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4日、24日与10月10日青海省共和
5.2、5.5和5.3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陈玉华 马文静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4年9月4日、24日、10月10日,青海省共和县先后发生5.2、5.5、5.3级震群。9月4日5.2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04.73万元;9月24日5.5级地震震中烈度Ⅶ度,轻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1056.51万元。10月10日5.3级地震震中烈度Ⅴ度,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525.20万元。
研究认为这3次地震是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后期以震群形式出现的强余震活动,
5.2、5.5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距7级主震宏观震中约7~8km,10月10日5.3级宏观震中距7级主震宏观震中约30余公里。
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13个地震台名,其中6个台有测震观测(含遥测台网),11个台有其他定点前兆观测项目(13个台项)。地震前出现短期及短临异常共9项。
1994年9月24日5.2级和10月10日5.3级地震前,青海省地震局填报了短临预报卡报送国家地震局,实现了成功的短临预测。
Abstract
Swarm
earthquakes of MS5.2, MS5.5 and MS5.3 occurred on Sept. 4 and 24, and Oct.
10,1994 in Gonghe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of MS5.2 on Sept. 4 was VI. No one was injured or kille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2.0475 million Yuan.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of MS5.5 on Sept. 24 was VII. One person was slightly injure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10.5651 million Yuan.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of MS5.3 on Oct. 10 was V. No one was injured or kille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5.252 million Yuan.
Studies
show that the 3 earthquakes were the later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Gonghe MS7.0 earthquake in 1990.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s of the MS5.2
and MS5.5 earthquakes are 7~8 km away from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e MS7.0 mainshock.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e MS5.3 on Oct. 10 is
more than 30 km away from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e MS7.0
mainshock.
There
were 6 seismometric stations (including telemetric stations) and 11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within the distance of 200 km from the
epicenters. There were 13 observation items. There were 9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anomalies before the earthquakes.
Before
the Gonghe earthquakes of MS5.2 on Sept. 24 and MS5.3 on Oct. 10,1994,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Qinghai province filled in cards for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forecasting and sent them to th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It was a successful short term and imminent prediction.
前
言
1994年9月4日、24日、10月10日青海省共和县先后发生5.2、5.5、5.3级地震震群。9月4日5.2级地震的微观震中为36.10°N,100.30°
E,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南东约8km处的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极震区烈度Ⅵ度;9月24日5.5级地震微观震中为36.20°N,100.30°E,宏观震中位于塘格木农场南约7km处的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极震区烈度Ⅶ度;10月10日5.3级地震微观震中为36.10°
N,100.20°E,宏观震中位于共和县境内黄河拉干峡北东约8
km处,极震区烈度Ⅴ度。研究认为这三次地震均为1990年4月共和7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均当即派出有关人员赴震区开展灾害评估、宏观考察和震情监视工作。9月4日5.2级地震的受灾面积约68.3km2,直接经济损失为204.73万元[1],1)。9月24日5.5级地震的受灾面积约1215
km2,直接经济损失为1056.51万元[1]。10月10日5.3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20万元[1]。
9月24日5.5和10月10日5.3级地震前青海省地震局有较好的短临预测2),许多群众在震前已搬出房屋,所以未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仅有一人在9月24日地震中被下落的砖块砸成轻伤。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这三次地震发生在青海省测震台网相对密集的东部地区,距5.5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5个测震台和一个遥测台网(龙羊峡遥测台网,图1),测震监测能力为ML2.0,龙羊峡水库库区监测能力可达到ML1.0。三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表1。
|

