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2日辽宁省海城-岫岩5.4级和5.1级地震

辽宁省地震局 王安东 谷光裕 黄 河 张 颖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要
 

   

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2日,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岫岩县交界地区发生MS5.4、5.1级地震。宏观震中在海城市孤山镇松坨村的恒道河子附近,震中

烈烈度为Ⅶ度,MS5.4级地震极震区形态为两个Ⅶ度区组成的椭圆区域,长轴方向为北西向。MS5.1级地震的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这两次地震发生在

北北西向的海城河-大洋河活动构造带上。地震的经济损失总额11140.64万元人民币。由于震前作出了准确的预测预报,各级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

防防灾措施,减轻了灾害损失。

本次地震属震群型,前震活动空间分布集中于32km2范围内,时间约20天。余震衰减较快,衰减系数p=1.14。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地震

主主破裂面)走向为北西西向,主压应力轴方位为70°,仰角为17°。由此推测地震是在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的结

果果。发震构造为海城河-大洋河活动断裂。

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地震观测台(点)46个;有测震、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观测项目共78台项,其中13个台有测震观测项目;40个台(点)有其

他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65台项。震前出现地震活动性异常6项,出现异常的定点前兆观测台站(点)数为10个,异常台站的百分比为25%;出现异常的

前前兆观测台项数为12个,前兆观测异常台项百分比为18.5%。震前出现宏观异常13起,主要为水质变化和动物行为反常等现象。

 

Abstract

On Nov. 29, 1999 and on Jan. 12, 2000 earthquakes of MS5.4 and 5.1 occurred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Haicheng and Xiuyan counties in

Liaoning liaoning province.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was located at Songtuo village of Gushan town in Haicheng and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opicenterwas Ⅶ.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the MS5.4 earthquake was elliptic with 2 areas of intensity Ⅶ, and the major axis of

the the elliptical area was in NW direction.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the MS5.1 earthquake also was elliptic with major axis in NW

direction. direction Both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the Haicheng-Dayang river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due due to the earthquakes was 111.4064 million Yuan. The damage was reduced greatly because of accurate prediction and effective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in tim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taken by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earthquakes were of swarm type.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hocks was concentrated in an area of 32km2 with duration of about 20

days. days Aftershocks attenuated quickly with attenuation factor p=1.14. I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4 earthquake, the

nodal nodal plane I(main rupture plane)was in NWW direction and the azimuth of the P axis was 70° and its elevation was 17°. It is

suggested suggested that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left lateral strike slip on a fault in NW dire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NE direction.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was the Haicheng-Dayang river active fault.

There were 46 seismic stations within 200km from the epicenter. There were 78 observation items including seismometry, crustal

deformation, deformation geomagnitism, geoelectricity and ground fluids. 13 of them were seismometric observation stations. There were 65 items

of of precursory observations at 40 stations. There were 6 anomalies in seismic activity and 12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earthquake. earthquake.There were 10 precursory observation stations with precursory anomalies, accounted 25% of the total precursory stations

. .Those precursory anomalies accounted for 18.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observation items. There were 13 items of macroscopic

anomaaaaanomalies anomali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mainly in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and unusual animal behaviours.

  

    言

 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在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岫岩县交界地区发生MS5.4级地震。据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为40°32′N、123°02′E,震源深度为8.5km。宏观震中位于海城市孤山镇松坨村恒道河子附近,地理坐标为40°33′N、123°01′E。震中烈度为Ⅶ度,宏观震源深度约11km,极震区面积约120km2。在Ⅶ度区和Ⅵ度区,约3万间房屋受损1)。直接经济损失为8488.80万元。由于辽宁省地震局震前作出了准确的预测预报,各级政府采取了果断、及时、有效的防灾措施,减轻了灾害损失,无人员伤亡。

2000年1月12日,该区又发生MS5.1地震。微观震中地理坐标为40°32′N、123°03′E,震源深度为7.9km。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面积约36km2。由于这

两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相近,使震区已受损的建筑又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约3665间房屋破坏较为严重,14人受轻伤2)。直接经济损失达2651.84万元。

海城-岫岩地区自1997年以来,一直被列为辽宁省6级地震危险区3~5)和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之一。 1999年11月1日山西大同5.6级地震后,在北黄海

的的北部及其沿岸的辽南地区,连续发生4级以上响应地震及震群活动。11月26日辽宁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室召开震情综合会商会,对此震情做了认

真真的分析研究;判断认为11月9日发生的岫岩震群具有一定的前震特征。1999年11月27日凌晨辽宁省地震局根据震情的进一步发展,召开紧急会商会

,,判定岫岩地区的地震活动为前震活动,已进入临震状态,随时都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并将这一预测意见向中国地震局作了汇报。中国地震

局局监测预报司和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立即采取措施,于当日凌晨召集专家进行紧急会商,肯定了辽宁省地震局对震情的判断,专门成立监视组,

指指派专家到辽宁指导、协助震情分析工作。1999年11月27日辽宁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听取了辽宁省地震局的震情判断意见后,作出防震工作

安安排。辽宁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室于11月28日填写临震预报卡片,29日早9时正式寄出。

震后,辽宁省地震局在30分钟内作出震后趋势的初步判断,及时上报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政府,并且立即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应

急急工作,迅速组成地震现场工作组,赶往震中区开展灾情调查、宏观考察、协调指挥地震现场等工作。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与海城7.3级地震的前震活动表现出许多相同的特征:前震活动丰富、震中分布集中、震源深度变化较小、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等。

。因此,对海城-岫岩5.4级地震与海城7.3级地震的前震活动特征的认识,在此次的临震预测预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1~22 ], 1、2),对这次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地质背景、发震构造、震害

等等资料经过重新整理,撰写而成。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距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13个(图1)。最近的地震台站为岫岩台,距主震震中的距离为35.6km,单台可记录到震中区ML0.5的小震活动。地震台网控制能力[1]见图2。本次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级

MS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1-1

1999  11  29

12  10  39.2

40°32

123°02

5.4

8. 5

岫岩

8

1-2

1999  11  29

12  10  39.2

40°32

123°02

5.4

10

岫岩

10

1-3

1999  11  29

12  10  39

40.53°

123.15°

5.9

7

 

BJI

1-4

1999  11  29

12  10  41

40.48°

122.93°

5.0

10

 

ISC

2-1

2000  1  12

07  43  55.4

40°32

123°03

5.1

7. 9

岫岩

8

2-2

2000  1  12

07  43  55.4

40°31

123°03

5.1

14

岫岩

10

2-3

2000  1  12

07  43  57.2

40.58°

123.00°

5.2

9

 

