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9日四川省石棉5.2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 黄 圣 睦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89年6月9日在四川省石棉县发生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在石棉县安顺场和蟹螺乡之间的松岗村,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近南北向椭圆形。这次地震发生在南北向安宁河东支主断裂北段。地震造成土墙房倒房79间,伤7人,死1人。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400万元。
5.2级地震序列为主-余震型,最大余震3.0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亦近南北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北北东,P轴方向北北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南北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Ⅰ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安宁河东支主断裂北段的野鸡洞-蟹螺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较多,200 km内共有测震台25个,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11个。5.2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较少,共8条。地震前3年出现地震活动空区。震前10余天出现水位、地倾斜及水化组分的突变异常。震中周围100 km内、异常台站和台项百分比分别为50%和31%。100 km外未发现明显异常。
5.2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地震局划定的重点监视区内。由于加强了震前的震情跟踪、分析、研究,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在震前对省内的地震形势作出了较好的内部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强化应急措施得力,取得了减灾效果。1991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一次较成功的短临预报震例。
值得指出的是,5.2级地震发生在安宁河东支全新世活断裂北段,历史大地震(1536年西昌北7.25级和1786年康定南7.75级)之间的空段内。该空段(冕宁大桥― 石棉田湾)已发现和确定存在约距今700~1000年的古地震形变带;5.2级地震又是石棉附近38年来首次5级以上地震,因而对本次地震震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 言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6月9日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发生5.2级地震,微观震中在29°16′N,102°13′E。宏观震中在安顺场松岗村一带。震中烈度Ⅶ度。震害波及范围100 km2,含安顺、先锋、蟹螺、农场、擦罗等5乡31村,共有5 879户,24 019人。受灾18村,1 352户,5 562人。分别占总户数的23%、人口数的23%。由于震源浅、房屋简陋、地形恶劣,震害损失相对较重。震区农舍倾倒22户,79间(共约1 600 m2);房屋破坏153户,483间(约10 143 m2);损坏1 177户,3 672间(约77 112 m2);另有8所中、小学校舍68间(约2 720 m2)和乡级机关19个单位、305间房屋(4 573 m2)受到破坏,已成危房。因房屋倒塌压死1人,伤7人。压死牲畜50只。损失粮食5 935 kg。安顺― 西油房、先锋― 金坪公路破坏路段共11 km;毁堰渠 17条,总长1 685 m。估计直接总经济损失至少为400万元人民币。
