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北部湾6.1和6.2级地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 吴时平 谭劲先 尹克坚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要
 

    19941231日和1995110日在粤桂琼交界地区的北部湾海域相继发生了6.16.2级地震,震中位置分别为20° 26N109° 21E 20° 29N109° 21E2次地震都发生在北部湾-临高北西向断裂上。因地震发生在海域中,极震区烈度不详,陆区部分的Ⅵ、Ⅴ度等烈度线长轴走向北西。这两次地震导致1人死亡。6.1级地震时中小学生因惊惶出逃造成挤伤、踩伤400余人,其中重伤数十人。两次地震对陆区建筑仅造成了轻微破坏。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属双主震型序列。全序列共发生ML1.0级地震378次,其中MS5.0级以上地震4次。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无优势走向,但ML4级以上地震分布在北西走向的北部湾-临高断裂上。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走向均为北西向,判定节面Ⅰ系2次地震的主破裂面。但2次地震的错动方式有所不同,6.1级地震系右旋走滑错动,6.2级地震则为左旋走滑错动。

    距震中300km范围内共有26个地震台,其中14个台有测震观测,16个台有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地震活动空间或时间扫描分析方法显示北部湾6.1级地震前有应变释放、地震频度、缺震、b值、η值、GL值、集中度C值、小震调制比、算法复杂性C(n)Ac值、ML3.5 级地震时间间隔dt值和前兆震群19项异常。前兆观测则显示有流动短水准测量,海平面,地应力和地下水流量、水氡、Ar、水温等8台项异常。此外,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自身也显示有4项短临异常。总计31项异常中有5项是6.2级地震前的临震异常,1项(b值)属6.1级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其他均系中期异常。地震活动的中期异常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前兆观测异常的同步性则较差。

          Abstract

An earthquake of MS6.1 and an earthquake of MS6.2 occurred one after the other on Dec. 31,1994 and on Jan. 10, 1995 in the Beibu Gulf, in the area that borders Guangxi and Guangdong. Their epicenters were located at N 20° 26′,E109° 21and N20° 29′,E109° 21respectively. Both events occurred on the Beibu Bay-Lingao fault in NW direction. Although we know nothing about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because the epicenters were located in the gulf, the direction of the major axis of isoseismal lines of degree and on land was in NW direction. One person was killed during these events. More then 400 school children were wounded because they were frightened and crowded each other to get out off the classrooms when the event of MS6.1 earthquake occurred. 10 of them were trampled to serious injury. Both earthquakes slightly damaged some buildings on land.

The MS6.1 and MS6.2 Beibu Bay earthquakes were of double mainshock type.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ncluded 378 earthquakes with ML1.0, and 4 with MS5.0. Althoug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didn't show any dominant direction, the aftershocks of ML4.0 distributed along the Beibu Bay-Lingao fault of NW direction. Both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S6.1 and MS6.2 earthquakes show the strike of nodal planes in NW dire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odal planes were the rupture planes of the 2 earthquakes. The slip patterns of the 2 earthquakes were different, the MS6.1 earthquake slipped right-laterally while the MS6.2 earthquake slipped left-laterally.

There were 14 seismometric stations and 21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within the distance of 300 km from the epicenter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from space or time domain scan of seismic activity including strain release, earthquake frequency, earthquake deficiency, b value, η value, GL value, concentration degree value C, regulatory ratio of small earthquakes, algorithm complexity C(n), algorithm complexity value Ac, the time interval of earthquakes of ML3.5 and precursory swarms etc. showed 19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1 earthquake. Precursor monitoring observation data, including short distance leveling, sea level, electric induction stress and water flow,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r, water temperature etc. also showed 8 anomalies. Furthermorethe activity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itself showed 4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2 earthquake. 5 of 31 anomalies were imminent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2 earthquake, oneb valuewas a short-term anomaly before the MS6.1 earthquake and the others were mid-term anomalies. The mid-term anomalies of seismic activity showed good synchronism and agreement, while other precursory monitoring anomalies showed poor synchronism.
 