BJI

2-4

2000  1  12

07  43  56.0

40.55°

123.10°

4.7

5

 

ISC

 

海城-岫岩5.45.1级地震前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5.4 and

       5.1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s

 

 

 

辽宁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图(据李广平)

Fig.2  Map of monitoring ability of Liaoning seismometric network

 

地震地质背景 

 

 海城-岫岩5.45.1级地震发生在辽东半岛北部,震区位于中朝地台东北部的辽东隆起区,所属的三级及四级地质构造单元分别为营口-宽甸台拱和凤城凸起,这是一个长期隆起区。该区的区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震区附近规模较大、活动较强的断裂有北东向金州断裂和北西向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震区内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发育,即北西向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及北东向汤河-孤山断裂[3],此次地震就发生在这两条断裂交汇部位的海城河-大洋河活动构造带上。海城河-大洋河构造带是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后才确认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一条新生构造带[4],属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断裂带。其走向为北320°西,断层面倾向南45°西,倾角60°,西北端始于营口高坎,向东南经岫岩偏岭延伸至东港市境内,全长100多公里。断裂在航磁和地震测深资料上有明显反映,在地面则表现为一系列北西向平行展布的次级断裂。在震区内的两条北西向次级断裂,分别称为康家岭断裂和王家堡子断裂,它们均是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组成部分。

 康家岭断裂主要在海城市境内分布,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50°~70°,长约10km,断裂带宽几十米,在康家岭可见断裂穿切了下元古界辽河群的片岩和大理岩。破碎带由片理、角砾岩和挤压扁豆体组成,有揉皱现象,从扁豆体的排列方向分析,断裂为压扭性,具有顺扭特征。

 王家堡子断裂出露在岫岩境内,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70°~80°,长约18km,断裂带宽10余米。在小偏岭、乔家堡子和滚马岭一带均可见到断裂形迹,在王家堡子附近断裂穿切了下元古界辽河群的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破碎带由片岩、挤压扁豆体和断层泥等组成。经测定,断层泥的热释光年龄为距今20.2万年,属于中更新世。

 穿过震区的汤河-孤山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全长60余公里。断裂带挤压破碎现象明显,断裂面呈舒缓波状。该断裂在震区分为两支,分别从海城市孤山镇东、西两侧穿过,它切割了太古代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早元古代辽河群地层,在孤山以南被北西向断裂错切[5]

 岫岩5.4级地震发生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余震区的东南端,即该地震发震构造的东南端点部位。辽宁省地震局对该区的深部构造曾做过大量工作。通过对该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电性、密度和温度结构、重力、地热和航磁等异常的分析,发现以析木为中心的海城震区,其地壳与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最为显著,深部结构有明显的异常。海城震区位于辽宁南部上地幔隆起东部斜坡带上的一个局部上地幔凸起东侧,这里的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3层。在中地壳上部(1523km深处)有一低速层,厚度45km。速度逆转最显著的部位处在新立―析木一带,该层呈透镜状,速度6.06.1km/s,与上、下层的速度差达到0.20.3km/s,从电性结构来看,与低速层相对应的位置为高导层,其顶界埋深1517km,电阻率4m,厚度35km。该高导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值(500600℃),高于两侧同一深度上的温度130200℃。该层的密度值较低并有较高的热产生率,推测这里可能有局部熔融的岩浆残留体[6]

 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显示的异常地段夹持在牛居-油燕沟断裂和析木断裂之间,海城震区的地震均发生在低速-高导层以上的脆性地壳内,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地震同样受深部构造条件的控制。

 在海城-岫岩5.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带(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上及附近地区,历史上曾于1859919日发生营口5 级地震、188547日发生营口5 级地震6197524日发生海城7.3级地震和1978518日发生营口5.9级地震。图3为该区的主要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3  震中附近主要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例说明:1. 第四纪断裂出露点;2. 泥石流;3. 拱曲带;

         4. 盆地边界;5. 海城余震边界

断裂名称:①金州断裂;②海城河-大洋河断裂;③汤河-孤山断裂;

         ④牛居-油燕沟断裂;⑤析木断裂;⑥康家岭断裂;⑦王家堡子断裂

Fig.3  Major geologic structure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烈度分布及震害

 

1.5.4级地震烈度的分布及震害1)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海城-岫岩5.4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海城市孤山镇松坨子村的恒道河子附近,地理坐标为40°33N123°01E,宏观震源深度约为11km,震中烈度为Ⅶ度。

 按照《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根据近80多个点进行烈度调查的结果,结合平均震害指数的评定,绘制了岫岩5.4级地震等震线图(图4a)。各烈度区的分布及震害特征如下:

 (1) Ⅶ度区

 该区的形态为由两个Ⅶ度区组成(两个Ⅶ度区之间缺少自然村,即缺少烈度调查点资料)的椭圆区域,长轴方向为北西向。东北侧的Ⅶ度区分布在海城市和岫岩县的交界处。具体范围由拉木房、对窝沟、小偏岭、砬子沟和平房等村围限而成,长轴方向为北西66°,长轴约13.5km,短轴6.8km,面积约73km2 。另一个Ⅶ度区位于大石桥市、海城市和岫岩县的交界处,具体范围由糜子、厢房、玉石村、秋树排和后松等村所围限,长轴约12.8km,短轴4.5km,面积约46km2 。两个Ⅶ度区面积相加约为120km2

4a  海城-岫岩5.4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a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Ⅶ度区的震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房屋的破坏,对石砌房屋而言,多数为轻度破坏(墙体出现多条裂缝,宽度在2cm以下、烟囱倒塌或歪斜、屋顶瓦下滑),少数中等破坏(承重墙严重开裂,裂缝宽度在2cm以上、山墙小部分倒塌),个别的达到严重破坏的程度(山墙大部分或全部倒塌、房架变形、梁坨断裂、承重墙鼓裂或凸出)。砖平房的震害明显减轻,多数表现为损坏(间隔墙有小的裂纹),少数轻度破坏(墙体裂缝、墙皮大片剥落、顶棚开裂),个别的可以达到中等破坏的程度(承重墙出现横向裂缝,宽度达在0.5cm以上、屋瓦滑落面积占整个屋面的1/3以上、房脊断裂并有位移)。另外,矿山的震害多表现为矿(井)洞塌落、岩石冒顶、矿山轨道损坏、采矿场开采面大面积塌方等。