石棉县在1951年3月16日发生5级地震距今已38年[1]。该县近几年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地震危险区。省市县有关地震部门加强了石棉的地震监测和防灾工作。本次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室对省内的地震形势作出了较好的短期(月)和临震(周)内部预报,震区各级政府强化应急措施得力,取得了减灾效果。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组成石棉地震现场工作组奔赴震区考察,并由地震测量队承担现场支线和流动水准复测。现场工作组一边监测分析地震活动趋势,一边进行震害、宏微观前兆异常调查和震区构造背景考察,于6月22日结束现场工作,10月提交现场总结报告[2]。地震后至1992年陈天长等在震区进行了横波分裂观测与研究1),省局分析预报室1988年夏在本区进行了古地震研究2)及部分地段的大地形变复测。该室研究认为本次5.2级地震为巴塘1989年4月16日M6.7强震后的诱发地震,也是石棉历史大震空段趋于重新活动的信号震。震区的大地形变及流动重力复测仍在继续进行。石棉附近地区至今仍列为四川省10年内、乃至一二年内6级以上地震的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3)。 |
|
图1 石棉5.2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network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the M5.2 Shimian earthquake
|
本次地震的短临预报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全国继1982年甘孜地震之后的又一次成功的预报震例。 |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石棉附近处于四川测震台网的中部。石棉附近的100 km内共有10个、101~200 km内有15个测震台(含有人值守和传输台),见图1。石棉附近及其以东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 ≥2,石棉西达ML ≥2.5。5.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1 |
1989 06 09 |
22 46 03.8 |
29°16′4″ |
102°13′2″ |
5.2 |
10 |
安顺场 |
4)
|
地震地质背景
1. 震区及附近地区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特征
石棉震区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端与安宁河(东支)断裂带北段的复合部位。区内主要活动断裂有:磨西-擦罗断裂、石棉断裂、野鸡洞-蟹螺断裂等(图2)。现就各断裂的基本特征与新活动性分述如下:
(1)磨西-擦罗断裂
北起泸定县西的雅安埂,向南经磨西、田湾(与安宁河断裂交会点)、新民、安顺场、擦罗,终止于石棉县境内公益海一带,全长约100 km。走向N20°W,与安宁河断裂呈右阶斜列。全新世以来具有强烈的活动性。断裂切错西盆地第四纪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堆积地貌面(该面的年龄约距今7500年),形成连续延伸长5 km的断层陡坎,坎高3.5~5.5 m,南西盘相对上升;沿断裂地表迹线发育有断塞塘及多期强震形变带。反映了全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方式,除“左旋”走滑为主外,同时兼有较明显的倾滑分量。
在田湾― 什月坪间,断裂左旋位错北东向山脊线,错距约10~15 m。安顺场所在的松林河口冲积扇上,也是该断裂通过部位(安顺场短水准场地就布设于此)。
安顺场以南的擦罗可见类似昔格达组湖相层内发育的N15°W走向挤压陡立带;小水河及南垭河横穿过断裂线,呈现同步“左旋”扭曲。粟子坪姚河坝所见“铁寨子新断层”(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探队命名)及公益海村切入晚更新统洪冲物内的北西走向断层,都属鲜水河断裂带的端部断裂的成分。本断裂上发生过1786年6月1日7.75 级地震,地震形变带达60 km。安顺场― 公益海现代小地震活动频繁,但有记录的最大地震仅4.7级(1966年4月30日)。
(2)石棉断裂(又称南垭河断裂)
起自安顺场左侧― 石棉城― 甘洛县海棠以南,为普雄河断裂带的组成成分。在石棉境内长38 km,发育于晋宁期花岗岩体内。沿断裂破碎带侵蚀呈现宽谷或“V”形谷地貌形态。无论在地表及航片上,均看不出有近代断错地貌特征。但该断裂为石棉附近小震活动区的东北边界。沿普雄河断裂带亦存在一密集的小震活动带,50年代以来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
(3)野鸡洞-蟹螺断裂
