1]9.2 9.8 |
对中期趋势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
2 |
地下水位 |
唐山市郊郑庄子 |
月均值图五日均值图日观测值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连续大幅度回升 |
1973.1-1976.4 1976.5-1976.7.26 1976.7.27- |
震时突升>8m ,转平稳然后缓慢趋势性下降 |
0.38m/月0.68m/月 |
<20 |
AⅡBⅠ CⅠ |
[1]9.2 9.8 |
对中期趋势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
3 |
地下水位 |
丰南岭子上(岳42) |
月均值图五日均值图日观测值 |
趋势性大幅度下降大幅度回升 |
1976.5-1976.7.27 1976.7.28- |
震时突升>10m,转平稳然后缓慢趋势性下降 |
0.65m/月 |
<20 |
BI CⅠ |
[1]9.2 9.3 |
缺中期观测资料,临震回升,自流 |
4 |
地下水位 |
汉沽双桥 |
月均值图五日均值图日观测值图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转缓-回升 |
1972.1-1976.4 1976.5-1976.7.20 1976.7.21- |
震时突升>13m,自流,转缓慢趋势性下降,然后平稳 |
0.25m/月0.40m/月 |
55 |
AⅡBⅠ CⅡ |
[1]9.3 9.8 15.9 |
对中期趋势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
5 |
地下水位 |
宁河表口 |
月均值图日观测值图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转缓-迅速回升 |
1972.1-1976.4 1976.5-1976.7.19 1976.7.20- |
震时突升 2.26m ,转缓慢趋势性下降 |
0.11m/月0.64k/月 |
69 |
AⅡBⅠ CⅠ |
[1]9.3 15.9 |
对中期趋势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
6 |
地下水位 |
天津霍庄 |
月均值图五日均值图日观测值图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转缓-回升 |
1972.3-1976.3 1976.4-1976.7.18 1976.7.19- |
震时突升0.6m,逐步转平稳 |
0.10m/月0.60m/月 |
90 |
AⅡBⅠCⅠ |
[1]9.3 9.8 15.9 |
对中期趋势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 |
7 |
地下水位 |
天津白塘口 |
月均值图日观测值图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转缓-回升 |
1972.1-1976.5 1976.6-1976.7.19 1976.7.20- |
震时突升 0.13 m,然后下降 |
0.34m/月0.90m/月 |
104 |
AⅡBⅠCⅠ |
[1]9.3 15.9 |
对中期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看法 |
8 |
地下水位 |
天津上古林 |
月均值图日观测值图 |
趋势性下降趋势下降加速转缓-回升 |
1972.5-1976.3 1976.4-1976.7.19 1976.7.19- |
震时突升 0.97 m,然后转缓慢趋势性下降,达到平稳 |
0.04m/月0.07m/月 |
112 |
AⅡBⅠCⅠ |
[1]9.3 15.9 |
对中期异常的认识存在不同的看法 |
Table 7-8 Main anomalies in stress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应力 (电感) |
唐山陡河 |
日均值图 |
平稳背景上出现趋势性大幅度跳动 |
1975.11- |
资料中断 |
9.80665×105Pa量级(下同) |
10 |
BⅠ |
[1] 11.12 |
短期连续跳动,震前跳动幅度减小(连续自动观测记录) |
2 |
地应力 (电感) |
唐山赵各庄 |
日均值图 |
平稳背景上出现趋势性大幅度跳动 |
1975.11- |
逐步恢复平稳的背景趋势 |
9.80665×105Pa |
20 |
BⅠ CⅠ D |
[1]11.12,11.1311.21 |
短期连续跳动;临震前大幅度跳动,最大张应力转向(D)(连续自动观测记录) |
3 |
地应力 (电感) |
昌黎 |
月均值图日值图 |
平稳背景上趋势性升降日变化超过±2-3σ |
1975.7-1976.7.4 |
1978.2恢复更大幅度跳动,1978年后逐步平稳 |
9.80665×104Pa |
85 |
AⅡCⅡ |
[1] 11.7a |
中期趋势异常,临震大幅度跳动 |
4 |
地应力 (电感) |
镇罗营 |
月均值图 |
