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922四川省小金6.6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 程 万 正

①含1989年3月1日5.0级、1989年9月22日6.6级和1991年2月18日5.0级3次地震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要

 1989年3月1日在四川省小金县发生5.0级地震,宏观震中在小金县的黄草坪、黑虎碉一带,震中烈度Ⅵ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地震发生在北西向抚边河断裂的木城―两河口段。地震造成个别房屋局部垮塌或损坏,无人员伤亡。这次地震序列为孤立型,最大余震2.1级,余震稀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北西,P轴方向北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抚边河断裂。震区附近观测台站较多,200 km内共有测震台16个,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16个。震前出现测震学异常1条,其他前兆异常10条。震中周围200 km内的异常台站、异常台项百分比分别为50%和28%。

 1989年9月22日在小金县发生6.6级地震,宏观震中在小金县的梭罗寨附近,震中烈度Ⅷ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该次地震也发生在北西向抚边河断裂的木城―两河口段。地震造成房倒、桥断、地裂、山崩、滚石现象严重。这次地震造成1人死亡,重伤14人,轻伤137人,房屋倒塌42栋,严重破坏44栋,经济损失约2亿元人民币。这次地震序列亦属孤立型,最大余震2.9级,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北西,P轴方向北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抚边河断裂,震区附近300 km内共有测震台32个,其他前兆台20个。震前出现测震学异常11条,其他前兆异常17条。距震中300 km内的异常台站,异常台项百分比分别为65%和36%。

 1991年2月18日在小金县再次发生5.0级地震,宏观震中在小金县两河乡白果坪一带,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该次地震发生在北西向抚边河断裂的南东段。这次地震造成的地面震害由于叠加而偏重。地震序列为主震型,最大余震为2.8级。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北西,P轴方向北西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西西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仍是抚边河断裂。震前出现的异常相对前2次5级以上地震的数量要少,未出现显著的测震学前兆,其他前兆异常出现6条。震中周围200 km内的异常台站和异常台项百分比分别为31%和17%。

 若将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作为广义前震,9月22日6.6级地震作为主震,1991年2月18日5.0级地震作为晚期余震,则前震的前兆异常较丰富,主震最多,晚期余震次之。文中最后对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言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3月1日21时00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发生5.0级地震。微观震中在31°30′N,102°26′E;宏观震中在小金县的黄草坪到黑虎碉之间,震中烈度Ⅵ度。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北至马尔康、黑水,东到理县、汶川,西至金川,南到小金、成都和乐山等地。震后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和阿坝州地震局派人到震区开展了地震灾害和地震地质考察工作。Ⅵ度区内个别Ⅰ类房局部垮塌或损坏;Ⅱ类房仅轻微损坏。

 1989年9月22日10时25分在小金县又发生了6.6级地震。微观震中在31°33′N,102°23′E;宏观震中在小金县的梭罗寨附近,震中烈度Ⅷ度。有感范围东到四川遂宁、南充、宜宾一带,西达甘孜,南抵西昌,北到甘肃文县。震后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成都地震中心站,研究机关和阿坝州地震局共60余人到震区开展宏观考察、流动监测、社会经济影响调查和震情分析预报工作。国家地震局派专家组到现场指导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四川省地震局一起开展了近场地震观测。极震区房屋破坏严重,多处出现山崩、地裂、滚石。这次地震造成1人死亡,14人受重伤,137人轻伤。房屋倒塌42栋。据阿坝州政府统计,经济损失约2亿元人民币,其中:小金县经济损失1.05亿元人民币;金川县经济损失0.39亿元人民币;马尔康经济损失0.29亿元人民币,其他损失;包括公路、桥梁、通讯等0.3亿元人民币。

 1991年2月18日17时06分小金县再次发生了5.0级地震。微观震中在31°35′N,102°23′E,宏观震中在小金县两河乡白果坪一带,震中烈度Ⅶ度。震后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室和地震地质队,阿坝州地震局派人到震区开展震灾调查工作。由于同一震区重复发生中强地震,这次震害出现明显叠加现象,灾情偏重。

 6.6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和内部短期预报。

 本文是在现场工作报告和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按国家地震局《震例研究和报告编写规范》(试行)要求,对3次地震前后观测的前兆异常进行了审核、研究、汇编的结果。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小金地震震中周围100 km内有3个测震台,101~200 km内有13个测震台;201~300 km内有16个测震台,含人工值守台和遥测台,见图1。小金马尔康以东地区的小震监测能力为ML ≥2.0,以西地区为2.5级,小金6.6级地震后增上了两河口、金川流动地震台,使6.6级震区及附近地区小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