即南北向的安宁河东支断裂带最北段的主干活动断裂,由南而北经冕宁彝海― 拖乌西侧的野鸡洞― 石棉南垭村― 紫马垮― 鹿子坪、里海,至田湾北与磨西断裂斜接交会,走向南北,断面陡立(倾西,约80°),长近80 km。 |
|
图2 石棉附近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 2 Map of main active faults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Shimian area
|
在冕宁大桥拟建水库坝址地表见到东支断裂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10m(张明新,1989);野鸡洞― 拖乌西老堡子长约6 km的地段上,沿断裂地表展布连续延伸的边坡脊、断层槽谷、线性洼地、断塞塘、断塞坑等最新活动地貌。发育高7~10 m的断层陡坎,显示东盘上升;紫马垮村南头及北头槽探揭露出全新世晚期断裂,一冲沟南壁侵蚀坎被“左旋”位错约20 m。最新的断层坎高2~2.5 m,经揭露其断裂面垂直切错同一泥炭层的最大位错达1.2 m,该面可见两组坡角:上为35°~40°,下为65°。沿松软层的挠曲还见有沙土液化遗迹及十分典型的“古地震楔”2)。经专门的研究认为:最晚一次古地震发生在距今700±100年(相当公元1190~1390年之间)[3],或1 030±80年,M ≥7[3],而且很可能为四川最早一次有感距离达900 km的1327年9月地震事件的地震形变带3)。安宁河断裂北段全新世构造形迹见图3。 |
|
图3 安宁河断裂北段石棉田坪-冕宁大桥段全新世构造形迹图
1. 山脊位错;2. 断层崖;3. 断塞塘;4. 第四纪逆断层;
5. 探槽及编号; 6. 全新世堆积;7. 年代采集处;
8. 安宁河东支主断裂出露线
Fig. 3 Map of Holocene tectonic trace along Tianping-Mianning
segment in Shimian,north segment of Anninghe fault
|
本断裂的南端西侧的大桥,正施工的大桥水库坝址导洪硐公路上及硐内均见到花岗岩和昔达组泥岩间发育规模强大的安宁河东支断裂破碎带,主断面切穿了晚更新世砾石层(贾晋康,1994)。
2. 历史地震活动
石棉县境内的中强以上地震历史记录稀少[2],这与1952年前石棉历史上未曾设立过县治有很大关系。因开采石棉矿始于1952年建县。从图2可以清楚看出:位于1786年磨西大地鸷1536年西昌大地震间的冕宁大桥― 石棉田湾间的安宁河断裂,为一历史大地震空段。距上次古地震(或1327年地震)已平静达700年或900年左右。空段南端的曹古乡曾于1913年8月19日发生6级地震,其后一直缺6级以上地震。
石棉境内中强震不多,但却具有某种先兆性意义。仅有过的1951年3月16日新民5级、1966年4月30日擦罗4.7级、1972年7月22日冶勒4.2级及本次5.2级等4次地震,都在其后的几个月至一二年,分别在附近地区或构造带上发生了1952年冕宁石龙6.7级地震、1955年康定7.5级地震、1967年侏倭6.7级地震、1973年炉霍7.6级地震、1989年9月22日小金6.3级地震。这些事实表明石棉地区属于四川中西部强震前,发生广义前震的“窗口”。 |
烈度分布及震害
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29°15.6′N,102°15.5′E,即石棉县安顺场先锋乡金坪和蟹螺乡松岗一带。震区地处大渡河中游右岸高山山地,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1 500 m,居民点多位于较平缓的坡面、垭口、山梁之上;东缘邻近大渡河谷的二、三级阶地或冲积扇台地。山区民房建筑质量较差,因此震害较重。根据对震区内66个自然村(共1 352户)、镇的调查评定,震中烈度为Ⅶ度。Ⅴ度以上总面积约98 km2(图4)。
Ⅶ度区:南起蟹螺乡大湾村,北至先锋乡下座子村;西自先锋乡金坪村,东达安顺场乡石灰窑。呈一近南北向的扁豆形,面积5 km2。
松岗村:共3户,均为1989年3月新建的Ⅰ类夯土墙瓦顶房。震时3栋9间房屋的北东、南西墙均倾倒,木质人字架塌落并散架;其他房墙亦严重开裂,掩埋2人,因抢救及时,死1人,伤1人。
大湾村:1户夯土墙房一排7间,自浇铸水泥房顶厚达0.3 m,形成负重反差。震时倒塌2间,埋住母女2人,幸抢救及时,得已脱险。残墙“X”形开裂严重。本村其他房屋普遍开裂,裂缝宽1~5 cm,长1~4 m。片石堆砌的保坎、猪厩、茅厕等大多局部倾倒。
下座子村:共6户,房墙普遍开裂缝宽0.7~4 cm,墙角局部倒塌、或间墙与护卫墙间开裂10~20 cm。屋瓦抖乱和下落约6 000余块。村边陡坎有8 m长的重力裂缝。有一刚好建于安宁河东支主干断裂破碎带上的房屋,室内厅堂的地表产生长20 m,南北走向,略呈左阶羽列、宽1 cm左右的地裂缝。