    言

 19941231105716.11995110180946.7秒在粤桂琼交界地区的北部湾海域相继发生的6.16.2级地震,对沿海陆区建筑仅造成了轻微破坏。6.1级地震当天,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地震局(办公室)即分别组成工作组奔赴现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并在涠洲岛、海康和临高架设流动地震台开展现场监测。国家地震局陈章立副局长也于当天率领专家组到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这两次地震发生前,广西地震办公室(今广西地震局)和广东省地震局分别在199411月完成的本省区1995年度地震活动趋势研究报告中预测:1995年在本省或邻近地区可能会发生56级地震1)、2,但两个单位对发震地点的预测都归于失败。地震发生后,广西、广东、海南3省区及其他地震部门均对该地震序列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北部湾地震的发震构造、地震机制、前兆异常及序列特征等等,多集中发表在《华南地震》1996年第3期上[18]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再次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北西走向的北部湾-临高断裂是这2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而北部湾珠江口外的北东东向断裂是此次地震事件的控震断裂;剔除了过去文献中所提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前兆异常现象,确认了31台项地震前兆异常;并给出了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扫描异常的初步判据,指出按这些判据所确定的空间扫描异常分布项数最大的地区即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地。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19941231日和1995110日在粤桂琼交界地区的北部湾海域相继发生的6.16.2级地震,震中距广东省雷州半岛最近距离约40km,距海南省陆地最近距离约55km。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1  6.1级和6.2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S6.1 and 6.2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来源

   

   

φN

λE

MS

ML

MB

1-1

1994  12  31

10  57  16.1

20° 26

109° 21

6.1

 

 

7

北部湾

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测震台网联合定位

1-2

1994  12  31

10  57  18

20.52°

109.32°

 

6.2

5.3

20

 

BJI

1-3

1994  12  31

10  57  18

20.49°

109.36°

5.4

 

 

20

 

ISC

2-1

1995  1  10

18  09  46.7

20° 29

109° 21

6.2

 

 

11

北部湾

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测震台网联合定位

2-2

1995  1  10

18  09  49

20.58°

109.30°

 

6.6

5.1

25

 

BJI

2-3

1995  1  10

18  09  49

20.42°

109.44°

5.5

 

 

25

 

ISC

 北部湾6.1级地震发生之时,震中区300km范围内分布有14个测震台站,分属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管辖(图1),可以记录震区ML1.9级地震,控制粤桂琼交界地区ML2.7级地震。3个新架设的流动地震台由于距震中区仍较远,加之海潮干扰,无法有效提高对震区的监控能力。

1 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S6.1 and 6.2 Beibu Bay earthquakes

 

    粤桂琼三省区测震台网相对于震区的布局不甚理想,震区西侧基本无台站分布,台站相对于震中的最大张角大于130°,最小震中距约达120km,故定位精度以2类居多,震源深度误差多大于10km,不甚可靠。


 

地震地质背景

 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南褶皱系云开-怀玉岛海褶皱带,在新构造分区中属于北部湾和雷东断拗盆地的北部湾断拗盆地,由一系列北东东向半地堑组成,地堑最大深度达8000余米。北部湾盆地形成于印支晚期和燕山期,是此时期南海扩张及通过该区的北东、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活动加剧的结果。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断陷成盆地,并经历多期张裂,至晚第三纪进入裂后热沉降,盆地由一系列断裂控制,其构造特点以断裂活动为主。

 震中区在北部湾盆地西南角的乌石凹陷内,位于布格重力异常图及航磁DTa图上近东西、北西和北东三个方向等值线的交汇部位上。在上延40km的航磁异常图上,震中区存在一条北西向航磁梯度带。

 震中区有两条断裂通过,其一是北西向的北部湾-临高断裂,其二是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带(图2)。

 北部湾-临高断裂大部分布在北部湾海域,主要是根据重磁异常推断的4。自澄迈东经临高延伸至北部湾海域,在上延515km重力异常图上反映的是一条基底断裂[9]。航磁是一条北西向梯度带,在原始异常图上标志不甚明显,但在上延40km的异常图上该磁异常特征却变得十分清楚,反映为深部断裂[10]。北部湾-临高断裂在临高西有剖面出露,可能沿着北西流向水系与东南屯昌附近北西向断裂群勾通。该断裂可能在钦州湾向北西进入内陆,并在钦州湾将总体呈近东西走向的海岸线改造成为北西向的海湾,这表明该断裂新生代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北部湾-临高断裂对北部湾盆地第四系沉积起控制作用,是北部湾新生代盆地的东北边界,同时还是次级盆地的控制断裂,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有突变

北部湾构造及MS5.5级历史地震分布图

断裂名称:①北部湾-临高断裂;②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③防城-灵山断裂;

         ④合浦-北流断裂;⑤右江断裂;⑥四会-吴川断裂;⑦铺前-光村断裂

Fig.2  Map of fault structure around Beibu Gulf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MS5.5

 

 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带是通过震中区的另一条断裂,西起北部湾南部,向东穿过雷州半岛,可能与珠江口外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到台湾浅滩南部。断裂与重磁异常梯级带完全吻合,据认为是一条深大断裂。有学者认为,19949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和1995326日下川岛南海海域5.1级地震均发生在这条断裂上4断裂的北部湾段落对北部湾新生代沉积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是北部湾次级断陷盆地活动的控制断裂,断裂两侧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可达40余米。表明断裂在第四系仍有明显活动。

