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观测

项目

台站或

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

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图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1

扬-铜带

值曲线外延,MS3.0

缺震

1953-1978

消失

 

 

AⅡ

14a

明显缺失6级地震[16]

递推累加(年)MS3.0

值低于正常平均值

1976-1978

仍处于低值

-10%

 

 

14b

值下降[16]

苏南地区

MS2.0 小震月滑动b值曲线

高于正常平均值

1977.5-1979.7

迅速恢复正常

0.50

 

 

14c

震前一年发现正异常(但震前认为对应安微固镇5级地震)

2

应变释放

扬-铜带

MS3.0级地震曲线

能量积累

1975.9-1979.7

同期的已得到满足

 

 

AⅡ

15

加速释放[16]

3

小震活动分布

北纬30-34°东经116-124°

密集-平静-发震图象,MS1.0

震前异常平静

1979.1-6

恢复正常活动

 

 

BⅠ

16

震前半年内震中区周围无MS1.0级地震4)

4

地震

空区

北纬29-35°东经115-122°

ML3.0级地震形成环形空区

空区图象

1975-1979

空区瓦解

 

 

AⅡ

17a

可能有环形空区[18]

北纬29-35°东经116-122°

ML2.0级地震震中分布

比较两次溧阳地震的空区图象

1977.9.1-1978.11.30

空区瓦解

 

 

 

17b

空区形态与图17a相似[19、20]

5

波速比

溧阳台

视波速比

异常幅度为>5%

1977-1979

迅速恢复正常

-14%

18

AⅡ

18

利用人工爆破资料,震前发现波速比下降,但对资料精度有不同看法,震后总结表明是可信的[21]

6

地震

频度

江苏省

及邻区

单位面积的频度衰减系数

低于正常平均值

1977-1979

恢复正常

-22%

 

20

p值下降[18]

7

地震窗

安徽霍山地区

前兆性震群

频度、能量异常

1979.7.5-20

迅速恢复正常

 

285

CⅡ

19

频度和能量出现峰值[18]

8

振幅比

溧阳台

振幅比月均值

低于正常平均值

1977.5 -1978.5

1980年初恢复正常

-46%

18

21

用爆破源,取水平向s波和垂直向p波最大位移之比,异常在震前回复,临震前又下降[22]

9

长水准

震中附近地区

最大变幅

超年变幅三倍,年变幅为0.5mm

震前一年发现

正常

12mm

20

AⅡ

23

形变与断裂构造有关,断裂错动5mm7)

10

短水准

南京台

高差曲线变化月均值

曲线连续抬升或下降,精度为±0.2mm

1978-1979.6

震后两个月持续抬升

1.1mm

80

AⅢ

22a

高差曲线呈趋势性变化,恢复后发震

11

短水准

无锡台

高差曲线变化月均值

改变年变规律,精度为±0.2mm

1978.7-1979.3

正常

0.4mm

90

AⅢ

22b

1978年冬季高值消失,但变幅很小

12

地磁Z分量

溧阳台

同步观测差值

超过三倍标准误差,即大于±3nT

6.18-7.6

恢复正常

16nT

20

CⅠ

24

6月中旬至6月底下降,以后迅速上升,至7月6日达到最大值,回复发震[24]

13

地磁Z分量

南京台

同步观测差值

超过三倍标准误差,即大于±3nT

震前半个多月

正常

24nT(?)

80

CⅢ

24

正异常,但有干扰

14

地磁Z分量

溧阳台

转换函数数值

数值增大,精度如下:4月25日为0.012 8月13日为0.028

4月25日、8月13日两次磁暴事件

未继续研究

0.190

20

BⅡ

25

最大电磁感应主轴的转换函数数值变化最大8)

15

地磁Z分量

常熟台

转换函数方向

改变正常方向,精度为

4月25日、8月13日两次磁暴事件

未继续研究

31°

140

BⅡ

25

最大电磁感应主轴的转换函数方向变化最大8)

