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5.0级地震

广东省地震局 冯绚敏 魏柏林 潘琴龙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言 

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县发生5.0级地震,这是江西40余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国家地震局华南协作区办公室、江西省地震办公室、广东省地震局、赣南行署地震办公室、赣州地震台均派人赴现场联合调查。据调查结果,这次地震造成裂缝的房屋约1600间,倾斜317间,错瓦114万块;烟囱扭转、掉头、裂缝、折断约30多个;主震后下雨,经3月26日3.7级余震,倒房19间;未造成人畜伤亡。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观测台站和各项前兆手段较少,未记录到前震。经震后总结认为,震前宏观、微观均有些异常。如宏观方面,临震前在震中区鼠、鱼、鸡等小动物有异常反应;微观方面,有水化学等异常。为研究少震区地震的前兆提供了重要资料。

龙南地震前,当地曾有过赣南将要发生大震的谣传,适逢5级地震发生,使原就有恐震情绪的群众更加惊慌,致使出现学校停课、厂矿停产、大部分农民自发地住进防震棚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即将展开的春耕和厂矿的生产。震后几天,赶赴震区的地震科技人员经现场调查、监测和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短期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并将此意见迅速报告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同时开展了地震知识宣传,安定了人心,生产也走上了正轨,使一度混乱的社会秩序在震后几天很快恢复正常,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地震基本参数

龙南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82 2 25

08 39 10

24°44.4′

114°48.0′

5.0

16

龙南县南享―临江区

1)

震源位置系根据包围震中的龙川、赣州、会昌、韶关、新丰江等台的记录,分别用和达法、高桥法、石川法在1∶50万地形图上交切,取综合结果。

震级系取距震中1000km范围内的广州、泉州、灵山、武昌、邕宁、南京、上海、丹江等台的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所定震级的平均值。

 

地震地质背景

震区在大地构造属性上为地洼区,它位于东南地洼区的三级构造单元绍广地洼列之中部[1]。在构造体系上,它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部边缘的三南-寻邬带西段和粤北山字型东翼复合部位[2]

区内发育北东、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断裂[3],北东向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构造骨架,但与发震构造关系较密切的却是北东东或近东西向的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最小(图1)。

1  龙南5.0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图[3]      (1982.2.25―1982.3.26; ML ≥3.0)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area         ① 夹湖-夹水断裂; ② 料坑-足洞断裂; ③ 夹湖-含湖断裂;        ④ 南亨断裂; ⑤汶龙断裂

 

北东向断裂规模大、延伸长、数量多、具多期次活动,断层力学性质表现复杂,早期为压性,晚期呈张性或张扭性。断裂走向由北东向转为北北东向;倾向变化也较大,同一条断裂往往两段倾向不一致。最醒目的有夹湖-含湖北东向断裂、南亨北东向断裂、龙古障-汶龙北北东向断裂。此外,还有归美山、三亨北东向断裂。夹湖-含湖断裂(图1)经夹湖、汤湖、足洞,长约40余公里,其南西段倾向西北,具压性结构面特点,而北东段倾向南东,为张性结构面,倾角一般为50°左右。往南西方向延伸至广东境内,该断裂切过寒武系、泥盆系和侏罗系,把燕山期花岗岩错开,且沿断裂有呈北东向分布的白垩系红色盆地。在夹湖和汤湖都有碳酸水型温泉出露[4],表明该断裂在中新生代有活动。其次,南亨断裂往南西方向延伸到广东的连平、新丰,长达120km,斜接广从断裂。沿断裂有玄武岩及中生代盆地分布,反映该断裂切割深、活动次数多。

本区出现三组近东西向断裂,即料坑-足洞断裂、夹湖-塘口-汶龙断裂和全南大吉山-杨村-大坝断裂。夹湖-塘口-汶龙断裂穿过震中区,受北东向断裂错切而呈递错排列。全南大吉山-杨村-大坝断裂也被北东向断裂错切而零乱分布。这些断裂一般倾向北,倾角在60°以上。 震中区,沉积岩总厚度约为10km,主要由砂页岩及板岩组成,10km以下为花岗岩。震区东南和西北出露厚约3―4km的寒武系砂页岩和绢云母板岩(图1)。中部地区主要分布泥盆系、石炭系的砂岩、页岩和灰岩,厚约3km;其次为下侏罗统的玄武岩、流纹岩及砂页岩,厚约3km。东北部广泛分布有燕山期中粒及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及加里东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震中区附近有燕山期辉绿岩脉,呈北东向贯入,并有燕山期花岗岩零星出露。这次地震发生在沉积岩和花岗岩交界处或花岗岩之介质中。 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地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复合部位,地处河源-邵武构造地震带中段之西侧,历史上曾发生过中强地震。根据史料记载,自1577年以来,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2次(表2),其中5级以上地震3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1847-1910年和1910-1982年)分别为63年和72年。历史地震震中分布见图2。