 地表破坏现象较少,主要表现为地陷和山体滑坡、滚石等现象,如在海城市松坨子村外河道中原有陷坑的范围震后扩大,其直径由原来不足1m扩大到15.6m,深度为7m。在岫岩县小偏岭包家堡、海城市松坨子等地多处发生山体局部滑坡、滚石现象。

 (2) Ⅵ度区

 该区分布在岫岩县太阳乡、哈达碑乡和大石桥市吕王乡、周家乡猞猁村、海城市岔沟乡西羊峪村和秦家堡等所围限的范围。该区形状近似�E圆形,长轴近于北西向,长轴约47km,短轴约36km,面积约1200km2

 Ⅵ度区的震害主要表现为石砌房屋多数损坏,少数轻度破坏,个别的可以达到中等破坏,而砖平房和楼房则是少数损坏。

 (3) Ⅴ度区

 该区形状为�E圆形,走向北西,面积约7000km2。该区是震感比较强烈的区域,范围较大。北到海城市东四乡,南至岫岩县的哨子河乡,西界在大石桥市区附近,东面的界限可到岫岩县三家子乡。在这个范围内,除了震感强烈外,个别房屋出现顶棚掉土、墙皮出现小裂纹等现象。

这次5.4级地震有感范围较大,几乎遍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邻省部分地区也有感。

 (4) 5.4级地震灾害评估的结果[7] 7

 ① 海城地区房屋直接经济损失3500万元,企业损失325万元,事业单位损失437万元,总直接损失4262万元,海城震区房屋发生严重破坏或毁坏总户数为1095户,无家可归人数3854人,海城震区房屋发生中等破坏总户数为1615户。

 ② 岫岩地区房屋直接经济损失2538.4万元,企业损失500万元,事业单位损失663万元,总直接损失3701.4万元,岫岩震区房屋发生严重破坏或毁坏总户数为534户,无家可归人数1880人。岫岩震区房屋发生中等破坏总户数为1828户。

 ③ 大石桥地区房屋直接经济损失400万元。

 ④ 地震救灾直接投入费用125.4万元。

 ⑤ 本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共计8488.8万元。

 2.5.1级地震烈度的分布及震害 2)

 海城-岫岩5.1级地震的微观震中为40°32N123°03E,震中烈度为Ⅶ度。

 根据对海城市孤山乡松坨子村、岫岩县偏岭乡三间房村、小偏岭村等近20多个自然村(屯)进行烈度评定的结果,绘制了岫岩5.1级地震等震线图(图4b)。Ⅶ度区的分布及震害特征如下:

4b  海城-岫岩5.1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b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1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等震线形态呈�E圆形分布,长轴方向为北西向,长轴约10.4km,短轴约4.4km,极震区面积约36km2

 (1) Ⅶ度区的震害特点

 震害累加现象在Ⅶ度区比较明显,石砌房屋约有20%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大部分房屋属轻度破坏,严重破坏的不足10%,倒塌的为数很少,在1000多户受灾较重的房屋中,塌落1间的仅有60多户。砖平房由于抗震性能较好,主要的震害只是墙体开裂,没有发生房屋倒塌现象。

 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在震中区的三间房村出现3条地震裂缝。其中,有两条穿切海城-岫岩公路的地裂缝,方向近南北,长度100多米,宽78mm;另一条地震裂缝位于岫岩县兄弟山堡附近,方向近东西,宽12cm,由于被雪所掩盖,延伸长度不清。

 (2) Ⅵ度区

 该次地震在Ⅵ度区所造成的震害累加现象并不十分明显,很难确定Ⅵ度区的界限,该次考察工作未对Ⅵ度区作专门调查,因而没有勾画Ⅵ度区等震线的范围(图4b)。 

 (3) 5.1级地震灾害评估的结果[8]

 这次地震由于在5.4级地震所影响的范围内重复发生,震害有所累积,对于续发性地震震害的损失可用叠加的震害损失减去前一次地震的震害损失来评估。

 ① 企业、学校及事业单位增加损失450万元。

 ② 地震直接投入费用按10%计,约232万元。

 ③ 本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共计2651.84万元。

地 震 序 列

1.前震序列

 1999119日辽宁省岫岩县偏岭一带发生震群活动。据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序列目录8,震群活动首先由1999119日的ML4.1ML4.2两次地震开始,至199911291210MS5.4级主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共记录到地震205次,其中ML2.02.928次;3.03.910次;4.04.95次;最大为1125日和26日的两次ML4.4地震(图5,表2)。该前震序列特征如下:

5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M-t

Fig.5  M-t diagram of foreshock sequence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① 119日一开始便发生了ML4.1ML4.2两次地震,强度比较突出,1125日又发生ML4.0ML4.4地震,1126日再次发生ML4.4地震,4级地震强度呈上升趋势。

 ② 前震序列持续时间较长,从119日至1129日主震发生前,直接前震序列共持续了20天的时间。地震序列的各项地震学参数为:h值<0.3(图6),b值<0.48(图7)、U0.98K0.92,ρ值为6.2。其中,除ρ值外,各项参数均符合前震序列判定指标[9 ] 

2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目录(ML3.0)

Table 2  Catalogue of fore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级

ML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1

1999  11   09

07  01  40.6

40°32

123°02

4.1

8.8

岫岩

8

2

1999  11   09

07  07  21.2

40°32

123°02

4.2

7.9

 

 

3

1999  11   09

17  44  44.6

40°33

123°01

3.6

7.8

 

 

4

1999  11   16

18  57  48.5

40°32

123°02

3.0

8.7

 

 

5

1999  11   25

00  59  19.2

40°31

123°01

3.0

8.4

 

 

6

1999  11   25

20  47  48.5

40°32

123°02

4.0

8.1

 

 

7

1999  11   25

20  55  04.2

40°32

123°02

4.4

8.7

 

 

8

1999  11   25

21  17  50.8

40°32

123°01

3.5

8.0

 

 

9

1999  11   25

22  08  12.4

40°32

123°02

3.2

8.4

 

 

10

1999  11   25

23  19  17.5

40°31

123°00

3.2

8.2

 

 

11

1999  11   26

23  34  01.0

40°33

123°02

4.4

9.4

 

 

12

1999  11   26

23  36  20.7

40°32

123°01

3.1

9.4

 

 

13

1999  11   27

15  48  02.6

40°32

123°02

3.2

8.2

 

 

14

1999  11   28

08  15  03.6

40°32

123°01

3.3

8.0

 

 

15

1999  11   29

05  56  59.9

40°32

123°01

3.2

8.5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h值曲线

Fig.6  h-value curve of foreshock sequence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b值曲线

