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6.0级地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高国英 王海涛 聂晓红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8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东北发生6.0级地震。这是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后,该区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相距17km。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
阿阿图什市东北山区,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呈南北向的椭圆形。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211.20万元。
此次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MS4.0级。余震沿构造走向分布在主震东北侧,为单侧破裂。震源断错为倾滑逆断,节面I为主破裂面,主压应力P轴方位北西向。发震构造为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断裂。
震中附近属新疆监测能力较弱地区,距震中300km范围内有7个地震台,7个台都有测震观测,但其中只有5个台有定点前兆观测。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存在部分异常,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异常不突出。
6.0级地震发生在新疆1998年度的6级地震危险区内。震前根据一些异常变化,向中国地震局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对应较好。文章最后对阿图什2次6级地震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Abstract
An earthquake of MS6.0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of Atushi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n Mar. 19, 1998, which was another strong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after the Atushi MS 6.9 earthquake on Mar.19,1996.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2 earthquakes was 17 km. Its macroseismic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northeast to Atushi.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was Ⅶ. The meizoseismal area was elliptic with major axis in NS direction. No one was killed or wound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22.112 million Yuan.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was of 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with the largest aftershock MS4.0. The aftershocks distributed northeast to the mainshock along the tectonic fault and the rupture was unilateral. The focal dislocation was dip-slip on a thrust fault. The nodal planeⅠwas the main rupture surface and the P axis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was in NW directi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was the Tuotegongbaizi - Aerpaleke fault.
The epicenter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were located in an area with poor monitoring capability in Xinjiang. Within the distance of 300 km from the epicenter, there were 7 stations with seismometric observations and only 5 of them with precursory observations. There were some anomalies identified from analysis on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were no obvious anomalies in precursory observation items.