 据四川地震台网报告给出小金3次5级以上地震的参数,见表1。表中地震位置参数和宏观震中有明显差异。这与川青块体内地震定位精度不高有一定关系。 

1  小金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network before the Xiaojin

        earthquake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Ms


Mb

1.1

1.2

1989 0301

1989 0301

21 00 33.3

21 00 33.6

31°30′

31.5°

102°26′

102.5°

5.0

5.0

 

5.4

15

10

小金北

小金北

1)

2)

2.1

2.2

1989 0922

1989 0922

10 25 48.2

10 25 50.3

31°33′

31.6°

102°23′

102.5°

6.6

6.3

 

6.3

10

14

小金北

小金北

1)

2)

3.1

3.2

1991 0218

1991 0218

17 06 18.3

17 06 22.8

31°35′

31.6°

102°23′

102.5°

5.0

5.0

 

10

34

小金北

小金北

1)

2)

 

地震地质背景 

 川青块体被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北西西向的东祁连西秦岭南缘断裂带所围限(图2)。据现有地球物理场的资料,龙门山带中北段布格重力异常值为负值,在-1.10×10-3~4.25×10-3m/s2范围内变化;龙门山断裂带到松潘 ―黑水 ― 小金之间为等值线急剧下降区,变化梯度为1.88×10-5~2.5×10-5(m/s2)/km;松潘 ― 黑水 ― 小金以西等值线相对平缓,其梯度值为0.38×10-5~0.71×10-5(m/s2)/km,小金一带为-3.50×10-5m/s2。由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三角区域,除金川一带由于存在花岗岩体显正异常外,属于正南北向的平缓负磁异常区,推测的磁性基底埋藏较深,马尔康到小金一带莫氏面等深线在55~60 km,其区域应力场方向是近东西向的。川青块体内部分布着一系列弧形构造带。小金6.6级地震和前后2次5级地震都发生在川青块体内以褶皱为主的小金弧形构造西翼的同一组北西方向的断裂构造上,即抚边河断裂带,见图3。该断裂带的北西段由松岗进入震区沿木足沟至格达以南,总体走向为N35°W,断裂长度约40 km。主断裂面倾向北东,倾角约60°左右。与主断面平行的次级断面达10余条之多,断面两盘构造破碎带宽近数十至上百米。据断裂两盘岩层中褶皱和断裂面上的阶地呈相反方向错移的特点,判断该断裂属压扭性断裂。第二段由木城经银厂沟至两河口,主要沿抚边河谷发育,断裂走向在N30°~35°W,亦为压扭性。沿抚边河发育的断裂在卫星图像上的线性色带不随河流转弯,以N35°W方向连续直插梦笔山南坡。在银厂沟附近,发现小金6.6级地震裂缝带分布在抚边河以东的梭罗寨东侧的高山无人区。整条地震地裂缝带在南西段走向约为N15°E,中段和北东段走向为N50°~60°E。大部分的裂缝都斜切山梁和凹槽、陡坎,属构造裂缝。第三段由两河口向抚边河谷发育,走向N20°W,其地震构造形迹不甚明显,但第四纪以来断裂两侧的河谷阶地的错动与木域 ― 两河口地段一样明显,白果坪地段西侧较东侧的同级阶地高出12m。这3段构造组成首尾两端互不相连的右阶斜列构造带。 

2  小金周围区域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分布

    1. 全新世活动断裂;2. 中、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3. 第四纪活动断裂;4. 推测断裂;5. 隐伏断裂;

    6. 主要活动断裂编号;7. 地震形变带;8. M>8.0级;

    9. M7.0~7.9;10. M6.0~6.9(地震资料截止1992年底)

    ①松岗断裂;②抚边河断裂;③岷江断裂;④雪山断裂;

    ⑤松平沟断裂;⑥龙门山断裂; ⑦蒲江新津断裂;⑧大渡河断裂;

    ⑨鲜水河断裂;⑩玉科断裂

Fig.2  Map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Xiaojin area

3  小金震区线性构造判释图

Fig. 3  Distinguishing pattern of the linear structures in 

        Xiaojin area

烈度分布及震害 


 
1. 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烈度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北至马尔康、黑水,东到理县、汶川,西至金川,南到小金、成都和乐山等地。

 据实地调查,震中烈度为Ⅵ度,主要破坏区分布于小金县八○一林场、砖瓦厂道班、营林一队、黄草坪、大坪、先农坛及其抚边河附近沿岸居民点[1]。地震等烈度线沿抚边河呈对称椭圆分布,长轴方向为N35°W,轴长15.6 km,短轴3.2 km。Ⅵ度区面积为40 km2。宏观震中位于黄草坪 ― 黑虎碉之间,地理坐标为31°34′N,102°24′E。Ⅵ度区内个别Ⅰ类片石墙房局部垮塌或损坏。如牛厂沟口一磨房,片石垒砌的围墙墙体被部分震垮;原八○一林场王明才家墙体裂缝和局部垮塌,片石垒砌的厕所震垮等。Ⅱ类房屋仅轻微损坏。Ⅴ度区北西起自二道坪北,南东止于白果坪和马尔凼间,东到两叉河以东,西到牛厂沟内,面积为340 km2,其烈度分布情况见图4。