平稳背景上出现趋势性下降 |
1973.7- |
1978年底恢复 |
9.80665×104Pa |
120 |
AⅡ,D |
[1] 11.7b 11.10 |
1975年12月-1976年9月最大主应力方向转向(D) |
5 |
地应力 (电感) |
昌平 |
月均值图日值图日值图整点值 |
趋势性下降和回升趋势性大幅度上升测值突跳超过±2-3σ |
1972.6- 1976.3- 1976.4 1976.7.16- 1976.7.23 |
1976年10月恢复1976年8月5日后恢复 |
9.80665×104Pa9.80665×105Pa9.80665×104Pa |
180 |
AⅡBⅠ CⅠ |
[1] 11.7c 11.14 11.14 11.19 |
张性应力短期异常出现较大压应力 |
6 |
地应力 (电感) |
锦州 |
日值图日值图 |
正常背景上出现趋势性异常日变化超过±2-3σ |
1976.6- 1976.7 1976.7.20 |
平稳平稳 |
9.80665×103Pa9.80665×103Pa |
290 |
BⅠCⅡ |
[1] 11.17 11.18 |
张性应力短期异常 |
7 |
地应力 (电感) |
大连 |
日值图 |
正常背景上出现趋势性急剧下降日变化超过±2-3σ |
1976.3 1976.7.22- |
波动后逐步平稳1976.8.31后恢复 |
9.80665×104Pa |
300 |
BⅠ CⅡ |
[1] 11.15 |
4月至临震前平稳 |
8 |
地应力 (电感) |
长清 |
日值图 |
正常背景上出现趋势性降升 |
1976.4- 1976.7 |
平稳 |
9.80665×104Pa |
360 |
BⅠ, D |
[1]11.16 |
1976年7月26-27日仪器难以调平(D) |
9 |
地应感 (电感) |
沈阳 |
消除年周期日测值 |
正常背景上出现趋势性降升日变化超过±2-3σ |
1972.9-1976.7.16 |
平稳平稳 |
9.80665×104Pa9.80665×103Pa |
500 |
AⅡ CⅡ |
[1]11.7f |
|
Table 7-9 Main anomalies in macrophenomena observation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宏观 |
唐山市及附近地区 |
地下水观察 |
水位剧烈升降、自流、断流、翻花、冒泡等异常现象 |
震前2-3日至数小时 |
逐渐平静 |
|
0-80 |
C |
|
出现时间短促,愈近发震愈烈 |
2 |
宏观 |
唐山地区天津 |
动物行为观察 |
数10种动物异常行为 |
震前2d内 |
逐渐平静 |
|
1-100以上 |
C |
|
出现时间短促,震前几小时为峰值 |
3 |
宏观 |
唐山地区 、宁河、武清、廊坊一带 |
声、光、电、磁现象观察 |
地声异常现象 |
震前4h内 |
消失 |
|
0-120 |
C |
|
低沉的各种声响 |
唐山地区及外围 |
地光异常现象 |
震前数小时 |
消失 |
|
0-80 左右 |
C |
|
闪光状、条带状、球状、弥漫状等大气光象及地面火球 |
|||
唐山地区及外围 |
电、磁异常现象 |
震前数日内 |
消失,个别偶有出现 |
|
0-200以上 |
C |
|
微波传播异常,收音机、电视机、电传机及雷达等电器工作状态异常,电离层扰动 |
Table 7-10 Main anomalies in other items
序号 |
观测 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石油井动态 |
下辽河、大港、胜利及华北油田 |
油产量、油压、油气比、含水百分比、静液面、油井自喷等微宏观动态观测 |
非正常的动态变化 |
1975.12- 1976.7中旬- |
逐步恢复正常 |
|
120- 400 |
BⅠ C |
[1] 15.6,14.19, 15.8,14.19 |
油产量、静液面等动态参数系统性波动上升,个别废井间歇自喷油产量、油气比、含水百分比等参数出现突变,个别废井自喷 |
2 |
地温 |
唐山及附近地区 |
80厘米地温差值曲线及地温日变等值线图 |
过多年变化幅度0.3℃以上 |
1976.7.23 前后 |
恢复正常 |
1.1°C |
0-80 |
C |
[1]5.24,5.25 |
唐山、芦龙、昌黎一线观测到“地温异常增高区”,7月23日前后发现爆发性增温 |
3 |
干旱 |
华北及渤海地区 |
年降雨量 |
时空比较 |
1972 |
正常 |
|
震中在旱区内 |
D |
[32] |
1972年出现大面积干旱,唐山附近为大旱区中三个特旱带之一[32] |
4 |
其他宏观异常现象 |
辽宁朝阳地区唐山市10中井,山补一井丰润县杨官林,昌黎小车站 |
人感地动现象观察井壁坍塌现象观察井喷气现象观察 |
异常现象异常现象异常现象 |
1976.1-3 1976.5.初1976.7.24 1976.7上旬 |
1976年8-10月仍较多,直至1979年仍偶有发生逐步平息 |
|
300左右030-80 |
D D
D |
[1]
|
震后吉林白城地区亦有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