The MS 6.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ic prone area with magnitude 6 in 1998 in Xinjiang. Based on some anomali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 short-term forecasting within three months was submitted to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2 Atushi earthquakes and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in 1997 was discussed.
前 言
1998年3月19日21时5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东北发生6.0级地震。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地震微观震中为40°07′N、76°49′E,宏观震中为40°10′N、76°47′E,震中烈度达Ⅶ度。地震时喀什、巴楚、阿克苏等地均强烈有感。
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现场工作组奔赴灾区,进行震害评估及宏观烈度考察、震情监测分析。这次地震给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经济羊场等乡的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虽无人员伤亡,但因棚圈倒塌砸死牲畜284头(只),受灾人口为12720人、2544户,经济损失2211.20万元。
这次地震发生在新疆地震局划定的1998年度6级地震危险区内1)。震前根据异常变化,向中国地震局提出了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三要素对应较好。
本研究报告是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经过重新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而完成的。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由图1可看出,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7个测震台。在100km内,仅有阿图什1个测震台;200km内分别有喀什、乌恰、巴楚、阿合奇4个测震台;300km内有乌什和塔什库尔干2个测震台。震中西南属南天山地震带与西昆仑地震带交汇部位,也属新疆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差地区,监测能力基本可达到MS≥2.5级地震。阿图什6.0级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经不同结果对比分析,认为新疆地震局给出的震中位置更为精确,因此,此次地震基本参数取表1中编号1结果 |
 |
图1 阿图什6.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area before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
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1
2
3
4
5 |
1998 3 19
1998 3 19
1998 3 19
1998 3 19
1998 3 19 |
21 51 31
21 51 34
21 51 34
21 51 33 |
40°07′
39°58′
40°07′
40°10′
39.92° |
76°49′
76°44′
76°44′
76°47′
76.73° |
6.0
5.7
5.6
6.0
5.7 |
15
33
28
33 |
阿图什
阿图什
阿图什
阿图什
|
2)
[7]
3)BJI
[1]
ISC |
|
|
地震地质背景
这次6.0级地震和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发生在同一地震构造部位和震源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请参见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8]的地震地质部分。
6.0级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西端,在震中以西约100km处,曾发生过1902年阿图什 级大震及多次6~7级强震。1996年3月19日在同一震源区内发生了阿图什6.9级地震,1997年1~4月,在此次地震震中东南约70km处的伽师又连续发生了7次6级地震。
|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现场实地考察及调查资料,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阿图什经济羊场以北约3km处,即40°10′N、76°47′E。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基本相符,极震区烈度为Ⅶ度。等震线呈南北向椭圆形(图2)。 |
 |
图2 阿图什6.0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0 Atushi earthquake |
Ⅶ度区:北起自巴什苏盖特以北约2km,南止经济羊场以南约5km处。等震线为近南北走向的椭圆形,其长轴为22km,短轴约12km,面积约为207km2。Ⅶ度区范围内I类建筑多为中等和严重破坏,有些被毁坏,少量II类建筑亦有破坏。据抽样调查,在经济羊场达毁坏程度的房屋面积为100m2,严重破坏的为120m2,中等破坏的为230m2。欧拉吐哈拉峻村I类建筑其后墙、山墙、门窗外闪严重,有些房屋后墙被震倒,房顶塌落,导致房屋毁坏;严重破坏的为510m2,中等破坏的为210m2。哈拉峻乡民用I类建筑房倒塌甚多,达毁坏程度的房屋面积有60m2,严重破坏的为170m2。
上述三地房屋达毁坏程度的数量占房屋总数的10.64%,严重破坏的占21.28%,中等破坏的占25.00%,轻微破坏的占20.21%,基本完好的占22.87%。