Ⅶ度区位于安宁河东支断裂穿过的松林河谷两岸。南北岸边的公路多处地裂,尤以13~14 km里程碑间路段,重力地裂单条长最大18 m,宽5~15 cm可能与公路半填方有关,高崖(达800 m)滚石与风化层巨石崩落尤为严重,埋没公路数千米,堆积厚达2~3 m。松林河两岸几百立方米的“倒石堆”达70余处,造成震区交通、电讯中断,水渠被毁。幸夜间发震,未伤人畜。 |
|
图4 石棉5.2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5.2 Shimian earthquakes
|
Ⅵ度区: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三角形,总的长轴方向近南北,面积约60 km2。下垭口村一间厕所倾倒;桥白路村一户片石墙倒塌;上座子村房屋严重开裂;安顺场一带施工质量较好的民房多出现微裂缝或旧裂缝加大;少数墙体倾斜或与横梁间移位;掉瓦普遍。乡政府及文教、卫生、邮电、供销事业单位的房屋,二层以上楼房预制板间普遍有微裂缝;有的较重还出现外闪拉开。石灰窑、大坪子、肖家湾有陡崖滚石;木坪有小规模塌方。
Ⅴ度区:分布在姜家沟、六代村、大岩房、安靖中坝一带,呈南头向东突出的椭圆形,其长轴为北北西向、含40个村落,总面积约100 km2。室内多数人有感,门窗屋架晃动作响;一部分人从梦中惊醒,民房旧裂缝略有加大;抹灰墙出现微缝或灰皮鼓起,屋瓦轻微下滑;个别片石围墙局部垮塌。大渡河东岸下坪县电冶硅厂框架浇铸的厂房接合部位有轻度开裂。 |
地 震 序 列
主震震中周围200 km范围内,有四川区域传输台网。100 km范围内,先后建有九龙、姑咱、石棉、冕宁等4个有人值守测震台,可以监测石棉地区ML ≥2.0地震。地震序列目录取自四川地震台网目录(表2)。无直接前震。5.2级主震后,余震很少,且都在主震震中附近略呈北北西― 南南东向分布,至9月30日能定出震中的地震(ML ≥1)仅35次,主震能量占总序列能量的99%以上(图5、图6)。 |
|
图5 石棉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Fig. 5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himian earthquake sequence
|
表2 石棉5.2级地震序列目录(ML ≥2.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 5.2 Shimian earthqukae sequence (ML ≥2.0)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结果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
ML |
1 |
1989 06 09 |
22 46 03.8 |
29°16.4′ |
102°13.2′ |
5.2 |
|
10 |
4) |
2 |
1989 06 09 |
22 54 52.0 |
29°17′ |
102°12′ |
|
2.1 |
|
|
3 |
1989 06 09 |
23 03 13.5 |
29°13′ |
102°14′ |
|
2.1 |
|
|
4 |
1989 06 10 |
03 53 48.5 |
29°15′ |
102°12′ |
|
2.2 |
|
|
5 |
1989 06 18 |
11 54 44.1 |
29°17′ |
102°11′ |
|
2.4 |
|
|
6 |
1989 07 17 |
14 12 27.0 |
29°02′ |
106°16′ |
|
3.0 |
|
|
7 |
1989 08 31 |
00 48 31.0 |
29°28′ |
102°00′ |
|
2.1 |
|
|
8 |
1989 09 08 |
05 10 59.2 |
29°28′ |
102°07′ |
|
3.0 |
|
|
9 |
1989 09 30 |
12 53 36.3 |
28°57′ |
102°21′ |
|
2.2 |
|
|
需要指出的是余震已包含全部的单台处理小震记录,由于余震次数太少,太小,无法做序列b值、p值等的计算。从时间展布看仍然保持了主震前的不均匀时间分布,如7月17日ML 3.0地震后就突然缺震28天;8月下半月又出现一丛小震;8月31日至9月7日和9月14日至28日又分别缺震7天和14天。 |
|
图6 石棉地震序列M-t图
Fig. 6 M-t diagram of the Shimian earthquake sequence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利用四川台网中32个台的初动符号求得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图7、表3),初动符号矛盾比为9.4%。节面Ⅰ的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相近,又与地表活断裂位置相当,故确定节面Ⅰ为5.2级地震主破裂面,地震时断层作“左旋”运动,以水平分量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分量。
