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9日云南省宁蒗6.2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刘 翔 唐 采 马殿军 陈 燕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8年11月19日云南省宁蒗县发生6.2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宁蒗县烂泥箐乡大二地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大部分房屋受损,其中毁坏约14337m2,严重破
坏坏约355443 m2,死亡5人,包括四川盐源重伤和轻伤分别为228人、1372人,经济损失达50314万元人民币(其中四川为5000万元)。
6.2级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震前3个多月震中区发生了 2426次1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为MS5.3级。主震后最大余震为MS5.0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为北西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北西向,Ρ轴方向北北西,推测本次地震是在北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北西断层发生右旋错动的结果,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泸沽湖-跑马坪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较多,300km内共有地震台44个,其中开展测震观测台32个,定点前兆观测台37个。地震前异常项目数10项,各类异常共出现26项次,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6项次,定点前兆观测异常20项次。震前7个半月震中附近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数量明显增多,至震前3个半月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数量再次增多,新增加的异常主要为水位和地倾斜大幅度加速上升或下降,与此同时,震中周围小震活动逐渐增强,并且多处出现小震群活动,其中,孕震区震群最引人注目,具有明显的直接前兆震群特征。
6.2级地震前,云南省地震局、宁蒗县地震局提出了较准确的预测意见,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领导采取一系列地震应急防范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Abstract
An earthquake of MS6.2 took place on Nov. 19, 1998 in Ningl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was located around the area of Daerdi village, Lanniqing township, Ninglang county. The intensity was Ⅷ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
前 言
1998年11月19日云南省宁蒗县发生6.2级地震,微观震中为27°14′N、100°59′E,震源深度为10km,宏观震中(27°16′N、100°57′E)位于宁蒗县烂泥箐乡大二地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由于震前10月2日、27日宁蒗曾发生两次MS5.3、5.2级地震,所以6.2级地震前后,云南省地震局3次向地震现场派出地震灾害评估组及震情监视组。
6.2级地震造成震区及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部分乡镇房屋倒塌、墙体开裂、掉瓦,出现公路路基下沉、边坡塌方、桥梁破坏及通讯、水利、电力等设施受损,造成部分村镇交通、通讯及县城自来水供水中断。地震灾害波及云南省宁蒗县11个乡镇及云南省华坪、永胜、丽江和四川省盐源等部分乡镇,云南死亡5人,重伤208人,轻伤1279人,经济损失45314万元,四川盐源重伤20人,轻伤93人,经济损失5000万元1)。
本次地震前5个月内,震中及周围出现震群活动,但其震群的数量、频次,特别是震中区前震活动的频次为自观测以来的高值。通过对本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活动时空分布[1]和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时间变化等动态演化特征作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主震的逼近,地震活动由外围逐渐向震中收缩、前兆观测异常数量和幅度逐渐增大。本次地震由于震前省、县地震部门作了较准确的预测2)~4),当地县政府、县委领导采取有效防震应急措施和对策5),使灾害降到了最低程度。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宁蒗6.2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有测震台32个(有人职守与遥测台网),其中100km范围内有5个,101~200km范围有11个,201~300km范围内有16个,地震监测能力为ML≥1.0级。宁蒗6.2级地震基本参数列于表1。 |
 |
图1 宁蒗6.2级地震前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
度/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S |
mb |
1 |
1998 11 19 |
19 38 11 |
27°14′ |
100°59′ |
6.2 |
|
10 |
宁蒗 |
6) |
2 |
1998 11 19 |
19 38 13 |
27.27° |
101.03° |
6.1 |
5.3 |
|
|
BJI |
3 |
1998 11 19 |
19 38 14 |
27.26° |
100.96° |
5.6 |
