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 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应变 释放 |
20.25°~27.0°N, 103.25°~114.0°E |
∑ |
低应变释放 D∑ J1/2 |
1993.7~1998.3 |
异常区 消失 |
D∑ J1/2 |
|
AⅠ |
震中位于低应变释放异常区,震前异常区必须存在 |
|
2 |
小震 调制比 |
20.25°~27.0°N, 103.25°~114.0°E |
Rm空间扫描, 扫描窗:4.5°×4.5°, 步长:0.25° |
Rm<0.28 |
1995.7~1998.3 |
异常区 消失 |
Rm=0.26 |
|
AⅠ |
震中位于小震调制比低值异常区,震前异常区必须存在 |
续表
序 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
|
3 |
缺震 |
20.25°~27.0°N, 103.25°~114.0°E |
地震 扫描窗:4.5°×4.5°,步长:0.25° |
D |
1996.1~1997.12 |
异常区 消失 |
-0.29 |
|
AⅠ |
震中位于 缺震异常区,1998年初异常消失 |
|
||
4 |
b值 |
20.25°~27.0°N, 103.25°~114.0°E |
b值空间扫描,扫描窗:4.5°×4.5°,步长:0.25° |
b<0.75或 b≥1.25 |
1996.4~1998.3 |
震后b值异常区继续扩大,1999年底消失 |
0.62 |
|
AⅠ |
震中位于 低b值异常区 |
|
||
|
5 |
异常 项数 |
20.25°~27.0°N ,103.25°~114.0°E |
叠加空间扫描各异常(值为1)并绘等值线图 |
异常项数最多的区域即未来中强震发生地 |
1996.4~1998.3 |
异常区 消失 |
4项异常区 |
|
AⅠ |
空间扫描研究区内惟一的异常项数最多区域 |
||
|
6 |
b值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见图15) |
b值时间扫描,窗长: 1年,步长: 1个月 |
b≥1.16 |
1996.7~1997.3 |
b值恢复 正常 |
1.29 |
|
AⅠ |
|
高b值异常持续约8个月,异常结束13个月后发震 |
|
|
7 |
缺震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地震 窗长:1年,步长:1个月 |
|
1996.7~1997.1 |
未见 缺震现象 |
3.68 |
|
AⅠ |
缺震异常持续约7个月,异常结束15个月后发震 |
||
|
8 |
G-R关系偏离度η值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η值时间扫描, 窗长:1年,步长: 1个月 |
η<1.77 |
1995.12~1997.8 |
正常 |
1.57 |
|
AⅠ |
低值异常在负均方差线附近浮动,持续约32个月,异常结束7个月后发震 |
||
|
9 |
地震非均匀度GL值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GL值时间扫描,窗长: 366天 步长: 30天 |
GL>1.0 |
1997.1~7,1998.1~ |
异常持续到1998年 5月结束 |
2.04 |
|
AⅡ |
高值异常以脉冲形态显示,持续15个月即发震 |
||
|
10 |
C值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C值时间扫描,窗长: 1年,步长: 1个月 (含小震群序列) |
C≥0.075 |
1996.1~10, 1997.10~ |
异常持续到1998年10月结束 |
0.075 |
|
AⅡ |
第一期异常可能是北部湾6.2级地震后的震群活动所至 |
||
|
11 |
算法复杂 性C(n)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C(n)值时间扫描, 窗长:1年,步长:6个月 |
C(n)值超1.5倍均方差C(n)>6.3或 C(n)<1.9 |
1997.1~1998.1 |
正常 |
1.9 和7.1 |
|
AⅡ |
异常持续12个月,3个月后发震 |
||
续表
序 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 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 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
|
|
12 |
算法复杂性 Ac值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Ac值时间扫描,窗长: 365天,步长: 30天 |
Ac>1.09 或 Ac<0.68 |
1996.7.25~ 12.17 |
正常 |
1.47 |
|
AⅡ |
异常持续146天,484天后发震 |
||
|
13 |
地震时间间隔dt
|
东南沿海 地震带西段 |
dt值时间扫描,前后2次,ML≥3.5 地震 |
dt>140天 |
2次ML3.5级以上地震分别发生于1996.1.16和1996.10.29, 相隔287天 |
正常 |
287天 |
|
AⅡ |
dt>140天应是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有可能发生中强震的必要条件 |
||
|
14 |
地磁三分量 |
河池 |
月均值信息流分析曲线 |
超最佳异常阈值线 0.83异常 |
1997.1~1998.1 |
正常 |
0.94 |
51 |
AⅠ |
异常持续12个月,3个月后发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