Fig.7  b-value curve of foreshock sequence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③ 前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密集-平静特征。119日发生ML 4.1ML 4.2两次地震后,每隔约14小时,便出现一组较强的地震活动,密集-平静-密集的时间规律十分明显。11920日频次变化比较平稳。从1121日起,日频次开始起伏性加速,112527日,日频次成倍上升,112829日主震前,频次迅速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平静特征(图8)。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日频次图(ML0.2

Fig.8  Daily frequency of foreshock sequence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④ 震中分布高度集中。前震的震中分布集中在40°31′~40°34N123°00′~123°06E之间。其纬度之差为3′,经度之差为6′。即震中分布在南北4km,东西8km的狭小范围内(图9a)。前震ML2.0地震主要沿北西方向分布,该方向与主震的烈度等震线的长轴方向基本一致,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相吻合。

 通过主震震中做北西向和北东向两个剖面,即图9a中的AA′和BB′剖面。图9b和图9c 分别为地震序列在这两个剖面上的投影。从AA′剖面和BB′剖面均可看到前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7.89.4km范围内[11 ](图9b)。

 前震序列ML3.0地震目录见表2。图10和图11分别为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及前震序列累积频次曲线。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1999.11.92000.4.30)(据张群等[11 ] 相对定位结果)

    (a)震中分布图;(bAA′剖面深度分布图;(cBB′剖面深度分布图

    (实心圆为前震,空心圆为余震)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sequence

 

 

10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10  Strain release of fore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11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累积频次曲线

Fig.11  Accumulative frequency curve of fore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2.余震序列

 该地震余震序列特征如下:

 ① 5.4级地震释放能量约占全序列释放能量的71.7%,5.1级地震释放能量约占全序列释放能量的15%,主震震级与次大震级之差为0.3,据此认为,本次地震属震群型(图12)。

 ② 自主震发生至20001231日共记录到余震2464次。其中ML2.02.9226次;3.03.957次;4.04.913次;5级以上5次(图13,表3)。

 ③ 序列的频次除在5.1级地震前后的20001716日有较大的起伏外,序列的衰减较为正常(图14),序列b值为0.64(图15)。地震次数随时间衰减大体符合大森-宇津公式:

Nt=N0 /t p

其中:p =1.14r =0.799

 ④ 序列的地震活动阶段性较为明显,第一阶段:主震发生至20001125.1经地震,序列的强度一度衰减较慢。87%的4级以上地震(包括5.1级地震)发生在这一时段内,4级以上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约14天的周期性。第二阶段:20001125.1级地震后至719日。该时段的地震活动水平有所降低,4级以上地震仅为512日和524日的两次4.3级地震,3级以上地震为26次。第三阶段:即719ML3.8级地震后,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降低,未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频次也明显偏低(图13)。

12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12  Strain release of after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13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M-t

Fig.13  M-t diagram of aftershock sequence for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⑤ 由震中分布图9a可看出,ML3.0余震的空间分布在40°30′~40°34N122°58′~123°03E范围内,ML4.0余震的震中沿北西向和北东向分布。

 从AA′剖面(图9b)可看到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变化基本在710km范围内。BB剖面(图9c)则显示出,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在低纬度地区的分布为8km左右,而高纬度地区则较为分散,大约在710km的范围内。

3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余震目录(ML4.0)

Table 3  Catalogue of after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ML4.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级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φN

λE

ML

MS

1

1999 1129

12  10  39.2

40°32

123°02

 

5.4

8.5

岫岩

8

震源深度来自文献

[11 ]

2

1999 11 29

12  11  27.4

40°32

123°02

4.6

 

 

 

3

1999 11 29

12  45  50.4

40°32

123°03

5.1

 

8.5

 

4

1999 11 29

16  16  47.6

40°32

123°02

5.0

 

8.0

 

5

1999 11 30

07  52  55.8

40°32

123°02

4.0

 

8.8

 

6

1999 11 30

13  58  17.7

40°32

123°03

5.2

 

8.8

 

7

1999 11 30

14  06  55.1

40°32

123°04

4.9

 

8.4

 

8

1999 11 30

14  07  48.7

40°32

123°01

4.0

 

8.4

 

9

1999 11 30

14  09  36.6

40°32

123°01

4.3

 

8.5

 

10

1999 11 30

20  19  44.2

40°32

123°02

4.3

 

8.8

 

11

1999 12 01

01  47  01.9

40°32

123°05

4.2

 

9.1

 

12

1999 12 01

04  33  00.5

40°32

123°02

4.3

 

8.6

 

13

1999 12 01

12  45  30.8

40°32

123°01

4.3

 

8.6

 

14

1999 12 13

05  49  30.5

40°32

123°05

4.1

 

 

 

15

1999 12 27

19  27  15.4

40°31

123°00

4.0

 

7.6

 

16

2000 01 12

07  43  55.4

40°31

123°03

 

5.1

7.9

 

17

2000 01 12

13  00  31.9

40°33

123°01

4.3

 

8.2

 

18

2000 05 24

07  44  31.4

40°32

123°02

4.3

 

8.4

 

 

14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频次曲线

Fig.14  Curve of aftershock frequency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sequence

 

 

15  海城-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b值曲线

Fig.15  b-vaiue curve of after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由辽宁省34个台站的P波初动资料给出的主震和次大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16和表4,符号矛盾比均为10%左右(符号总数41)。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

 ① 5.4级地震的主压应力为北东向,方位为70°。根据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63°西及余震的北西向展布特征,可以认为,走向为北西向的节面Ⅰ是5.4级地震的主破裂面。呈正断层性质,断层以走滑为主。

 ② 5.1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方位为279°。根据该次的等震线长轴方向的北西向展布特征,认为走向为北西向的节面Ⅰ为5.1级地震的主破裂面。

16 海城-岫岩5.45.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a5.4级地震;(b5.1级地震

Fig.16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5.4 and MS5.1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s

 

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地震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N

X

Y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5.4

116

NE

84

28

ES

70

70

17

160

11

280

70

118

18

26

5

[12 ]

5.1

146

WS

80

76

NW

50

279

35

24

20

139

50

337

40

238

10

[12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在本次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有13个测震台(图1),定点前兆观测台(点)为40个,观测项目为:视电阻率、地磁、地形变、应力、地下流体和地热等测项共65台项(图17)。 

17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7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此次地震前共出现19起异常,异常项次数为22条。其中,地震活动性异常6项(条),主要表现为:响应地震、地震活动分布、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前震活动等异常。距震中200km范围内,出现异常的定点前兆观测台站为10个,异常台站(点)百分比为25%,出现异常的台项数为12个,异常台项百分比为18.5%(图18)。异常情况见表5及图1938。另外,震前出现各种宏观异常13起(图37)。 