5.0 |
|
|
ISC |
|
|
地震地质背景
宁蒗位于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过渡带,大地构造上称盐源-丽江台褶带。震区属于宁蒗第三纪红色盆地东部边缘地带,在地壳结构上处于地幔斜坡带,地壳厚度为52km左右,垂直形变速率为6~7mm/a。以丽江-楚雄一线为界,以西剩余布格异常值主要为正异常值,以东剩余布格异常值主要为负异常值,宁蒗剩余布格异常值为每公里(-5~-10)×10-5m/s2。以永胜-宾川一线为界,以西地区磁场主要为正异常值,并伴随正负交替变化杂乱的磁异常区,以东地区磁场主要为负异常值[2]。
震区断裂十分发育,以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为主。近南北向的程海-宾川断裂带从震区西侧通过,北东向的金河-箐河断裂系中的南边两支丽江-剑川断裂和箐河断裂分别从震区北、南侧斜穿震区。极震区有4条北北西向断裂,即拉都河断裂、清泉-战河断裂、碳山坪-柏杨村断裂、白枝树-大拉坝断裂,它们与北部一系列北东向断裂交切,呈左旋走滑,后3条断裂向南延伸被北东向的新营盘断裂向东错移。宁蒗6.2级地震与这组近南北向断裂活动有关。
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公元1511~1997年,宁蒗及附近地区(26°40′~27°38′N,100°30′~101°10′E)共发生10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7次,6.0~6.9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1次,最大震级为1511年6月永胜7 级。由图2可见,震区附近历史上多次发生中强地震,最大地震为1976年11月7日宁蒗-盐源边界6.7级,烈度为Ⅷ,外围相邻地区地震强度较高,其中1511年6月27日永胜发生7 级地震,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7.0级地震。本次地震震中与1988年1月10日5.5级、1991年4月12日5.0级两次地震震中大致相同。1976年以来,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交替活动特征显著,经历了三个活动期、二个平静期,活跃期与平静期周期较短,大致为5年左右,第三活动段从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开始,至2002年已持续了4 年,此活动段可能持续到2003年上半年。此外,该地区地震类型比较复杂,有主震-余震型、双震型、震群型。典型的震例为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盐源-宁蒗6.7、6.4级双震与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震群。这两次震例有两个共同的特征:①前震发育,如: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盐源-宁蒗6.7、6.4级双震前,震中附近40~80km范围内小震活动逐渐增强,震前年频次达100次[3];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震群前,即1998年7月1日至10月1日,震中30km范围内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为800多次;②余震丰富、活动持续时间长:这两震例不仅余震频次高(余震均为几百次以上),且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分别为5年和3年,其中,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盐源-宁蒗6.7、6.4级双震后余震活动持续到1981年,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后,其余震一直持续活动至2001年5月24日盐源-宁蒗5.8级地震。 |
 |
图2 宁蒗6.2级地震震中附近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断裂名称:①程海-宾川断裂带;②大厂-平川街断裂;③丽江-剑川断裂;
④箐河断裂;⑤拉都河断裂;⑥清泉-战河断裂;
⑦碳山坪-柏杨村断裂;⑧白枝树-大拉坝断裂;
⑨辣子弧形构造; ⑩新营盘断裂
Fig. 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云南省地震局灾害评估组考查结果,宁蒗6.2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烂泥箐北大二地村一带(27°16′N,100°57′E),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宁蒗6.2级地震等震线形状呈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西20°,与极震区北北西向断裂走向基本一致。Ⅷ度区北起三岔河,南到烂泥箐,东自阿说莫,西到大二地,面积约为69km2。Ⅶ度区北起硝水坪,南至柏杨村,东入四川盐源县辣子沟一带,西到黄板坪,面积约685 km2。Ⅵ度区北起毛家湾子,南达战河,西起长坪,东进入四川省境内,面积约2428 km2(图3)。
震前该地区由于受到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灾害波及,以及1998年10月2日和27日5.3、5.2级两次前震的破坏,震害叠加,使灾情加重。6.2级地震震害造成灾区房屋毁坏、破坏,各类生命线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震害特征为:
(1) 建筑破坏:Ⅷ区内各类房基本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毁坏面积为1478 m2(主要为土木结构房屋),严重破坏房屋为24023 m2(主要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多层砌体)。Ⅶ区将近70%~80%房屋受到破坏,其中毁坏面积为12859 m2(主要为土木结构),严重破坏面积为331410 m2(主要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多层砌体)。Ⅵ度严重破坏房屋面积为18155 m2,大半部分房屋基本完好。
