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9日青海省共和5.3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陈玉华 马文静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5年7月9日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发生5.3级地震。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未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受灾面积约630.64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64.55万元人民币。
这次地震仍属于1990年共和7.0级地震的强余震。其序列本身为孤立型。
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14个地震台,其中有测震观测台9个(含遥测台网的4个子台)和10个定点前兆观测台的12个前兆测项。地震前定点观测前兆未出现明显的短期及短临异常,门源地倾斜在1995年初出现破年变异常变化,龙羊峡测震台在震前10天记录到一起震群活动,参数计算符合前兆震群判断指标。
Abstract
An
earthquake of MS5.3 occurred in Gonghe county on July 9,1995.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was Ⅵ. The area hit by this earthquake was
about 630.64 km2 and no one was kille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1.6455 millions.
This
earthquake was a strong aftershock of the Gonghe of MS7.0 in 1990 and its
sequence was of isolated type.
There
were 14 seismic stations,9 of them with seismometric observation(including
4 telemetric stations)and 10 of them with precursory observation
stations with 12 observation items within the distance of 200 km from the
epicenter. No obvious short term and impending anomalies appeared at the
observations before this earthquake. The tilt data at the Menyuan station
since early 1995 showed that the regular pattern of annual variations was
violated. A precursory swarm was recorded at the Longyangxia seismic
station 10 days before the event. The calculated parameter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arameters used to identify the precursory swarm.
前
言
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1995年7月9日23时56分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发生MS5.3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36°02′N、
100°10′E。这次地震是共和1990年4月26日7.0级地震后的第10次5级以上强余震。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立即派出考察组奔赴震区进行宏观地震调查及震害评估工作。考察确定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为35°59′N、
100°10′E,极震区烈度Ⅵ度,推测震源深度约20km。地震受灾面积约630.64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64.55万元人民币。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1995年7月9日5.3级地震前,距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9个(图1),其测震监测能力为ML2.0级,100km范围内有1个测震台网,即龙羊峡遥测台网,该台网有3个子台(过马营子台、瓦里关子台、娃彦山子台)和一个中心台(电厂台)组成,各子台与中心台之间的距离分别是13、63和72km,能记录到龙羊峡水库库区ML1.0级以上地震。地震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
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jN
|
lE
|
1
|
|
23
56 27.5
|
36°02′
|
100°10′
|
5.3
|
14
|
共和
|
1)
|
2
|
1995
07 09
|
|
36.00°
|
100.20°
|
5.3
|
15
|
共和
|
[1]
|
3
|
1995
07 09
|
23
56 24.5
|
36°05′
|
100°1′
|
5.0
|
15
|
共和
|
2)BJI
|
4
|
1995
07 09
|
23
56 25
|
35.99°
|
100.11°
|
4.7
|
15
|
青海省
|
ISC
|
|
 |
图1 共和5.3级地震前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
地震地质背景
本次地震发生在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附近,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与共和7.0级地震相同,详见文献[2]。
地震宏观震中位于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宏观震中附近,野外考察资料证实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与7.0级主震发震断裂为同一断裂,即为北西西向的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盆地南缘断裂)。
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西起茶卡盐湖南部,向东南方向大致沿着丘陵及洪积台地边缘,经哇玉香卡农场北侧、新哲农场和塘格木农场冲积盆地边缘,穿过黄河后,终止于茫拉河谷一带。断层西段在地貌上反差明显,南盘上升为丘陵,北盘下降为山前倾斜平原。断层走向为NWW,全长约150km,深部断面倾向SW,浅部断面较陡,倾向不稳定,西北段倾向为NE,中南段倾向转为SW,震中附近表现为逆断层性质。重力资料反演认为该断裂为基底断裂,底部大致切割到康氏面[3]。另外,震中附近还有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隐伏断裂、鄂拉山断裂等(图2)。
有历史记录的1900~1989年间,共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为地震弱活动区,盆地内无MS≥4.7级地震,其周边地区MS≥4.7级地震零星分布,MS5级以上地震仅有一次,即1950年6月18日同德西北5级地震,盆地外围地区地震活动相对活跃。1990年4月26日盆地内发生共和7.0级地震,截止到本次地震共发生大于5级余震10次(见表2、图2)。其余震活动强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是本区有地震记录以来罕见的。
|
 |
图2
震中附近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断裂名称:①青海南山-康乐-天水断裂;②茶卡盐湖-更尕海-拉乙亥隐伏断裂;
③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④鄂拉山断裂
