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5.1级地震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张文孝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1971年6月28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郊区高闸乡发生了MS5.1级地震。震中烈度Ⅳ度。极震区无人畜伤亡,但房屋普遍受破坏,破旧墙壁有倒塌1)。
这次地震发生前,6月11日在震区附近发生一次MS4.2级地震。根据历史上该区的中强震曾有双震型的特点,宁夏地震队曾预测吴忠-灵武地区还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并将此意见报告了当地政府。
地震后,宁夏地震队立即在震区进行宏观考察和震情监视工作,并作了初步总结。
地震基本参数
吴忠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列入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
发 震 日 期 |
发 震 时 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1 6 28 |
13 01 47.1 |
37°45′ |
106°12′ |
5.1 |
16 |
吴忠 |
[1] |
2 |
1971 6 28 |
13 01 47 |
37°45′ |
106°12′ |
5.1 |
|
吴忠 |
3) |
3 |
1971 6 28 |
13 01 46.7 |
37°54′ |
106°19′ |
5.1 |
23 |
吴忠 |
4) |
|
地震地质背景
吴忠地区位于地堑南端的三角形区域内。银川地堑位于鄂尔多斯断块、阿拉善断块和青藏块体之间。由于第三纪以来,地堑中形成了巨厚的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这里新构造运动非常强烈,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739年平罗8级大震就发生在该地堑中。
吴忠地区自1010年以来,至本次地震之前,发生较大的地震有7次,震级多在5―5.5级之间。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弱震活动比较频繁。据钻孔和人工地震资料分析,第三系厚1839m,第四系厚147m,第三系基底有轴向北北西的隆起和拗陷,断裂发育,走向分别为北北西、北北东和南北向,它们相互交切,介质破碎(见图1)。结果形成该区地震频次较高而强度较小的特点(见图2)。 |
 |
图1 吴忠、灵武地区地质构造图(据廖玉华)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Wuzhong and Lingwu areas
1.实测、推测断裂(地表);2.实测、推测断层(隐伏); 3.新褶皱轴;4.前第四纪隆起;5.前白垩系;6.白垩系; 7.上第三系;8.全新世冲积层;9.渐新统
|
 |
图2 吴忠、灵武地区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2 Major faults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Wuzhong and Lingwu areas ①黄河大断裂; ②前筐子-马家湖隐伏断裂; ③牛首山北麓断裂; ④牛首山西麓断裂
|
|
|
|
烈 度 分 布
吴忠5.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37°52′,东经106°11′,在宁夏吴忠市郊区高闸乡。地震时,平罗、银川、青铜峡、中宁等八个县市有感,其烈度分布见图3。 极震区:烈度Ⅳ度。该区北起巴浪湖农场9队,南至高闸一队,东起高闸郭桥大队,西到高闸朱渠大队,呈椭圆形,长轴长约4 km,短轴长约2 km,长轴方向为北东15°―20°。极震区新造土木民房大部分受到破坏,普遍产生裂缝,其中大梁、桁条下的土墙及砖、土坯交接处的裂缝较严重。多数民房的椽子和桁条被拔出,屋顶和墙四周产生“揭顶式”水平裂缝,有些房屋裂缝较大,已很危险,不能居住。本区房屋北墙、东墙破坏较重,陈旧墙壁向北和向东倾倒者较多。 Ⅳ度弱区:北起巴浪湖农场二队,南至兰州军区造纸厂,东起高闸乡的周闸,西到关马湖,长14km,宽6km,呈北窄南宽的“梨”形,长轴方向与极震区一致。
位于地震区东约9km处的苦水河河底出现宽约1cm,走向为北西15°的地裂缝,与苦水河的走向一致。原因可能与河的地形有关。 |
 |
图3 吴忠5.1级地震等震线图1)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1 Wuzhong earthquake
|
|
|
|
|
地 震 序 列
吴忠5.1级地震的地震资料比较丰富。在震中区200km范围内,共有8个测震台(点),大部分始建于1965年前后,1966年以后对MS≥2.0级地震具有定位能力。灵武台距震中最近,震中距为38 km。本次地震序列资料在宁夏地震目录[1]中有完整的记载。 本次地震序列的M-t图见图4。由图可见,5.1级地震的前震发育。4月8日在主震震中附近发生一次MS3.4级地震,6月11日在主震震中西北不远处发生最大震级为MS4.2级的震群。在4.2级地震前2小时曾记到4次小震,其中最大震级为MS2.3级。4.2级地震后,到6月20日止共记到地震26次,其中,MS<1级9次,MS≥1级17次,最大为MS=3.7级。这些地震大部分集中发生在11―12日。其前震b值为0.57(图5),p值为0.6。在此之后一直平静到27日。6月28日主震发生前又发生两次小震(MS为2.1和2.7级),紧接着发生主震。主震后,到12月底止共记到93次余震,最大为MS=4.0级。余震序列的b值为0.72,p值为1.7。ML≥3.0余震震中沿北北东向分布(图7)。5.1级地震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90.8%(图6);前震占5.2%,余震占4.0%,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为0.9级,因此,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到1971年年底止,MS≥3级地震的序列目录见表2。
表2 吴忠5.1级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2 the catalogue of Wuzhong MS=5.1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
发 震 日 期 |
发 震 时 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71 6 11 |
03 27 34.8 |
37°52′ |
106°06′ |
4.2 |
15 |
吴忠 |
[1] |
2 |
1971 6 11 |
03 29 11.3 |
37°52′ |
106°06′ |
3.4 |
|
吴忠 |
|
3 |
1971 6 11 |
05 56 58.6 |
37°38′ |
106°05′ |
3.7 |
|
吴忠 |
4) |
4 |
1971 6 11 |
06 14 12.6 |
37°57′ |
106°16′ |
3.0 |
|
吴忠 |
|
5 |
1971 6 18 |
19 33 21.7 |
37°49′ |