表3 石棉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5.2 Shimian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27 |
NW |
45 |
282 |
SSW |
18 |
234 |
18 |
234 |
43 |
87 |
41 |
193 |
15 |
297 |
45 |
李桂芳 |
|
|
图7 石棉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 7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5.2 Shimian earthquake
|
据宏观方法计算出的震源深度为2.7 km,仪器测定为9 km。这可能与各烈度区面积均较相近和震级烈度面积统计值显著偏小约2/3有关。 |
|
图8 石棉― 安顺场― 西油房水准支线1981~1988年、1988~1989年垂直形变
图(据张定千)
ΣΔ累计垂直变量,S km水准线路长(km)
Fig. 8 Diagram of vetical deformation along Shimian-Anshunchang-
Shiyoufang leveling route,1981~1988 and 1988~1989
|
地震发震断层判定为野鸡洞― 蟹螺断裂,主要依据为:
(1)5.2级地震极震区中央即为安宁东支断裂带穿过,其烈度区也以该断裂为中心,等震线图的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
(2)5.2级地震前1~5个月,石棉附近发生7次ML ≥2.5地震中的6次,均位于主震震中附近及其以南,呈近南北向沿断裂走向分布。尽管余震次数少,但其位置亦明显与断裂有关,余震区为北北西向分布。
(3)跨安宁河东支断裂的安顺场― 西油房支线形变测量支线水准复测结果表明:5.2 级地震后相对于1988年8月,震中的主断裂及东侧分支断裂均因断裂位错而出现十分明显的同震形变(也可能包含有短临异常形变量),幅度分别为5 mm和13 mm(图8)。这一重要资料反映了野鸡洞― 蟹螺断裂在震中附近的同震垂直形变,无疑是判定发震断裂的有力证据。 |
观测台网和前兆异常
图1和图9为5.2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测震台站和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分布图。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28个,其中测震台25个,其他前兆台11个。100 km及101~200 km内分别有定点观测前兆台站6个和5个;观测台项16个和11个。这次地震前距震中100 km内基本无中短期异常,这可能与本次地震震级较小有关。震前共出现异常8条。除空区、诱发前震及宏观异常外,有3个台、5个台项出现5条异常。资料表明在5.2级震前,尽管震级不大,但近距离内还是能观测到哪怕是很少的临震前兆异常。5.2级地震异常见表4和图10~13。其中:
(1)诱发小震与诱发深井水位异常。1989年4月16日巴塘发生6.7级震群后,其外围四川境内最先发生的ML ≥3诱发性小震,就发生在石棉,即1989年4月18日ML 3.0(29°04′N,102°15′E,石棉擦罗);巴塘震后第1天(4月17日)川-2深井水位日均值出现大幅度突升异常,并保持异常高值至5月8日,构成一典型的M≥6.5强震发生区外围的水位上升诱发异常。相当一批震例清理结果证明,这种诱发异常有一定的预测下次中强以上地震的能力。也是5.2级地震的短期预报依据之一。 |
|
图9 石棉5.2级地震前定点观测项目分布图
Fig. 9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monitoring items before
the M5.2 Shimian earthquake
|
表4 石棉5.2级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sory anomalies
(2)石棉地区自1986年初至1989年5月存在3级地震空区,即以石棉5.2级地震为圆心半径为80 km内缺震(图10)。 |
|
图10 石棉地区1970~1989年地震R-t图
Fig. 10 R-t dirgram of earthquakes in Shimian area,1970~1989
|
