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6日甘肃省武威5.3级地震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张勇利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言 

    1984年1月6日在甘肃省武威县发生了一次5.3级地震。本次地震造成4人受轻伤,震中区房屋出现轻微裂缝,最高烈度为Ⅵ度。

    震前,在1983年12月于武威召开的1984年度全省震情趋势会商会结论中指出“1984年全省尚不致于发生7.0级以上地震;河西中部,即民乐盆地南缘及邻近地区发生6.0级地震可能性较大;武威--金昌地区仍持续有中等地震活动。”由于河西地区的前兆台站稀疏和前兆观测手段种类较少,本文给出的短临异常几乎都是震后总结的。

    震后,甘肃省地震局和地方地震部门联合派出地震考察队赴震区开展现场考察工作。考察居民点56个,涉及武威、天祝、肃南、永昌等四县,并编写了考察报告)

 

地震基本参数

本次地震基本参数列于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84 1 6

07 34  1.2

37°55'

102°11'

5.3

12

甘肃武威

西北四省区地震目录

1984 1 6

07 34  0.7

37°55'

102°13'

5.0

 

甘肃武威

甘肃省地震报告

1984 1 6

07 34

37°55'

102°13'

5.0

 

甘肃武威

全国地震速报目录

 

地震地质背景

本次地震发生在多地震的永门古(永昌--门源--古浪)地区,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处于区域地貌、重力和地壳厚度梯级带孤形大拐弯的部位。区内发育北西西(北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五组断裂(图1)。其中,以北西西向的北祁连断裂带为主干断裂,在大地构造上按黄汲清的划分属祁连褶皱系中北祁连褶皱带与走廊过渡带两个二级单元的边界断层带。它不仅在中生代以来控制了两个构造单元的地质作用,并成为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和著名的巨大地震带之一。

图1  武威附近区域地质构造略图 Fig.1  Sketch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Wuwei area        1.第四系; 2. 北西西(北西)向断裂; 3. 北北西向断裂; 4.北东向断裂;       5. 北北东向断裂;6. 近南北向断裂; 7.活动性断裂、一般断裂;        8.全新世断裂; 9.现代冰川; 10.洪积扇; 11.水系;

 

    这次地震发生于九条岭-哈溪的中小“地震巢”之内。自1970年到1983年,该区(北纬36°30'-38°20',东经99°30'-103°30')发生3级以上地震51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5次。本次地震是近二十多年以来的最大地震。 

    由图1可见,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切割的菱形小块体内还发育有近南北向的断裂。而本次地震的微观震中位于北东向(西营河东)、北西向(金塔河西)和近南北向(旦马-西营)断裂的交汇部位。作为主干断裂的北祁连断裂带的现今活动和次一级的北东向最新断裂的活动使上述菱形小块体应力局部集中,这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烈 度 分 布

经考察,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甘肃省武威、天祝、肃南三县交界的旦马、西营一带,即北纬37°50',东经102°16',与微观震中相差约10km,震中烈度为Ⅵ度。Ⅵ度区位于旦马乡,形状近似椭圆,长轴方向为北76°东,长22.5km,短轴长11km,面积约180km。Ⅵ度区内,地震时人站立不稳,多数人仑惶外逃;区内房屋多属简单木架土墙房,普遍出现裂缝,个别房屋的墙体裂缝较宽(达2-3cm),极个别不稳墙体倒塌;地裂缝比较发育。      Ⅴ度区包括红星、西营、新华、祁连、皇城等乡。Ⅴ度区与极震区的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长约76km,短轴长约42km,面积约2200km(图2)。Ⅴ度区内,地震时人的感觉强烈,尚在睡觉的人普遍从梦中惊醒;区内个别房屋出现小裂缝,门窗响动,屋顶掉土;家中不稳物件翻倒或掉下。 