4  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on 

        March 1,1989

 2. 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烈度

 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东到四川遂宁、南充、宜宾一带,西达甘孜,南抵西昌,北到甘肃文县。

 6.6级地震使四川小金县、马尔康县、金川县42个乡镇造成不同程度损失。地震造成1人死亡、14人受重伤、137人轻伤。牲畜死亡6024头。房屋建筑损失面积达249.1万m2,其中房屋倒塌42栋,占总数35%;严重破坏44栋,占总数36.6%。据阿坝州政府统计资料,折合经济损失约2亿元人民币。其中:小金县经济损失1.05亿元人民币,金川县经济损失0.39亿元人民币,马尔康经济损失0.29亿元人民币,其他损失(包括公路、桥梁、通讯等)0.3亿元人民币[2]。重点受地震破坏和损坏的地区是小金、马尔康交界的梦笔山一带[3]

 调查了Ⅷ度、Ⅶ度区内的全部村寨和Ⅵ度区内的大部分居民点以及Ⅴ度区内的控制点,共120多个。6.6级地震烈度区沿抚边河断裂延伸呈纺锤形,长轴方向为N30°W。震中烈度为Ⅷ度,宏观震中在梭罗寨附近,其地理坐标是31°37′N,102°22′E。极震区主要分布于抚边河以东,北西起自木城,经八○一林场、梭罗寨、砖瓦厂道班、小牛厂沟,到南东止于营林一队。6.6级地震烈度区分布见图5。Ⅷ度区长轴轴向北西,轴长6.2 km,短轴1.0 km,面积13 km2

5  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5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6 Xiaojin earthquake on 

        Sep. 22,1989

 

  据Ⅷ度区内9个地点各类房屋的调查统计各类房屋52幢,其中倒塌27幢,占总数的52%,破坏20幢,占总数的38%。倒塌和破坏的房屋合计占90%,其中尤以片石墙房屋破坏最重,见表2。如木城共有16幢房屋,除一幢为砖木结构房屋外,其余全为片石墙房,倒塌5幢,破坏9幢,损坏2幢。又如营林一队4幢片石,夯土墙房屋大部分倒塌。区内砖木结构房共有3幢,受到破坏和损坏。原八○一林场有两幢穿斗木架房,震后微倾和局部轻微拔榫。大水沟公路桥路面出现裂缝贯穿整个拱面,南头片石桥墩严重裂缝,在路面裂缝宽达10 cm。砖瓦厂道班处的片石拱桥垮度5m左右,震后拱桥路面有最宽约5 cm的裂逢,桥拱有微裂。 

2  Ⅷ度区房屋震害统计表

Table 2  Building destroy by the earthquake in the I=Ⅷ area

地 点

  类  房

  类  房

  类  房

  数(栋)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木城

 

 

2

3

 

2

7

2

 

 

 

 

16

箐水沟

 

 

 

3

 

 

1

 

 

 

 

 

4

八○一场

 

 

 

5

 

 

1

 

 

 

 

 

8

望台

 

 

 

1

 

 

 

 

 

1

1

 

1

赵家沟

 

 

 

 

 

 

2

 

 

 

 

 

2

梭罗寨

 

 

 

3

 

 

 

 

 

 

 

 

3

砖瓦厂道班

 

 

1

1

 

 

1

1

 

1

 

 

5

营林一队

 

 

1

2

 

 

1

 

2

 

 

 

6

小牛厂沟

 

 

 

5

 

1

 

 

 

1

 

 

7

   计

 

 

4

23

 

3

12

4

 

5

1

 

52

占总数百分比(%)

 

 

7.7

44.2

 

5.8

23.1

7.7

1.0

9.6

1.9

 

100

    房屋破坏外,地面破坏现象严重,出现地震裂缝,基岩和残坡多处崩塌及少量滚石现象。崩塌集中在甲坝沟营林一队,及砖瓦厂附近。

 据实地考察,在小金县银厂沟沟口以东的梭罗寨东侧约3900 m高山无人区发现总体长7500 m,宽约几米至十余米的地震裂缝展布带,分段羽状斜列展布,走向N50°~60°E,见图6。它是否为本次地震双向破裂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6  小金6.6级地震区梭罗寨东地裂缝平面分布图