 北部湾盆地周边被深大断裂围限。其主要的NE向断裂带有防城-灵山断裂、合浦-北流断裂和四会-吴川断裂;NW向断裂带有右江断裂;NEE向断裂有铺前-光村断裂。据历史5和现今仪测资料,在这些断裂上共发生175级以上地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1605年海南琼山7 级地震(图2)。北部湾6.1级地震前仪器记录粤桂琼交界地区共

发生ML2.7级地震220次(图3),其中4.0级以上地震8 次,最大地震系19881110日北部湾5.0级地震(21°19N108°31E)。

 北部湾断拗盆地未见有历史地震资料。1970年至北部湾6.1级地震前仪器共记录北部湾海域ML2.7级地震51次,其中4.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地震即前述北部湾5.0级地震。

北部湾地区ML2.7级地震震中分布图(1970.11994.12

断裂名称:①北部湾-临高断裂;②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③防城-灵山断裂;

         ④合浦-北流断裂;⑤右江断裂;⑥四会-吴川断裂;⑦铺前-光村断裂

Fig.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L2.7earthquakes in the   

       area of Beibu Gulf (1970.11994.12)

 


 

烈度分布及震害

 北部湾6.16.2级地震有感范围甚大,北至南宁,南至三亚,东至广州,均有不同程度震感。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内,无法确定宏观震中位置和极震区烈度。对于北部湾周边陆区的地震烈度调查范围包括广东、海南、广西8个市县24个乡镇。两次地震的Ⅵ、Ⅴ度等烈度线均呈NW走向,形态几乎一样(图4)。两次地震导致1人死亡。6.1级地震时中小学生因惊惶出逃导致挤伤、踩伤400余人,其中重伤数十人[1]

 雷州半岛和琼北的农村民房多为Ⅰ~Ⅱ类房,其特点是以玄武岩砌墙,石块间不加灰浆乾垒。质量较好的房子,玄武岩雕凿成整齐方块,墙外抹以灰浆或水泥勾缝。由于墙体自重大,地震惯性也大,震动时易于拉开或错位。在缺乏玄武岩的地区,民房多为土墙或夯土墙,仅有少数Ⅲ类砖房。城镇新型建筑较多,常为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m

 陆区Ⅵ度等烈度线始于广东雷州市纪家镇毫郎村,沿雷州半岛西海岸经乌石村过徐闻县鱼尾乡田西村、西坡村,穿越琼州海峡直至海南临高县的昌拱村止。等震线长轴长约130km

 毫郎村多为夯土墙或土坯墙,地震时部分民房产生小裂缝或滑瓦,有些旧裂缝扩大。6.2级地震时,坡塘肖家老房的夯土墙震落一块约0.15m3的土块,砸死一位7旬老妇。西坡村民房多为玄武岩块垒砌,普遍开裂,裂缝最长达2m,最宽达1c裂缝往往穿过墙体,也有在山墙上的垂直裂缝。部分房屋内墙批灰大皮震落。6.2级地震时有三处围墙倒塌。昌拱村民房也以玄武岩块砌墙,墙壁多开裂,个别倒塌;同时还有错位现象。

北部湾6.16.2级地震等烈度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6.1 and 6.2 earthquakes

 

    Ⅴ度区包括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广东雷州半岛西部近三分之一的地区和海南临高县等地区。等烈度线长轴长约220km。室内大部和室外部分人员有感,门窗玻璃作响,不稳定物翻倒。广西北海市一中一旧楼办公室天花板皮崩落,露出板条;该校一预制板二层教室的预制板与横梁拉开成缝。广东徐闻县角尾镇供销店天花板抹灰层产生小裂缝,仓库堆放的砂锅、水缸震时倒下打碎。海南厚博镇中学二、三楼部分石砌柱分裂。

 

地震序列

 19941231日北部湾6.1级地震发生前未记录到前震。1970年以来,在距震中50km范围内仅记录到19ML1.9级地震,最大震级ML3.3级。19917月以后,再未记录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活动至199561日基本结束(从62日起,震区连续25天无地震活动)。全序列共发生ML1.0级地震378次,其中ML5.0级地震5次。各级地震频次分布及震区ML4.0级余震目录见表2和表3

2  北部湾6.1和6.2级地震序列频次分布表

Table 2  Frequencis of the MS 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ML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MLmax

N

104

231

33

5

3

2

6.4

ML4.0级余震目录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L4.0 aftershock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级/

ML

震源深

/km

震中

地名

结果来源

    

     