|
图1 共和5.2、5.5、5.3级地震前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 5.2,
5.5 and 5.3 Gonghe earthquakes
|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S5.2,5.5 and 5.3 Gonghe earthquakes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S
|
MB
|
1-1
1-2
1-3
1-4
|
1994 09
04
1994 09
04
1994 09
04
1994 09
04
|
22 50
00
22 50
34.6
22 50
37.6
22 50
34
|
36.10°
36.00°
36°05′
35.94°
|
100.30°
100.17°
100°16′
100.14°
|
5.2
5.2
5.2
|
5.2
|
18
10
11
|
共和
共和
共和
|
[2]
3)
4)
ISC
|
2-1
2-2
2-3
2-4
|
1994 09
24
1994 09
24
1994 09
24
1994 09
24
|
03 15
41.4
03 15
00
03 15
43.2
03 15
42
|
36.20°
36.18°
36°04′
35.96°
|
100.30°
100.11°
100°09′
100.06°
|
5.5
5.4
5.5
|
5.0
|
19
15
15
|
共和
共和
共和
|
[2]
3)
4)
ISC
|
3-1
3-2
3-3
3-4
|
1994 10
10
1994 10
10
1994 10
10
1994 10
10
|
22 07
00
22 07 55.6
22 07 55.6
22 07
56
|
36.10°
36.10°
36°00′
36.00°
|
100.20°
100.18°
100°16′
100.15°
|
5.3
5.2
5.3
|
4.9
|
25
22
26
|
共和
共和
共和
|
[2]
3)
4)
ISC
|
|
地震地质背景
1994年9月4日、24日和10月10日的三次地震都发生在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附近,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与共和7.0级地震相同,详见文献[3]。
9月4日和24日的5.2和5.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共和7.0级地震宏观震中附近,
10月10日5.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共和县境内黄河拉干峡北东约8
km处,距7.0级地震宏观震中30余km,该地震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相差较大,但仍位于同一条断裂(图2)。野外考察资料证实三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与7.0级主震发震断裂为同一断裂,即为北西西向的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盆地南缘断裂),该断裂详细资料及区内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见本文集中的《1994年1月3日和2月16日共和6.0和5.8级地震》震例研究报告。
|

|
图2
共和及其附近地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
断裂名称:①青海南山-康乐-天水断裂;②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隐伏断裂;
③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④鄂拉山断裂
Fig.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Gonghe and its adjacent area
|
烈度分布及震害
共和5.2、5.5、5.3级地震的宏观震中相距不超过40km,其中5.2与5.5级地震相距在4.5km以内,5.3级地震位于前两次地震的东南方向,与之相距30余km(图3)。
|

|
图3
共和震群宏观震中分布图
Fig.3 Locations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s of the Gonghe
earthquake swarm
|
1.1994年9月4日共和5.2级地震烈度及震害
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为36°01′N,100°08′E,位于塘格木农场南东约8km处的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极震区烈度为Ⅵ度,为一长轴呈NW向分布的椭圆(图4),参数见表2。各烈度区的破坏和损失情况如下1):
|

|
图4 1994年9月4日共和5.2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2 Gonghe earthquake
|
Ⅵ度区(极震区):呈北西向规则椭圆分布,位于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烈度区内牧民的房屋大部分为1990年7.0级地震后重建的木架土坯结构的房屋,在遭受了1994年1月3日6.0级和2月16日5.8级地震破坏后又一次被破坏。如一户牧民家新建的房屋后墙柱与墙体结合处震后出现上宽下窄的裂缝,梁卯拉开,墙角开裂。红旗村牧业点199~200路标处公路两侧原有数条方向呈300°~310°雁行排列的地震裂缝,本次地震后在其旁侧又出现单个长0.6~1m左右,宽2~4cm的新裂缝。该地震裂缝在地表显示宽4m左右,长约3km。
Ⅴ度区:该烈度区包括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塘格木农场场部及共和县铁盖村牧业点、英得尔牧业点等。该烈度区内土坯结构房屋历经过多次中强余震的袭击,房屋破坏已很严重,此次地震后房屋裂缝有明显加宽,个别房屋地基变形造成后墙开裂。
5.2级地震受灾面积约68.3km2,灾区范围主要在海南州共和、兴海两县,共计一个国营农场、三个牧业乡。灾区范围内总人数约4000人,1000户,地震造成约4户20人无家可归,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04.73万元[1]。
表2 1994年9月4日共和5.2级地震等震线分布主要参数1)
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isoseismal curves
烈度
|
长轴(2a)/km
|
短轴(2b)/km
|
面积/km2
|
b/a
|
长轴方向
|
Ⅵ
|
5.2
|
2
|
8.2
|
0.38
|
310°
|
Ⅴ
|
12
|
6.5
|
61.1
|
0.54
|
316°
|
2.1994年9月24日共和5.5级地震烈度及震害[4]
5.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36°01′N,100°05′E,位于塘格木农场南约7km处的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为一呈NW向分布的椭圆(图5)
,参数见表3。
|