    武威5.3级地震的有感范围东至兰州、银川;西抵张掖、临泽、高台;南达西宁、乐都;北到金川、民勤等地,约30万km

图2  武威5.3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地 震 序 列

(一)前震:

主震前4天,即1月2日分别发生两次地震,其参数见表2。 

    第一次地震发生在主震西南约30km处,第二次地震发生在主震南约10km处。另外,在主震当天的06时分别发生两次0.4,0.7级小震。 

(二)余震序列:

    本次地震的余震资料以武威地区传输台网的地震目录为主,MS≥2.0级以上地震以常规台网为主。 

表2  武威5.3级地震前震目录

Table 2  Catalogue of pre-earthquakes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编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84 1 2

04  30  05.3

37°40′

102°03'

1.2

 

甘肃武威

甘肃省地震报告

1984 1 2

16  18  29.7

37°44′

102°15'

3.8

甘肃武威

西北四省区地震目录

关于本次地震序列的一些特征分述如下:

    1.这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5%,余震序列b值为0.8±0.03(图3),相关系数r=0.977。自1月6日07时34分主震发生至2月6日共记到余震726次,其中Ms≥3.0级2次;2.0─2.9级12次;可定出震中的地震204次。武威5.3级地震序列目录见表3。 

图3  武威5.3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3  b-value curve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sequence

 

   2.余震频度衰减和应变释放较迅速。序列的持续时间短,由图4、图5看出,主震后10天内发生的余震频度高,强度大,1月16日后明显减弱。余震活动由前期大幅度起伏衰减变为相对平稳,应变释放曲线趋于平缓,频度衰减系数明显增大。取震后15天的余震资料,由公式:

�����������lgN=A-plgt,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其衰减系数p=1.83。 

表3  武威5.3级地震序列目录(S≥3.0)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sequenceS3.0
 

编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MS )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84 1 2

16 18 29.7

37°44'

102°15'

3.8

9

甘肃武威

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目录

1984 1 6

07 34 01.2

37°55'

102°11'

5.3

12

6

0913 58.4

37°55'

102°13'

3.7

0

13

20 23 04.1

37°53'

102°09'

3.5

13

4 3

05 41 49.1

37°47'

102°17'

3.3

 

6

12 02 05.3

37°48'

102°09'

3.9

 

 

图4  武威5.3级地震序列日频次图(≥1.0) Fig.4  Sketch for daily frequency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sequence 

 

图5  武威5.3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2.0) Fig.5  Strain felease curve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sequence

 

     3.余震集中、分布面积小。主震后余震震中主要集中在北纬37°00'─38°05',东经102°00'-102°30'之间,只有个别余震落在这个小区之外(图6)。没有定出震中的小震,由5个传输台记录的走时差()变化很小(见表4),据此推断这些小震大多数落在这个小区域内。

图6  武威5.3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1984.1.6-31, S≥1.0) Fig.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表4  武威传输台网各台的走时差(S-P)表

Table 4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for various stations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Wuwei
 

    名

  条  岭

  爷  山

  崖  山

  西  堡

(S)

1.5-2.0

4.0-6.0

5.0-7.0

5.5-7.0

    4.余震活动强度稳定下降。由图7可见,6日相继发生3次S≥2.3级,5次S≥2.0级余震,7日余震强度为2.0级左右,以后的余震强度为1.0级左右,仅偶尔发生个别稍大地震。

图7  武威5.3级地震序列-t图

Fig.7  M-t diagram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sequence

 

    5.本序列地震初动方向稳定性好。武威地震发生在武威传输台网内,传输台网内地震仪的放大倍数一般在7─9万倍,对Ms≥1.0级地震有较好的定位能力,对S≥1.4级地震可请楚记到p波初动方向,其中九条岭台、河西堡台记到的余震的初动符号为“-”,石岗、老爷山、红崖山台记到的初动符号为“+”。各台记到的余震和主震的初动符号完全一致,表明武威地震序列的初动方向稳定。                             