φN

λE

1

1994  12  31

11  01  55.7

20° 26

109° 23

4.2

8

北部湾

粤桂琼三省区地震局联合测

2

1995  1   4

14  55  02.1

20° 22

109° 32

4.6

9

3

1995  1  10

20  04  44.7

20° 26

109° 24

4.2

19

4

1995  1  11

05  41  06.0

20° 24

109° 27

4.5

5

5

1995  1  12

08  37  38.8

20° 24

109° 29

4.1

6

6

1995  3  23

14  14  44.3

20° 20

109° 26

MS 5.1

17

7

1995  4  16

05  07  43.0

20° 33

109° 22

5.1

21

8

1995  5   7

15  16  05.6

20° 21

109° 24

MS 5.2

9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属双主震型序列。最大的6.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56.4%,而6.16.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和则占全序列能量的96.0%;最大震与次大震震级差DM0.1

 北部湾地震序列的M-t图、N-t图、蠕变曲线及b值图分别见图58。其序列b值为b0.51±0.12h值为h=0.7,频度衰减系数p=0.54

5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M-t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S 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6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频度曲线

Fig.6  Curve of frequency attenuation of the MS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图  

Fig.7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lgN-M值曲线图

Fig.8  Curve of lgN-M of the MS 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9a为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ML2.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分布在北西向的北部湾-临高断裂与北东东向的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的交汇部位上,长、宽均约25km,无优势走向;但ML4级以上地震显然分布在北西走向的北部湾-临高断裂上(图9b)。余震的空间分布在6.2级地震前后有明显差异,1994123110576.1地震发生后至199511018096.2级地震发生之前的序列地震活动沿北东东向的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展布(图9c),6.2级地震后,这种优势走向不复存在。

北部湾6.16.2级地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图

     (aML2.0级震中分布;(bML4.0级震中分布;

     (c6.2级地震前震中分布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 6.1 and 6.2 earthquake

       sequenc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利用粤桂琼三省及全国部分速报台(共46个台站)的PPgPn震相的初动记录,计算北部湾6.1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见表4、表5和图1011

 据现场考察,6.16.2级地震的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均为北西向,地震序列中的ML4.0级地震分布也为北西向分布,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存在北西向节面,因此可以认为过震中的北部湾-临高北西向断裂是发震断裂;但2次地震的错动方式有所不同,6.1级地震系右旋走滑错动,6.2级地震则为左旋走滑错动。

4  北部湾6.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6.1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B

X

Y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41

71

71

207

297

26

45

60

266

24

168

18

297

64

71

19

广西地震局

2

276

186

38

16

286

82

135

27

251

40

22

37

 

 

 

 

谌应春[2]

3

46

316

75

313

43

80

0

4

269

18

100

72

316

15

223

10

罗振暖[3]

注:①编号1的震源机制解矛盾符号比为0.15

②编号2的震源机制解系谌应春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中8个数字地震台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得,傅昌洪等人[2]引用了他的结果(表5亦然)。 

5  北部湾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6.2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

T

B

X

Y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43

73

65

248

338

80

117

10

23

25

228

63

337

10

73

25

广西地震局

2

257

167

23

21

291

77

127

29

268

55

26

18

 

 

 

 

谌应春[2]

3

46

316

76

323

53

65

2

28

276

8

197

60

316

16

52

26

罗振暖[3]

注:①编号1的震源机制解矛盾符号比为0.24

10 北部湾6.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图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6.1 earthquake

 

 6.2级地震前的序列地震有沿北东东向分布的趋势,北东东向的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是一条第四纪活动断裂,该断裂应对此次地震事件有所贡献,可能是此次地震事件的控震断裂。

 任镇寰[4]和丁丽青3等人则认为北东东向的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是6.1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理由是虽然震源机制解[3]表明北东和北西向节面都有可能是主破裂面,但根据现有资料,北部湾-临高断裂系推测断裂,而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带是惟一确认的通过震源区的活动断裂。此外,余震序列呈北东东向展布,绝大部分聚集在该断裂带附近,由此推断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是发震断裂。

11  北部湾6.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图

Fig.11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6.2 earthquake

 

 

 

 

12  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6.1 and 6.2 earthquakes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距北部湾6.16.2级地震震中300km范围内,其有26个地震台:其中14个台有测震观测(图1);16个台有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包括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地倾斜、海平面、地磁、地下水位、水化学、电感法地应力和电磁波等10个定点前兆观测项目31个台项(图12)。除邕宁九塘水位、水氡观测站外,其他站点都有近5年以上的观测资料(海平面资料系震后搜集),其中距震中最近的台站是涠洲岛验潮站,约72km。震中西南侧无台站分布。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前兆观测共显示有广西大垌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石头埠验潮站海平面,灵山、邕宁电感法地应力和广东信宜地下水,海康水温等6个观测站点的8项异常,均分布在距震中300km范围内。其异常分布见图13