Fig. 6  Distribution plan of ground fissures on the east of

        Suoluozhai in the MS 6.6 Xiaojin epicentral area

 Ⅶ度区北西起于梦笔山的二道坪道班,南东止于何家院,形态呈狭长椭圆形,长轴长21.5 km,轴向北西,面积103 km2 

3  Ⅶ度区房屋震害统计表

Table 3  Building destroy by the earthquake in the I=Ⅶ area

  点

  类  房

  类  房

  类  房

  数(栋)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黄草坪

 

 

 

4

 

 

 

3

 

 

1

 

8

何家院

 

9

3

1

 

7

4

 

1

 

 

 

25

唐家阴山

 

 

1

1

 

1

1

 

 

 

 

 

4

银厂沟口

 

 

2

1

 

4

1

 

 

 

 

 

8

木城西

 

1

1

 

 

1

1

1

 

 

 

 

5

三道坪

 

 

2

 

 

2

 

 

1

 

 

 

5

八○二林场三工段

 

1

4

3

 

 

 

 

 

 

1

 

9

曹家

 

 

 

1

 

 

 

 

 

 

 

 

1

马尔康电视差转台

 

 

2

 

 

1

 

 

 

 

 

 

3

   计

 

11

15

11

 

16

7

4

2

 

2

 

68

占总数百分比(%)

 

16.2

22

16.2

 

23.6

10.3

5.9

2.9

 

2.9

 

100

 实地调查15个点,68幢房屋,其中房屋倒塌15幢,占该区房屋总数的21.5%;破坏22幢,占总数的32.8%。如震区南东端的何家院一幢早期修建的片石墙楼房,震后倒塌,仅留底层南墙和东墙未倒。相邻一幢近年修建的片石墙楼房震后墙体被震倒一半。银厂沟口6幢房屋,震后一幢倒塌一半,另4幢仅山墙和拐角处裂缝。Ⅶ度区房屋震害情况见表3。此外,区内地裂缝和崩塌主要发育在黄草坪至何家院及牛厂沟一带。

 Ⅵ度区北西起自马尔康县卓克基乡的中寨、三家寨,东到三叉大沟,南东达韬翁(朝阳道班)、西至银厂沟内4 km左右,形态呈纺缍形,长轴轴向北西,轴长51.6 km,面积约450 km2。另在金川县大金川河谷勾绘出Ⅵ度异常区。Ⅵ度区内房屋震害一般较轻,有个别局部倒塌和损坏,有少量地表崩塌、滚石。

 3. 1991年2月18日5.0级地震烈度

 这次5.0级地震使小金6.6级地震震区建筑再次遭受破坏。其极震区在小金县两河乡白果坪一带,震中烈度Ⅶ度,宏观震中坐标:31°28′N,102°30′E,极震区(Ⅶ度区)轴长1.2 km,短轴0.7 km,面积仅1 km2。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大寨村)的范围,在等烈度线图7上难以示出[4]

震中区白果坪有54幢房屋,属Ⅱ类房,2月18日5.0级地震后倒塌1幢,破坏11幢,其余受到损坏或轻微损坏。护院围墙出现局部垮塌和裂缝。白果坪西侧一座人行拱桥,震后拱架变形成“S”形状,桥顶下降30 cm。 

4  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Ⅵ度区房屋震害程度统计

Table 4  Building destroy in the I=Ⅵ area of the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on Feb. 18,1991

  点

  类  房

  类  房

  类  房

总数(栋)

完好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完好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完好

轻微损坏

损坏

破坏

倒塌

李家坡

 

40%

45%

15%

 

4

12

3

2

 

3

 

 

 

 

24

中梁子

 

 

2

 

 

1

2

2

 

 

1

 

 

 

 

8

长沟口

 

 

2

 

 

4

2

 

 

 

1

 

 

 

 

9

周家桥

 

 

 

 

 

 

1

 

 

 

 

1

 

 

 

2

火烧桥

 

5

12

6

 

5

10

2

 

 

 

 

 

 

 

40

  寨

 

 

10

5

 

4

8

3

 

 

2

 

 

 

 

32

大科牛

 

 

3

1

 

 

6

 

 

 

5

 

 

 

 

15

小科牛

 

 

1

1

 

1

8

2

 

 

4

 

 

 

 

17

大堰厂

20%

55%

20%

5%

 

8

15

1

 

 

3

 

 

 

 

27

余家沟

 

 

 

 

11

 

1

1

 

 

 

 

 

 

 

2

红寨子

 

 

2

2

16.2%

2

4

1

 

 

1

 

 

 

 

12

  巴

11%

50%

22%

17%

 

4

11

4

 

 

 

 

 

 

 

19

先农坛

32%

50%

15%

3%

 

6

13

5

1

 

3

 

 

 

 

28

两河街

50

150

100

50

 

150

350

100

 

 

300

100

 

 

 

 1350(间)