    6.将1.0级以上余震按△=1.0级分档,计算得到b值为0.77,a值为2.95。由此,可推算得最大余震强度为3.8级,这与本次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相当。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由全国各地40个台站的p波初动资料给出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8和表5)。矛盾符号比为17.5%。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逆断层活动,主压应力为北东向,方位为242°。由极震区长轴方向为北76°西及余震沿北70°西分布,大致可以认为,走向为北北西向的节面Ⅰ可能是5.3级地震的主破裂面。 

图8  武威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2)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表5 震�源�机�制�解

Table 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节 面 Ⅰ

节 面 Ⅱ

P 轴

T 轴

B 轴

X 轴

Y 轴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322

NE

85

222

NW

12

242

37

41

50

144

10

294

52

78

7

兰州地震所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武威5.3级地震发生在我省前兆台网较稀的地区,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观测台站15个,其中测震14个,前兆观测手段6台项(图9)。对质量较好的群测点的水位、地温等只作参考未统计在内。 

图9  武威5.3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 before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对上述范围内的前兆观测手段,我们主要列出了震前有异常反应以及震后通过总结认为是异常反应的观测手段,对有争议的异常亦作出说明,略超过200km范围且有前兆异常反应的观测手段也进行了整理。异常情况详见表6。

   由1979-1983年S≥2.3级地震的-t图(图10)可见,从1982年9月至1983年12月出现缺震现象(无S>2.6级地震)。1980-1983年S≥2.6级地震围成北西向椭圆状空区(图11),其长轴长53km,短轴长23km,空区内无2.6级以上地震发生。图12为武威、山丹地区的应变释放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1983年1─7月应变释放曲线斜率较小,8月开始加速,从加速到发震这个阶段小震的积累应变值相当于一个S5.5级左右的地震。 

表6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观测项目

台站或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图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缺震

武威山丹地区

-t图分析

在地震活动期内出现1年以上无S2.6级地震

1982.9
─ 1983.12

正常

 

 

AⅡ

10

武威山丹地区小震较多,年平均发生≥3.4级地震4-5次,自1982年9月至1983年12月,16个月中没有发生一次3.4级以上地震

地震空区

武威山丹地区

震中分布

在活动断裂交汇区,出现超过三年的地震空区,围空震级为S 2.6级

1980.1

1983.12

 

 

 

AⅣ

11

1980-1983年S≥2.6级地震围成空区;空区内无2.6级以上地震发生

应变释放

武威地区

应变释放

 

1983.8

1984.1.5

 

 

 

AⅠ

12

据应变释放曲线推测;该地区有5.5级左右地震

小震调制比

武威山丹地区

调制小震比分析

明显超出调制小震比的正常概率0.27

1983.4

1983.12

 

 

 

AⅠ

13

1982-1983年武威山丹地区小震资料作图发现,武威-九条岭和山丹-永昌地区小震活动密集,调制小震比出现条带分布,且有空段,长约40km左右

波速比

武威-九条岭地区

波速比曲线

 

1983.2

1983.10

 

0.06

 

AⅢ

14

 

地应力

刘家峡

月均值

幅度超过0.12×9.8

×104Pa时间2─4个月以上

1983.6

1984.2

恢复到正常值

0.95×
9.8×
104Pa

235

AⅡ

15

负异常变化

水氡

兰州五泉山

日均值图

幅度大于5%,时间1周以上

1983.11

1984.1

逐渐恢复到正常值

10%

245

BⅢ

16

负异常变化

视电阻率

武威

日均值

幅度大于2%,持续10天以上

1983.10─
1984.1

恢复到正常值

6.6%

42

BⅢ

17

负异常-恢复-突跳

地温

永昌

日均值

幅度大于5%

1983.12

1984.1

逐渐恢复到正常值

58%

40

18

负异常变化

10

地震波形

九条岭

地震波形分析

 

1983.12

1984.1

 

 

 

 