13 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13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t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for the MS6.1 and 6.2 earthquaks

 

 

6  6.1级地震前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1 earthquake

7  6.2级地震前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7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6.2 earthquake

 1.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扫描异常

 北部湾6.1级地震前,在震区一带显示有应变释放(图14a)、小震调制比(图15a)、缺震(16a)、b值(图17a)、G-R关系偏离度η值(图18a)和地震非均匀度GL值(图19a)等6项空间扫描异常区(表617项),扫描参数见“七、前兆异常特征分析”,异常指标见表9,此处不再赘述。如图20a所示,其异常项数分布高值区(6项)就在震中一带。震后在震区一带的应变释放、缺震、η值和GL值异常区均已消失(图14b16b18b19b),小震调制比(图15b)异常区依然存在,并维持到19966月后才消失。震前的b值异常区在199312月后即已解除(图17a),但在6.16.2级地震后,震区一带再次复现低b值异常(图17b),这是6.16.2级地震后粤桂琼地区应力调整的结果,期间粤桂琼地区发生了多次ML4.04.9级以上的中等地震。b值异常区一直持续到19976月后才得以解除。此外,6.1级地震后的观测区空间扫描异常项数分布在震区一带仅为2项,在整个观测区内,异常项数最多的区域也只有3项异常(图20b)。

14  应变释放根号E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212月~199412月;(b19941月~199512

Fig.14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strain release

 

 

 

15  小震调制比Rm值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212月~199412月;(b  19941月~199512

Fig.15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small earthquakes regulatory ratio

 

 

 

16  缺震 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11月~199212月;(b19941月~199512

Fig.16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earthquake deficiency

 

 

 

 

17  b值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17月~199312月;(b19941月~199512

Fig.17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b-value

 

 

18  G-R关系偏离度η值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11月~199312月;(b19941月~199512

Fig.18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η value

 

 

 

19  地震非均匀度GL值空间扫描异常图

      (a199012月~199411月;(b19941月~199512

Fig.19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GL value

 

 

 

20  空间扫描异常项数分布图

      (a199212月~199411月;(b19941月~199512

Fig.20  Spatial scanning map of precursory item number

 

 2.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间扫描异常

 在对桂东南、桂西、粤桂琼交界地区和其他区域分别做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间扫描的基础上,发现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中强震发生之前,各区域同类型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基本呈现同步变化。由此可见,该地区1次中强震发生之前,它所引起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变化的范围相当广泛;因此我们考虑将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作为一个整体的统计区域做时间扫描比较合适,如此所获取的地震样本数较多,结果可靠。所选取的区域如图21所示,基本包括了该区主要的巴马-茂名、百色-合浦、那坡-谅山等北西向断裂带及凭祥-桂林、防城-灵山、合浦-北流、吴川-四会等北东向断裂带。考虑到粤桂琼地震台网对北部湾南部海域及越南ML2.7级地震控制能力的限制,我们将统计区域的西南侧向东北略做收缩。1975年至1996年,该统计区域内已发生65级以上地震。计算时取时间窗1年,步长1月,震级下限为ML2.7级。此外,除计算集中度C值时保留小震群序列外(当序列震的最大震级小于ML5.3级时,定义为小震群),其他方法均仅保留序列震的最大震级样本。

21  地震活动性时间扫描统计区域图

Fig.21  Statistical region for seismicity scanning analysis

        with time

 

 6.1级地震前,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显示有缺震、集中度C值、G-R关系偏离度η值、地震非均匀度GL值和算法复杂性C(n)Ac值以及ML3.5 级地震的时间间隔dt140等时间扫描中期异常和b值短期异常(表6815项、图22)。如图22所示:对于发生在该区域内的历次中强震,各项参数异常特征明显,地震发生时间的中期预测效果较好。

 以主震震中为中心,半径300km圆域为统计区(基本包括了粤桂琼交界地区),可以发现震前该区有明显的应变释放加速和地震频次增高等异常(表61617项,图23)。

 震前3年内在海南东方和广西大化、岩滩水库各发生1次震群,其中东方、岩滩震群被判定为前兆震群,其震群参数见表61819项异常。

 6.2级地震和25级强余震前序列地震活动也显示有异常(表714项):如图29所示,6.1级地震后,应变释放曲线在199517日前呈现加速释放状态,17日转平后发生6.2级地震。6.2级地震前的M-t图(图30)同样显示17日至6.2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渐趋平静,再无ML3.0级地震活动。类似的平静现象在3ML5.0级地震前均有显示,震前20天内均无3级以上地震发生(见图5)。