备注:表中百分数系指占该类房屋的百分比,两河街的房屋为估计数。 

Ⅵ度区北西起自先龙潭(先农坛),往南东经两河,止于八○二林场,长轴沿抚边河呈N25°W展布,轴长21 km,短轴6 km,面积约112 km2。Ⅵ度区内有村寨20余个,Ⅰ类房屋少数受到破坏,多数受到损坏,Ⅱ类房屋多数仅受到损坏或轻微损坏。如梅巴自然村共有18幢片石墙楼房(Ⅱ类),其中3幢受到损坏,10幢受到轻微损坏。又如两河口北的小科牛自然村共有17幢房屋,其中有6幢脊瓦尖震落,墙体轻微变形,旧裂缝加长。Ⅵ度区房屋震害情况见表4。

7  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等烈度线图

Fig. 7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on

        Feb. 18,1991

Ⅴ度区北西起自木城,南东到抚边乡菜园子,轴向北西,轴长49 km,短轴18.5 km,面积约740 km2。另在金川县大金川河谷和马尔康县梭磨河分别勾出了两个Ⅴ度烈度异常区,面积分别为75 km2和52 km2

 4. 震害叠加综合烈度

 同一震区前后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由于现场工作及时,收集到难得的震害叠加资料,为科学地给出小金地震综合烈度提供了条件,见图8[2]

8  小金5.0、6.6、5.0三次地震综合等震线图

    1. 1989年5.0级地震等震线;2. 1989年6.6级地震等震线;

    3. 1991年5.0级地震等震线;4. 综合等震线

Fig. 8  Synthetic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0,6.6 and 5.0 

        Xiaojin earthquakes

 处于3月1日5.0级地震震中位置的黄草坪共有8栋房屋,5.0级地震时砖木结构房墙体出现裂缝、掉瓦现象。6.6级地震后除一木架板房外全部倒塌。如营林一队处于3月1日5.0级地震Ⅵ度区,一栋平房纵墙略向北倾、山墙略有开裂现象。6.6级地震时全部倒塌。牛厂沟口木架磨房,5.0级地震时(Ⅵ度)磨房被震斜,6.6级地震后该厕所一端山墙倒塌,房顶全部塌落。砖瓦厂道班公路上3月1日5.0级地震时产生长约10 m宽约5 mm横切公路的裂缝,6.6级地震后裂缝加宽到3 cm,长50 m左右,并切穿道班平房墙体,造成地面破坏震害迭加现象。1991年2月18日在震区发生5.0级地震在白果平一带亦出现震害加重现象,累积破坏效应普遍。

 据此圈定小金地震综合等烈度线图,其Ⅷ度区包括黄草坪,周家阴山、木城、八○二场三工段;Ⅶ度区南延至先农坛、大科牛村。其他地段3次地震综合等震线难于给出。


地 震 序 列
 

 1. 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

    3月1日5.0级地震发生前无直接前震发生。在2月17日马尔康北西曾发生过3.3和2.5级地震,距震区较远。5.0级地震后最大余震2.1级,据马尔康地震台记录1个月内余震1.0~2.0级地震仅8次。能交切出震中的余震仅1次。由于余震在5.0级地震后断续缺失天数较多,求不出P值,其他分析也难以进行。这次5.0级地震主震与全序列的能量比E/E为0.999,属孤立型地震。  

 

9  小金3次地震序列M-t图

     (a)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b)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

     (c)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

Fig. 9  M-t  diagram for the three Xiaojin earthquake sequences

 

 

 2. 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序列

 6.6级地震发生前无直接前震发生,震后至10月5日才发生最大余震2.9级。四川地震台网目录给出余震很少。据马尔康地震台记录,小金6.6级地震后至11月30日记录ML ≥1.0余震230次;其中1.0~1.9级地震187次;2.0~2.8级地震40次,其时间序列分布见M-t图9。

计算6.6级地震序列b值为1.05,其b值曲线见图10。求出余震序列衰减系数P值为1.02,其频度衰减曲线见图11;余震序列蠕变曲线见图12。

 

10  小金6.6和5.0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号示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序列(a);

     “°”号示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b)

Fig. 10  b-value curves of the MS 6.6 and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sequences

 

 据小金、马尔康地震台和金川、两河口流动地震台记录测定震中(见图13),余震震中集中分布在6.6级主震附近10 km范围,分布在Ⅷ度区的南部区域,即木城南的梭罗寨至两河北的先农坛的窄小地区。需提及的是6.6级地震的宏、微观震中相距7 km。

6.6级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是:主震和序列中最大地震震级差2.7级。余震总量少、强度低,主余震能量比值为0.999。序列频度衰减快,第二天地震频度陡减,第三天起ML ≥2.0地震仅零星出现,序列时间分布呈单一指数衰减形态;余震序列空间分布范围较窄,与主震强度按理论计算的震源体尺度相比不相称,序列波形单一,震后余震序列向外扩展迹象不明显,呈现孤立型地震特征。