106°17′ |
3.0 |
|
吴忠 |
|
6 |
1971 6 28 |
13 01 47.1 |
37°45′ |
106°12′ |
5.1 |
16 |
吴忠 |
|
7 |
1971 6 28 |
13 11 47.3 |
37°45′ |
106°12′ |
3.9 |
|
吴忠 |
|
8 |
1971 6 28 |
21 20 40.3 |
37°49′ |
106°14′ |
4.0 |
|
吴忠 |
|
9 |
1971 6 29 |
18 15 24.4 |
37°49′ |
106°17′ |
3.3 |
|
吴忠 |
|
10 |
1971 6 29 |
18 51 22.7 |
37°49′ |
106°17′ |
3.0 |
|
吴忠 |
|
11 |
1971 7 04 |
16 17 39.9 |
37°48′ |
106°15′ |
3.0 |
|
吴忠 |
|
|
 |
图4 吴忠5.1级地震序列M-t图(MS≥2.0) Fig.4 M-t diagram for the events(MS≥2.0) of the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5 吴忠4.2级和5.1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5 b-value curves of the MS4.2 and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吴忠5.1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6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7 吴忠5.1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吴忠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8。震源机制解(编号1)的矛盾符号比为7.7%。
表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
节 面 Ⅰ |
节 面 Ⅱ |
P 轴 |
T 轴 |
B 轴 |
X 轴 |
Y 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277 |
S |
49 |
34 |
NW |
62 |
156 |
13 |
253 |
52 |
58 |
36 |
304 |
28 |
180 |
41 |
5) |
2 |
71 |
NW |
56 |
137 |
SW |
60 |
230 |
2 |
283 |
48 |
100 |
45 |
194 |
4 |
288 |
44 |
宁夏地震局 |
|
 |
图8 吴忠5.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
5.1级地震余震的展布方向为北北东,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为北东15―20°。据此推测,震源机制解第一结果中走向为北东34°的节面Ⅱ可能是主震的主破裂面,该面呈左旋逆断层性质,该区走向北东的深部断层可能是本次主震的发震构造。 |
|
|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宁夏的前兆观测一般仅在吴忠5.1级地震发生前半年开始,处于试记阶段。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9个地震台,其中测震台8个,其他前兆观测共有12个台项,但只有银川倾斜、石嘴山和固原的水氡、青铜峡地应力等4个台项为Ⅱ类资料(图9)。这4个台项Ⅱ类资料对这次地震没有明显的异常显示,但地震活动图象对该次地震的发生有所反应。本次地震发生在西吉5.5级地震后半年,表现出宁夏西海固*的地震向灵武―吴忠地区迁移的迹象。这半年期间,灵武―吴忠地区弱震活动增强,且密集成条带分布。此外,于主震前当天,地震区有少量宏观现象出现。异常情况见图10,11 和表4。 |
 |
图9 吴忠地震前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Wuzhong earthquake
|
 |
图10 西海固―吴忠、灵武MS≥5.0级地震震中迁移图1) Fig.10 Map showing epicentral migration of the events (MS≥5.0) in Xihaigu―Wuzhong and Lingwu areas
|
 |
图11 吴忠5.1级地震前地震震中分布图2) Fig.11 Epicenral distrbution of the events before the MS5.1 Wuzhong earthquake (a)1970.7―1970.12; (b)1971.1―主震发生前
|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The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
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地震活动分布 |
宁夏
地区 |
地震迁移 |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西海固中强地震向吴忠-灵武一带迁移的现象 |
1970.12.3(西吉发生5.5级地震时) |
|
|
AⅡ |
10 |
西吉地震后半年发生吴忠地震 |
2 |
地震条带 |
吴忠―灵武地区 |
震中分布图 |
时间超过半年,震级M≥2.8级,条带长宽比>4带内外地震比>2 |
1971.1- |
|
|
AⅡ |
11 |
条带长130km,宽30km,带外地震2次,带内地震24次 |
3 |
宏观 |
极震区 |
地下水观察 |
违反常态 |
主震当天震前 |
|
|
C |
|
震中区有两口井,分别于主震前当天突然上升40cm和60cm,其中一口井还出现油花状漂浮物 |
|
|
|
异常特征分析
无
参 考 文 献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地震目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参 考 资 料
1) 宁夏地震队,吴忠地震总结,陕甘宁青地震前兆经验交流和趋势会商会议(铅印件),1971.12。
2) 李孟銮,宁夏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图象,地震观测与预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编),(铅印件),1985年第1期。
3)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观测研究室编,甘肃地震(铅印件),1979.12。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铅
印件),1974。 5) 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第一集),(铅印件),1973.1。
6) 孟庆珠、潘行适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构造体系与地震震中分布规律图说明书(铅印件), 19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