(2) 生命线工程损坏:
①交通:部分公路路基开裂、下沉,挡土墙开裂、边坡塌方,造成部分乡镇交通中断。
②通信:全县约700km杆线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乡镇通信中断。
③水利电站:震区7座电站、13座小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受损,水库-县城水厂引水管道破裂、县城自来水厂沉淀池开裂漏水。
本次地震有感范围东至大姚、永仁,西至永平、剑川,南至洱源、下关,北至盐源、西昌。地震造成宁蒗、华坪、永胜、丽江等部分乡镇死亡5人,重伤208人,轻伤1279人,经济损失45314万元。此外,四川盐源重伤20人,轻伤93人,经济损失5000万元1)。 |
 |
图3 宁蒗6.2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
地 震 序 列
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8年7月1日至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前,共记录到ML≥1.0前震2426次,其中1.0~1.9级1682次,2.0~2.9级706次,3.0~3.9级32次,4.0~4.9级3次,5.0~5.9级3次,最大地震为MS5.3级;6.2级地震后至1999年1月31日,共记录到ML≥1.0余震1532次,其中1.0~1.9级808次,2.0~2.9级683次,3.0~3.9级40次,4.0~4.9级0次,5.0~5.9级1次,最大MS5.0级余震发生在6.2级地震后第55天,序列M-t图见图4,表3为ML≥3.5地震序列目录。
表2 宁蒗6.2级地震序列目录(ML≥3.5)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ML≥3.5)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km |
震中
地名 |
资料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L |
MS |
1 |
1998 08 26 |
15 04 12 |
27°12′ |
100°59′ |
4.1 |
|
|
宁蒗 |
7) |
2 |
1998 09 13 |
20 34 04 |
27°12′ |
100°58′ |
3.6 |
|
|
宁蒗 |
3 |
1998 09 13 |
20 47 21 |
27°13′ |
101°01′ |
4.1 |
|
|
宁蒗 |
4 |
1998 10 02 |
20 49 29 |
27°18′ |
101°06′ |
|
5.3 |
13 |
宁蒗 |
5 |
1998 10 03 |
14 11 06 |
27°15′ |
101°01′ |
3.8 |
|
|
宁蒗 |
6 |
1998 10 23 |
14 24 56 |
27°13′ |
101°03′ |
4.7 |
|
|
宁蒗 |
7 |
1998 10 23 |
14 32 59 |
27°12′ |
100°51′ |
3.8 |
|
|
宁蒗 |
8 |
1998 10 27 |
04 01 39 |
27°14′ |
101°01′ |
|
5.2 |
10 |
宁蒗 |
9 |
1998 11 15 |
09 21 31 |
27°20′ |
101°01′ |
3.5 |
|
|
宁蒗 |
9 |
1998 11 19 |
19 31 12 |
27°18′ |
101°01′ |
|
5.0 |
|
宁蒗 |
6) |
10 |
1998 11 19 |
19 38 11 |
27°14′ |
100°59′ |
|
6.2 |
10 |
宁蒗 |
11 |
1998 11 20 |
08 59 17 |
27°22′ |
101°03′ |
3.6 |
|
|
宁蒗 |
12 |
1998 11 20 |
17 26 38 |
27°24′ |
101°07′ |
3.6 |
|
|
宁蒗 |
13 |
1998 11 21 |
11 32 21 |
27°19′ |
101°05′ |
3.5 |
|
|
宁蒗 |
14 |
1998 12 06 |
21 41 11 |
27°21′ |
101°02′ |
3.5 |
|
|
宁蒗 |
15 |
1999 01 03 |
01 55 04 |
27°12′ |
101°03′ |
|
5.0 |
|
宁蒗 |
6.2级地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89%、占其余震序列总能量的98%,6.2级地震与前震最大地震震级差为0.9,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为1.2。由此表明,该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由序列M-t、N-t、能量蠕变图4至图6可见,6.2级地震前地震强度、频度、能量出现逐渐增大、增高、加速等变化,6.2级地震后余震频次迅速衰减,但强度和能量累积速率均比较平稳。6.2级地震前后序列参数b值分别为0.94、0.99(图7)。分时段计算序列参数h值得出:1998年7月28日至10月2日h值小于1.0,为0.7~0.3;10月2日5.3级、10月27日5.2级两次地震后h值均出现明显上翘的动态异常变化过程;11月19日6.2级地震后,h值(1.2)偏小,但动态变化比较稳定(图8),余震衰减基本正常。 |
 |
图4 宁蒗6.2级地震序列M- t图
(a)前震序列;(b)主震-余震序列
Fig. 4 M- t diagram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5 宁蒗6.2级地震序列N- t图
(a) 月频度;(b) 日频度
Fig. 5 N- t diagram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宁蒗6.2级地震序列蠕变曲线
(a)前震序列;(b)主震-余震序列
Fig. 6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7 宁蒗6.2级地震序列b值图
(a)前震序列;(b)主震-余震序列
Fig. 7 b-value diagram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8 宁蒗6.2级地震序列h值图
(a) 1998.7.28.9h25m~10.2.20h48m;
(b) 1998.10.2.20h49m~10.27.03h55m
