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3日云南省剑川5.4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马殿军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言 

1982年7月3日云南剑川南发生了一次5.4级地震。据调查,极震区倒塌房屋3749间,受损房屋3352间,死亡2人,伤1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地震前,云南省地震局曾作了一定程度的中期估计1、2)。1981年12月,根据滇西北地区出现的M≥4.0级地震空段和4.0级以上地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的异常情况,在资料1)中曾指出:“滇西北地区的中甸、宁蒗、永胜、剑川及洱源一带,1982年内可能发生6.5级左右地震”。

对这次地震,大理州地震办公室,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曾作过一定程度的短期估计3)。大理州地震办公室等单位注意到滇西北地区迅速形成的小震活动条带、水温及水氡等前兆异常现象,于震前提出:“7月5日前后3天,木里、宁蒗或泸水、腾冲一带可能发生5.5级左右地震”的书面预测意见4)

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大理州地震办公室及时派出了宏观考察和震情监视组赴震区工作。嗣后,编写了《剑川甸南地震宏观考察报告》5)、《云南剑川5.4级地震总结》6)。一些单位和个人对这次地震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3]

 

地震基本参数

剑川5.4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中位置

震级(M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

1982 7 3

16 13 31

26°32′

99°52′

5.4

15

剑川南

7)

 

地震地质背景

1  剑川及其附近主要断裂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  Major faults in Jianchuang and its adjacent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① 剑川断裂;② 中甸断裂;③ 程海断裂;④ 马登断裂;⑤ 丽江断裂;⑥ 洱海断裂

 

如图1所示,剑川地震区位于滇西北中甸-剑川-大理地震带中段,是中甸、剑川和大理多组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复杂。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滇西北中强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 100°线附近,其中剑川至洱源地区 (北纬26―27°,东经99.6―100.2°)分布尤为集中且重复率最高。自公元1474至1981年,该区共发生5-5.9级地震16次,6-6.9级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20.3年。

震区主要构造为剑川断裂。其主断面走向为北34°东,倾向南东,倾角70°,为压性逆冲断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沿甸头禾、下桃园、剑川、九河附近通过震区。野外地质资料表明,剑川断裂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曾有过多期(次)活动,新生代以来活动尤为明显。据考察,在剑川断裂东侧甸尾附近第四系冲积砂砾中,发现一条走向为北15―30°西、倾向55°的压性断层,并在江尾河村南见长约5m、宽5―8cm、总体走向为北25―30°西的地裂缝。另外,由等震线分布图可见,沿北北西向等震线长轴方向烈度衰减较慢,南南东方向则相反,沿短轴方向东侧烈度衰减较快,西侧衰减较慢。

基于上述构造背景、地裂缝以及等震线特征认为,剑川断裂东侧甸尾附近深部可能存在一条走向北15°西、倾向南西的断裂,它与剑川断裂构成“人”字型构造。在更新世后曾表现为压性活动,它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显示张扭特征,而剑川断裂为孕震断裂。

 

烈 度 分 布

据震区考察结果,主震宏观震中位于剑川县甸南乡的甸尾、新河、三元村一带。宏观震中位置为北纬26°27',东经99°55'。剑川、洱源、丽江、鹤庆及下关等地普遍有感。 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强,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13°西、长约10km,短轴长约4km,面积约35km2。Ⅶ度区:区内多数房屋倒塌,少数严重损坏。

Ⅵ度区:北起石菜江、双河煤矿,南至甸头禾西北。西起中羊岭、明间哨,东至白塘村、海东一带。Ⅵ度区与Ⅶ度区呈同心椭圆,长27.5km,宽13km,面积260km2,区内见少数房屋旧墙体跨塌、开裂等破坏现象(见图2)。

2  剑川5.4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地 震 序 列   

1. 震前,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先后建有:剑川(1976年10月)、洱源(1982年1月)、云龙(1973年11月)、丽江(1966年 8月)、永胜(1965年 9月)、下关(1968年 6月)、六库(1979年9月)、中甸(1966年10月)、华坪(1965年9月)、宁蒗(1965年10月)、保山(1980年1月)和腾冲(1971年2月)共12个测震观测台站(见图11)。区域台网震级控制下限为2.0级。剑川台位于本次地震震中区,因此取得了较完整的序列目录(见表2),本序列目录取自云南省台网的交切结果,单台采用剑川台资料。