Ⅶ度区范围内的居民地震时惊逃户外。室内,水从盆内、桶中晃出,饭从锅里晃出,壶从炉子上被震掉在地上,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器皿被震落损坏。值得一提的是,巴什苏盖特的居民于3月19日至23日的几天里听到10余次隆隆地声,从南或西南方向传来,并数次伴有轻微震动。主震时,狗吠不停、羊叫不止。
地质现象:在哈拉峻乡以北约6km处的公路上见到被震落的滚石,滚石断面新鲜。滚石在滚落过程中相互碰撞,留有清晰的撞痕。滚石范围南北长约60m,东西宽约30m。滚石最大体积为40cm×30cm×20cm。哈拉峻乡以北8km,仍可见滚石滚入雪堆中,松散砂土胶结的低矮陡岸有小崩塌,崩塌规模长的有10余米。
Ⅵ度区:北部位于山区无人烟,无法进行地名标识。东至阿其布拉克,西达苏盖特,南到阿克买特。Ⅵ度区与Ⅶ度区一样,其等震线呈南北向的椭圆形,长轴约60km,短轴约40km,面积约为1678m2。据抽样调查,阿尔帕勒克村I类建筑达毁坏程度的房屋面积为270m2,严重破坏的为460m2。阿亚克苏洪木村I类房屋梁下承重墙被压裂,四角通风,有些新屋内房有裂缝;达毁坏程度的房屋面积为120m2,严重破坏的有230m2。阿其布拉克村,房屋均为I类建筑,有一间房墙倒、顶塌;另有一房横梁下墙体原有裂缝在震后加宽至3cm;达毁坏程度的房屋面积为210m2,严重破坏的为200m2。谢依特村II类建筑教室房梁被震坏,有些民房用片石垒砌,属I类建筑,未见有破坏现象;I类建筑达毁坏程度的面积为20m2,严重破坏的为60m2。
以上几村房屋达毁坏程度的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2.63%,严重破坏的占4.37%,中等破坏的占5.24%,轻微破坏的占14.01%,基本完好的占73.75%。另有800m2土块围墙倒塌。
Ⅵ度区内,房屋内像框被震落,水从盆里晃出,震感强烈,人们惊逃户外。地震时有人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的隆隆声。
这次地震给阿图什哈拉峻乡、经济羊场等地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虽无人员伤亡,但因棚圈倒塌砸死牲畜284头(只),受灾人口为12720人、2544户,经济损失2211.20万元。
此次地震有感范围西止乌恰,东到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缘以及巴楚、阿克苏等地均强烈有感。 |
|
地 震 序 列
阿图什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地震活动活跃的背景下,震前无明显直接前震活动。主震后,距震中最近的阿图什地震台记录的余震震中距与1997年发生的伽师震群几乎相同。因此,仅根据阿图什台记录的余震无法区分到底是阿图什6.0级地震还是伽师震群的余震,所以,在分析阿图什地震序列时只能根据新疆地震局给出震中参数的地震来进行序列分析。截至1998年7月31日,定出震中位置MS≥2.0以上地震29次,其中4.0~4.9级1次,3.0~3.9级8次,2.0~2.9级20次。表2给出了MS≥3.0地震序列目录。
表2 阿图什6.0级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2 The catalogue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sequence(MS ≥3.0)
编号 |
发震时间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MS |
度/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998 03 19
1998 03 19
1998 03 20
1998 03 22
1998 03 24
1998 04 01
1998 04 05
1998 06 04
1998 06 19
1998 07 01 |
21 51 31
23 28 19
00 32 56
22 57 37
03 03 31
19 12 53
05 18 15
12 42 35
09 50 33
00 43 33 |
40°07′
40°16′
40°12′
40°12′
40°12′
40°06′
40°12′
40°17′
40°08′
40°22′ |
76°49′
76°48′
76°47′
77°23′
76°52′
76°47′
76°52′
76°56′
76°51′
76°57′ |
6.0
3.3
3.7
3.1
3.1
3.3
3.9
3.1
3.6
4.0 |
15
19
21
27
20
23
15
18
13
20 |
阿图什
|
2)
|
图3是6.0级地震余震分布图。可以看出,余震基本上分布在主震东北侧约25km范围内,最大的4.0级余震发生在余震分布的北东端,具有单侧破裂特征,余震分布的长轴走向与北东向的构造走向一致。分析认为,这次地震震源破裂为单侧破裂,与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破裂方式基本一致。 |
 |
图3 阿图什6.0级地震余震空间分布
断层(裂)名称:①麦丹塔格断层;②卡拉铁克壳断层;③哈拉峻断层;
④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超岩石圈断裂;⑤柯坪断层
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sequence(MS≥2.0)
|
由余震序列的M-t图(图4)看出,余震主要集中在震后前4天内,之后衰减很快。但自6月2日开始,余震出现增强趋势,7月1日发生了此次地震序列中最大的4.0级余震,7月中旬后,余震明显衰减。序列中多数为MS2.0~3.0级地震。 |
 |
图4 阿图什6.0级地震序列M-t图
Fig.4 M-t diagram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
地震序列频次分布(图5)表明,主震后序列衰减明显,6月中旬至7月1日余震活动有一个增强过程,发生了4.0级较强余震。 |
 |
图5 阿图什6.0级地震序列频次分布
Fig.5 The frequency variation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
余震序列b值为0.68(图6),接近南天山地震带平均为0.70的背景b值。b值外推最大余震4.4级,与实际发生的最大余震为4.0级较为接近。 |
 |
图6 阿图什6.0级地震序列b值拟合曲线
