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3 Abnormal situation of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空区 |
40.0°~44.5°N84.0°~90.0°E |
震中分布图(MS ≥3.0) |
地震空区 |
1987~1989 |
消失 |
|
|
AⅡ |
长轴200 km,短轴80 km |
|
2 |
地震条带 |
40.0°~44.5°N84.0°~90.0°E |
震中分布图(MS ≥3.0) |
地震条带 |
1989~ |
消失 |
|
|
AⅡ |
一条位于43.0°~44.5°之间,一条位于41.5°~42.5°之间,在42.5°~43.0°间断开,后者更偏东 |
|
3 |
b 值 |
41.5°~44.5°N85.5°~89.0°E |
b 值随时间变化 |
低于均值0.71 |
1989.1~ |
1991年10月后逐渐恢复正常 |
0.64 |
|
AⅡ |
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低值异常,后恢复。1990年10月又开始下降,到最低点转向上升时发震 |
|
4 |
地震频度 |
41.5°~44.3°N85.5°~89.0°E |
MS ≥1.5地震频度,1年累计3月滑动 |
地震频度持续低于均值125.0次/月 |
1989.1~ |
正常 |
95次/月 |
|
AⅡ |
持续近2.5年低于均值125次/月 |
|
5 |
缺震 |
同上 |
缺震曲线 |
缺少 M ≥3.6地震 |
1989.5~1990.6 |
正常 |
|
|
AⅠ |
恢复正常后1年发震 |
|
6 |
AS/AP |
水磨沟 |
P波、S波最大振幅比 |
震前 AS/AP突跳,持续低于均值线 2.09 |
1991.3~ |
正常 |
0.4 |
127 |
BⅠ |
1991年3~4月有几次较大的突跳,震前一个月低值异常,震后恢复[6] |
|
库尔勒 |
同上 |
低于均值线4.30 |
1991.3~6 |
正常 |
0.52 |
138 |
1991年3~5月在均值线下震前20天左右恢复[6] |
||||
7 |
尾波参数(持续时间比τH/τV)衰减系数( a 值) |
水磨沟 |
地震波垂直分向与水平分向尾波持续时间之比 |
低于均值线0.95 |
1991.5~ |
持续2月后恢复 |
0.32 |
127 |
BⅠ |
低值异常[6] |
|
后峡 |
地震波振动衰减系数的变化 |
低于均值0.02 |
1991.3~6 |
无资料 |
0.004 |
60 |
低值异常,恢复后发震[6] |
||||
水磨沟 |
同上 |
低于均值0.030 |
1991.3~5 |
正常 |
0.007 |
127 |
低值异常,恢复后一个月发震[6] |
||||
石场 |
同上 |
低于均值0.018 |
1991.5~ |
恢复 |
0.004 |
186 |
低值异常,震后恢复[6] |
||||
8 |
小震调制比 R |
水磨沟 |
R-t 图 |
高于均值0.27 |
1991.5~ |
持续一段后恢复 |
0.32 |
127 |
BⅡ |
高值异常,震后持续到9月恢复[6] |
|
库尔勒 |
R-t 图 |
高于均值0.27 |
1991.1~5 |
正常 |
0.33 |
138 |
高值异常,恢复后发震[6] |
||||
9 |
P波初动符号 |
后峡台 |
垂直向P波初动矛盾符号比变化 |
“-”号比率上升 |
1991.2~6 |
无资料 |
100% |
60 |
BⅡ |
“-”号比率升至100%后下降中发震[6] |
|
10 |
流动重力 |
乌鲁木齐西南No.3~No.4 |
段差图 |
段差值下降,超过2倍中误差 |
1990.9~1991.3 |
正常 |
-60×10-8m・s-2 |
120 |
AⅠ |
1990年9月在缓慢超势性上升中突然下降,1991年3月回升,最大相对变化-60×10-8m・s-2 |
|
11 |
定点重力( |
红山台 |
|
下降幅度超过1.5% |
1990.7~1990.12 |
正常 |
-1.8% |
127 |
AⅠ |
震前一年开始异常,恢复正常后5个月发震 |
|
12 |
视电阻率 |
水磨沟(N70°W) |
五日均值 |
低于基值19.66 Ωm |
1990.12~1991.3 |
正常 |
-1.5% |
127 |
AⅠ |
1990年12月突降,在低值处波动较大,恢复正常2个月后发震 |
|
13 |
短基线 |
呼图壁 |
旬均值 |
破坏正常年变 |
1990.51991.6 |
逐步恢复 |
8 mm |
165 |
AⅡ |
年变幅度减小[9] |
|
14 |
短水准 |
库尔勒SN边 |
旬均值月矩值 |
打破正常年变 |
1991.1~ |
震后3个月恢复正常 |
0.30mm |
138 |
BⅠ |
1990~1991年的年变转向推后,1991年3~5月破坏年变由下降变为上升且波动大,震后缓慢恢复 |
|
15 |
短水准 |
呼图壁 |
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19.80mm |
1991.6.1~6.3 |
正常 |
19.96mm |
165 |
CⅠ |
临震前突跳0.6 mm,恢复后发震。6月1~3日仪器读数困难,气泡不稳[9] |
|
16 |
电感应力 |
库尔勒 |
五日均值 |
低于正常值649.0 μH |
1991.3~5 |
正常 |
643.8μH |
138 |
BⅡ |
先高值,后大幅度下降。并持续低值,震前20天开始大幅度回升,到均值附近发震 |
|
17 |
地倾斜 |
雅玛里克山 |
五日均值矢量合成图 |
破坏正常年变 |
1991.3~6 |
恢复 |
NS:0.3″EW:0.4″ |
127 |
BⅡ |
4月初开始偏离正常年变,由北东方向转向西偏南 |
|
18 |
地下水位 |
新04井 |
五日均值 |
水位下降 |
1991.1~4 |
恢复中 |
0.5 m |
127 |
BⅡ |
1991年1~4月下降,5月初开始回升,回升中发震 |
|
19 |
地下水位 |
新21井 |
日均值日均差值 |
突然上升,自溢突变 |
1991.3.311991.3.31 |
正常正常 |
0.6 m |
165 |
BⅠ |
水位突然升高,溢出井口,之后平稳变化 |
|
20 |
地下水温 |
新04井 |
五日均值 |
水温下降 |
1991.1~4 |
恢复中 |
18.9℃ |
127 |
BⅡ |
下降异常,恢复中发震 |
|
21 |
H2S |
新04井 |
五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187 ng/L |
1991.3~5 |
趋于平稳 |
220mg/L |
127 |
BⅠ |
测值在原有基础上增大,震后并不恢复,在新的水平上平稳变化 |
|
22 |
水氡 |
新10井 |
五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25 Bg/L |
1991.5~ |
下降并恢复正常 |
29Bg/L |
127 |
CⅠ |
5月中旬测值上升,高值发震,之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