2. 前震活动丰富。据序列目录,1982年7月3日14点58分在主震震源区内发生ML=4.5级有感前震,据剑川台记录,6月25日至7月3日主震前共发生tS-tP≤2.0s、0.5级以上地震20余次,其中ML≥2.0级有感前震6次(见图3)。

3  剑川台tS-tP≤2.0s,M≥0.5级地震M-t图(1982.6.25―1982.7.3) Fig.3  M-t diagram of the earthquakes (tS-tP≤2.0s,M≥0.5)in        Jianchuang station

 

2 剑川5.4级地震序列目录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级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ML

MS

 

 

 

1

1982 7 3

16 13 31

26°32′

99°52′

.4

.4

15

剑川

7)

2

 

16 27 21

26°29′

99°55′

.1

 

 

 

 

3

 

17 02 14

26°36′

99°44′

.5

 

 

 

 

4

 

17 09 16

26°35′

99°47′

.4

 

 

 

 

5

 

17 17 07

26°30′

99°56′

.0

 

 

 

 

6

       4

00 28 03

26°32′

99°45′

.5

 

 

 

 

7

 

00 33 21

26°30′

99°44′

.3

 

 

 

 

8

 

02 47 42

26°28′

99°44′

.2

 

 

 

 

9

 

09 25 56

26°32′

99°52′

.0

 

 

 

 

10

       5

02 28 53

26°35′

99°44′

.4

 

 

 

 

11

 

03 06 42

26°32′

99°48′

.0

 

 

 

 

12

 

03 50 02

26°34′

99°45′

.0

 

 

 

 

13

       6

17 45 36

26°33′

99°44′

.0

 

 

 

 

14

       7

02 54 19

26°32′

99°43′

.5

 

 

 

 

15

 

03 11 09

26°33′

99°39′

.5

 

 

 

 

16

 

10 05 36

26°33′

99°43′

.0

 

 

 

 

17

       9

22 44 11

26°34′

99°45′

.7

 

 

 

 

18

      14

01 45 09

26°34′

99°48′

.1

 

 

 

 

19

      20

11 21 42

26°35′

99°48′

.7

 

 

 

 

20

 

15 12 48

26°35′

99°47′

.3

 

 

 

 

 

4  剑川5.4级地震序列M-t图 (ML≥3.0) Fig.4 M-t diafram of the MS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sequence

  

 

5  剑川5.4级地震序列日频度图 (ML≥1.5) Fig.5  Daily frequency of the MS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sequence    

 

6  剑川5.4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6  b-value curve of the MS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3. 余震衰减快。震后至7月31日止,共发生余震1139次,其中ML=2.0-2.9级176次;3.0―3.9级15次;4.0―4.9级4次,最大余震4.3级,发生在主震后的第17天(图4),整个序列在震后20天趋于结束(图5)。ML≥3.0级序列目录见表2。序列b值为0.97(图6),频度衰减系数p为1.64(图7)。

4. 序列类型:据主震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91%、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之差为1.1级,判定本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图8)。

7  剑川5.4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曲线 Fig.7  Frequency attenuation curve of the MS 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sequence  

  

 

8  剑川5.4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8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S 5.4 Jianchunag earthquake          sequence  

 

    5. 由余震震中分布(图9)可以看出,余震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北西向优势分布,与震区内呈北西走向的活动断裂相一致。

9  剑川5.4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1982.7.3―1982.7.31)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S 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据云南省综合地震观测台网震级控制范围图,1986.6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剑川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10。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11

SW

85

40

SE

77

176

12

85

5

330

76

130

13

221

5

云南省地震局测震室

2

87

S

52

10

W

74

134

14

236

38

27

48

280

12

177

38

云南省地震局震源室

综合震区地质构造背景,等震线长轴走向和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剑川地震主破裂面为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的节面Ⅰ(见表3编号1)。