 序列活动的等地震数b值扫描曲线(地震窗:40,步长:1ML1.9)显示35级以上地震前,b值变化均呈现超1倍均方差异常(图31)。

 傅昌洪等人[2]利用海南琼中数字化地震台记录计算出6.16.2级地震的应力降分别为253.12×105Pa203.6×105Pa,若以6.2级地震为界分别计算其后的余震平均应力降,则6.1级地震的应力降是其后余震平均应力降的40倍,小于50倍,按他以往研究的结果,预示其后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11],而6.2级地震的应力降是其后余震平均应力降的65倍,故其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22  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间扫描异常曲线

      (ab值;(b)缺震M;(c)集中度C值;(dG-R关系偏离度η

      (e)地震非均匀度GL值;(f)算法复杂性C(n)值;(gAc值;

      (h)间隔时间dt时间扫描

Fig.22  Temporal scanning curves of seismicty parameters

 

 

 

23  震中区半径300km内应变释放和地震频度增高异常曲线

      (a)应变释放;(b)地震频度增高

Fig.23  Curves of strain release and earthquake frequency within

        300km of epicentral area

 

 

24  石头埠海平面经静压订正年均值曲线

Fig.24  Curve of yearly mean value of sea level in Shitoubue

 

 

 

25  大垌流动水准测量观测值曲线

Fig.25  Curves of observed value of mobile leveling in Dadong

 

 

 

 

26  信宜1号井地下流体月均值曲线4)

      (a)水流量;(b)水氡;(cAr

Fig.26  Curves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water flow (a), radon (b)

        and Ar (c) in grorndwater in .1 well in Xinyi

 

 

 

27  灵山电感应力月均值趋势分析曲线

      (aNE向观测值;(bNE向趋势残差值;

      (cNS向观测值;(dNS向趋势残差值

Fig.27  Trend analysis curves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electric

        induction stress in Lingshan

 

 

28  邕宁电感应力月均值趋势分析曲线

      (aNE向观测值;(bNE向趋势残差值;

      (cNS向观测值;(dNS向趋势残差值

Fig.28  Curves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electric induction stress

        in Yongning

 

 

29  北部湾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29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earthquake sequence before

        the MS 6.2 earthquake

 

 

 

30  北部湾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M-t

Fig.30  M-t diagram of earthquake sequence before the MS 6.2

        earthquake

 

 

 

31  北部湾6.2级地震余震序列b值曲线

Fig.31  b-value curve of the MS6.2 earthquake senquence

 

 

 

32  海康水温日均值曲线4)

Fig.32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Haikang

 3. 前兆观测异常

 前兆观测显示有广西大垌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石头埠验潮站海平面[6],灵山、邕宁电感法地应力和广东信宜地下水3,海康水温36个观测站点的8项异常(图242832),异常情况见表62026项和表75项。这些异常站点均分布在距震中300km范围内,占总台项数的27%

上述异常除海康水温系6.2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外,其他均系中期异常。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1.预测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中强震发震地点的异常指标及其特征

 中强震地点的预测是地震三要素预测中的难题,吴时平等人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Capseis软件对19732000年以来发生在 101°~ 118°15E17°~ 30°15N区域内的ML2.7级地震作空间扫描,寻求中强震前的异常区域,试图解决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中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问题[12]

 我们首先计算出地震频度N、应变释放根号E、b值、缺震M、G-R关系偏离度η值、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地震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和小震调制比Rm 值等项地震活动参数在空间各点的多年平均值(扫描空间窗4.5°×4.5°,步长0.25°,时间域:19751999),作为该点的正常值;再以2年时间窗,半年步长逐年作各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扫描(空间窗及步长不变, 此外,除计算集中度C值时保留小震群序列震外其他方法均仅保留序列震的最大震),并与空间各点的正常值作比较,识别异常区域。对各项方法的异常图确定其起始和终止时间,并将起始和终止时间重新确定为时间域再做空间扫描,如异常区依然存在,则将其确定为异常区,以避免因样本数太少而导致虚假异常的出现。表8列出了1977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的10MS4.9级中强地震。经对比分析发现地震频度N、集中度C和危险度D值空间扫描结果基本不具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中强震地点的预测能力。其他6项参数则给出了中强震有可能发生在某区域的定量指标(表9)。 

8  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MS4.9级地震目录

Table 8  Catalogue of the MS4.9 earthquakes in the west part of seismic

 belt along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震级

MS

      