(c)1998.10.27.04h01m~11.18.9h46m;
(d) 1998.11.19.19h38m~1999.1.3.1h20m
Fig. 8 h-value diagram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图9)可见,6.2级地震前震与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北部,余震空间分布与前震空间分布基本重叠,大致呈北西向条带,余震区长约26km,宽约15km,面积约390km2(图9)。 |
 |
图9 宁蒗6.2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a) 1998.7.1~11.19;(b) 1998.11.19~1999.1.31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sequence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收集昆明数字化台网和全国基准地震台网P波初动符号35个,运用P波初动符号图解断层面法,求得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10(矛盾符号比为0.20)。由表3可见,节面I走向为115°,右旋,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342°,为近北南向,仰角为8°。由上文已知震区断裂走向为北北西,右旋走滑,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20°,余震呈北西向条带分布。节面I走向与极震区构造、等震线长轴、余震破裂长轴等方向一致。因此,认为节面I为宁蒗6.2级地震主破裂面,本次地震是在近北南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北北西向清泉-战河、碳山坪-柏杨村、白枝树-大拉坝等断裂右旋错动的结果,地震灾害评估组地质考察初步认为清泉-战河(又称泸沽湖-跑马坪断裂)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
表3 宁蒗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15 |
SW |
85 |
207 |
NW |
75 |
342 |
8 |
249 |
15 |
95 |
73 |
296 |
15 |
204 |
5 |
王绍晋 |
|
 |
图10 宁蒗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 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和图11分别为距宁蒗6.2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测震台网和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距宁蒗6.2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44个,其中开展测震观测台32个(图1),开展定点前兆观测台37个,有水位、流量、高精度水温、水氡、水质、地磁、地电、重力、应力、地倾斜、短水准、短基线等21个前兆观测项目109个台项(图11),这些前兆观测台项多数有5年以上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在0~100km、101~200km、201~300km 范围内,分别有测震台5、11、16个,定点前兆观测台4、16、17个。由图1和图11可见,地震台主要分布在六库-剑川-丽江-盐源-西昌-雷波为界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观测台站比较稀疏。
6.2级地震前共有10个项目出现26个项次异常,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项目有地震频度、D值等共6项次,定点前兆观测异常项目有水位、高精度水温、水氡、水质、地电、地磁、地倾斜共20项次。定点前兆观测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以南地区(图12)。各类异常的具体情况详见表4和图13~41。 |
 |
图11 宁蒗6.2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 11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
图12 6.2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分布图
Fig. 12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before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4 Sum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表4所列出的26条异常,其信度及预测效能简述如下:
(1) 地震活动性异常项目:资料信度高,异常清晰,对应率较高,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地点三要素预测效能好(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大多对应滇西北5级以上地震)。
(2) 定点前兆观测异常项目:除丽江水位、楚雄水汞、昭通水位和水温4条异常等台项资料未达5年外,其他16条异常台项均有5年以上连续可靠的资料。这些异常显著,幅度大,多数对6级以上地震预测效能好。 |
 |
图13 震中300km范围3级以上地震月频度图
Fig. 13 Dia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ML≥3.0 earthquakes
within 300km from the epicenter
|
 |
图14 震中附近3级以上地震频度曲线
Fig. 14 Curve of frequency of ML≥3.0 eartquakes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
|
 |
图15 震中300km范围D值曲线
Fig. 15 D -value curve within 300km from the epicenter