图10  剑川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震前,地震台网分布见图11。 距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15个。其中,测震台共14个不参加异常统计。其他前兆观测,包括水氡、水温、视电阻率、地磁等4项目共5个观测台点,10个观测台项。其中,距震中100km范围内,有水氡、水温和水位3种观测项目共2个观测台点含4个观测台项。此外,滇西地区还有流动地磁测量。 据分析认为,震前洱源水氡、水温,下关水氡及位于震中区的流动地磁等前兆资料比较可靠(资料均为Ⅰ、Ⅱ类),异常较明显,有可能是这次地震的前兆。 下关、洱源水氡资料始于1975年,观测数据连续、完整、环境及人为干扰小,并有多次对应滇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 洱源牛街水温资料始于1980年10月,平时测值稳定,观测误差为±0.1 ℃。正常波动范围为±1℃。自1980年起,在滇西(北纬25―27°,东经99.5―101°)范围内进行了流动地磁重复测量,获得了地磁场(F)变化的可靠数据。以围绕红河断裂北段两侧的下关、洱源、剑川、乔后、漾濞等17个点为重点,自1981年4月至这次地震前共取得9期资料。处理方法是,把每个周期各测点经过日变改正后的磁测数据以下关点为基准点,不同周期各磁测点均与下关点有一个ΔF差值,以此差值来检验不同周期各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F)值相对于1980年12月测量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处理后,异常是明显存在的。此外,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十分显著,各类异常情况均列入表4,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的前兆异常空间分布情况见图12,各种异常图见图13―18。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观测项目

台站或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图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1

地震空区(段)

滇西北地区(北纬25―28°,东经99.5―100.5°)

ML≥4级地震震中分布图象分析

形成4级以上中强地震空段

1981.1-12

消失

 

 

AⅠ

13

1981年在剑川附近迅速形成M≥4级中强地震活动空段,主震落在空段内

2

地震频度

滇西地区(北纬24―28°,东经97―101.5°)

ML=4―4.9级地震半年累积,月滑动

正常背景值N≤4次,震前4级地震频度为正常值的4倍

1981

正常

N=16次

 

AⅠ

14

震前大区域4级地震频度显著增加,显示峰值异常段为1982年1月至震前,滇西地区出现4级地震平静时段

地震条带

滇西北地区(范围同1)

据震中分布图象分析(ML≥2)

快速形成北东向3级以上地震条带

1982.5,27―6.27

消失

 

 

BⅠ

15

震中附近仅在震前1个月内,形成北东向3级地震条带

前震

剑川台

tS-tP≤2.0s和M-t图分析

空段内出现有感地震,表现为密集―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

1982.6.25.04h―7.3.14h

消失

 

 

CⅡ

3

据剑川台记录 1982 年 6月25日震源区发生有感前震,7月3日14点58分再次发生4.5级有感前震,空段被破坏

水氡

洱源地办

日均值

>10%观测误差

1982.5.20―6.29

正常

26%

40

BⅢ

16

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现低值异常点,6月中、下旬连续出现高值异常点

水氡

下关台

日均值

>10%观测误差

1982.5.17―6.25

正常

16%

100

BⅡ

16

5月中、下旬出现低值异常,6月中、下旬至震前出现高值异常

水温

洱源牛街

日均值

正常波动值为±1℃,超出±1℃为异常

1982.5.28―6.25

正常

>4℃

40

BⅡ

16

震前温度上升,超过正常波动值4倍以上,持续高温近1个月

流动地磁

北纬25―27°, 东经99.5―101°

月均值

ΔF>2倍标准差

1981.4―1982.7.3

恢复

-9.5nT

<40

AⅠBⅠ

17

形成负异常,回升反向,发震

宏观

震中区(Ⅵ,Ⅶ度区)

水位观测

违反常态

震前数分钟至1―2d

消失

 

 

CⅠ

18

调查11个水点,8个点水位表现上升,3个水点表现下降,并伴有变色、冒气泡等现象

 

 

震中区

动物行为观察(老鼠)

违反常态

震前1h

消失

 

 

CⅡ

18

老鼠异常有三例,量增多,相互撕咬,跑来跑去

 

 

震中区

动物行为观察(鸡、牛)

违反常态

震前4-5d至震时

消失

 

 

CⅡ

18

鸡、牛震前异常各1例。鸡飞上树,牛不进厩

 

11  剑川5.4级地震前周围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beforethe MS 5.4 Jiangchuang earthquake 

 

 

12  剑川5.4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the anomalies before thd MS 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13  剑川5.4级地震前ML≥4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vents (ML≥4) before the M5.4          Jiangchuang earthquake 

 

 

14  滇西地区4.0―4.9级地震频度图 Fig.14 Frequency diagram of the earthquakes (M4.0―4.9) in west        Yunnan

范围: 北纬23.5―28°,东经96―101.5°;半年累计,逐月滑动 

15  剑川5.4级地震前1个月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1982.5.27-1982.6.27,ML≥2.0) Fig.15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one month before the M5.4 Jiangchuang        earthquake  