(3)石棉新康矿地震台金属水平摆地倾斜观测,其南北道观测曲线在5.2级地震临震前的6月7日12时至6月9日震前,出现日变畸形,并见有7次阶跃状突变(又称“掉格”)(图11)。 |
|
图11 石棉新康矿水平摆地倾斜逐时值曲线
Fig. 11 Curves of hourly value of tilt by horizontal pendulum at
Xingkang Mine in Shimian
|
(4)川-2井(石棉挖角)距5.2级震中17 km,为全基岩钻井,井深300多米,是水温非常稳定的自流井,水温为36℃,其水位观测值有稳定的年变化(夏高冬低)。该井日变化值相对变化大于4 mm,3日累计相对变化值大于9 mm被视为异常。图12所示,1988年9月前因改造井孔,水位下降,9月中恢复,10月开始下降,11月初��下降至低点,稍回升后发生1988年11月6日澜沧地震,震后水位上升并达到异常指标,约18天结束,可能属诱发水位异常,其间个别刺状突变系干扰。此外,达到异常指标的水位异常还有4次。一次为1989年1月10~11日,连续下降10 mm,之后8天发生理塘5.3级地震(震中距井孔约200 km);第二次为1989年2月22日水位突升11 mm,之后9天发生小金5.1级地震(震中距井孔约250 km);第三次为1989年4月17日(巴塘地震第2天)水位突升19 mm,属震后诱发异常;第四次为1989年5月27~29日,水位突升9 mm,之后11天发生石棉5.2级地震,震后亦出现异常,其幅度达17 mm,持续至6月29日结束,恢复年变基线值,据此认为川-2井突发异常是比较可靠的地震异常。 |
|
图12 石棉川-2井水位日均值变化曲线
Fig. 1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Chuang-2 well
in Shimian
|
|
图13 康定二道桥温泉气体组分日均值曲线(1989~1990)(据官致君)
Fig. 13 Curves of daily mean value for gass components at
Erdaoqiao hot spring in Kangding |
(5)康定二道桥温泉的CO2、N2和O2+Ar在1989年5月15日同步出现突发性异常(图13),CO2下降到74.45%,这种情况对应过多次地震。附近的龙头沟温泉在5月15日和23日也出现CO2的异常,增加了异常的可靠性。
(6)值得一提的环境因子有:1989年5月23日磁情指数出现K=7的磁暴,按二倍九得出6月10日前后3天为有利发震时段。同时,朔、望日与节气日的重合日子出现在6月5日(初二,芒种),按震例经验二者重合日的前后3天,对强震发生有某种激发作用。
(7)震后调查获得宏观动物异常现象20多起,多为震中区震前两三天见到老鼠活动增多或减少;狗打洞;鸡、牛不进厩等。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石棉5.2级地震由于震级不大,仅在距震中100 km的前兆台网观测到一些可靠的前兆异常。距震中约10~20 km范围内的深井水位观测(台)和地倾斜观测台,记录到临震性质的阶变或日变畸形,具有反映临震状态地壳或震源体某种失稳或预位移性质的前兆信息,可作为今后短临预报的参考。康定二道桥N2、O2+Ar和CO2的同步突跳及震中区的宏观现象也都是临震异常。
继1988年11月6日澜沧地震和1989年4月16日巴塘地震后,距石棉5.2级震中100 km内,都先后发生了诱发性质地震(即1988年12月3日康定4.3级和1989年5月18日石棉3.0级),似乎也反映出震区附近出现短临或短期性质的相当于强震同震形变的某种构造牵动失稳。
总结与讨论
1. 石棉5.2级地震发生于四川省地震重点监视区
由于震前及时分析研究,发现了某些中短期及短临前兆异常,抓住了反映震情临震变化的地下水、小震活动突发异常作为预报依据,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室较好地作出了短临预报,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全国较成功的短临预报震例。
2. 地震对策的实施收到了效益
石棉地区一直作为省和雅安地区地震部门的重点地震监视区,除在台网建设、地震科研方面予以强化和专项投入外,当地县政府领导重视地震工作,多次听过省地地震部门的工作汇报,尽力解决地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石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有相当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制定了地震对策预案。