|
图5 1994年9月24日共和5.5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5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5 Gonghe earthquake
|
Ⅶ度区(极震区):该烈度区位于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该烈度区的塘格木农场南红沙沟一带地震时造成1.5km的边坡崩塌。该烈度区内的房屋大部分为1990年共和7.0级及1994年1月6.0级地震后重建的土木结构房屋,该类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加之一些房屋建在丘陵边坡地带,所以多数房屋遭受毁坏和严重破坏。该烈度区的房屋破坏呈线状延续,其方向与发震断裂一致,显示出了震害与发震断裂的相互依存关系。
Ⅵ度区:该烈度区包括塘格木农场场部、铁盖乡牧业点及河卡乡红旗村牧业点、英得尔牧业点、拉才村牧业点、红旗村牧业点。该烈度区内塘格木农场场部的房屋基本为7.0级,主震后新建的转混结构平房,抗震性能较好。除个别房屋的墙角、门、窗部位有裂缝或抹灰层局部脱落外,多数房屋基本完好。区内大型建筑物破坏较严重,农场新建招待所二楼一处墙角震裂欲坠;场部车库
顶部水泥板结合部位裂缝3cm左右;锅炉房西墙体砖柱被震酥。该烈度区内土木结构的房屋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Ⅴ度区:该烈度区北以更尕海为界,南至河卡乡,东起拉才村牧业点,西至塘格木农场九大队。该烈度区内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震后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破坏,多数房屋裂缝在原有裂缝的基础上加宽加大。
本次地震受灾面积约为1215km2,灾区范围总人数约为7995人,1815户。地震中有一人受轻伤,但因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使22户110人无家可归。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56.51万元[1]。
表3 1994年9月24日共和5.5级地震等震线分布主要参数[1]
Table 3 Main
parameters of isoseismal curves
烈度
|
长轴(2a)/km
|
短轴(2b)/km
|
面积/km2
|
b/a
|
长轴方向
|
Ⅶ
|
12
|
5
|
47
|
0.42
|
310°
|
Ⅵ
|
28
|
17
|
327
|
0.61
|
310°
|
Ⅴ
|
43
|
36
|
841
|
0.84
|
316°
|
3.1994年10月10日共和5.3级地震烈度及震害5)
5.3级地震宏观震中为35°51′N,100°27′E,位于共和县境内黄河拉干峡北东约8
km处,塘格木农场东南40余公里处。地震野外考察仅圈出了Ⅴ度烈度区,为一呈NW向分布的规则椭圆(图6)。烈度线长轴方向300°,长轴72.2km2,短轴54.6km,围限面积3094km2。
|