φN

λE

1977  10   19

23° 24

107° 29

广西平果

5.0

1980   6   18

23° 24

103° 40

云南屏边

5.4

 1982   2    25

24° 44

114° 47

江西全南

5.0

1982  10   27

23° 48

105° 54

云南富宁

5.7

1986   1   28

21° 42

111° 48

广东阳江

5.0

1987   8    2

25° 02

115° 36

江西寻乌

5.4

1988  11   10

21° 27

108° 25

广西北部湾

5.0

1995   1   10

20° 21

109° 21

南海北部湾

6.2

1998   4   16

25° 07

107° 59

广西环江

4.9

2000   1   27

24° 09

103° 38

云南丘北

5.4

9  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指标表

Table 9  Summary table of abnormal index for seismicity parameters in the west part

of seism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地震活动性参数

各区域多年平均值

异常指标

 

b

 

b0.15 b1.25

 

小震调制比Rm

 

Rm0.28

必要条件

地震非均匀度GL

 

GL1.5

广东与滇东不适用

G-R关系偏离度η

 

Dη0.1

虚报率较大

应变释放根号E

(×105 J1/2)

根号E9

D根号E-4

必要条件

9根号E19

D根号E-5.5

19根号E22

D根号E-11

22根号E50

D根号E-25

50根号E67

D根号E-34

缺震 M

M3.4

DM-0.5

必要条件,但在震前1年左右,异常可能解除

3.4M4.6

DM-0.22

4.6M5.0

DM-0.1

注:① 表中所列参数系用Capseis软件所计算的参数;

D表示空间扫描各点的当前结果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10所示各项指标系用震级下限ML2.7级,空间窗4.5°×4.5°,时间域2年所做的统计结果,如果统计参数有所改变,则上述指标该作相应调整。 

 由表9可见:前3项参数的异常指标与地震所在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和空间各点的正常值无关;后3项参数的异常指标则不仅与空间各点正常值的相对差值有关,并且与地震所在区域多年的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事实上,由上述6项具备地点预测能力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指标分别圈定的异常区域多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异常的起始时间及异常持续时间上也未必同步,并且有些参数震前并未显示异常。但我们发现中强震所在地点基本遵从如下规律:

 未来中强震所在区域必须同时满足应变释放根号E、小震调制比Rm和缺震的异常指标。缺震异常在震前1年左右可能解除,但震中一带的应变释放和小震调制比异常区在震前依然存在。(这也就是本文在图1415中仅提供了震前2年异常图的原因)。

 中强震应发生在这6项异常迭加项数最大的地区。由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中强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多在5年以上,因此在中强震发生之前这种异常项数最多的区域在研究区内基本是唯一的。

 表9所给出的异常指标仅适用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及其邻近地区,且指标的进一步确定尚需更多震例分析验证。空间扫描异常项数最多区,仅仅提供了预测中强震地点的一条途径,其发震时间的中期预测仍需依靠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扫描结果去解决。

 该方法应用于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的空间扫描异常结果见图1420和表6和表717项。

 2.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北部湾海域自19916月至199412月主震发生前,未发生1ML3.0级地震,此期间周边陆区(距主震200km范围内)在1993年底前也未发生ML3.0级以上地震,呈现较大范围的平静异常。1994年周边陆区开始有较为频繁的ML3.0级以上地震活动,粤桂琼交界地区的应变释放速率显著加快,地震频次迅速增高(图23b),地震活动转为活跃状态。但北部湾海域依然保持震前的平静异常。

 如图33所示,北部湾6.1级地震前共有26项前兆异常(海康水温及地震序列活动异常系6.2级地震前的临震异常)。其中,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异常几乎同步起始于1991年上半年,其异常区域具有较好的同一性;按空间扫描2年时间窗统计,应在1993年下半年即可利用空间扫描异常项数分布区图大致确定未来北部湾地震的发生区域。

33  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前兆异常时间进程图

Fig.33  Temporal process sketch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 the

        MS6.1and 6.2 earthquakes

 

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中强震的时间间隔约为56年,而震前的地震活动时间扫描中期异常持续时间多在1年左右,因此各项异常变化及起始时间较易区分,比较有利于中强震的中期预测。1994年初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除北部湾海域外,地震活动进入显著活跃状态,其时地震活动的各项时间扫描异常也开始同步显现(图2223)。

 出现前兆观测异常的台站均分布在北部湾地震震中的北侧,除灵山地应力开始于19908月外,其他异常的开始时间介乎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异常和时间扫描异常之间。前兆观测异常的同步性较差,但多数异常的持续时间达2年以上,并在1994年初前后已表现地相当明显。6.1级地震前前兆观测异常已经结束的观测项目有大垌流动短水准,邕宁、灵山地应力和信宜水氡,占8台项异常的50%