2  龙南、定南和全南地区历史地震情况

Table 2  Sit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 Longnan, Dingnan and Quannan areas
 

序号

    间

震 中 位 置

烈 度

震 级

    况

1

1577年

定南

5

声如雷,屋瓦皆裂

2

1847年

定南

5

墙壁摇动,欲倾倒,杯盘器皿多掀于地

3

1896年

龙南、全南

4.6

睡觉的人少数惊醒

4

1897年5月

 

Ⅴ―Ⅵ

4.6

赣州:檐瓦落。室内人惊跑。定南:墙摇动,有泥沙掉下

5

1907年

定南

4.6

墙上泥沙掉。二檐瓦落100多块

6

1910年

三南间

5.5

赣州:一靠墙碗柜倒,土墙裂缝。定南:室内人惊跑,楼上悬挂物落地

7

1914年

全南―定南

4.6

室内人外?跑,屋瓦掉

 

1926年

定南

Ⅴ―Ⅵ

4.6

有些睡觉人惊醒,有墙裂

9

1932年

定南

挂钟掉下,柴堆倒

10

1934年

全南―定南

 

11

1940年

三南

4.6

赣州:柜内碗掉,人站立不稳。大余:室内有人惊?跑;全南:桌上杯倒

12

1949年

大余―龙南

大余:灰尘落下,少数人惊跑

13

1979年1月7日

定南

 

3.5

 

 

2  龙南、定南、全南地区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MS≥3.5)[3] Fig.2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Longnan, Dingnan and Quannan areas

 

 

烈 度 分 布

本次地震的有感范围东到福建长汀,南到广州、香港,西到湖南郴州、宜章,北到江西遂川、井岗山。震中烈度达Ⅵ度强。等震线分布如图3、4所示。

极震区:位于南亨公社塘嘹乡、棉土区和归美山矿区,烈度为Ⅵ度强(个别意见认为达Ⅶ度),面积约6―8km2

Ⅵ度区:形态为东北部略凸的近东西向之椭圆,长轴呈东西向,长约27km,短轴呈南北向,长约13km,面积约270km2。其北到龙南县临江区之南部,东达老城区之西(包括归美山矿区),南止于定南县三亨区,西至夹湖区之东部。区内房屋墙体裂缝者达50―60%,裂缝一般宽1―2cm,大者5―6cm,房顶瓦片错移,屋檐掉瓦。在Ⅵ度区范围内,出现喷砂、冒水、塌陷,大多分布在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的稻田里。如南亨区公路两侧(近东西向)400m范围内出现十多处塌陷。该处塌陷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口小肚大,最大直径为3m,可见深度为2m;喷砂、冒水出现在塘嘹乡前湖羊田里,喷出的泉水带有细砂和黄泥,其中五口泉眼的直径不断扩大,且连成一线,约有100m长,呈东西向排列。定南县老城区下池乡油田村稻田27日出现一条面积为300×300m2的冒泡带。

3  龙南5.0级地震等震线图[3]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4  龙南地区地质构造及5.0级地震等震线图[3]

Fig.4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Longnan area and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1. 等震线; 2. 地质界线; 3. 张性断裂; 4. 压性断层。

       γS 燕山期花岗岩;β5 燕山期辉绿岩脉; γ3 加里东期花岗岩

V度区:呈北东向椭圆形,长轴长135km,短轴长70km,面积达7400km2,东北到安远,东南止于广东和平县双江区,南至广东连平县城,西达全南县龙源坝。

  

地 震 序 列

根据江西省地震办公室1982年12月提供的江西省龙南5.0级地震序列目录(ML≥1.0),1982年2月25日08时5.0级地震之前,未发现明显的前震活动。5.0级地震后至3月11日08时止,共发生ML≥1.0级地震270次,其中大于4.0级2次,4.0―3.0级9次。2.9―2.0级52次。图5为龙南5.0级地震序列图。余震震中分布见图6,MS≥3.0级的序列目录列于表3。

5  龙南5.0级地震序列M-t

     (1982.2.25―1982.2.28; ML≥2.0)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3  龙南5.0级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MS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MS)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82 2 25

08 39 10

24°44.4′

114°48.0′

5.0

16

江西龙南

1)