|
图6 1994年10月10日共和5.3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6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
Ⅴ度烈度区房屋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青海省巴仓农场及青海省贵南军马场马二队至马八队的砖柱土坯结构平房,这类房屋修建年代不同质量好坏不等。Ⅱ类,海南州各县乡的木架结构平房,这类房屋多为1990年共和7.0地震后新建的。1994年10月10日地震后这些房屋遭大多数受到了轻微破坏,少数为中等破坏。
由于青海省地震局在本次地震前有较好的预测,许多群众在震前已搬出房屋,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地震直接损失为525.20万元。
|
地震序列
1994年9月4日至10月16日共和地区发生的地震序列,其最大地震与全序列释放的能量之比为47%,4次较大地震的震级差在0.1~0.7之间,故该序列类型为震群性。
本震群属于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距震群最近湟源台(121km)单台可记录到ML≥1.0级地震。据湟源台单台资料1994年9月4日5.2级地震后至23日共记录到ML≥1.0级地震21次,最大为5.2级发震当天的ML3.0级;9月24日5.5级地震后至10月9日记录到ML≥1.0级地震17次,最大为10月8日的ML3.0级;10月10日5.3级地震后至10月16日序列结束时记录到ML≥1.0级地震12次,
10月12日发生MS4.8级地震。震群序列b为0.27(最小二乘法),震群震中分布图及能量释放见图7、图8。震群序列M-t图和ML≥3.0地震目录见图9、表4。
表4 1994共和5.2、5.5、5.3震群地震序列目录(ML≥2.0)
Table 4 Catalogue of
ML≥2.0 earthquakes in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
度/km
|
震中
地名
|
资料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S
|
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994 09
04
1994 09
04
1994 09
09
1994 09
11
1994 09
20
1994 09
24
1994 09
26
1994 09
26
1994 10
08
1994 10
09
1994 10
10
1994 10
10
1994 10
12
1994 10
12
1994 10
14
|
22 50
38
22 59
23
14 49
11
12 28
45
11 03
36
03 15
43
17 39
56
19 55
08
11 45
36
19 47
29
22 07
57
22 13
06
03 25
45
04 45
11
23 20
04
|
36.08°
36.05°
36.02°
36.05°
36.17°
36.07°
36.00°
36.02°
36.03°
36.00°
36.00°
35.58°
35.97°
35.98°
36.02°
|
100.27°
100.27°
100.25°
100.20°
100.20°
100.15°
100.23°
100.20°
100.17°
100.00°
100.27°
100.17°
100.32°
100.27°
100.42°
|
5.2
5.5
5.3
4.8
|
3.0
2.1
2.0
2.6
2.1
2.1
3.0
2.0
2.5
3.5
2.2
|
18
16
25
|
共和
|
4)
|
|
 |
图7
共和震群震中分布图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8
共和震群蠕变释放曲线图
Fig.8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9
共和震群地震序列M-t图
Fig.9 M-t diagram for
the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根据全球地震台网、全国基准台网及青海、甘肃区域地震台网P波初动资料,得到三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5),图10为相应的上半球投影图。三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所用的初动符号数量和矛盾符号比分别为19、16%,16、6%和18、6%。
表5 震源机制解
Table 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26
|
216
|
78
|
20
|
110
|
38
|
63
|
24
|
180
|
45
|
315
|
35
|
110
|
60
|
216
|
19
|
都昌庭
|
2
|
8
|
98
|
75
|
92
|
2
|
68
|
50
|
26
|
320
|
5
|
221
|
64
|
2
|
28
|
92
|
19
|
3
|
146
|
236
|
56
|
166
|
76
|
36
|
64
|
10
|
198
|
76
|
333
|
10
|
76
|
59
|
235
|
42
|
注: 1. 为1994年9月4日5.2级地震;2.
为1994年9月24日5.5级地震;3. 为1994年10月10日5.3级地震。
|

|
图10
地震震源机制解(乌尔夫上半球投影)
(a) 9月4日5.2级地震;(b) 9月24日5.5级地震;(c) 10月10日5.3级地震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2(a), MS5.5(b)and
MS 5.3(c) earthquakes
|
根据发震断裂的走向、倾向、倾角、余震分布、等震线分布图,综合判定:9月4日5.2级地震的主破裂面为节面Ⅰ,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SW,以逆冲错动为主;9月24日5.5级地震的主破裂面为节面Ⅱ,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SW,以水平错动为主;10月10日5.3级地震的主破裂面为节面Ⅰ,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SW,以逆冲错动为主。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在5.5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13个地震台,其中6个台有测震观测(图1),11个台有其他前兆观测项目(13个台项),见图11。观测项目有水氡、电磁波、地温、水位、地倾斜和地磁6类,其中电磁波、水氡观测占较大比例。
|