|
 |
图16 丽江小震月频次图
Fig. 16 Dia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Lijiang earthquake region
|
 |
图17 云龙小震月频次图
Fig. 17 Dia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Yunlong earthquake region
|
 |
图18 永平小震月频次图
Fig. 18 Di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Yongping earthquake region
|
 |
图19 丽江水位月均值曲线
Fig. 19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at
Lijiang station
|
 |
图20 昭通水位月均值曲线
Fig. 20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at
Zhaotong station
|
 |
图21 洱源高精度水温日均值曲线
Fig. 21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at
Eryuan station
|
 |
图22 弥渡高精度水温日均值曲线
Fig. 2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at
Midu station
|
 |
图23 昭通高精度水温日均值曲线
Fig. 23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at
Zhaotong station
|
 |
图24 西昌水氡旬均值曲线
Fig. 24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chang station
|
 |
图25 下关水氡5日均值曲线
Fig. 25 Curve of 5-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aguan station
|
 |
图26 南涧水氡旬均值曲线
Fig. 26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Nanjian station
|
 |
图27 六库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 27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Liuku station
|
 |
图28 下关水汞旬均值曲线
Fig. 28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mercury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aguan station
|
 |
图29 弥渡水汞月均值曲线
Fig. 29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mercury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Midu station
|
 |
图30 楚雄水汞旬均值曲线
Fig. 30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mercury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Chuxiong station
|
 |
图31 保山水汞旬均值曲线
Fig. 31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mercury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Baoshan station
|
 |
图32 保山碳酸氢根离子旬均值曲线
Fig. 32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in groundwater at
Baoshan station
|
 |
图33 元谋地电阻率日均值曲线
Fig. 33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t
Yuanmou station
|
 |
图34 永胜磁偏角5日均值曲线
Fig. 34 Curve of 5-day mean value of magnetic declination at
Yongsheng station
|
 |
图35 永胜水管倾斜仪日均值曲线
Fig. 35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by watertube tiltmeter at
Yongsheng station
|
 |
图36 永胜石英伸缩仪旬均值曲线
Fig. 36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by quartz extensometer at
Yongsheng station
|
 |
图37 渡口石英伸缩仪日均值曲线
Fig. 37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by quartz extensometer at
Dukou station
|
 |
图38 渡口水管倾斜仪日均值曲线
Fig. 38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by watertube tiltmeter at
Dukou station
|
 |
图39 渡口石英摆倾斜仪日均值曲线
Fig. 3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by quartz pendulum tiltmeter
at Dukou station
|
 |
图40 西昌石英摆倾斜仪日均值曲线
Fig. 40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by quartz pendulum tiltmeter
at Xichang station
|
 |
图41 云龙水管倾斜仪旬均值曲线
Fig. 41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by watertube tiltmeter at
