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3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 据及观 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 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地震 空区 |
32.5°~ 34.0°N, 121.0°~ 124.0°E |
ML≥2.5震中分布图 |
近2年多空区内无ML≥2.5地震,张角<120° |
1994.10~1996.12 |
空区 消失 |
空区长轴约220km |
震中 周围 |
AI |
空区呈NEE向展布,最大张角65°。2年多来空区内未发生ML≥2.5地震,主震发生在空区边缘 |
|
2 |
缺震 |
32.0°~ 35.5°N, 120.0°~ 124.0°E |
ML2.5~5.3,时间扫描窗长12个月,步长1个月,取扫描时段内最大的15个地震求平均值 |
曲线下降-恢复;异常幅度超过0.25,持续时间大于2年[16] |
1995.9~1997.7 |
正常 |
-0.28 |
震中 周围 |
AI |
在趋势缺震的背景下,1996年7月异常达最低点,随后开始回升,在异常恢复后约15天发生地震 |
续表
序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 据及观 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 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3 |
地震危险度D值 |
33°~ 36°N, 119°~ 123°E |
ML≥2.5时空扫描空间窗:R=150km,时间窗长18个月,滑动步长2个月 |
D值≥0.1,异常区扩大-收缩、 曲线下降-恢复异常持续时间超过1年[15] |
1996.7~1997.7 |
趋于 正常 |
异常持续时间13个月 |
震中 周围 |
AⅢ |
1996年7月震中附近出现D值高异常区并逐步向震中扩散,1997年6月异常区向震中附近收缩,地震发生在异常区东侧 |
|
4 |
地震活动分布 |
32.5°~ 35.5°N, 120.0°~ 124.5°E |
ML≥3.0震中分布图 |
集中分布形成后期,在集中区边角或内部出现大于1.5级的中等地震[17] |
1996.6~1997.6 |
消失 |
|
震中 边缘 |
AI |
1996年6月起在空区北部边缘出现ML≥3.0地震持续增强,形成集中区。1997年4~6月在集中区边角发生ML4.0级和4.3级显著地震 |
|
5 |
诱发 前震 |
震中附近 |
ML≥2.5震中分布图 |
TAF<200天 ΔBF<150km[4] |
1996.11 17 |
|
ML3.7 |
98 |
AI |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后8天,在空区和条带边缘发生ML3.7级地震 |
|
6 |
逼近地震 |
震中附近 |
ML≥2.5震中分布图 |
空区形成后期,在其边缘发生的显著地震[18、19] |
1997.4.1和6.25 |
|
ML4.0以上地震 |
|
CⅡ |
震前1~4个月在空区北部边缘先后发生ML4.0级和4.3级显著地震。主震发生在4.3级地震附近 |
|
7 |
水氡 |
梅山 |
回归分析 |
校正值超过2倍均方差;氡值曲线和流量曲线呈正相关 |
1997.2.8~ |
测值逐步恢复正常 |
8.5% |
380 |
BⅠ |
震前5个月日均值曲线与流量曲线出现正相关,同时校正值曲线出现高值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