前震波形与余震波形有明显不同,前震波形类似于实验室岩石微破裂时裂缝扩展的波形

11

电感应力(“观测异常”)

刘家峡   武山

电感应力仪器测值变化

观测时指针有很大幅度变化

1983.12

1984.1

恢复正常

 

 

 

震前长达数天的“仪器异常”,其表现为观测时指针抖动,幅度变化很大,无法观测

12

宏观

西营乡浅井

地下水观察

违反正常

1984.1.2-
震后

 

 

 

 

自制压水井临震前2天压不出水来,震后仍压不出水

旦马乡、西营乡、水灌乡、红星乡

动物习性观察

违反常态

震前1天

 

 

 

 

震前1天出现狗狂叫,大牲畜不进圈,鸡不吃食,人感头昏等宏观异常

 

图10  武威、山丹地区的地震-t图 Fig.10  M-t diagram of earthquakes in Wuwei and SHandan          资料选取范围:北纬37°-38°,东经101°-103°

 

图11  武威、山丹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1980-1983,S≥2.6) Fif.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Wuwei and Shandan         areas

 

     按调制小震法[1],取朔日和望日前后各4天,凡发生在这两个时段内的小震,称为调制小震,其它时段发生的小震称为非调制小震。在正常情况下,落在朔望两个时段的小震与在一个月内的小震数目之比为一常数概率,当调制比超过自然概率时,就可认为固体潮外因对该区起调制作用,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水平已很高,处于临震阶段[1]。根据1982-1983年武威、山丹地区小震活动资料,用调制小震法作其空间分布[图13(a)]。从图中可以看出,武威-九条岭地区和山丹-永昌地区是小震活动密集的地区。特别是调制小震出现条带分布,并超出小震调制比正常概率0.27。在图中A带和B带与空段C交界的部位,调制小震表现特别密集,空段长约40km左右。由图13(b)可以看出,武威5.3级地震前8个月,调制小震有较明显增加,其异常时间为半年。

图12  武威、山丹地区的应变释放曲线 Fig.12  Strain felease curve of earthquake in Wuwei and Shandan         areas          资料选取范围:北纬37°-38°,东经101°-103°   

 

13 山丹-武威地区1982─1983年小震震中分布图(a)和小震调制比(b) Fig.1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a) and modulation ratio(b) of minor         shocks in 1982-1983 at Shandan-Wuwwei area

 

    从1983年2月下旬起,武威-九条岭地区的波速比出现异常(图14),供参考。刘家峡地应力从1983年6月中旬开始改变正常年变规律,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图15)。

    需要说明的是,刘家峡地应力出现的异常在震前被认为反映东部地区震情,震后才认识到可能与武威地震有关。

14 武威5.3级地震前后武威-九条岭地区波速比变化曲线 Fig.14  Variation curve of velocity ratio in Wuwei-Jiutiaoling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15  刘家峡(K812)孔附加应力(a)及其月均值(b)曲线 Fig.15  Curve for additional stress(a) and its monthly mean value(b)         in Liujiaxia borehle(K812)

 

 

兰州五泉山水氡从1983年11月改变年变规律,出现下降异常,12月底降到最低值,变化幅度为10%。震后,氡值回升到正常值。震前,在趋势下降的背景上于11月29日出现幅度为14.0%的负突跳(见图16)。

    自1983年11月初武威视电阻率出现趋势性下降,12月初下降到最低值后回升,12月中旬恢复到基值,震前一天出现临震突跳,变化幅度达6.6%(图17),但由于武威地电台附近有自来水厂,经常有抽水干扰因素,因此对此异常存在争议。

图16  兰州五泉山水氡日变曲线 Fig.16 Curve for daily variation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Wuquanshan,Lanzhou

 

图17  武威台视电阻率逐日变化曲线 Fig.17  Variation curve for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Wuwei station        day by day

 