1982 2 25

09 38 26

24°44.6′

114°48.3′

3.0

16

1982 2 25

14 31 57

24°44.9′

114°46.8′

3.0

 

1982 2 26

03 00 00

24°45.1′

114°47.8′

3.7

16

1985 6 16

11 09 35.8

24°48′

114°48′

3.0

 

1985 6 20

03 29 10.5

24°42′

114°48′

3.0

 

1985 7 4

04 08 10.4

24°42′

114°48′

3.5

 

1985 7 28

05 57 34.2

24°42′

114°48′

3.1

 

1985 8 30

15 09 10.3

24°42′

114°48′

3.0

 

 

6  龙南5.0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

Fig.6  Foc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a) 震中分布图; (b) A―A′剖面图

 

该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如下:

1. 本地震序列属主震-余震型。5.0级主震具有突发性,未记录到明显的前震活动。5.0级主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8%,应变释放曲线呈指数形态(图7)。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为1.2级。

7  龙南5.0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图(ML≥1.0)

Fig.7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events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2. 地震频度衰减较快,衰减系数p值为1.34(图8)。
 

8  龙南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5]

Fig.8  Frequency attenuation curves for the events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a) 为频度分布图(ML≥1.0, ∑Nk=269);(b) 为频度衰减图(ML≥1.3)

 

3. 震源体积小。序列内地震震中集中分布在长轴仅为5km、总面积仅有10km2的范围内(见图1),与国内其他地震的统计结果相比明显偏小。余震震中基本上呈近东西向展布,且震中有随时间自西向东迁移的趋势,震源深度有由深到浅的迁移趋势(见图6)。

4. 小震P波初动方向稳定。统计处于震中不同方位的各地震台记录的地震初动符号,龙川台(约75km)符号矛盾比为27%,赣州台(约110km)符号矛盾比为7%,韶关台(约120km)和河源新丰江台(约115km)未见异号。这表明小震错动方式稳定。另外,各台纵、横波振幅比稳定,也表明震源错动方式一致性较好。

9  龙南5.0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1982.2.25―1982.3.11, ML≥1.3)

Fig.9  b-value curve of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sequence

 

5. 序列的b值。对2月25日―3月11日06时ML≥1.0级地震的频度分布用多种方法拟合,求得b的估计值为0.71±0.09至0.8±0.06。若以震后三天内地震进行统计,不同方法所得b的估计值为0.65±0.07和0.68±0.05。由此可见,各种方法所得b的估计值相差不大,取b值为0.7是可靠的。这一数值比一般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的b值略微偏高。b值曲线示于图9。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江西及其邻省各地震台47个P波初动符号,在吴尔夫网上用上半球投影求得的5.0级地震之震源机制解见表4和图10。 

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12

SE

85

283

SW

80

238

4

147

10

345

78

102

5

193

11

赵毅

2

80

SE

79

169

NE

86

124

10

215

6

 

 

79

3

170

10

江西省地震办公室

   

10  龙南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据赵毅)

Fig.10  Focal ma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M 5.0 Longnan earthquake

        (a) 编号1结果;  

        (b) 编号2结果

 

据Ⅵ度区等震线长轴走向为近东西或北东东向,V度区长轴走向为北东向,余震区长轴走向亦为近东西,判断编号节面Ⅱ应为断层面解,即地震主破裂面。从震区断裂的特性来看,夹湖―含湖断裂在震中区的走向为北东东,断层倾向南东,地震又分布在断层南东侧,因此该断层可能与这次地震直接有关。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走滑型。依Ⅵ度与V度区等震线西南间距小、东北间距大,以及余震偏在主震东北方位,且余震有随时间自西向东,由深而浅的迁移趋势,可以推测破裂方向是从西南往东北的。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龙南5.0级地震前,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6个正常运转的地震台站和一些观测资料较可靠的群测点。台站和主要观测项目的分布见图11。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图12―20和表5所示[6];2,3)。 

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观测项目

台站或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图号

异常特征及备注

1

地震空区

龙南附近地区

ML2.0级地 震震中分布

形成围空区

1973.7―

 

 

 

A

12

空区长轴长165km

2

水氡

广东龙川

多年动态 改正余差

二倍均方差异常限 2σ=20×3.7Bq/L

1981.12.下旬― 1982.2.初

持续高值

34×3.7Bq/L

75

BⅠ

13

正异常的开始时间应为1981年9月底

3

水氡

广东丰顺

五日均值

二倍均方差异常限 2σ=65×3.7Bq/L

1981.10.中旬― 1982.1.下旬

持续高值

12×3.7Bq/L

180

BⅠ

13

正异常开始时间与龙川台的相近

4

水氡

广东台山

五日均值、 日值

二倍均方差异常限 2σ=0.6×3.7Bq/L

震前四天开始上升,震后两天恢复正常

持续高温

1.7×3.7Bq/L

355

D

14

震前半小时取样,测值达最高

5

水氡

江西南昌

经流量改正之余差

二倍均方差异常限 2σ=2×3.7Bq/L

1981.1.初开始上升

逐渐恢复

2.8×3.7Bq/L

440

D

13

 

