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观测项目

台站或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

km

异常类别

图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1

地震条带

30°~35°N 118°~123°E

ML 2.0震中分布图和带内外频度比

长∶宽>4,空段小于全长的1/3,条带内外频数、能量、b值的时程符合要求

1985.1~1985.12

消失

 

0~300

L

11

条带走向NNE,5.1级地震位于条带南端偏东[8]

2

b值

29°~33°N 119°~124°E

ML 2.0震中分布作空间扫描

b>1.0为高值区,b<0.6为低值区,b值分布不均匀区为危险区

1985

消失

=1.53

0~300

L

12

5.1级地震发生在高b值区的边沿,距低b值很近[8]

3

地震活动分布

苏沪杭甬地区

MS 4.0历史地震活动分期

每活跃期开始头两个4级以上地震的平均间隔为16年

1600~1989

已满足

18年

0~100

L

13

1971年长江口4.9级地震后=至1989年已有18年4=

4

缺震

全省

求出多年平均震级M,再以每月平均震级作图ML 1.0

连续半年以上低于平均震级

1988.10~1989.11

消失

 

0~300

A

14

[8]、2=

5

地震窗

苏中地区32°~35°N 118°40′~120°E

ML 1.0每月地震个数作图

出现峰值

1988.9至震前

没有完全消失

 

0~100

A

15

震前出现峰值,预报效率为0.87#+[2]

6

前兆震(群)

Δ>50km

1970年以来的震中分布图分析

在长期平静的背景上出现显著的小震群

1985.1~12

消失

ML 3.3 N=14

0~50

L

 

长期平静的背景上发生张家港、常熟震群[8]

震群活动

Δ>70kmΔ<200km

震群频度和能量变化

U<0.5为低值,U>0.5为高值,高值具有前兆意义

1989.1~9

未完全消失

U=0.72

70~200

A

10

连续发生长江口(U=0.5)、六合(0.72)、南黄海(0.58)、靖江(0.57)和高邮小震群[8],2=

7

诱发前震

全省

中强地震附近地区发生显著性地震,可作诱发前震分析

TAF<6个月 TFH<36个月 DAF<300km DFH<50km

1987.5~7

 

ML 3.4TAF=3个月 DAF=230km

44

A

 

1987年射阳5.1级地震后,震中附近发生张家港3.4级地震 TFH=34个月,DFH=44km[8]

地倾斜

常熟台

SQ-70五日均值年变曲线,差分分析

改变正常年变幅差(0.2″),观测精度:年变幅1″ηEW4.28×10-3″/mm ηNS3.12×10-3″/mm

1988.1.19~1989.3.15 EW向

正常

2.4″

25

A

16

1988年1月19日反向东倾的正常年变而向西倾,1989年3月15日又恢复正常变化[9]

9

短水准

南通台

高差测值逐步回归,五日均值曲线

经改正后残差曲线超二倍中误差

1988.12~1989.10,NS±1测段

波动后转平

相对高差幅度1.26mm

32

(A)B

17

短期异常形态完整,成U字型[10]

10

短水准

无锡台

高差测值与温度作相关分析

残差超2倍中误差

1989.1~2

正常

略超限

80

A

18

打破正常年变[10],仅供参考

11

电感应力

溧阳台

五日均值去倾分析,趋势变化

去倾后超2倍中误差(±8kPa)

1989.7~1990.1,NW向

正常

17kPa

147

A

19

趋势抬升,1990年1月超差[10]

12

地下水位

常熟井

五日均值

打破正常规律,大幅度超限,井潮畸变,观测精度3mm

1989.8~1990.1.19~20

正常

154mm  17mm

5

B

20

1989年8月28日突跳154mm后在新基值上按原有趋势变化,1990年1月19~20日出现脉冲型方波[11,12]

13

地下水位

昆山井

五日均值曲线,差分分析

打破正常规律,大幅度超限,观测精度3mm

1989.5~

正常

470mm

25

A

21

快速下降和突升,大大打破因城市用水引起的正常变化[11,12]

14

地下水位

苏州井

五日均值曲线,差分分析

打破正常变化规律,观测精度3mm

1989.4~

正常下降(因城市用水)

478mm

50

A

21

大幅度突跳上升[11,12]

15

地下水位

丹阳白龙寺井

原始记录图分析

无干扰时出现脉冲,观测精度5mm

1989.8~10

正常

32mm

135

B

22

8月22日和10月5日出现锯齿状波动和脉冲[11]