 

11  小金6.6和5.0级地震序列衰减曲线

     “・”号示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序列;

     “°”号示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

Fig. 11  Curves of frequency attenuation of the MS 6.6 and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sequences

 

 

 

12  小金6.6级地震序列蠕变曲线

Fig. 12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S 6.6 Xiaojin earthquake 

         sequence

 

 3. 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

 2月18日5.0级地震余震较丰富,最大余震2.8级,至3月底四川地震台网已给出1.0~2.8级地震80次。求出余震序列b值为0.72,其衰减系数P为1.57,余震序列分析曲线见图9,10和11,主震与全序列的能量比为0.999,是一次主震型地震。其余震分布范围与6.6级地震相当。值得说明的是2月18日5.0级地震的宏、微观震中相距较远,达18 km。

 

13  小金5.0、6.6和5.0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1. M1.0~1.9;2. M2.0~2.0;

      3. 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

      4. 1998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序列;

      5. 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序列

Fig. 1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 5.0,MS 6.6

         and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 sequence

 小金6.6级地震前半年和震后一年半在小金震区均发生5级地震。据本文提供的资料,6.6级地震与这2次5级地震属同一地震构造类型和发震构造,有类似的受力环境和地震震源机制。余震序列衰减速率均很快。因此将各次地震序列分开来看,前2次地震序列属孤立型,末次属主震型,即3次地震序列中的余震强度和频度均低。若把这3次地震联系起来分析,也不像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但这3次地震又发生在同一条规模不大、呈北西走向的抚边河断裂上。据实地考察,1989年3月1日5.0级地震发生在抚边河中段,9月22日6.6级地震发生在北西段、1991年2月18日5.0级地震发生在南东端,3次中强震呈现沿抚边河断裂相继破裂的图像。据震源机制解,前2次地震震源机制比较一致,而后一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出现断面倾向反向变化。据此,认为1989年3月1日5.0级地震为(广义)前震,1989年9月22日6.6级地震为主震,1991年2月18日发生的5.0级地震为晚期强余震。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使用全国地震台初动符号作出的震源机制结果见图14和表5。次中强震的震源机制解的矛盾比均较小,呈现一致性。主压应力轴方位是N50°~70°W,近水平力作用型式。考虑与地震宏观考察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和震区断裂构造走向一致的节面Ⅱ为小金3次中强地震的地震主破裂面,则地震主破裂走向为N15°W。1989年3月1日5.0级地震和9月22日6.6级地震断面倾向北东,1991年2月18日5.0级地震断面倾向南西,地面破坏的等震线总体形状和长轴方向接近,地震力学机制表现出走向滑动占优势的左旋错动特征。

14  小金5.0、6.6和5.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

    (a)1989年3月1日5.0级;(b)1989年9月22日6.6级;

    (c)1991年2月18日5.0级

Fig. 1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 5.0,MS 6.6 and MS 5.0

         Xiaojin earthquakes

 

  

5  震源机制解

Table 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时间月日

Ms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1989 03 01

5.0

78

SEE

74

342

NEE

70

129

16

30

30

294

62

72

31

168

16

[7]

2

1989 09 22

6.6

69

NW

78

348

NE

58

122

12

23

32

230

55

78

33

339

12

[7]

3

1991 02 18

5.0

69

SE

62

341

SW

73

109

28

203

33

8

56

251

17

151.5

28

[7]

注:矛盾符号比分别为8%、10%、17%。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和图15为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站及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小金地震发生在四川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的北部。

15  小金周围前兆观测台网分布图

Fig. 15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network around 

         Xiaojin area    

 

 在距震中3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42个。其中:测震台32个;其他前兆台20个,有测震、地电、地磁、重力、短水准、短基线、地倾斜、蠕变仪、压容应力、水氡、水温、水位、CO2等13个观测项目。在0~100 km,101~200 km和201~300 km距离内分别有地震台站4、21和17个,其中测震台站3、13和16个,其他前兆台2、14和4个。有测震学以外的观测台项目2、27和7个,见图16。其中小金水位和玉科水温的观测资料平日波动较大,但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可供参考。

16  小金6.6级地震定点观测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 16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fiexd observation

         points for the MS 6. 6 Xiaojin earthquake    

 

 1989年3月1日5.0级地震前共出现7个异常项目,其中测震学异常项目1个,其他前兆异常项目6个。共出现11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1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10条。

 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前共出现19个异常项目,其中测震学异常项目9个,11条异常;其他前兆异常项目10个,异常17条。共出现28条前兆异常。

 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地震前出现3个异常项目,均是测震学以外的前兆异常项目,共出现异常6条。

