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施甸5.0、5.2级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Abnormal situation of the Shidian earthquake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月频次(M ≥3.0) |
23.8°~ 28.0°N 97.0°~ 101.5°E |
以月统计该区地震 M ≥3.0次数 |
N/月≥13次 |
1991.4~5 |
震后恢复 |
14次 |
|
BⅠ |
震前高值异常,多次对应滇西5级地震 |
|
2 |
地震半年频次(4.0~4.9) |
23.8°~28.0°N 97.0°~101.5°E |
以半年为时窗统计地震频次 |
N/半年 ≥4次 |
1991.1~6 |
震后恢复 |
5次 |
|
AⅠ |
震前高值异常,多次对应滇西5级地震 |
|
3 |
b值曲线 |
23.8°~28.0°N 97.0°~101.5°E |
用2.5~4.9级地震以3个月为时窗 1个月为步长时间扫描 |
b/月≤0.96 |
1991.4~5 |
震后恢复 |
0.87 |
|
BⅠ |
震前低值异常,多次对应滇西5级地震 |
|
4 |
兰坪地震窗口 |
26°10′~ 27°00′N 99.0°~99°40′E |
凡15天之内出现一次以上 M ≥3.0地震,地震对应率为87% |
该区15天内出现一次 M ≥3.0 地震就为异常 |
1991.6.23 |
震后恢复 |
1次 |
202 |
CⅡ |
|
1976~1988年,对应滇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其对应率63% |
5 |
前兆震群 |
宁蒗地区27°25′N 100°33′E |
计算震群参数H、b、k、u、η、 E主/E总 |
滇西地区:u ≥0.6,k≥0.4,H <1.0,η<2.0,b≥0.70,E主/E总≤0.6 |
1991.6.23~26 |
震后震群消失 |
b=0.90 k=0.82 u=0.99 η=1.60 E主/E总=0.17 |
234 |
CⅡ |
|
震前宁蒗小震群几种参数异常。异常小震群,从1965~1988年,对应滇西及邻区3个月内5级以上地震,对应率51%左右 |
6 |
钙离子 |
保山台 |
变幅100日滑动平均值 |
≥0.6mg/L |
1990.12.1~ 1991.12.31 |
震后延续6个月异常消失 |
1.3mg/L |
30 |
AⅡ |
高值异常。用日差分值绝对值100日滑动得出曲线 |
|
7 |
镁离子 |
保山台 |
变幅100日滑动平均值 |
≥0.4mg/L |
1990.12.1~ 1991.10.30 |
震后延续4个月异常消失 |
1.27mg/L |
30 |
AⅡ |
处理方法同异常6,高值异常为1987~1991年最高值 |
|
8 |
硫酸根 |
保山台 |
变幅100日滑动平均值 |
≥2.1mg/L |
1990.8.1~ 1991.10.30 |
震后延续3个月异常消失 |
4.4mg/L |
30 |
AⅡ |
处理方法同异常6,高值异常为1987~1991年最高值 |
|
9 |
硫酸根 |
龙陵 |
日均值 |
≥35.0mg/L |
1991.5.1~7.24 |
震后恢复 |
50.0mg/L |
45 |
BⅡ |
高值异常 |
|
10 |
碳酸氢根 |
保山台 |
变幅100日滑动平均值 |
≥2.2mg/L |
1991.3~8 |
震后恢复 |
2.7mg/L |
30 |
BⅡ |
处理方法同异常6,高值异常为1987~1991年最高值 |
|
11 |
温泉水温 |
龙陵 |
日均值 |
≥89℃ |
1991.6.13~8.30 |
震后恢复 |
91.5℃ |
45 |
CⅡ |
震前突跳是正常变化的6% |
|
12 |
温泉流量 |
龙陵 |
日均值 |
≥1.3ml/s |
1991.6.11~8.18 |
震后恢复 |
14.1ml/s |
45 |
CⅡ |
震前流量增大 |
|
13 |
水位 |
剑川 |
日差分值 |
≥10mm |
1991.6.13~ 6.21 7.11 |
震后恢复 |
13mm |
204 |
CⅡ |
水位下降速度加大 |
|
14 |
水氡 |
龙陵 |
日均值 |
≥|10%| |
1991.6.8 |
震后继续异常 |
-74% |
45 |
CⅢ |
震前大幅度下降,为观测以来最大值。该下降段一直持续到1995年孟连 |
|
15 |
水氡 |
下关 |
日均值 |
≥8.5Bq/L |
1991.6.23~6.26 |
震后恢复 |
8.71Bq/L |
14 |
CⅢ |
震前突跳 |
|
16 |
水氡 |
鹤庆 |
月距平 |
<1倍标准差 |
1990.11.1~ 1991.8.30 |
震后1个月异常结束 |
-1.7s |
220 |
BⅢ |
震前下降,低值异常,一直持续到1994年7月才回升 |
|
17 |
水汞 |
下关 |
日均值 |
≥400ng/L |
1991.6.21~7.29 |
震后恢复 |
650ng/L |
144 |
CⅡ |
震前高值突跳 |
|
18 |
水汞 |
洱源江干 |
日均值 |
≥200ng/L |
1991.6.14~7.26 |
震后恢复 |
250ng/L |
165 |
CⅡ |
震前高值异常 |
|
19 |
水汞 |
洱源20井 |
日均值 |
≥200ng/L |
1991.6.12 |
震后恢复 |
240ng/L |
165 |
CⅡ |
震前高值突跳 |
|
20 |
水汞 |
洱源九气 |
日均值 |
≥200ng/L |
1991.6.19 6.26 |
震后恢复 |
280ng/L |
165 |
CⅡ |
震前高值突跳 |
|
21 |
CO2 |
下关 |
日均值 |
突跳 |
1991.6.27~6.28 |
震后恢复 |
1.63mg/L |
144 |
CⅡ |
震前突跳,其量是正常变化的1.9倍 |
|
22 |
CO2 |
弥渡 |
日均值 |
>250mg/L |
1991.6.11~7.18 |
震后恢复 |
263mg/L |
156 |
CⅡ |
测值趋势升高,震前6天突跳,其量是正常变化的1.3倍。震后测值较高 |
|
23 |
宏观 |
鹤庆化龙 泉水出现 发浑、发 黑、漂油 |
|
当水一变 清就起报 |
1991.4.26~6.30 |
震后宏观现象消失 |
|
213 |
B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