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异 常 情 况 登 记 表
Table 4 Abr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小震频度 |
四川地震台网 |
按震中距离Δ≤30km、30<Δ≤50km、50<Δ≤100km范围内分别统计月频度 |
月频度N-t曲线偏离正常变化的范围 |
1980.6―1982.61982.1―1982.6 |
恢复正常 |
|
<3030―50 |
AⅠ |
频度增强范围从震中区附近逐步向外围扩展 |
|
2 |
小震条带 |
四川地震台网 |
震中分布图和带内与带外频度比(N′/N+1)曲线 |
条带长∶宽大于4∶1; 缺震空段小于1/3; N′/N+1大于2倍均方差 |
1982.3―1982.6 |
条带消失 |
|
0―320 |
BⅠ |
条带走向为近东西向 |
|
3 |
h值 |
四川地震台网 |
按刘正荣“地震频度与地震预报”用量板法测定 |
h< |
1982.3.25 |
正常 |
0.4 |
30 |
BⅠ |
|
四川地区清理结果,当h<0.7时,报准率为88% |
4 |
地震窗口 |
甘孜 |
选取窗口内不同震级阈值以上地震频次及强度变化与强震关系进行统计检验 |
MS ≥3.0级地震后3个月内与甘孜-道孚-马边带M >5.5级地震对应 |
1982.3.25 |
无异常 |
|
30 |
BⅠ |
|
顾氏评分值为0.73 |
5 |
地震窗口 |
长宁 |
|
MS >3.0级地震活跃后5个月内与鲜水河、龙门山带M >6.0级地震对应 |
1982.5.25 |
|
|
550 |
BⅡ |
|
顾氏评分值为0.67 |
6 |
地震窗口 |
九龙 |
|
小震群出现后5个月内与甘孜-石棉-马边M >5.5地震对应 |
1982.2―3 |
|
|
350 |
BⅡ |
|
顾氏评分值为0.81 |
7 |
视电阻率 |
甘孜 |
日均值曲线 |
相对变化幅度大于2% |
1982.4.中―5.底 |
恢复正常 |
N60°W4.4% |
34 |
BⅠ |
基值为32Ω・m, 1982年4月中旬下降回升后, 平稳半个月后发震 |
|
8 |
地倾斜 |
康定 |
日变曲线 |
大于2.5倍均方差,结合日变形态分析 |
1982.6.11―6.151982.6.14―6.15 |
正常 |
日变拉平SN0.2″EW0.24″ |
280 |
CⅡ |
正常情况下存在明显的双峰双谷日变形态, 6月11日至15日,日变曲线拉平。6月14日至15日出现大幅度的倾斜 |
|
9 |
温泉水温 |
道孚玉柯 |
月均值曲线 |
测值长期偏离基线 |
1981.6―1982.6 |
恢复正常 |
+2°C |
150 |
AⅡ |
1980年以前年变化明显,每年3月前后为低值,7月前后为高值,1980年破坏年变。1980年4月―1981年5月水温长期稳定在40℃左右, 1981年6月起趋势性上升,在异常恢复过程中发震 |
|
10 |
温泉水温 |
道孚龙普沟 |
月均值曲线 |
年变动态分析 |
1982.2― |
1982年底逐步恢复 |
-2℃ |
170 |
BⅡ |
该温泉水温有明显的年变化规律, 每年3月为低值、10月为高温,1982年年变消失,测值平稳 |
|
11 |
温泉水温 |
理塘毛垭 |
月均值曲线 |
测值长期偏离基线 |
1982.2.中旬 |
1983年1月逐步恢复 |
+11℃ |
190 |
BⅡ |
基值为55℃左右, 突升后在下降过程中发震 |
|
12 |
深井水位 |
德阳川08号井 |
日均值曲线 |
测值大于3倍均方差 |
1982.6.15― |
1982年6月22日恢复 |
-144mm |
420 |
D |
大幅度下降、突跳后, 往往对应川��、滇西部地区较大地震 |
|
13 |
宏观 |
甘孜州 |
地下水观察及动物习性观察 |
违反正常动态和正常的动物习性 |
1982.5―1982.6 |
逐渐消失 |
|
<250 |
CⅡ |
|
以康定中学泉水干枯最为明显, 临震前几天甘孜附近出现少量马、狗等动物习性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