|
图11
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precusor monitoring stations
|
此次震群发生前,1994年1月和2月该区先后发生6.0及5.8级地震,震前出现了一系列中短期异常,本文集中《1994年1月3日和2月16日共和6.0和5.8级地震》震例研究报告均有论述,这些异常中可能包含着本次震群的孕育信息,反映了成组地震的孕育过程。三次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所出现的显著异常特征概述如下:
1.短期异常比较明显
本震群发生前短期异常不多,仅有长波辐射、佐署水位两项异常。
长波辐射1994年4月下旬沿36°线形成一400km左右的异常条带,5月下旬异常区缩小到该条带的东段,7月上旬异常区迁移到中段,7月下旬异常区进一步向西迁移至共和7.0级地震震中区,完成了一次由东向西演变迁移的过程(图12)[5],8月上旬异常区域扩大,下旬异常区域开始收缩,9月上旬异常范围进一步缩小[5]。9月4日、24日、10月10日的三次5级地震均发生在9月上旬异常区域的边缘(图13)。
|
 |
图12 1994年4、5、6、7月OLR异常区演变
(1)1994年4月下旬异常区;(2)1994年5月下旬异常区;
(3)1994年7月上旬异常区;(4)1994年7月下旬异常区
Fig.12 Variation of
OLR anomaly areas from April to July in 1994
|
 |
图13 1994年8、9月OLR异常区演变及5级地震震中分布
(1)1994年8月上旬异常区;(2)1994年8月下旬异常区;
(3)1994年9月上旬异常区;(4)震中
Fig.13 Variation of
OLR anomaly areas in Aug. and Sept. ,1994
|
1994年7月中旬佐署水位出现异常,8月18日异常减弱,并逐步恢复正常。图14为该时段4次典型时值异常曲线。
|

|
图14
佐署水位典型异常曲线
Fig.14 The typical
anomalies Curves of water level in
Zuoshu station
|
2.短临及临震异常较突出
1994年9月4日共和5.2级地震前,8月28~29日共和水氡测值出现大幅度变化,主、副样差值增大(见表6),氡值突跳40.4Bq/L,8月30日氡值开始回返,9月1日回返到位(图15)。8月30日海南地办的同志来青海省地震局谈了该异常情况,31日青海省地震局派专人前往共和落实异常,对取样人员、观测人员、观测条件以及仪器状况等进行了审查,未发现可疑问题。但这种情况以往震例和资料中基本未见过,所以部分同志仍不敢确认为是异常。
|

|
图15 共和水氡日测值曲线(主样值)
Fig.15 Curv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Gonghe station
|
表6
共和水氡主、副样日测值
Table 6 Daily observed
values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Gonghe station
日期
|
8月26日
|
27日
|
28日
|
29日
|
30日
|
31日
|
9月1日
|
2日
|
3日
|
主样值
|
9.2
|
9.8
|
50.4
|
10.7
|
8.8
|
40.6
|
12.1
|
9.7
|
9.3
|
副样值
|
10.5
|
10.5
|
51.0
|
83.9
|
34.0
|
11.1
|
6.9
|
9.9
|
9.6
|
1994年9月24日共和5.5级地震:据参考资料2),9月10日塘格木农场电磁波开始观测,点频波动幅度较大,12日EW道出现异常,13日异常幅度达到最大值(30mm);23日塘格木农场电磁波超低频NS道出现异常(该测项观测时间较短,目前仅保留此文字记载,无原始数据及原始图件)。9月11日16时20分龙羊峡电磁仪记到超低频显著异常(图16a),NS道限幅异常达11分种,EW道同步异常,振幅达20~30mm;9月16日09时30分至18点30分两个道再次出现异常(图16b),异常幅度大于11日异常。9月12日20~21时平安电磁波NS道出现异常(脉冲达5053),19日01时该测项再次出现突跳(脉冲达3430)(图17)。
1994年10月10日共和5.3级地震:9月24日5.5级地震后,塘格木农场电磁波于26日再次出现异常,幅度逐渐增大2);10月1日20~21时黄南电磁波出现观测以来的最大异常2)(上两测点均属地方台站,测点已于1998年撤消,原始记录现已无处可寻。由于该项观测为模拟记录,平时无观测数据,异常时以电话形式对异常进行描述,所以仅有电话文字记录,无原始图件)。10月6日19时平安电磁波NS道出现观测以来最大异常(脉冲数为23221)(图18),8日19时再次突跳达21823脉冲数,10日10时07分发生5.3级地震;11日24时该测项又一次突跳达17883脉冲数,12日04时45分发生4.8级地震,此后异常逐渐减弱;共和水氡10月7~8日突升11.8Bq/L,10月9日回返到位(见图15);同时共和出现一些动物异常(狗挖洞,老鼠乱跑)。三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归纳见表7。
|