1989年6月3日按省地震局领导指示,分析预报室将6月2日的临震预报意见,通报给雅安地区地震办公室领导。6月5日雅安地区地震办在《震情反映》第三期向地区领导报送(内部掌握,不向社会公布)。各级领导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应急措施。6月9日地震一发生就按地震对策运行,取得了实效。
3. 石棉― 冕宁一带中期强震危险性讨论
(1)石棉― 冕宁一带沿安宁河(东支)主干活断裂具有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
1985年张明新、黄圣睦等人在安宁河东支断裂北段的紫马垮发现全新世断裂形迹及古地震地貌(断塞塘及最新断层崖等)。1986年为了进行南垭河上游冶勒水电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省地震局第六研究室在此进行槽探。1988年省地震局立项对石棉地区地震危险性作进一步观测与研究,同年开展了大地形变水准复测和活断裂调查及古地震探槽揭露。1989年地震学联合基金890701号课题组和省地震局科技监测处资助,再次对紫马垮北及沿断裂走向向南30 km的冕宁县野鸡洞进行加密探槽揭露与年代学采样鉴定。同年9月邀请由国家地震局灾害防御司组织的国内权威性专家组到现场考察,亦确认为古地震2)。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基金课题组和文献[3]一致认为:最晚的古地震事件发生于约700~900年前,震级将可能达到7级以上。综上所述,石棉― 冕宁一带显然属历史大地震发生的“空段”,具有中长期的大震复发危险性。
(2)石棉5.2级地震可能含有断裂大震“空段”闭锁状态趋于活动的信息
安宁河断裂北段1900年以来只记录到6级地震2次:一次为1913年8月19日曹古6级地震,震前无5级地震记录;另一次为1952年9月30日冕宁石龙6.7级地震,震前的1951年3月17日沿安宁河断裂石棉发生5.1级地震。此后直至本次5.2级地震,石棉― 冕宁一带都处于5级地震的缺震状态。考虑到本次5.2级地震属于巴塘强震(M6.7)后的诱发地震,同时1977年2月至1994年10月以冕宁― 西昌为中心存在一个M≥4地震的背景性地震空区(廖志和等),而5.2级地震正发生在这一空区的北缘,这一带具有中期的强震危险性。故应对石棉― 冕宁一带的震情动态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4. 石棉5.2级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与问题
本次地震发生在台站并不多,前兆异常也不很集中的山区。震前的预报依据中相当一部分是省内的短期趋势异常,短临异常不多,凭这些异常要把未来震中定在石棉附近是十分困难的。但在短期预测意见中能重视石棉地区且在临震前7天将短临预测意见通知地方政府,其一是因为石棉是中强地震多发地点,又是四川省1989年度的重点地震危险区,且巴塘6.7级地震后全川第1个3级地震(诱发前震)就在这次地震震中附近;其二,四川省100°~102°E间的地震有沿经线迁移的震例;其三,1989年11月20日重庆江北5.4级地震前10天,重庆台地倾斜日变畸变出现异常,参照此经验确定,石棉地倾斜为临震异常。此外,川-2井水位也有临震异常显示,还参照了“磁暴”和月相提供的有利发震时段。中、短期预报相结合是石棉5.2级地震短临预报的主要经验。 |
参 考 文 献
[2] 四川省地震局石棉地震现场工作组,四川省石棉5.2级地震现场总结报告,四川地震增刊),1992。
[3] 钱洪、唐荣昌、文德华、黄祖智,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最新地面活断层与地震潜在能力研究,地震地质,vol.14,No.4,1992。
[1] 四川省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汇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参 考 资 料
1)陈天长、张润生、李志君、杜国光,1989~1992年在石棉的横波分裂观测(作者手稿)。
2)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专家组,关于四川石棉古地震形变的鉴定意见,1989年9月(四川省地震局科监处)。
3)地震学联合基金890701号课题组,四川及邻区1989~2000年强震危险区及强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1990年5月(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基金办)。
4)四川省地震局第二研究室,四川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四川省地震局资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