16

水氡

镇江船山矿水化台

形态识别和回归分析,五日均值

年动态改变,相对误差小于15%

震前一年又三个月开始,至震后半个多月

震后异常继续发展,一个月后迅速恢复正常

30.3%

70

AⅡ

26

打破正常年变动态,反其向而变化,临震前异常加速发展,震后恢复

17

水氡

无锡县拖拉机厂观测点

日测值曲线

在平稳的背景上出现连续突跳,相对误差小于15%

1979年6月下旬-7月

震后逐渐衰减,趋平稳 。3.7级余震时又出现一组异常

223.8%

95

CⅡ

27

连续突跳,幅度大、时间短,形成密集的脉冲群,随着余震结束,测值趋于正常

18

水氡

江浦汤泉温泉观测点

排除降水、抽水干扰,与正常年动态比较,月均值

改变年动态,相对误差小于15%

震前一年又两个月开始

震后一月内出现最大异常值

-84%

100

AⅢ

28

违反年变规律,该升反降,形成大幅度下降的负异常,震后恢复

19

水氡

浙江省湖州台

与正常日均值和月均值比较

呈趋势性变化,相对误差小于15%

震前半月开怡

震后异常继续,一年后逐渐恢复正常

-26.9%

105

CⅢ

29

缓慢下降过程中发震,震后异常恢复很慢

20

水氡

淮阴市自来水厂观测点

与正常日测值比较

无干扰时明显突跳,相对误差小于15%

震前两个月

临震前后均无变化

92.2%

230

BⅢ

30

连续脉冲状突跳

21

水电导

无锡县化肥厂观测点

与正常日均值背景曲线比较

稳定的背景上出现突跳,相对误差小于8%

震前20多天

正常

15.88%

95

CⅢ

31a

震前半个月出现高值,形成孤峰型正常值

22

氟离子

无锡县化肥厂观测点

与无震时日均值比较

在稳定背景下大幅度变化

震前13天起,震时结束

震后一个半月又出现一次负值(有3.7级余震)

-550%

95

CⅢ

31b

在主震和3.7级余震时,出现两低值,呈负脉冲型

23

氯离子

无锡县化肥厂观测点

与无震时日均值比较

无干扰时出现突跳,误差小于0.8%

震前13天起,震时止

恢复正常,3.7级余震时又出现一次负异常

-62%

95

CⅢ

31c

在主震和3.7级余震时出现两次低值,呈负脉冲式异常

24

水位

丹徒荣炳井(苏18井)

与原始记录曲线对比

打破固体潮日变形态,观测精度为3mm

1979年6月29日至发震

正常

60mm

45

CⅠ

32

打破固体潮日变形态变化,呈阶梯状上升(下降)变化

25

水位动态

苏州市369井(苏20井)

水位日均值曲线

打破固体潮月波,精度为3mm

1979.6.26-28

正常下降

48mm

130

CⅠ

33

水位曲线突起,与固体潮月波反向,且违反开采动态的影响

26

地下水流量

句容井(苏16井)

流量五日均值曲线

大幅度打破均速下降规律,精度为1-2ml/s

1979年2月至发震

正常均速下降

65-70ml/s

60

BⅡ

34

流量在趋势性下降背景下,急剧下降,回升即发震

27

地下水流量

镇江船山矿井(苏17井)

流量5日均值曲线

打破正常下降规律,精度为1-2ml/s

1979.4-6

正常下降

50ml/s

75

BⅡ

35

1978年5月下降,1979年4-6月上升凸起,上升时发震,震后又下降

28

地应力(电感)

溧阳台

每天的定时观测值

无明显干扰背景下测值突跳,观测误差为20μH

1978年起

测值相对平稳

N30°E电感测值-2090μH

20

AⅢ

 

1978年开始,测值大幅度跳动,1979年3月,怀疑元件已坏而仃测,震后复测时发现又正常了

29

地应力(电感)

南京台

旬、月均值

排除室温干扰,测值偏离背景值,观测误差为50μH

1978.10-1979.7

NW向转上升,其他元件正常

N30°E电感测值150μH

80

AⅢ

36

1978年4月观测室改为恒温,异常呈趋势变化

30

地应力(电感)

南京台

整点值图

无干扰时测值连续突跳,观测误差为50μH

1979.6.12-7.9

正常

EW向电感测值达-680μH

80

CⅡ

38

震前一个月时间内多方向元件电感测值同时突跳,幅度超过三倍中误差

31

电磁波

南京卫岗观测点

原始记录图

排除环境干扰,在长期正常背景上出现异常波形

1979年7月5日12时开始,持续5小时,6日7时开始,持续9个半小时

正常

信号强达毫伏量级

80

CⅠ

37 40

脉冲振荡波形,周期0.1-0.5秒,迭加有“低频”成份。7月5日出现23组波,7月6日出现118组波,其间平静13个小时。第二群波结束后74小时发震[25]

32

气温

震中附近80×80km2

气温定时测值

无人为干扰时出现反常变化

震前16小时

正常

1.1°C

0-80

39

当天02点测值与前一天同时测值比较,距离震中80km范围内增温,增温区与震中区构造分布方向一致11)

33

宏观

异常

极震区50×50km2范围

动物习性观察

无病态,无人为干扰时习性反常

1979.7.6─9

正常

 

极震区

41

共70余起,67%为水生动物,此外为哺乳动物,鸟类2起,异常点位分布与发震构造一致9)

震中附近,最远达200km

地下水动态观察

无人为干扰时出现反常变化

1979.7.1─9

正常

 

0-200

42

距震中远的出现较早,近震中的较晚,异常形式有井水突然溢出、干涸、冒泡、变色、翻花等,共约20起10)

极震区

人感异常

与正常情况比较

震前4小时

正常

 

震中区

 

湿度增高,人感闷热,呼吸困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