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5日四川省康定、九龙6.2级地震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1975年1月15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与康定县间发生了一次6.2级地震。震中位置在北纬29°26′,东经101°48′。 康定、九龙地震发生在贡嘎山南麓,此地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气候恶劣。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封山,无法进行野外宏观考察。震后,甘孜地震中心站、甘孜州地震局曾派人进入震区进行调查。 在这次地震中,1人受伤,压死牲畜5头,倒塌房屋61间。 通过单项前兆手段清理和地震综合预报清理及部分学者的研究1―13),[1―12],发现康定、九龙地震前亦有一些前兆异常。本震例报告系在此基础上整理而成。
康定、九龙地震的前兆异常较少,震前所掌握的前兆异常更少。本文所列举的前兆异常,多数是震后通过系统清理而发现的。可见,对这类前兆异常较少的中等强度地震,预测预报难度很大。 从余震震中分布图(图6)可见,1月16日02时发生的5.2级地震与1月18日12时发生的4.1级地震距主震较远(约50 km)。有人认为它们并不是6.2级地震的直接余震,但可能是主破裂发生后牵动另一条断裂活动而引起的地震。对这一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韩渭宾等,四川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条带的特征,地震学报,Vo1.7,No.1,1985。 [2] 韩渭宾等,四川地区强震前弱震空区的变化特征,地震学报,Vo1.6,No.1,1984。 [3] 韩渭宾等,四川地区5级以上强震前弱震活动频度变化特征,地震研究,Vo1.9,No.2,1986。 [4] 程万正,前兆地震活动“窗口”或敏感部位的寻觅及有效性估计,地震研究,Vo1.7,No.6,1984。 [5] 成尔林,四川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地震学报,Vo1.3,No.3,1981。 [6] 阚荣举等,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板内断块相对运动,地震地质,Vo1.5,No.2,1983。 [7] 鄢家全等,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地震学报,Vo1.1,No.1,1979。 [8] 林邦慧等,鲜水河断裂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地震学报,Vo1.8,No.1,1986。 [9]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地震出版社,1977。 [10]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1] 王伯维等,地磁低点位移与松潘、平武7.2 级地震,四川地震,No.4,1984。 [12] 程 式,龙陵-天水北北东向构造带及其地震活动初步探讨,地震地质论文集,国家地震局地 质研究所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参 考 资 料 1) 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等,康定、九龙6.2级地震序列(打印件),1975。 2) 赵日升等,姑咱水氡观测站的综合清理(打印件),1984。 3) 邓素珍等,地倾斜观测仪器、资料及震例清理报告(打印件),1984。 4) 王德富等,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的效能(打印件),1984。 5) 周本诚等,映秀台电感地应力清理评价报告(手稿),1984。 6) 周本诚等,泸定台电感地应力清理评价报告(手稿),1984。 7) 陈 农,四川地区h值变化与地震预报(打印件),1984。 8) 韩渭宾等,四川几个地震带(区)的b值曲线与地震预报(打印件),1984。 9) 程 式等,四川省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清理研究总结报告附件―震例总结材料之四(打印件),1985。 10) 程 式等,四川地区6级以上强震的前兆异常特征(打印件),1985。 11) 李丹阳等,四川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的初步评价(打印件),1985。 12) 李有才,四川地震短临前兆异常研究(打印件),1985。 13) 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200000,九龙幅,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