18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分布图

Fig.18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on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5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各主要项目异常情况分述如下:

 1.地震活动性异常

 (1) 地震活动分布

 震前1998129日辽宁岫岩哨子河发生了ML4.6级地震、28日盖州杨屯发生ML4.2级地震、210日北黄海的ML 4.9级地震、68日北黄海的ML4.3级地震、815日渤海海峡的ML4.1级地震和96日葫芦岛市建昌县发生ML4.1级地震,形成4级以上地震的环状分布图像;1999111日山西浑源发生MS5.6级地震后,4级地震环状分布图像开始收缩。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临近海域连续发生114ML3.5116ML4.1119ML3.9级地震,1999119日偏岭至孤山一带发生ML4.1ML4.2级地震,1125日、26日又相继发生ML4.0ML4.2ML4.4级地震,岫岩地区4级地震明显集中(图19)。

19  辽宁地区ML3.5级地震空间分布图(1998.11999.11.28

      空心圆1998.112;实心圆 1999.111.28

Fig.19  Epe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ML3.5 earthquakes

 另外,辽宁省的小震活动199711日至1998930日,形成了北黄海―海城―辽西地区的NW3级地震条带[10 ]。该条带上3级和4级地震异常活跃(图2022)。

 图21为该条带内外频次之比,其内外频次比大于75%。该条带上的地震频次,在1998年达到了最大值,为25次。图22是该条带的b值滑动曲线。自1998年年初以来,b值急剧下降后一直处于低值状态。

 (2) 响应地震

 1996年以来,辽宁省的响应地震活动显示出一定的危险性,它们突出地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响应的时间明显缩短。199653日包头6.4级地震(40.8°N109.6°E)的两个半月之后,于717日,在朝阳地区出现ML5.0级响应地震(42°04N120°25E),响应距离912km1998110日张北6.2级地震(41.1°N114.3°E)之后,发生了129日岫岩哨子河的ML4.640°08N123°32E)、28日盖州的ML4.239°55N122°29E)、210日北黄海的ML4.937°47N123°55E)响应地震,响应时间缩短为19天,响应距离为704904km1999111日山西大同5.6级地震(39.8°N113.9°E之后,116日在大连南海发生ML4.038°34N121°28E)、119日在岫岩偏岭地区发生ML4.1ML4.240°32N123°02E)响应地震,响应时间缩短为5天,响应距离为666780km,这是华北地区十分罕见的现象。第二,响应地震的地点相对集中,山西大同5.6级地震之后,响应地震大多发生在北黄海的北部及其沿岸的辽南地区,特别是岫岩地区连续发生了4次响应地震,显示了一定的危险性。第三,上述响应地震具有明显的月相效应,即固体潮大潮的朔望日发震比较多。1996717日朝阳的ML5.0级地震为阴历六月初二,是朔日的第二天。1998129日岫岩的ML4.6级地震为阴历正月初二,也是朔日的第二天。1998210日北黄海的ML5.0级地震,为阴历正月十四,是望日的前一天。1999116日大连南海的ML4.0级地震,是阴历九月二十九,为朔日前一天。1999119日岫岩ML4.1ML4.2级地震为阴历十月初二,为朔日的第二天。这些地震表明,固体潮大潮的触发效应十分突出,说明该地区的应力场已临近临界状态。另外,由图23辽宁地区小震调制比曲线也可看出,1999年初营口―海城―岫岩地区(40°00′~41°10N121°30′~123°30E)小震调制比曲线出现高值异常,最高值达0.34,异常持续约1年左右。

20  辽宁省ML3.0地震条带分布图(19971998年)

Fig.20  Illustration of seismic belt by earthquakes in Liaoning

        provinceML3.0

 

 

 

21  条带内外频次之比

Fig.21  Frequency ratio of earthquak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eismic belt 

 

 

22  条带b值滑动曲线

Fig.22  b-value curve for the seismic belt 

 

 

23  辽宁地区小震调制比曲线

      (40°00′~41°10N121°30′~123°30E

Fig.23  Curve of regulatory ratio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Liaoning area

 

 (3)  4级地震平静

 1998101日至19991151年多的时间,辽宁及邻近地区无4级地震发生,为1990年以来全省4级地震活动平静最长的时段(图24)。从图25辽宁地区缺震曲线看,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曲线持续下降,到199910月底已下降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表现出异常平静特征。

24  辽宁地区4级地震M-t

Fig.24  M-t diagram of ML4.0 earthquakes in the Liaoning area

 

 (4) 前震活动

 ① 119日岫岩地区发生了ML4.1ML4.2级地震,1125日又发生ML4.0ML4.2级地震,1126日再次发生ML4.4级地震,强度比较突出,形成4级震群型活动,地震强度呈上升趋势。

 ② 前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密集-平静特征。 119日发生两次4级地震之后,频次衰减较快,密集-平静-密集的时间规律十分明显。自1121日起,日频次开始起伏性加速(图25)。112527日,日频次快速上升,比25日前高达十几倍。112829日主震前,频次迅速下降,表现出明显的临震前平静特征。

25  辽宁地区缺震曲线

Fig.25  Curve of earthquake deficiency in the Liaoning area

 ③ 震中分布高度集中。全部前震的震中分布,均集中在40°31′~40°34N123°00′~123°06E的狭小范围内。

 ④ 震源机制解及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的一致性。1125日前的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十分一致,可能为发震断层的节面Ⅰ的走向分布在137°~145°之间,夹角仅为8°。1126日的ML4.4地震的节面Ⅰ的走向为110°,有30°的转向。1975年海城7.3级大震和1978年营口5.9级地震的节面Ⅰ的走向为110°,而11295.4级地震的节面Ⅰ的走向为116°,四者基本一致(表6)。从表6中可看出,1126日以前的54级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夹角τ分别是104°、105°、108°、110°和136°。分布十分集中,特别是前44级地震的平太阴时最大差仅为6°,与最后一个最大前震1126日的ML4.4地震的最大差也只有32°。可以认为,1126日前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和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的集中性,均具有重要的前兆意义[13 ] 

海城-岫岩MS 5.4级地震序列平太阴时夹角τ

Table 6  Angle of local mean lunar time of Haicheng-Xiuyan MS5.4 earthquake sequence

