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武威5.3级地震发生在我省前兆台网较稀的地区,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观测台站15个,其中测震14个,前兆观测手段6台项(图9)。对质量较好的群测点的水位、地温等只作参考未统计在内。 |
 |
图9 武威5.3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 before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
对上述范围内的前兆观测手段,我们主要列出了震前有异常反应以及震后通过总结认为是异常反应的观测手段,对有争议的异常亦作出说明,略超过200km范围且有前兆异常反应的观测手段也进行了整理。异常情况详见表6。
由1979-1983年MS≥2.3级地震的M-t图(图10)可见,从1982年9月至1983年12月出现缺震现象(无MS>2.6级地震)。1980-1983年MS≥2.6级地震围成北西向椭圆状空区(图11),其长轴长53km,短轴长23km,空区内无2.6级以上地震发生。图12为武威、山丹地区的应变释放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1983年1─7月应变释放曲线斜率较小,8月开始加速,从加速到发震这个阶段小震的积累应变值相当于一个MS5.5级左右的地震。
表6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6 Abnormal situation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缺震 |
武威山丹地区 |
M-t图分析 |
在地震活动期内出现1年以上无MS≥2.6级地震 |
1982.9
─ 1983.12 |
正常 |
|
|
AⅡ |
10 |
武威山丹地区小震较多,年平均发生ML≥3.4级地震4-5次,自1982年9月至1983年12月,16个月中没有发生一次3.4级以上地震 |
2 |
地震空区 |
武威山丹地区 |
震中分布 |
在活动断裂交汇区,出现超过三年的地震空区,围空震级为MS≥ 2.6级 |
1980.1
─
1983.12 |
|
|
|
AⅣ |
11 |
1980-1983年MS≥2.6级地震围成空区;空区内无2.6级以上地震发生 |
3 |
应变释放 |
武威地区 |
应变释放 |
|
1983.8
─
1984.1.5 |
|
|
|
AⅠ |
12 |
据应变释放曲线推测;该地区有5.5级左右地震 |
4 |
小震调制比 |
武威山丹地区 |
调制小震比分析 |
明显超出调制小震比的正常概率0.27 |
1983.4
─
1983.12 |
|
|
|
AⅠ |
13 |
由1982-1983年武威山丹地区小震资料作图发现,武威-九条岭和山丹-永昌地区小震活动密集,调制小震比出现条带分布,且有空段,长约40km左右 |
5 |
波速比 |
武威-九条岭地区 |
波速比曲线 |
|
1983.2
─
1983.10 |
|
-0.06 |
|
AⅢ |
14 |
|
6 |
地应力 |
刘家峡 |
月均值 |
幅度超过0.12×9.8
×104Pa时间2─4个月以上 |
1983.6
─
1984.2 |
恢复到正常值 |
0.95×
9.8×
104Pa |
235 |
AⅡ |
15 |
负异常变化 |
7 |
水氡 |
兰州五泉山 |
日均值图 |
幅度大于5%,时间1周以上 |
1983.11
─
1984.1 |
逐渐恢复到正常值 |
10% |
245 |
BⅢ |
16 |
负异常变化 |
8 |
视电阻率 |
武威 |
日均值 |
幅度大于2%,持续10天以上 |
1983.10─
1984.1 |
恢复到正常值 |
6.6% |
42 |
BⅢ |
17 |
负异常-恢复-突跳 |
9 |
地温 |
永昌 |
日均值 |
幅度大于5% |
1983.12
─
1984.1 |
逐渐恢复到正常值 |
58% |
40 |
D |
18 |
负异常变化 |
10 |
地震波形 |
九条岭 |
地震波形分析 |
|
1983.12
─
1984.1 |
|
|
|
D |
|
前震波形与余震波形有明显不同,前震波形类似于实验室岩石微破裂时裂缝扩展的波形 |
11 |
电感应力(“观测异常”) |
刘家峡 武山 |
电感应力仪器测值变化 |
观测时指针有很大幅度变化 |
1983.12
─
1984.1 |
恢复正常 |
|
|
D |
|
震前长达数天的“仪器异常”,其表现为观测时指针抖动,幅度变化很大,无法观测 |
12 |
宏观 |
西营乡浅井 |
地下水观察 |
违反正常 |
1984.1.2-
震后 |
|
|
|
C |
|
自制压水井临震前2天压不出水来,震后仍压不出水 |
旦马乡、西营乡、水灌乡、红星乡 |
动物习性观察 |
违反常态 |
震前1天 |
|
|
|
C |
|
震前1天出现狗狂叫,大牲畜不进圈,鸡不吃食,人感头昏等宏观异常 |
|
 |
图10 武威、山丹地区的地震M-t图 Fig.10 M-t diagram of earthquakes in Wuwei and SHandan 资料选取范围:北纬37°-38°,东经101°-103°
|
 |
图11 武威、山丹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1980-1983,MS≥2.6) Fif.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Wuwei and Shandan areas
|