|
图16
龙羊峡电磁波超低频异常原始记录5)
(a) 1994年9月11~12日;(b) 1994年9月16日
Fig.16 Amomalies of
ultra low frequenc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t Longyangxia station
|

|
图17 平安电磁波NS道异常(时均值)
Fig.17 Amomalies of
Pingan’s electromagnetic wave of NS
(hourly mean value)
|
表7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7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

|
图18 平安电磁波NS道异常(时均值)
Fig.18 Amomalies of
Pingan’s electromagnetic wave of NS
(hourly mean value)
|
总结与讨论
本次震群为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该震群之前1994年1月3日、2月16日该区发生的6.0、5.8级地震为共和7.0级地震后的最大强余震,与本震群一起显示出该区强余震成组发生的特征。
6.0、5.8级地震前中、短、临异常配套出现,其中的中短期异常可能包含了该组地震的孕育信息。本次震群前5个月,长波辐射出现异常,显示出异常区域收缩―扩张―收缩的演变过程;震群前1个多月佐署水位出现高频震荡异常。该两项异常为震群前的短期异常。另外,震群中各单个5级地震前均有较好的临震异常,特别是共和水氡、平安电磁波、塘格木农场电磁波及龙羊峡电磁波显示出非常好的临震信息。这为9月24日5.5、10月10日5.3级地震的成功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月4日5.2级地震前共和水氡出现了大幅度异常,但当时由于共和水氡观测时间相对较短(1991年3月开始观测),此异常之前该点及全省水氡观测点均未出现过类似大幅度的异常(主、副样差值甚大)。所以对共和水氡的这种大幅度突跳异常认识不足,同时考虑到共和前几次中强地震前平安电磁波和平安地温均出现较为显著的异常,所以有等待心理,以至坐失本次短临预测良机。但这次的失败也为后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青海省地震局马玉虎、张晓清、王培玲、张敏、都昌庭、胡爱真等同志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帮助,再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参 考 文 献
[1] 叶建青、张瑞斌,共和1994年四次中强震灾害评估,高原地震,6(4),1994。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4),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3]
马文静、张雅玲、邹文卫,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7.0级地震,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
(1989~1991),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4]
张瑞斌、马文静、叶建青,青海省共和1994年9月24日5.5级地震考察,高原地震,
6(4),1994。
[5]
徐启勋,共和地震前长波辐射异常,高原地震,7(3),1995。
参 考 资 料
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共和1994年9月4日5.2级地震考察研究报告,1994年10月。
2)青海省地震局,1994年共和几次中强地震短临预报跟踪及经验总结,震情研究,2,1995。
3)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中国强地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99年),
1999年9月。
4)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4年9月、10月),1994年。
5)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共和1994年10月10日5.3级地震考察研究报告,1994年11月。
6)青海省地震局,1995年度青海省震情研究报告,1994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