6

水氡

江西星子

五日均值

二倍均方差异常限 2σ=14×3.7Bq/L

1982.1.初开始下降

逐渐恢复

12×3.7Bq/L

528

D

13

 

7

F-

广东龙川

五日值

正常 0.7±0.1mg/L

1981.11.30前后下降

持续低值

0.3mg/L

75

BⅠ

15

 

8

F-

广东河源

五日值

正常 7.5±0.4mg/L

1981.11.30前后下降

恢复正常

1.2mg/L

115

BⅠ

15

 

9

F-

广东丰顺

五日值

正常 16.8±0.4mg/L

1981.11.20前后下降

逐渐恢复 正常

0.9mg/L

180

BⅠ

15

 

10

F-

广东从化

五日值

正常 10.7±0.3mg/L

1981.12.20前后下降

变化平稳

1.4mg/L

185

BⅠ

15

 

11

F-

广东普宁

五日值

正常 21.2±0.6mg/L

1981.12.20前后升降

逐渐恢复

1.1mg/L

210

D

15

 

12

F-

广东广川

五日值

正常0.14mg/L

1981.12.20前后下降

平稳变化

0.06mg/L

240

D

15

 

13

SiO2

广东龙川

五日值

正常34.0±2.0mg/L

1981.11.10前后上升

逐渐恢复

5.5mg/L

75

BⅠ

16

 

14

SiO2

广东丰顺

五日值

正常94.0±4.0mg/L

1981.12.25前后上升

逐渐恢复正常

12.0mg/L

180

BⅠ

16

 

15

SiO2

广东从化

五日值

正常95.0±3.0mg/L

1982.1.10前后下降

恢复正常

5.0mg/L

185

BⅠ

16

震后数月下降与本区小震有关

16

SiO2

广东普宁

五日值

正常67.5±2.0mg/L

1981.12.20前后上升

逐渐恢复

3.5mg/L

210

D

16

以持续高温为特征

17

SiO2

广东广州

五日值

正常14.3±0.3mg/L

1981.12.30前后下降

正常变化

0.5mg/L

240

D

16

 

18

Cl-

广东河源

五日值

正常20.1mg/L,  起伏变化

1981.12.15前后下降

恢复正常

0.6mg/L

115

BⅠ

16

以持续低值为特征

19

水电导

广东丰顺

五日值

正常0.510S, 值稳定

1982.1.5前后下降

逐渐恢复正常

-0.005S

180

BⅠ

16

测值持续偏低为特征

20

水电导

广东从化

五日值

正常0.459S, 值稳定

1982.1.中旬开始下降

平稳变化

-0.005S

185

BⅠ

16

 

21

水位

广东梅县

记录曲线

正常情况能记录潮汐变化

震前30min

震后1分钟水位稍上升, 以后正常

 

120

D  

记录曲线形态畸变

22

地倾斜

江西会昌

矢量图

拐弯、打结

1982.1.2开始

震后转为南西方向,1个月后恢复正常

 

115

BⅠ

17

往北西方向倾、而后转向

23

地倾斜

福建莆田

SN分向 差分曲线

均方差±0.03″

1981.6月开始

正常变化

0.15″

420

D

18

大幅度变化(下降)

24

短水准

福建三山

WS×SE 余差曲线

均方差±0.00037μ

震前一天内

正常变化

0.00094μ

470

D

19

临震前一天内曲线下降

25

视电阻率

广东河源

距平值比标准差( t 值)

异常限±2

1982.2.中旬开始

恢复正常

t3为3.4, t1为3.0

115

CⅠ

20

负异常

26

宏观

 

动物习性观察

违反常态

 

 

 

 

 

 

 

 

11  龙南5.0级地震前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 5.0 Longnan earthquake

 

 

 

图  12  龙南附近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7]

        (1973.7―1981.6; ML ≥2.0)

Fig.12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round the Longnan area

        1. ML =2.0―2.9;2. ML =3.0―3.9;3. 4.0―4.9;

        4. ML =5.0―5.9;5. 等震线;6. 断裂

 

 