 前兆异常情况见表6和图17。小金3次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异常对比数见表7。表6中的异常含有3次地震的异常,震中距一栏以6.6级地震为准,而中、短、临异常的划分,若异常分别发生在3次地震之前,就以各次地震发生时间划分,备注栏中注明对应那次地震。所有前兆异常都取自《一九八九年四川小金地震》[7]一书。

    6  前兆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7  3次小金地震前兆异常数的比较

Table 7  A comparision of the numbers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three Xiaojin earthquakes

    别

1989年3月1日

M=5.0

1989年9月22日

M=6.6

1991年2月18日

M=5.0

  期

  临

  期

  临

  期

  临

测震学前  兆

异常项目

空区、条带

 

空区、条带N、b、η、S,θ

震群、条带

 

 

异常条数

2

 

9

2

 

 

其他定点前兆

异常台项数

4

4

6(6)

7(8)

0

5

台项总数

29

29

29(36)

29(36)

29

29

百 分 数

14

14

21(17)

24(22)

0

17

异常台站数

4

4

6(6)

7(8)

0

5

台站总数

16

16

16(20)

16(20)

16

16

百 分 数

25

25

38(30)

44(40)

0

31

备注:异常项目及统计范围

水准、倾斜、地磁、水氡、水位、CO2 

200 km内

断层蠕变、水准、倾斜、地磁、水氡、水位、水温、CO

200 km(300 km内)

地磁、水氡、水位 

200 km内

17  安县震群序列归一化累计频度曲线

      (a)1989年4月18日,M≥0.5,N=38,h=1.3;

      (b)1989年5月27日,M≥1.0,N=180,h=0.8~0.6

Fig. 17  Curves of normalized accumulative frequency of two swarm 

         sequences in Anxian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1. 定点前兆异常的项目和数量特征

 按中国震例编写规范规定的范围:6.0≤M<7.0,距震中300 km;5.0≤MS <6.0,距震中200 km;分别统计1989年3月1日5.0级(前震)。1989年9月22日6.6级(主震)、1991年2月18日5.0级(晚期余震)的测震学以外定点前兆异常数量特征。

1)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12项前兆观测项目,29个观测台项。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共有6个观测项目出现异常,累计异常台项为8个,异常项目数占观测总项目数的50%;异常台项数占观测台项数的28%。

2)距震中300 km范围内,共有12项前兆观测项目,36个观测台项。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共有8个观测项目出现异常,累计异常台项为13个,异常项目数占观测总项目数的67%;异常台项数占观测台项数的36%。

3)1991年2月18日5.0级地震,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3个观测项目出现异常,累计异常台项为5个。异常项目数占观测总项目数的25%;异常项次数占总项次数的17%。

 分析上述统计结果和表中数字,得到如下认识。

1)测震学前兆异常前震丰富,主震最多,晚期余震缺。前震异常项目分别是空区和条带的异常变化。主震前除这些异常项目外增加了7种异常项目。这些异常项晚期强余震前均未出现。测震学异常项目的数量对前震,主震和晚期余震分别是2项,9项和0项。

2)按《规范》所筛选的前兆异常项目主震多,占58%,前震和晚期余震比例也高,占50%和25%。前震的前兆异常项目有地倾斜、短水准、地磁、水氡、水位和CO2;主震除这些项目外,增加了跨断层蠕变异常和水温异常项。异常项次数占观测项次数的百分比,前震和晚期余震按200 km,主震按300 km统计,前震和主震接近,晚期余震次之。

 与上一次地震活跃期(主要是中后期)的西南地区的震例资料相比较,据张肇诚等统计[6]西南地区6.0~6.9级地震平均异常项目数占观测项目总数的39%;异常项次数占观测项次数的27%。5.0~5.9级地震平均异常项目数占观测项目总数的26%;小金地震平均异常项次数比例均高于上一次地震活跃期异常比例,故得出前兆异常相对比较丰富的结论。

3)中期异常前震、主震发育,主震多。中期异常台项数占相应震级区域(如均按200 km统计)内的台项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4%,21%和0;中期异常台站数占相应震级区域内的台站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5%,38%和0。

4)短临异常主震较多,前震和晚期余震接近。短临异常台项数占相应震级区域(如均按200 km统计)内的台顶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4%,24%,17%;短临异常台站数占相应震级区域内的台站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5%,44%和31%。