Fig.6 b-value fitting curve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sequence
|
序列p值为1.20,h值为1.3。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9.7%。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相差2.0。根据地震类型的判别指标,阿图什6.0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表3给出了这次地震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结果求出的节面Ⅰ参数基本相同,主压应力P轴方位北西向。表3中序号1结果为作者根据新疆
区区域台网、全国台网23个有清楚P波初动资料求解的结果(图7,矛盾符号比0.17)。分析此结果,认为此次地震震源断错为倾滑逆断层。地震发震构
造造为近EW走向的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断裂,断层倾向NW,结合余震北东向分布,分析认为北东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主压应力P轴
方方位152°,仰角接近水平。这次地震震源断错性质、震源破裂方式、主压应力方向都与1996年6.9级地震[8]基本相同,表明这2次地震可能同属构
造造应力场作用而产生。而在此期间发生的伽师强震群震源机制解结果各项参数与这2次地震显著不同,因此认为伽师强震群是在北东向的主压应力
场场作用下产生的以走滑正断层为主的震源断错4)。
表3 阿图什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来源 |
|
1 |
58 |
NW |
60 |
80 |
SSE |
30 |
152 |
15 |
304 |
70 |
66 |
10 |
168 |
60 |
330 |
28 |
高国英 |
2 |
50 |
NW |
66 |
175 |
E |
38 |
|
14 |
|
52 |
|
|
|
|
|
|
4) |
3 |
69 |
|
69 |
267 |
|
22 |
149 |
60 |
344 |
24 |
251 |
7 |
|
|
|
|
4) |
|
 |
图7 阿图什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7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6.0 Atushi earthquake
|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站和定点前兆观测台站的分布见图1。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西端,区内台站布设沿南天山西段构造走向分布,在震中西北部无观测台站。
震中300km以内共有7个地震台,其中5个台开展定点前兆观测,包括地倾斜、钻孔应变、地磁、地温等观测项目。在0~100km、101~200km、201~300km距离内分别有地震台站1个、4个和2个,其中开展定点前兆观测的1个、3个和1个,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分别为2项、5项和2项。地震前共出现8个项目11条异常(表4)。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自1996年3月19日到1998年3月19日短短的2年时间内,在不到100km范围内,连续发生了9次6级地震,这种强震连发现象在新疆历史地震活动中也属罕见。因此,在分析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时剔除了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的余震,另外还删除了伽师强震群序列,这样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出这次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该区又属新疆监测能力较弱地区,前兆观测项目少,多次强震的叠加,对于正确区分各种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难度更大。特别在震后的1998年8月2日和27日伽师又分别发生了2次6级地震,无疑对各种资料的分析更难于确认是震前异常还是震后效应。以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了认真筛选,可以认定的定点前兆观测异常项目就更少了。
1.地震活动性异常
地震活动性时空扫描选取范围38.0°~42.0°N、74.5°~78.5°E。由图8可以看出,阿图什6.0级地震前,在1997年前后出现4级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1997年4月开始,4级地震明显减少,震前一年仅发生2次4级地震,显示出平静异常。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明显(图9)。自1996年6.9级地震后至1998年6.0级地震前的2年中,震中附近约100km内无4级地震活动,震源区显示出明显的震前平静,而这一时段内数次4级以上地震全部发生在100km以外的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演化特征与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地震参数时间序列分析取MS≥2.5地震,以1年为步长、2个月为窗长滑动。由地震频次曲线可看出(图10),在1996年6.9级地震后频次曲线明显下降,1997年达最低值,在恢复过程中发生6.0级地震。由缺震曲线分析(图11),研究时段内4次6级地震前缺震异常明显,这次地震前出现近6个月的低值异常过程。b值时间扫描分析(图12)存在较明显的震前低b值异常,恢复过程中发震;小震调制比异常分析(图13),1996年6.9级地震后,异常并没有恢复,持续到1997年6月前后恢复正常,这次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之后。η值分析(图14),4次6级地震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值异常过程,这次6.0级地震前异常较为显著。取阿图什地震窗和喀什地震窗[2]TS-TP≤10s范围内ML≥1.0地震,由2个台地震窗月频度曲线(图15)分析,在几次地震前都有较明显的异常特征,异常形态大致相似。6.0级地震前阿图什地震窗分别在1997年10、12月和1998年2月出现3次峰值,喀什地震窗也是在1997年9月和1998年1、2月小震月频次超警戒值。 |