13  各台水氡五日均值曲线

Fig.13  Curves for 5-day mean value of redon content in water in  

        various stations

 

 

14  广东台山温泉水氡日值、五日值曲线

Fig.14  Curves for daily and 5-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in water at Taishan               spring, Guangdong

15  各台F-五日均值曲线

Fig.15  Curves for 5-day mean F- value in various station

 

 

16  SiO2、Cl-、电导观测值曲线

Fig.16  Curves for observational values of  

        SiO2,Cl- and electroconduction 

17  会昌地倾斜矢量图

Fig.17  Vector map of ground tilt in Huichang station

 

 

18  莆田地倾斜差分曲线

Fig.18 Differential curve of ground tilt in  

       Putian station

 

19  三山短水准回归分析余差曲线

Fig.19  Residual curve fo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hort range level line in Sanshan 

 

20  河源视电阻率距平(t=距平值/均方差)曲线

Fig.20  Departure curv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Heyuan

 

 

总的来看,由于观测台(站)及前兆手段较少,因而得到的异常资料不多,但已取得的异常资料还是较确切可靠的。

异常特征分析

这次5.0级地震发生在华南少震区,与多震的华北地区之同级地震相比,在地震前兆异常特征方面有以下几点异同:

1. 震中区未见小震活动,无明显前震。地震活动性的异常主要为震前出现延续近10年的小震活动围空现象,围空区长轴长约165km#[7]。这些数据都大于多震区的经验数据。若按其他地区所得经验公式,由围空持续时间和围空区长轴推算所得主震震级均应在6级以上。

2. 除地震活动围空为长期异常外,其他各项前兆均属短期和临震异常,这些异常开始时间多数在1981年底或1982年初。因此,震前异常持续时间一般为2―5个月,个别的稍长。华北地区5级地震的统计结果为,除测震学以外的前兆仅一个月左右。相比之下,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持续时间较长。

3. 前兆异常出现的早晚与震中距无明显关系。

4. 不同前兆异常的幅度相差甚大,与震级无明显关系。

5. 前兆异常点主要分布在距震中250km范围内,但少数异常点远远超出此范围,最远的达530km(江西星子)。其中,除莆田倾斜仪、三山短水准外,各项前兆异常点的分布,大致是北东向距离远,北西向距离近(图21)。

这一分布特征与小震围空区长轴及主震V度区等震线长轴延伸方向十分吻合,反映了区内北东向主要构造骨架的控制作用。而莆田倾斜仪和三山短水准点正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泉(州)―汕(头)活动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因此尽管距震中较远,但仍有前兆异常显示。这表明震前由于区域应力活动加强,沿活动断裂及其附近的测点上应力变化也加强,因而出现远离震中的前兆异常点。

发生在少震区的龙南5.0级地震,其前兆异常内容较丰富,震前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异常分布范围相对较大等特征与华北地区6级左右地震的前兆异常有些相似[8]。由此认为,在少震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在低背景上,一次中等强度(如5级)的地震前,可望有较明显的前兆异常显示;又由于少震区应力变化背景值较低,与多震区相比,同等强度地震前,积累应力、应变所需的时间较长,影响范围相对较大。这表明必须认真开展少震、弱震区地震前兆区域特征的研究,寻找区域的特征异常指标,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来认识地震前兆和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21  龙南5.0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21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before the M 5.0 Longnan  

        earthquake

    语 

  华南地区属少震、弱震区。龙南5.0级地震前,在距震中250km范围内有十多个观测点。因此,认真分析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是很有必要的。上述总结表明,龙南地震的前兆异常在某些方面明显不同于多震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5.0级以上的震例太少,龙南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是否代表少震区的区域特征,还有待于资料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地图出版社,1977。

  [2]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73。

  [3] 蔡国福,1982年江西龙南5级地震后的综合预报,华南地震,Vol.3,增刊,1983。

  [4] 李富光,碳酸水与龙南地震,华南地震,Vol.3,No.1,1983。

  [5] 王铮铮等,龙南5.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及序列特征,华南地震,Vol.4,No.1,1984。

  [6] 冯绚敏等,江西龙南5.0级地震前兆分析,地震科学研究,No.4,1984。

  [7] 赵  毅等,1982年龙南地震围空区的特征,华南地震,Vol.5,No.3,1985。

  [8] 张肇诚等,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地震,No.5,1985。  

  考  资  料 

  1) 江西省地震办公室,广东省地震局,江西龙南5.0级地震震例总结(打印稿),1982。

  2) 广东省地震局综合预报室,广东省及邻区综合预报清理报告(打印稿),1985。

  3) 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福建省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总结报告(打印稿),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