 2. 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特征

 震兆异常多从1988年或1989年上半年开始。从前兆异常时空分布综合示意图18可见,趋势性前兆观测异常从1988年陆续出现;1988年1月起,如姑咱水氡和安县川-09井水位,同步出现趋势性异常变化。1988年6月在耿达短水准出现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同时,松潘水氡也出现趋势性上升异常。至1988年12月前后,七盘沟短水准和耿达短水准同步出现趋势性转折变化,与此同时,小金(川-07)井水位也出现了破坏年变的异常。短期、临震异常在震前2个月内涌现:在1989年3月1日小金5.0级地震前1个月,1989年2月份涌现出一批短、临异常,它们有汶川地倾斜、康定二道桥CO2含量、石棉川-02井水位、西昌太和水氡等。其中石棉(川-02)井水位与西昌太和水氡在2月24日同一天出现突跳变化。在1989年8月18日前后,沟普断层蠕变、龙灯坝断层蠕变、石棉川-02中水位同太和水氡、康定二道桥温泉CO2再次出现突变异常,9月22日发生了小金6.6级地震。在1991年2月18日小金5.0级晚期强余震前,这一现象不明显 

18  小金地震前兆异常时间示意图

Fig. 18  Sketch of temporal process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Xiaojin earthquakes

 

 3. 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1)震兆异常主要出现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和甘孜-汶川东西向地震带,如小震空区、中等地震活动,安县震群和地震活动参量计算的异常等。

2)前兆异常的分布形成两个相对集中区,一个在汶川― 安县― 郫县一带,另一个在道孚― 姑咱一带。

3)前兆观测异常不是集中在震中周围的川青块体内100 km范围内,而是集中在块体东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和西边缘的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分布,大部分在100~200 km范围内,这与各监测点地震前兆的监测能力和台网布局有关。

 4. 前兆异常时空演变特征

1)趋势性异常:地震活动异常较为突出,震区有低地震活动区域和孤立型中等地震出现,巴塘-安县背景地震条带的持续活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一侧小震空区存在,甘孜-汶川小震带地震频度增加,b值降低和高η值异常出现,以及马边-小金弱震密集异常形成。微观前兆异常显示位于龙门山后山断裂中段的七盘沟短水准观测,表现为断层两盘受挤压。至1988年1月,异常项扩展到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安县水位和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复合处的姑咱水氡。1988年6月在龙门山后山断裂带中段的耿达短水准出现异常的同时,在松潘也出现了水氡异常。

2)短、临异常:较典型的短期震兆现象是1989年4~6月安县震群出现,马边-小金弱震密集条带在震前2月带内外地震频率比陡增。而微观前兆异常则主要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分布,以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主震前这一特征最为明显。8月18日这一天,位于鲜水河断裂南东端与安宁河断裂北端交汇处的石棉(川-02)井水位再次突跳,与此同时,位于300 km处安宁河断裂与则木河断裂交汇处附近的西昌太和水氡出现了突跳。9月15日鲜水河断裂带上康定二道桥CO2出现突跳,相隔1天后,西昌太和水氡再次出现突跳。

 短、临异常呈现了沿地壳块体边界断裂带突现的特征,而强震却发生在块体内部,这是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总结与讨论

 小金6.6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一定程度的年度地震趋势预测,虽未勾绘出小金马尔康地区,但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1989年7月阿坝州政府、州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坝州大震应急方案,9月9日小金县政府发出了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通知,收到了一定防震减灾的效果。

 1989年3月至1991年2月小金前震― 主震― 晚期余震完整序列的监视预报过程给今后的地震研究、预报以及工程抗震工作以启示。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是:

1)对某些地区仅以历史地震为依据估计潜在震源和未来最大强度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2)对地壳断块内孕震构造环境和孕震体尺度的认识还十分不够。

3)小金地震的发震断裂与所出现的地震地裂缝几乎成正交,它们是地震断裂伴生地裂缝还是共轭深层地震断裂,待进一步研究。

4)龙门山、鲜水河构造带前兆异常出现并非单纯是该构造带强震孕震的一种反映,因而需要研究地震前兆的成带性与孕震方向的关系,以及台网布局的局限性问题。

5)长期稳定无中强震地区地震新区的强震预报问题有待研究。

 

  考  文  献

[1]蒋远明、曾进,1989年四川小金北5.0级地震宏观考察,四川地震,No.1,1990。

[2]小金地震宏观考察组,1989年9月22日小金北6.6级地震宏观烈度考察简况,四川地震,No.1,1990。

[3]廖志和,6.6级地震前小金地区地震活动性,四川地震,No.1,1990。

[4]张家涛、王新民,1991年2月19日小金5.0级地震宏观考察,四川地震,No.2,1992。

[5]张肇诚等,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及综合预报判据和指标的研究,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综合预报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6]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震局,小金地震资料图片集,成都:地图出版社,1992。

[7]四川省地震局,1989年四川小金地震,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考  资  料

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地震台网目录,油印本,1989~1991。

2)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台网目录,1989~1991。

3)四川省地震局,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打印件),1991。

4)四川省地震局,关于对小金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报告,1991,川地震发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