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特点
在震中附近约2°×2°的范围内,震前出现了小震频次增高、b值连续下降、3级地震围空等震兆异常。与此同时,出现异常最早的定点前兆是距震中25 km的寻甸水氡和40 km的宜良短水准,它们从1989年4、5月出现异常。这一现象与1988年澜沧7.6级地震前,出现最早的定点中期异常距震中最近的现象相似[2]。再往后,前兆异常逐步向外围地区发展,北面有昭通地倾斜、鲁甸水氡,南面有个旧地倾斜,前兆异常点沿北至南形成一狭长条形带状分布,最远可达200多公里。然而,异常较集中的地点是震中附近小江断裂带中段的东川、寻甸、嵩明、宜良一带地区(图8)。
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异常台项数占观测台项数的15%,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异常台项占观测台项数的31%(地震活动性异常不参与统计),101~200 km范围内异常台项占观测台项数的9%,这一统计结果与云南地区5~5.9级地震平均结果接近。
总结与讨论
分析嵩明5.0级地震震例,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1)震前6个月前后,震中周围小震活动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部分定点前兆也伴随着出现趋势性异常,尔后异常逐步向外围发展,特别在临震前夕,定点前兆亦出现了更多突变异常,这种现象,为我们今后作短临预报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例子。
(2)这次地震,异常点距震中最远的两个点是昭通和个旧,均超出200 km的统计范围,且这两个点是处于小江断裂带的南北两端,这种现象和马宗晋等人提出的“多源场”观点相吻合,既在大范围区域应力-应变场加强的情况下,板内断裂块体的相对滑移运动可能导致在多个有利的构造部位上产生应力、应变相对集中,同时孕育地震,故而引起某些特定部位的定点前兆产生异常点。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中国活动断层研究专辑,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2]陈立德等,澜沧7.6级地震前兆异常综合特征(一)中期异常综合特征,地震,No.4,
1992。
参 考 资 料
1)杨继武等,嵩明5.0级地震现场考察报告(打印稿),1989年。
2)云南省地震局震情会商记录(1989年度会商原始记录)。
3)云南省地震遥测中心,云南地震月报目录,(区域台网)1989.9。
4)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临时报告,1989.9。
5)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七室,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1988.9。
6)晏凤桐等,滇西实验场科学总结,打印稿,1994年。
7)云南省地震局测量队重力组,昆明附近地区的重力变化,打印稿,19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