按调制小震法[1],取朔日和望日前后各4天,凡发生在这两个时段内的小震,称为调制小震,其它时段发生的小震称为非调制小震。在正常情况下,落在朔望两个时段的小震与在一个月内的小震数目之比为一常数概率,当调制比超过自然概率时,就可认为固体潮外因对该区起调制作用,震源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水平已很高,处于临震阶段[1]。根据1982-1983年武威、山丹地区小震活动资料,用调制小震法作其空间分布[图13(a)]。从图中可以看出,武威-九条岭地区和山丹-永昌地区是小震活动密集的地区。特别是调制小震出现条带分布,并超出小震调制比正常概率0.27。在图中A带和B带与空段C交界的部位,调制小震表现特别密集,空段长约40km左右。由图13(b)可以看出,武威5.3级地震前8个月,调制小震有较明显增加,其异常时间为半年。 |
 |
图12 武威、山丹地区的应变释放曲线 Fig.12 Strain felease curve of earthquake in Wuwei and Shandan areas 资料选取范围:北纬37°-38°,东经101°-103°
|
 |
图13 山丹-武威地区1982─1983年小震震中分布图(a)和小震调制比(b) Fig.1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a) and modulation ratio(b) of minor shocks in 1982-1983 at Shandan-Wuwwei area
|
从1983年2月下旬起,武威-九条岭地区的波速比出现异常(图14),供参考。刘家峡地应力从1983年6月中旬开始改变正常年变规律,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图15)。
需要说明的是,刘家峡地应力出现的异常在震前被认为反映东部地区震情,震后才认识到可能与武威地震有关。 |
 |
图14 武威5.3级地震前后武威-九条岭地区波速比变化曲线 Fig.14 Variation curve of velocity ratio in Wuwei-Jiutiaoling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M 5.3 Wuwei earthquake
|
 |
图15 刘家峡(K812)孔附加应力(a)及其月均值(b)曲线 Fig.15 Curve for additional stress(a) and its monthly mean value(b) in Liujiaxia borehle(K812)
|
兰州五泉山水氡从1983年11月改变年变规律,出现下降异常,12月底降到最低值,变化幅度为10%。震后,氡值回升到正常值。震前,在趋势下降的背景上于11月29日出现幅度为14.0%的负突跳(见图16)。
自1983年11月初武威视电阻率出现趋势性下降,12月初下降到最低值后回升,12月中旬恢复到基值,震前一天出现临震突跳,变化幅度达6.6%(图17),但由于武威地电台附近有自来水厂,经常有抽水干扰因素,因此对此异常存在争议。 |
 |
图16 兰州五泉山水氡日变曲线 Fig.16 Curve for daily variation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Wuquanshan,Lanzhou
|
 |
图17 武威台视电阻率逐日变化曲线 Fig.17 Variation curve for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Wuwei station day by day
|
武威传输台网记录到武威5.3级地震的前震波形与余震波形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震波形类似于实验室岩石微破裂时裂缝扩展的波形。如果这种地震波与一般地震波不同,那么这种特殊的波形有可能作为有价值的临震前兆信息。甘肃台网6个地应力台站的观测仪器,在武威5.3级地震前都出现长达数天的“仪器异常”,其表现为:观测时指针抖动不止,测值变化幅度很大,不易观测。比如,武都台竟达1Pa 以上的测值突变。这种异常现象在以往中强地震和7.0级以上大震前也出现过,可将其作为临震指标用于地震预报。假如“观测时出现指针抖动”,则半个月甚至近一、二天内可能发生地震。对此,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
这次地震的宏观异常数量少,但分布广,东起古城,西到皇城,北至西营水库,南达天祝县的祁连区,其范围大体与V度区一致。宏观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两三天,主要有数量不多的蛇出洞,猪跳圈,狗狂叫,鸡上房,马不吃草和人感头昏等。西营乡一口压水井,1983年打成后一直能维持生活用水,但1月2日后井中压不出水来。
另外,震区附近有些群测点的水氡和地温等在震前出现异常和突跳变化。比如,永昌县地震办公室的5m深地温观测,自1983年12月14日开始,从12.8℃逐日下降,1月1日下降到最低值7.0℃,随后开始回升,3日迅速回升到11℃,6日发生地震,震后地温保持在11℃左右,如图18所示。
|
 |
图18 永昌县地办地温日均值 Fig.18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ground temperature at Saeismic
Office Youngchang coun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