时 间

震级

ML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N

τ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1999

11

9

07

01

4.1

140

NE

70

48

NW

83

95

10

3

19

208

70

104

2

1999

11

9

07

07

4.2

137

SW

80

48

NW

83

272

17

4

2

84

77

105

3

1999

11

25

20

47

4.0

141

WS

70

41

ES

60

89

6

187

36

353

53

108

4

1999

11

25

20

55

4.2

145

WS

60

33

ES

54

77

4

182

50

355

42

110

5

1999

11

26

23

34

4.4

110

SW

70

16

SE

80

245

7

152

21

351

66

136

6

1999

11

29

12

10

5.9

116

NE

84

33

SE

40

61

37

175

28

293

40

294

7

1975

2

4

 

 

7.4

110

NE

81

23

SE

75

66

18

157

4

100

72

19

8

1978

5

18

 

 

6.2

110

NE

74

25

SE

72

67

24

157

2

251

66

176

 ⑤ 119日前震序列开始活动之后至1125日前,U值和K值一直比较小,U值为0.69K值为0.63h值为1.0左右。

 1125日发生ML4.0ML4.2级地震之后,b值持续偏低(图26),U值为0.98h值为0.15F值为1.72,ρ值为0.47K值为0.97。特别是h值的变化,从0.95下降为0.151126日的ML4.4级地震出现以后,频次急剧上升,h值小于0.1b0.47 U1.0 K0.92。判定该序列为前震序列[ 14 ] 9

26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b值曲线

Fig.26  b-value curve of foreshocks of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2.定点前兆观测异常[16~18 ]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距震中200km 范围内,定点前兆观测异常较为丰富,中、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盘锦荣二井水位、盘锦台水氡、岫岩台水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期异常;义县NE向地电阻率、辽阳台倾斜仪NS向、盘锦台氯离子、营口台倾斜仪EW向、盘锦兴一井水位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

 (1) 中期异常

 ① 盘锦荣二井水位,自1997年出现下降趋势转折后,19991月该井水位反向加速上升0.5m225日至625日又缓慢上升了0.25m626日转为下降,8月上旬下降速率加大,直至发震。111月为一完整的中期趋势异常(图27)。 

27 盘锦荣二井水位观测曲线

Fig.27  Curve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Ronger well in Panjin

 

 ② 盘锦台水氡,19979月以前测值一直比较平稳,基本无年变动态,从19989月起出现大幅度高值波动,至19995月异常变化幅度为8.5%(图28)。

 ③ 岫岩台水氡,正常值在48Bq/L左右,其氡值自19982 月起存在两个高值异常阶段。19982 月至1999 5月为第一次高值趋势异常, 异常幅值为5.5Bq/L左右波动,此后至11月份测值又略有回升,维持偏高状态(图29)。

28  盘锦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8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Panjin station

 

 

29  岫岩台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uyan station

 (2) 短期异常

 ① 义县NE向地电阻率,历年年变明显(夏低冬高型),19995 月开始其低值年变幅明显偏高,至1125日结束(图30)。

 ② 辽阳台倾斜仪NS向,自199989月起,打破以往逐年S倾态势和年变轨迹,N倾异常量值约100毫秒(图31)。

 ③ 盘锦台氯离子,该测值多年变化较为平稳,正常值为31.431.9 mg/L。自19997月初,测值缓慢上升,813日开始急速上升,至911日达最高值33.56 mg/L920日测值开始逐渐下降,1024日异常结束,异常持续3个多月,异常幅度约7%(图32)。

 ④ 营口台SQ-70倾斜仪EW向(图33b)多年年变轨迹清晰、规律性较强,19999月底打破年变规律快速W倾,至10月中旬W倾异常达50毫秒。该台另一SQ-70B 地倾斜EW向(图33a)自199910月初打破以往年变规律(按以往年变此阶段应继续W倾),快速E倾,至10月中旬E倾异常50毫秒。

30  锦州义县台地电阻率NE5日均值曲线

Fig.30  Curve of 5-dai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NE)

        at Yixian station in Jinzhou

 

 

31 辽阳台倾斜仪NS向日均值曲线

Fig.31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tilt/ (NS) at Liaoyang

        station

 

 

32  盘锦氯离子日均值曲线

Fig.3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Cl-content in groudwater at

        Panjin station

 

 ⑤ 盘锦兴一井水位(图34)年变化规律稳定,自1999624日开始打破年变规律反向持续下降,比正常年变时间提前23个月。

 ⑥ 盘锦台水氡19999月开始多次出现幅值达22.4Bq/L的高值突跳后,11月初至5.4级地震前测值仍然不稳,测值波动性升高(图28)。

 (3) 临震异常

 海城-岫岩地震前,在所出现的临震异常中,盘锦荣二井水位、盘锦台水氡和岫岩台水氡、盘锦兴一井水位等是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发展并转化为临震异常,盘锦高七井水位、水温和丹东汤池水氡仅表现出临震异常变化。

33 营口台倾斜仪EW向日均值变化曲线

      (aSQ-70B;(bSQ-70

Fig.33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tilt (EW) at Yingkou station

  

 

 

 

34  盘锦兴一井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34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Xingyi

        well in Panjin

 

 ① 盘锦高七井水位(图35a)从1999115日起偏离正常年变轨迹,反向加速上升,至1128日突升异常幅值达60cm。同时该井地温(图35b1999111022日间突升6‰,临震突跳异常亦极为明显。

 ② 盘锦兴一井水位(图3419996月份打破年变规律反向下降,并于19991023日开始转为加速上升,至1128日异常幅值达272mm

 ③ 盘锦荣二井水位自1999111128日下降速率明显加大,平均下降速率约14mm/天,为短临异常(见图27)。

 ④ 丹东汤池井水氡(图36199910月底、11月初测值约为23Bq/L1158 日连续出现高值突跳,112629日震前再次出现高值突跳,异常幅度达15%左右。

35  盘锦高七井水位、地温日均值曲线

      (a)水位;(b)地热

Fig.35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rature in Gaoqi well in Panjin

 

 

 

36  丹东汤池井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36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Tangchi well in Dandong

 

 ⑤ 岫岩台水氡199911月在测值偏高、逐渐上升的背景下,1110 日起又出现过一组高值突跳,幅度约5Bq/L(图29)。

 (4) 宏观异常

 自199911228日在辽宁地区共出现宏观异常13起(图37)。 其中动物异常(有蛇出洞、猪闹圈、鸡惊群、鱼跳出水面等)7起,井水发浑变色冒泡5起,地光1起。时间主要集中在1179日(5起)和2426日(7起), 地点主要集中在东港市至海城孤山镇(共12起,其中岫岩至孤山9起)。

