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据全国基准台网、新疆台网、WWSSN以及部分苏联台网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见表2和图3,矛盾比为25%。
表2 震源机制解
Table 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
节 面 Ⅰ |
节 面 Ⅱ |
P 轴 |
T 轴
B 轴
X 轴
Y 轴 |
结果来源 |
走向 |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
倾角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35 |
SW
85
48
NW |
67
4 |
12.5 |
270 |
17 |
125 |
67 |
319 |
23 |
225 |
5 |
本文作者 |
|
 |
图3 和静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图 Fig.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据力源分析,节面Ⅰ和Ⅱ的运动分别为右旋逆断层和左旋逆断层性质。考虑到震源区的构造展布以及等震线分布,可以认为节面Ⅰ为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发震断裂可能为阿拉沟断裂。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地震台8个,其中测震台7个,其它前兆观测15台项,包括乌鲁木齐水化综合台的水氡、水电导等7个台项(图4)。震前出现地下水位[1]和地应力2项异常。异常情况详见表3和图5、6。
 |
图4 和静5.2级地震前周围地震台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vations around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MS 5.2 Hejing earthquake
|
表3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3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下水位 |
乌鲁木齐11井 |
五日均值 |
下降异常<1%
1983.6―11 |
略有下降 |
30cm |
106
BⅡ |
5 |
下降―回升―发震 |
2 |
地应力(电感) |
库尔勒 |
日均值 |
异常突降
1983.12.5― |
恢复原变化趋势 |
570μH |
158
CⅡ |
6 |
突跳异常 |
|
 |
图5 乌鲁木齐11号井地下水位五日均值曲线 Fig.5 Curve for 5-day mean value of ground water level in No.11 well in Urumqi
|
 |
图6 库尔勒地应力日均值曲线 Fig.6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stress in Korla
|
|
异常特征分析 无
参 考 文 献
[1] 王 道等,新疆某些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的分析,西北地震学报,Vol.7, No.2, 1985。
参 考 资 料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3年新疆和静阿拉沟5.4级地震宏观考察小结, 1983, 12。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地震目录,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