    武威传输台网记录到武威5.3级地震的前震波形与余震波形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震波形类似于实验室岩石微破裂时裂缝扩展的波形。如果这种地震波与一般地震波不同,那么这种特殊的波形有可能作为有价值的临震前兆信息。甘肃台网6个地应力台站的观测仪器,在武威5.3级地震前都出现长达数天的“仪器异常”,其表现为:观测时指针抖动不止,测值变化幅度很大,不易观测。比如,武都台竟达1Pa 以上的测值突变。这种异常现象在以往中强地震和7.0级以上大震前也出现过,可将其作为临震指标用于地震预报。假如“观测时出现指针抖动”,则半个月甚至近一、二天内可能发生地震对此,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

    这次地震的宏观异常数量少,但分布广,东起古城,西到皇城,北至西营水库,南达天祝县的祁连区,其范围大体与V度区一致。宏观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两三天,主要有数量不多的蛇出洞,猪跳圈,狗狂叫,鸡上房,马不吃草和人感头昏等。西营乡一口压水井,1983年打成后一直能维持生活用水,但1月2日后井中压不出水来。

    另外,震区附近有些群测点的水氡和地温等在震前出现异常和突跳变化。比如,永昌县地震办公室的5m深地温观测,自1983年12月14日开始,从12.8℃逐日下降,1月1日下降到最低值7.0℃,随后开始回升,3日迅速回升到11℃,6日发生地震,震后地温保持在11℃左右,如图18所示。

图18  永昌县地办地温日均值 Fig.18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ground temperature at Saeismic

        Office Youngchang county

异常特征分析

   由上述资料分析,武威5.3级地震的前兆异常有以下一些特点:

    1.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波速比、小震调制比、应变释放曲线等有明显的中期变化。小震活动从1983年起明显增强,空区形成。因此,据测震学指标分析认为,武威5.3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有一变化过程,即从能量小、频次低、无规律-增强、能量高、有规律条带活动-前震、短期异常显示-主震发生。    2.前兆异常数量少,异常比例低。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除测震学以外的6项定点前兆观测项目中,有前兆异常反应的仅有1项,占17%。而其它异常亦主要集中分布在60km范围内。在200km范围以外,虽有2项前兆异常反应,但在震前难以判定发震地点。    3.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大体同步。中期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6~8个月,异常期为6个月左右(图19)。各种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离无明显关系。由于前兆异常数量少,只能做初步的判断。    4.前兆异常幅度与震中距离无明显关系。如水氡的奇异点,兰州台距震中245km,异常幅度达10%,而距震中48km的武威台和距震中68km的河西堡台水氡变化不明显。另外,从异常形态上看,多数是在异常恢复过程中发震(图19)。
 

结  论 

    武威5.3级地震是甘肃省成立地震机构25年以来,在甘肃境内遇到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是对甘肃地震工作的一次检验。结合武威5.3级地震的特点仅从工作角度初步总结其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如下:    1.对于中强地震预报要有较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时间在1─2年内,地点范围宜在几个平方度之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抓短临前兆。    2.河西地区前兆观测条件需要改善。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现有11项前兆观测项目中Ⅰ、Ⅱ类手段仅有6项,其它5项均为Ⅲ类台站,占45%。

    3. 5.0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难以判别的,一般以内圈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为主要判据,但在山区居民点稀少,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如本次地震),等震线的勾画比较困难。由图2可见,虚线部分约占40-70%,不确定性程度相当大。因此,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9  武威5.3级地震异常综合示意图

Fig.19  Synthetic sketch for anomalies of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参 考 文 献

 

[1]秦保燕等,西海固地区小震调制特征,西北地震学报,海原5.5级地震专辑, 1983。

 

  考  资  料   

1)兰州地震研究所,1984年1月6日旦马-西营地震考察报告(打印件),兰州地震研究所科技档案第067号,1984.11。

2)秦保燕等,1984年武威中强地震前兆性地震活动(打印件),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