37  海城-岫岩5.4级地震前的宏观异常分布图

Fig.37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地震异常特征分析

 (1) 中期异常特征分析

 地震活动中期异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99711日至1998930日,在辽宁省中南部地区形成北黄海―海城―辽西地区NW3级地震条带;1998129日至96日,渤海海峡及周围地区4级以上地震异常活跃,形成了多年来所未有的增强趋势,并在渤海海峡的周围地区构成4级地震的环状分布图像,而在时间上,这些地震主要发生在12月份和89月份,表现出时、空上的相对集中;19989月中旬至199910月辽宁省4级地震活动由活跃、集中转为平静,为1990年以来辽宁省4级地震活动平静时间最长的时段;这些趋势性异常对该地区今后地震危险性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 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特征分析

 1999119日岫岩地区发生震群活动,在开始发生两次ML4.1ML4.2级地震后,序列的频次衰减较快,强度和频度(平均约5/日)发展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加速异常现象。1125日又发生ML4.0ML4.2级地震,26日再次发生ML4.4级地震,至1127日,日频次快速上升(平均约45/日),与25日前的日频次相比高达几倍,形成4级震群型活动,地震强度呈上升趋势。112829日主震前,频次迅速下降,表现出明显的临震前平静特征。112529日主震前,一些地震活动性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前震异常特征。其中,h值自25日开始加速下降,至29日主震前,数值已由0.6下降到0.3以下,由此判断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已经临近[19];序列的累积频次曲线和蠕变曲线均表现出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相似的变化形态,说明该序列具有明显的前震特征[ 20 ];序列的各项参数(b值、U值、K值等)均显示出该序列为前震序列特征。

 2.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1) 空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

 16项前兆观测异常,其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性十分明显(图18),其中有15项集中在东港-海城-朝阳的北西向条带上,占异常总数的93%,其中盘锦-岫岩地区为13项,占北西条带异常的87%与异常总数的81%。

 (2) 短临突跳异常的准同步性

 9项中期趋势异常和短期异常的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异常时段也有长有短,而7项临震异常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准同步性。

 (3) 前兆观测异常发展阶段性明显

 9台项中期趋势异常均是19982月辽宁哨子河、杨屯等地震后陆续出现,而7台项短临突跳异常均在199910月份开始出现,可以认为19982月至19999月是趋势异常发展阶段,19991011月是异常突升阶段。

 (4) 短临突跳异常有较好的显著性、群体性和同步性

 盘锦地区日常异常跟踪的3口井水位、水温均出现异常,且有较大的异常量值和较好的准同步性;营口台两套倾斜仪4个方向测值,除上述的两项异常外,SQ-70NS向从199910月初起亦出现异常,4个测值3个有明显异常且同步性较好;东港-岫岩-盘锦北西条带上3个台水氡在5.4级地震前均有较明显的短临突跳。水位、地温、倾斜、水氡各项短临异常图像均以明显转折、加速、突跳形式出现,说明短临突跳异常有较好的显著性、群体性和同步性(图38)。

38  前兆观测异常时间进程示意图

Fig.38  Sketch of temporal process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5.4 Haicheng-Xiuyan earthquake

总结与讨论 

(1) 伽师强震群是中国大陆一次罕见的强震群。从1997121日,到2000327日,在十分狭小(45km×35km)的范围内,共发生96级地震,105级地震。在如此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发生包含数量如此众多的破坏性地震的强震群,在中国大陆尚未见记载,在世界板内地震中也十分少见。

(2) 伽师强震群可能是发生在无预存断裂区的地下新破裂。伽师强震群区地处历来少震的塔里木盆地西北角,被夹持在北部的南天山和西南部的西昆仑两大强地震变形带之间。震区地表无断裂出露,覆盖层厚度达12~13km,以往的石油勘探资料表明地下至少在12km以上无断裂带显示,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伽师课题”的研究表明3,震群中的强震破裂无明显方向性。据此认为,伽师强震群很可能是发生在无预存断裂区的新破裂。在这样的地区,一般是不容易发生地震的,这也是该地区历史上地震很少、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的原因;但该地区又在两大强地震变形带长期夹持之下,逐渐积累起了强大的应变能,一旦发生地震,由于无预存断裂,则可能发生多次无明显方向性的新破裂来释放应变能,即发生震群型的地震,且余震多、持续时间长。而这正是伽师强震群的特点。

(3) 伽师强震群自身异常特征原因的分析。由于伽师强震群是发生在无预存断裂的地区,震前孕震区结构比较完整均匀,加之覆盖层很厚,因而震前无前震活动和宏观异常,亦未见孕震区地震活动性短临异常显示,主要有一部分与孕震区长期平静有关的地震活动性长、中期异常(空区、缺震、空区参数、b值等),但外围区南天山、西昆仑两大地震带活动断裂很多,分布其间的地震观测台站观测到了一些中期异常(地倾斜、应力应变、地磁等)和临震异常(地磁、地温),短期异常较少(地震窗、土层应力);然而强震群一旦发生,地下产生越来越多的、且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新破裂,则震群中的多次中强地震前,就有比较明显的地震活动性和定点前兆观测手段的短临异常出现,且有一定的重现性;但由于无预存断裂区的多个新破裂不在同一个破裂面上,也不在同一深度上,加之每次中强地震发生后可使震区局部应力状态产生变化,因而强震群中的6级强震类型各异(表4),情况复杂,序列前兆特征也随之较为复杂,且随着孕震区破裂活动由高潮逐渐转为低潮(19974月为高潮期,其后逐渐转入低潮),可能对应着应变能从大释放阶段逐渐转变为调整释放阶段,导致震群序列后期的前兆异常特征逐渐不同于前期,并表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如地震活动平静性异常、h值等)

(4) 地震预测预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14]。由于伽师强震群区特殊的构造环境,其震群前的异常很不明显,新疆地震局未能对首发6级地震作出临震预测,同时有半数临震预测(主要在序列后期)为虚报,表明我们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仍很低。但对序列中的多次5~6级地震,又有半数临震预测预报正确,取得了明显的减灾实效,统计检验也表明预测预报效能较高。这些地震的预测预报地点已经明确,序列前期的异常比较明显,说明我们对于某些异常比较明显的地震是有可能作出有减灾实效的临震预测预报的。这可能正是我们现阶段经验性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的客观表现。