16

地下水位

句容井

动水位观测值,与正常测值比较

出现突升或突降,精度2mm

1989.11.19~12.25

正常

16mm

175

B

23

突升后突降成凸形时水呈黄色[11]

17

地下水位

南京苏15井

日均值曲线,与正常比较

破坏正常的稳定状态,精度2mm

1989.9~

平稳

150mm

225

B

 

正常背景下下降,震前回复[11],仅供参考

18

(泉)流量

宜兴桥涯井

日测值与正常测值相比较

大幅度打破正常变化,精度0.05m

1989.4~

仍末恢复

2.3m

145

A

24

断流,水位大幅度下降[11]

19

(泉)流量

大丰井

日测值与正常测值相比较

大幅度变化,观测精度0.05t/h

1990.1.23~27

正常

0.15t/h

155

C

25

多年少见[11]

20

水温

浙江桐乡井

日测值曲线与正常比较

常温21℃左右,大幅度上升为异常,观测精度1℃

1989.5.2~6.24

正常

75℃

100

A

26

升温前水质浑浊,发黄[13]

21

水温

张家港市电厂

日测值分析与正常(19℃±)值比较

在常温时大幅度上升,观测精度1℃

1989.12.18~1991.1.3

正常

48℃

44

B

 

水呈黄色[11,12]

22

水温

邗江杭集井

日测值与正常测值比较,正常20℃±

水温大幅度变化,观测精度1℃

1989.8.25~9.5

正常

45℃

170

B

 

水浑浊,呈黄色,有异味[11]

23

水温

镇江蚕种场井

日测值与正常测值比较,正常17℃±

水温大幅度变化,观测精度1℃

1989.12.15~12.8

正常

46℃

170

B

 

水呈黄色[11]

24

水氡

扬州― 铜陵地震带内的Ⅰ、Ⅱ类测点

一阶差分区域水氡异常平均年频次变化曲线

出现突出的高值

1989

大幅度下降

12.5

0~250

A

27

曲线出现突升[14]

25

水氡

上海松江二中测点

月均方差曲线

2倍中误差,误差限为0.2Bq/L

1989.12

正常

0.7

80

B

28

高值上发震,后下降[15]

26

水氡

上海南汇中学测点

旬均值曲线

2倍中误差,误差限为1.5Bq/L

1990.1

正常

2.0Bq/L

98

B

29

在误差限内波动,并超差[15],该测点1990年3月后撤消

27

水氡

镇江船山井

作日测值的自适应阈值D

D=Tσ(i-1),T=3T=3,σ(i-1)为滑动均方差,xi-MV>D(i)判为异常,xi为日测值,MV为滑动平均值

1989.10~1990.1

正常

4Bq/L

165

B

30

正常情况超差小于1.30Bq/L,这次临震超差为平常的3倍[14]

28

水氡

无锡拖拉机厂测点

日均值曲线与正常曲线比较

变幅>10%

1989.6.18~25

大幅度上升突跳,逐渐转正常

34%

80

A

 

震前两个月还有单点突跳,幅度达80%[8,14]

29

水氡

安徽和县香泉

图像识别和自适应阈值检查

3倍月均值中误差或滑动均方差

1989.10~

正常

略超差

250

B

31

背景稳定,震前趋势抬升[14]

30

Cl-

张家港市化肥厂

五日均值曲线

打破正常变化,相对变化大于5%

1988.8~

波动后转平

15%

44

A

32

波动趋势上升,高值发震[14]

31

地磁转换函数

崇明台

转换函数的矢量和模量曲线T=20min

矢量方向变化,磨数值变化超

1989.8

正常

矢量转角大于90°

50

B

33ab

矢量正常方向指向NE海域,异常时指向西测震中,模数值超差[16],5)

32

地磁Z变化

南通台

选定标准台,同步测值作空间相关,以消除高度干扰

选定连云港台为标准台同步测值与各台作相关分析,窗长21天,滑动平均21天,网内有两个以上台出现相关系数等于或小于0.75,又延续20天者,定为异常

1989.7.1~1989.8.2(32天)

正常

0.75

32

A

34

7)

33

高邮台

0.74

185

34

电磁波

海安蚕种场点

原始记录图分析,累积出现异常时间

正常背景下称作脉冲信号,且多台、持续出现

1990.1~

正常

脉冲26mm,一天累积持续时间20小时

105

C

35

波动持续时间从几秒到4个多小时,幅度相当于10μV电压值[8],6)

35

东台测点

115

36

溧阳南渡点

160

37

连云港台

375

DC

38

响水台

310

39

淮阴和平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