 |
图8 震中周围(38.0°~42.0°N,74.5°~78.5°E)MS≥4.0地震M-t图
(1994.1~1998.3.19)
Fig.8 M-t diagram of MS≥4.0 events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from Jan. 1994 to Mar. 19,1998
|
 |
图9 震前震中周围地区(38.0°~42.0°N,74.5°~78.5°E)MS≥4.0地震
震中分布
Fig.9 Distribution of MS≥4.0 events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earthquake
|
 |
图10 震中周围地区(38.0°~42.0°N,74.5°~78.5°E)1988年以来地震
频次变化曲线(MS≥2.5)
Fig.10 Variation curve of earthquake frequency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since 1988
|
 |
图11 震中周围地区1988年以来缺震曲线
(38.0°~42.0°N,74.5°~78.5°E)
Fig.11 Curve of earthquake deficiency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since 1988
|
 |
图12 震中周围地区1988年以来b值曲线
(38.0°~42.0°N,74.5°~78.5°E)
Fig.12 Curve of b-value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since 1988
|
 |
图13 震中周围地区1988年以来Rm曲线
(38.0°~42.0°N,74.5°~78.5°E)
Fig.13 Curve of Rm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since 1988
|
 |
图14 震中周围1988年以来η值时序曲线
(38.0°~42.0°N,74.5°~78.5°E)
Fig.14 Curve ofη�Cvalue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since 1988
|
 |
图15 1995~1999年阿图什窗(a)和喀什窗(b)ML≥1.0地震月频度曲线
Fig.15 Curves of earthquake monthly frequency in seismic window
of Atushi (a) and Kashi (b) from 1995 to 1999
(ML≥1.0, TS-TP≤10s) |
2.定点前兆观测异常
在300km范围的9项定点前兆观测项目中,喀什、阿图什、乌恰地温自1995年6月开始观测以来,在阿图什2次地震前均无异常显示;喀什地磁和乌什、阿合奇地倾斜以及乌什钻孔应变震前也无明显异常;仅有阿图什地倾斜震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阿图什竖直摆地倾斜仪自1994年1月开始观测(图16),1994年至1996年3月16日期间(1994年初因刚架仪器,资料不稳定)矢量方向向西南倾为正常方向。在1996年3月19日6.9级地震前,该台地倾斜无趋势异常,但3月15日矢量方向突然转向90°,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6.9级地震后矢量方向继续向北西方向倾,期间发生了1997年伽师强震群和这次6.0级地震,这3组地震之后矢量方向又转为西南方向 (该台地倾斜1998年10月以后开始重新改造), 恢复正常年变[3]。说明这次6.0级地震前阿图什地倾斜存在趋势异常。由1996年以来阿图什地倾斜5日均值一阶差分曲线分析(图17),6.0级地震前差分曲线处于不稳定变化, 1997年10月EW向超二倍均方差,异常较为明显。
震中300km范围内其他前兆观测项目无明显异常。 |
 |
图16 阿图什地倾斜自观测以来矢量图
Fig.16 Composite vector map of tilt at Atushi station since 1994
|
 |
图17 阿图什地倾斜5日均值差分曲线
Fig.17 Curve of 5-day mean difference values of tilt at
Atushi station
|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地震活动性异常:由于此次地震与1996年6.9级地震属同一震源区,在剔除了1997年伽师强震群序列后,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震前出现4级地震增强之后,震前1年显示出异常平静,与1996年6.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大体相同。但在空间分布上两次地震存在明显差异,这次地震前的增强活动地震不是发生在震中附近,而是全分布在100km以外的较大范围地区,也就是说震源区除了伽师强震群以外,无4级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扫描分析方法,震前出现较明显的持续1年左右的异常变化。主要的特征是1996年6.9级地震后,周围地区小震活动明显减少。因此,地震频次达最低值;缺震明显;b值在低值恢复过程中发震;η值也处于低值。各类异常持续时间比1996年6.9级地震前异常要短,但异常形态基本相同。