(5) 实现临震预测预报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众多震例总结中,常见许多配套的临震指标,有的甚至归纳出了“指标体系”,但实践表明,在现实临震预测预报中,几乎不可能出现“配套的预测预报指标”,更谈不上“体系”,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二三条确实可靠的有效的临震指标,作出决断。如若要等“配套”才预测预报,就可能丧失机遇13)。伽师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就是地震序列活动的突然平静、突然增强和h值异常。当然,这“二三条确实可靠的有效的临震指标”也将随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此必须坚持“边总结、边预测预报”的原则。第二,临震预测预报的会商制度必须迅速、简洁。情况紧急时,不必按常规召开全体分析预报人员的会商会,只须召集少数预报人员开简短的紧急会商会快速决策即可。新疆地震局1997221日和45日的紧急会商会都是召集少数主要分析预报人员在半小时内作出的临震预测预报。总之,临震异常总是带有突发性,应有非常规工作制度与之配套[14]。第三,科学态度要与献身精神相结合。尤其在当前地震预测预报尚未过关,仍处在经验性预测预报阶段,献身精神更加重要。在1997121日到5月下旬(517日后伽师震情渐趋缓和)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新疆地震局全局上下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时刻密切监视着震情,喀什台和巴楚台的同志们时常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保证及时处理众多的地震资料并迅速上报,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局预报人员放弃休假,肉孜节、春节、古尔邦节都不休息,有异常立即落实、会商,4次正确的临震预测预报意见都是通过临时紧急会商会提出的,其中两次会商会是在星期六和星期五晚上召开的。从主管局长到监测预报部门负责人和全体监测预报人员,均夜以继日的高效率工作,从异常发现→报告→落实→会商→决策→上报并发布到震区→采取措施,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分秒不误,才得以确保实现临震预测预报[13]

(6) 临震预测预报要取得减灾实效,科学行为必须与政府行为密切结合[13]。伽师县委和县政府收到新疆地震局的临震预测预报意见后,均立即(而不是过一段时间)派干部下乡,并打电话或广播,动员群众搬出危房,采取多种防震避震措施,地震分别在他们接到预报意见之后3个半小时、12小时和29小时发生,仅有少数人受伤,无人员死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因而,伽师有减灾实效的临震预报的成功,地震专业人员的贡献固然斐然,地方政府果断有效的措施也功不可没。

另外,《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虽然规定“临震预报意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经评审, 直接报本级人民政府”,但报出前必须经局领导决策。如表11中的后3次临震预测预报意见(其中两次虚报),新疆地震局领导考虑到科学依据并不是很充分,且震区人民已经全都住在防震棚中,就只通知了现场工作队,没有通知当地政府,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7) 伽师强震群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如上所述,伽师强震群使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和新的认识,前文还提到了,由于序列叠加和震害叠加,迫使我们研制出了分离计算h值和震害损失率相减的新办法,进一步的研究还将有更多的收益,这显然是一种机遇。但是,还有更多的难题留给我们:为什么强震发生在“稳定”的塔里木盆地中,而不是在通常发生强震的山区与盆地交界的活动断裂带上?为什么很短的时间内,在相当狭小的范围里连续发生96级地震和105级地震?在如此小尺度的地壳内,其能量积累和破裂释放的机制是什么?伽师强震群与1902年阿图什81/4级大震及19963月阿图什东北6.7级地震相距不到100km,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为临震指标,地震序列活动的突然平静或突然增强如何定量计算?震群序列前期和后期的临震预报指标如何定量区分和判定这些问题既有特殊性,又有一般意义。当然,以丁国瑜院士为首的课题组已完成“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在回答上述某些问题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限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只能站在地面间接研究地下深部的现象,认识肯定是有限的,仍会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之处,仍需要我们面对这些挑战去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考  文  献 

1] 李广平等,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技术系统,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2(2),18~27,2001。

[2] 蒋秀琴等,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MS5.4地震综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2(2), 1~9,2001。

[3] 朱凤鸣等,1975年海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4] 邓起东等,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地质科学,(3),195~204,1976。

[5] 高长波等,1999年辽宁海城-岫岩5.6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地震地质, 22(4),405~412,2000。

[6] 卢造�椎龋�中国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与海城7.3级地震,地震学报, 12(4),367~378,1990。

[7] 廖旭等,1999年11月29日海城-岫岩5.6级地震震害统计和损失评估,东北地震研究,16(2),38~44,2000。

[8] 钟以章等,岫岩-海城5.1级地震宏观考察及震灾损失评估,东北地震研究,16(2),31~37,2000。

[9] 李芳等,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特征,东北地震研究,16(2),50~55,2000。

[10] 于龙伟等,1999年11月29日海城-岫岩MS5.6级成功预报的科学总结,东北地震研究,16(2),14~26,2000。

[11] 张群等,岫岩-海城MS5.4级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2(2),83~91,2001。

[12] 张萍等,岫岩-海城MS5.4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2(2),76~82,2001。

[13] 于龙伟,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潮汐效应的综合分析,地震,20(增刊),176~182,2000。

[14] 林邦慧等,邢台、海城、大同地震前震序列的特征,地震短临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53~61,1997。

[15] 宋俊高等,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56~60,1989。

[16] 王海燕,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的水化学异常,东北地震研究,16(2),56~60,2000。

[17] 王玉莹等,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辽宁地区形变前兆异常特征,东北地震研究,16(2),61~65,2000。

[18] 张玲等,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电磁前兆变化特征,东北地震研究,16(2),66~70,2000。

[19] 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20] 孙文福等,辽宁地区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地震,20(4),63~68,2000。

[21] 徐心同等,辽宁岫岩-海城“11.29” 5.6级地震预测预防工作初步总结,东北地震研究,16(2),1~8,2000。

[22] 孙文福等,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东北地震研究,17(2),8~16,2001。

 

 

 

 

 

 

 

 

 

 

 

 

  考  资  料 

 

 

 

 

 

1)辽宁省地震局地震宏观考察组,1999年11月29日海岫MS5.6级地震宏观考察报告,1999.12。

2)辽宁省地震局地震宏观考察组,岫岩-海城MS5.1级地震宏观考察及震灾损失评估报告,2000.1。

3)辽宁省地震局,辽宁省1997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6.12。

4)辽宁省地震局,辽宁省1998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7.12。

5)辽宁省地震局,辽宁省1999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98.12。

6)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480,1995。

7)鞍山市人民政府地震灾情调查组,孤山-偏岭5.6级地震地震损失评估报告,1999. 12.6。

8)辽宁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目录,1999.11~2000.12。

9)韩渭宾等,进入地震短临预报阶段地震学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八五”重点课题研究报告,1996.3。

10)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月报目录,1999.1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