Yunlong station |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综上所述,宁蒗6.2级地震前出现多项明显的异常变化,其主要特征如下:
1.异常数量多
宁蒗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出现26项异常。地震活动性异常主要表现为震前震中周围小震活动显著增多,并出现多处小震群活跃等异常,特别是6.2级地震孕震区,震前出现近千次1级以上地震群活动,地震群参数显示出前震群特征。定点前兆观测有37.8%的台站、8个观测项目出现20条异常,这数量对于6级地震而言,较引人注目。
2.异常幅度大
6.2级地震前多数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幅度较大,其异常幅度多为自观测以来最大或次大幅度。如丽江水位,永胜、云龙、渡口和西昌地倾斜等台项,在震前3个半月出现大幅度加速上升或下降,其变化幅度为正常变化幅度的2~5倍。
3.异常持续时间长
宁蒗6.2级地震前,距震中300km范围内,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出现A类异常5条,B类异常14条,C类异常1条,其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见图42。由图可见,本次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大多为中短期异常,这些异常多从1998年4月(震前7~6个月)开始,9月底或10月初结束,此期间,自1998年4~9月异常数量逐渐增多,至震前1个半月(1998年10月)起异常台项数大幅度下降(图43),临震突变性短临异常不明显。 |
 |
图42 宁蒗6.2级地震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时间进程示意图
Fig. 42 Temporal sketch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for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
图43 宁蒗6.2级地震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月频次时间进程图
Fig. 43 Temporal process of monthly frequency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for the
MS6.2 Ninglang earthquake |
总结与讨论
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是该地区自1976年11月盐源-宁蒗6.7级地震后,间隔近22年又一次发生的6级地震,也是云南省地震部门继1995年7月12日孟连西7.3级地震成功预测后,第二次较成功预测的地震。通过本震例研究,我们得出下述重要认识:
(1) 历史上宁蒗及附近地区地震类型比较复杂,有主震-余震型(如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4])、双震型(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盐源-宁蒗6.7、6.4级地震),其中,双震型地震约为30%。本次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其前震是滇西地区继1993年7月17日中甸5.8级地震前震群活动后最丰富的一次前震群。 6.2级地震前序列参数均显示出直接前震特征,震后余震衰减基本正常,但衰减慢、起伏特征显著,其次,作为主震-余震型,6.2级地震能量与全序列能量比(0.89)偏低、序列参数h值(1.2)偏小。因此,6.2级余震序列显示较长时段在震源区附近多发生5级地震,结果,2001年5月24日盐源-宁蒗再次发生5.8级地震。
(2) 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数量多、幅度大是本次地震异常的最显著特征,这些异常幅度、异常发展时间变化、空间展布对地震的强度、发震时间、危险地点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3) 本次地震短临阶段,除了大部分异常出现转折或结束,显示出地震发展进入短临阶段外,突变性异常形态不明显,这是否是有较丰富前震震群活动的强震共同的前兆特征,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刘翔,宁蒗6.2级地震异常动态图像与序列主要特征,高原地震,12(3),15~22,2000。
[2]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北活动断裂,中国活断层研究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3] 程式,1976年11月7日四川省盐源6.7 级地震,见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76~1980),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4] 付虹,1988年1月10日云南省宁蒗5.5级地震,见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86~1988),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参 考 资 料
1)云南省地震局,宁蒗6.2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1998.11.27。
2)云南省地震局,会商报告(34期),1998。
3)云南省地震局,震情反映(9807),1998。
4)云南省宁蒗县地震局预报卡,1998.11.2。
5)宁蒗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快报(24期),1998.10.29。
6)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序列目录(打印件)。
7)云南省地震监测中心,1998年云南地震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