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自1996年3月19日6.9级地震至1998年3月19日6.0级地震的2年时间里,在70km范围内连续发生9次6级地震,强震连发,前兆观测异常叠加,很难正确区分这次地震前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离震中最近的阿图什地倾斜在此期间存在着连续2年的趋势异常,阿图什地倾斜5日均值差分曲线也有不稳定变化或超二倍均方差的异常。在监测区范围内的其他前兆观测资料无明显异常变化。前兆观测异常项目明显少于1996年6.9级地震前的异常。
总结与讨论
(1)阿图什6.0级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西端,柯坪断裂带的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断层,与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属同一条断裂部位和同一震源区内。2次事件前地震活动特征基本相同,即中等地震集中活动之后,出现近1年的平静异常。震前地震活动性时间序列部分参数存在较为明显的近1年的中短期异常。这次地震前可以确认的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项目很少,而1996年6.9级地震前有较丰富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这可能和成组的强震活动有关,也更进一步说明孕震过程的复杂性和地震预报的困难所在。
(2)据余震分布方向判断,此次地震震源破裂方式为单侧破裂。余震沿构造走向全部分布在主震的东北侧,由西南向北东扩展。此次地震序列中最大余震为7月1日的4.0级,发生在余震分布的东北端部。4.0级余震后震区基本上再无余震活动,显示出主震后震源体逐步向北东方向破裂,最大余震终止了这次6.0级地震震源体破裂。1996年6.9级地震也为单侧破裂[4]。单新建[5]等人根据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记录,进行有限断层反演,结果认为,阿图什1996年3月19日6.9、3月22日5.2和1998年3月19日6.0级地震均是具有逆倾和走滑分量的单侧破裂事件。文献[6]研究也认为,该区强震活动具有单侧破裂特征,强余震多发生在主破裂扩展的末端。关于该区强震震源具有单侧破裂特征的分析,在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震列研究报告[8]中有一些分析讨论。
(3)1996年阿图什6.9级地震开始至1998年,在伽师和阿图什两个震源区先后发生11次6级地震,形成了强震连发的地震活跃态势。几组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1996年3月19日阿图什6.9级地震后,震中向东南迁移发生了1997年1~4月的伽师7次6级地震;1998年3月19日在阿图什再次发生6.0级地震,8月2日和27日在伽师又发生2次6级地震。这种有规律的往返迁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2个震源区的2组地震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但在伽师―阿图什地震的迁移方向,地表无任何构造出露。还有阿图什地震和伽师震群虽然相距仅有70km,但震源断错性质、主压应力方向和震源破裂方式都明显不同。从目前对伽师强震群的各种研究结果来看,认为该地区周围地下结构组织、物性状态、地壳形变速率、应力场、热流分布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该区强震成因较为复杂的原因。
参 考 文 献
[1] 刘景元、宋立军、戴晓敏,1998年3月19日阿图什6.0级地震震害特征,内陆地震,13(1),44~48,1999。
[2] 李莹珍、曲延军,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西北地震学报,22(4),368~375,2000。
[3] 温和平,1997年伽师强震群活动的近场定点形变异常特征,华南地震,20(2),40~46,2000。
[4] 高国英、戈树漠、韩月鹏、缑兰兰,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震源破裂特征的研究,地震,17(3),290~295,1997。
[5] 单新建、何玉梅、朱燕、马宝柱、杨成荣,新疆伽师强震群和阿图什地震震源破裂特征,“1999天山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65~166,1999。
[6] 戈树漠、范芳琴、郑福婉,断裂运动与震中迁移,新疆地震研究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27~236,1995。
[7] 冯浩,1997~1998年震情概述,地震,19(2),214~216,1999。
[8] 高国英、王海涛,1996年3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6.9级地震,见陈棋福主编:中国震例(1995~1996),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参 考 资 料
1) 新疆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8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7.11。
2) 新疆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地震目录库,1998。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中国地震台临时观测报告,1998。
4) 朱令人、周仕勇、单新建、张元胜、王海涛,伽师强震群成因综合研究,“九五”重点项目专题研究报告,2000.11。
5) 周仕勇,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7。
6) 新疆地震局,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报中国地震局短临预报卡,卷宗号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