 

16  水氡、水温日均值曲线 Fig.16  Curves for the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nd temperature of water 

 

17  流动地磁观测异常变化图 Fig.17  Variation diagram for mobile geomagnetic survey          (a) ΔF负异常等值线图(等值线单位为nT);(b) ΔF相对变化图;           1. 1980年12月各点与下关的值差;2. ΔF的相对变化值;          3. 地震前后两次ΔF推断变化

  

18  剑川5.4级地震前宏观异常分布图 Fig.18  Distribution of macroscopic anomlies before the            MS5.4Jianchuang earthquake

 

异常特征分析

    综上所述,剑川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归纳如下:

(一) 时间分布特征 按前兆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可划分为中期、短期趋势性变化和临震突发性变化三个阶段(见图19)。

1. 中期趋势性异常出现在1981年。异常项目有地震活动性和流动地磁。据地震记录,1981年2至12月滇西北地区(北纬25―28°,东经98.5―101.5°)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8次,为正常背景值(取该区多年平均年频度 2.7次)的3倍,在主震震中附近形成了长约120km、面积约6900km2的中强地震空段(见图13)。另外,由图14可以看出,滇西地区(北纬23.5―28.0°,东经96―101.5°)1981年4级地震频度出现峰值。综上表明,剑川地震前大区域地震活动曾有一个显著增强的过程。

19  剑川5.4级地震前异常时间进程示意图 Fig.19  Sketch for time process of anomalies before the M5.4              Jianchuang earthquake

 

流动地磁异常变化始于1981年4月,与区域4级地震活动增加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异常测点位于震中区的洱源、沙溪[图17(a)],显示下降负异常,异常最大值为-9.5nT[图17(b)]。

2. 短期异常出现在1982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此期间的地震活动、流动地磁、水氡和水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据昆明传输台网目录,1982年5月27日至6月27日,沿主震震中迅速形成一个北东向ML≥3.0级中小地震活动条带(图15)。明间哨、玉华、沙溪、牛街等流动地磁测点于1982年5月开始出现反向和加速的异常变化[图17(b)]。5月下旬洱源温泉水温显著上升,持续高值达1个月之久(图16 )。洱源、下关等水氡于6月上旬显示高值突跳异常变化(图16,表4)。该阶段前兆异常项目较多,异常种类也较中期阶段丰富。 3. 临震异常出现在6月25日后至震前几小时,突出表现在4级以上地震空段内出现有感前震(见图3),并显示出活动―平静―活动―发震的特点。极震区内,地下水、动物等宏观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异常反映(表4、图18)。 (二) 空间分布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异常集中于距主震震中100km范围内(图12),宏观异常集中反映在极震区内(图18)。 据统计结果,震源区100km范围内的前兆台站能够观测到震前短期趋势性异常变化。

    语 

  1. 客观地认识和识别震前异常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对地震震级和发震时间的预测。剑川5.4级地震短期异常较突出,持续时间仅1―2个月,异常分布局限在震中区附近,范围小。这是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多具普遍性[4]

2. 在大区域(或地震活动带)内中强地震(ML≥4.0级)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在活动断裂带上形成的中强地震空区(或空段)是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地区,而快速形成(一般在1年左右)的地震空区(段)具有中期预测意义。在空区(段)内��发生有感地震(多为4级左右)并表现出活动―平静―活动的特点,可作为识别直接前震的重要判据之一,往往具有短临预测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梁秀英、沈斯伟,1982年剑川、洱源地震与滇西地震带近年地震活动趋势, 地震研究 ,Vol.7 ,No.1, 1984。    [2]董国胜,剑川5.4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地震研究,Vol.6,增刊,1983。
   [3]云南省地震局前兆研究室流动地磁组,剑川5.3级地震的地磁变化,地震研究, Vol.7, No.4, 1984。
 

 [4]张肇诚等,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地震,No.5,1985。

  考  资  料   

  1) 云南省地震局,1982年云南及邻区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81.11。

  2) 云南省地震局, 震情反映(8203号),1982.7.5。
 

  3) 国家地震局,震情第21期,1982.7.3。   4) 大理州地震办公室,1982年7月3日剑川5.4级地震总结,1982.9。   5) 云南省地震局,剑川甸南地震宏观考察报告,1982.7。   6)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剑川5.4级地震总结,1982.11。   7)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地震目录(198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