 震前3年内在海南东方和广西岩滩水库各发生1次前兆震群,而6.1级地震发生后,1995年又在海南东方(1次)、广东阳江(1次)、广西大化、岩滩(各2次)和那坡(1次)发生共7次震群活动,其活动水平不亚于震前的前兆震群,但除那坡震群因样本太少,无法计算外,其余6次震群均被判定为一般震群(数据略)。由此可见震前的2次前兆震群确与北部湾地震有关。

 上述异常除海康水温和地震序列活动异常系6.2级地震前的临震异常外,其他异常多系中期异常。因此6.1级地震前要作出短临预测相当困难。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本次地震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广西地震局前身)和广东省地震局于199411月分别完成的年度报告中提出1995年在本省区及近海可能发生56级地震12

 广西地震办公室在《1995年度广西地震活动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注意(警惕)1995年度广西及其邻近地区可能会发生56级地震,概率(信度)0.411。广东地震局在其《1995年度广东地震活动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注意(警惕)1995年度广东省内陆及近海地区发生5.05.9级地震,概率(信度)0.42。但两个单位对地点的预测都归于失败,广西地震办公室认为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广西大化一带,广东地震局则将注意力集中于粤闽交界地区。

 6.1级地震当天,国家地震局派出由陈章立副局长、辛书庆副司长率领的专家工作组到现场指导抗震救灾。粤桂琼三省区地震局(办公室)也于当天分别派出由副局长(副主任)带队的工作组奔赴现场,并在涠洲岛、海康和临高架设流动地震台,开展现场监测、烈度调查、灾害评估和安定群众工作。6.2级地震发生时,三省区调查组正在现场。

 本次地震因发生在北部湾海域,对沿海陆区的破坏甚微,因此未见有灾害评估报告。

 

结论与讨论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是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首次发生的双主震型地震序列,共发生45.0级以上地震。地震发生在北部湾-临高断裂与北部湾-珠江口外断裂的交汇部位上。6.16.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是北部湾-临高北西向断裂,北部湾-珠江口外北东东向断裂是此次地震事件的控震断裂。2次地震的错动方式有所不同,6.1级地震系右旋走滑错动,6.2级地震则为左旋走滑错动。其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也不同,前者为45°,后者则为117°。

 因地震发生在海域中,极震区烈度不详。陆区部分的Ⅵ、Ⅴ度等烈度线长轴走向北西。这两次地震对陆区建筑仅造成了轻微破坏。

 6.1级地震发生前,本文共总结出26项前兆异常,其中地震活动的空间扫描和时间扫描异常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利用空间扫描异常项数分布区图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中强震的发生区域,有利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6.1级地震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活动水平显著增强,仅1995年就发生了7次震群活动。但利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活动时间扫描方法均无法再对其后续中强震的发生作出预测。例如b值、缺震、C值、η值和算法复杂性等时间扫描曲线在6.1级地震后都已恢复正常变化。前兆观测除距震中较近的海康水温和信宜地下水继续保持异常状态外,其它台站的异常变化也已基本结束。这说明利用现有方法作大范围的地震活动时间扫描追踪,对于序列活动过程中的后续中强震缺少映震能力。图2931是地震序列活动的异常图,对于后续中强震有异常反映,因此对于后续中强震的预测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序列活动过程自身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魏柏林等,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烈度分布与发震构造,华南地震,

    16(3)82881996

[2] 傅昌洪等,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和p值特征,华南地震,

    16(3) 64711996

[3] 罗振暖等,北部湾地震的动力学参数与应力场,华南地震,16(3) 72761996

[4] 任镇寰等,北部湾地震发震构造探讨,华南地震,16(3)89951996

[5] 吴时平等,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华南地震,16(3)46521996

[6] 吴时平等,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华南地震,16(3)58631996

[7] 吴德珍等,北部湾6.16.2级地震前地磁、气象异常初析,16(3)53571996

[8] 尹克坚等,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地震地质条件,华南地震,16(3)

    77811996

[9] 段秀华等,雷琼地区重力场特征及其地壳均衡调整状态,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

    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10] 郝书俭等,雷琼地区断裂构造的磁场分析,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北京:地震

     出版社,1988

[11] 傅昌洪,利用CDSN资料研究中强地震的差异,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3(3)

     31391992

[12] 吴时平等,利用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异常最大密度区预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中强震

     地点的探讨,华南地震,21(3)21282001

 

参 考 资 料

1)广西地震办公室,1995年度广西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广西地震局,1994.11,铅印件。

2)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1995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震情研究第一期,1995,铅印件。

3)丁丽青等,19941231日北部湾6.1级和1995110日北部湾6.2级地震,广东省

   地震局,1998.5,铅印件。

4)粤桂琼课题组,粤桂琼交界地区近期地震危险性研究,广东省地震局,1999.8,铅印件

  (内部资料)。

5)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