Fig.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Gonghe epicentral area
|
表2 共和5级以上地震一览表
Table
2 Catalogue of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MS≥5.0)
序号
|
地震日期
|
发震时间
|
微观震中
|
宏观震中
|
震级
MS
|
震中烈度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φN
|
λE
|
1
|
1990
04 26
|
17
37 12
|
36°07′
|
100°08′
|
36°05′
|
100°05′
|
7.0
|
Ⅸ
|
2
|
1990
05 07
|
13
17 36
|
36°00′
|
100°26′
|
未考察
|
5.5
|
|
3
|
1990
05 16
|
06
30 00
|
36°04′
|
100°05′
|
未考察
|
5.3
|
|
4
|
1991
09 20
|
19
16 05
|
36°00′
|
100°14′
|
36°10′
|
100°05′
|
5.3
|
Ⅵ
|
5
|
1992
05 17
|
04
19 55
|
36°04′
|
100°13′
|
36°03′
|
100°05′
|
5.0
|
Ⅵ
|
6
|
1994
01 03
|
13
52 13
|
36°04′
|
100°09′
|
36°01′
|
100°05′
|
6.0
|
Ⅷ
|
7
|
1994
02 16
|
05
09 43
|
36°18′
|
100°11′
|
36°15′
|
100°20′
|
5.8
|
Ⅶ
|
8
|
1994
09 04
|
22
50 38
|
36°05′
|
100°16′
|
36°01′
|
100°08′
|
5.2
|
Ⅵ
|
9
|
1994
09 24
|
03
15 43
|
36°04′
|
100°09′
|
36°10′
|
100°05′
|
5.5
|
Ⅵ
|
10
|
1994
10 10
|
22
07 50
|
36°00′
|
100°16′
|
35°51′
|
100°27′
|
5.3
|
Ⅴ
|
11
|
1995
07 09
|
|
36°02′
|
100°10′
|
35°59′
|
100°10′
|
5.3
|
Ⅵ
|
|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现场考察,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为35°59′N、100°10′E,推测震源深度约20km。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等震线呈北西西向椭圆形分布(图3)。地震受灾总面积约630.64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64.55万元人民币。
|
 |
图3 共和5.3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
Ⅵ度区:即本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包括红旗村牧业点的部分区域及养路九道班。本烈度区等震线为一较规则的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西315°59′,长轴16km,短轴6.5km,围限面积约为81.64
km2。
本烈度区内多为1990年4月26日7.0级地震后重建的土坯结构的新房,由于多次遭受强余震的破坏,多数房屋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开裂,此次地震又使这些裂缝加宽加长,部分墙角、内隔墙和后山墙体墙皮脱落。烈度区内震感强烈,持续时间较长,人感头晕、恶心。
Ⅴ度区:范围较大,也呈椭圆形态,长轴走向同Ⅵ度区,长轴35
km,短轴6.5 km,围限面积约为549 km2。包括塘格木农场、铁盖村牧业点、吾雷村牧业点、拉才村牧业点、英德尔牧业点等。此次地震使7.0级地震后重建的土坯结构的房屋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烈度区内人员震感较强,部分人员逃出户外。
|
地震序列
该区是青海地区测震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对于本次地震序列而言,可定位的地震震级下限为ML≥1.5。
本次地震余震较少,震后至8月16日一个多月时间共计录到ML≥1.5级地震14次,余震震级偏小,最大为ML2.4级,序列目录见表3。
表3
共和5.3级地震序列目录(ML≥1.5)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
度/km
|
震中
地名
|
资料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S
|
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995
07 09
1995
07 10
1995
07 10
1995
07 11
1995
07 13
1995
07 14
1995
07 21
1995
07 24
1995
07 30
1995
08 02
1995
08 06
1995
08 14
1995
08 15
1995
08 16
|
23
56 28
00
10 12
08
04 37
12
35 12
23
50 05
02
00 18
08
55 05
22
37 59
04
24 26
14
28 47
06
19 26
17
35 32
12
08 30
20
35 30
|
36.03°
35.95°
35.97°
35.98°
35.98°
35.98°
36.02°
35.98°
36.12°
36.00°
36.00°
35.98°
36.03°
36.02°
|
100.17°
100.33°
100.35°
100.20°
100.30°
100.28°
100.42°
100.32°
100.28°
100.30°
100.32°
100.30°
100.23°
100.25°
|
5.3
|
5.8
2.2
1.6
1.8
1.9
2.0
2.4
2.0
1.6
1.7
1.7
1.8
|
15
|
|
1)
|
序列震中分布优势方向为北西西向(图4),与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序列
M-t见图5。该序列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为3.4,主震释放的能量几乎占全序列总能量的100%,依据地震类型的判断指标,共和5.3级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序列。
|
 |
图4 共和5.3级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7月9日至8月16日)
Fig.4 Distrbution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5
共和5.3级地震序列M- t曲线
Fig.5 M-t
diagram for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sequence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兰州地震研究所董积平收集甘肃及邻近区域35个地震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得出震源机制解及其参数[4],见表4、图6。
表4
共和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157
|
247
|
73
|
83
|
353
|
47
|
33
|
16
|
295
|
44
|
145
|
42
|
354
|
53
|
247
|
25
|
[4]
|
|
 |
图6 共和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乌尔夫上半球投影)
Fig.6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s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1.定点前兆观测台网及异常情况
5.3级地震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10个前兆观测台的12个测项。观测项目有水氡、电磁波、地温、水位、土地电、地倾斜和地磁7类,主要集中于震中的东北部,其中水氡观测占较大比例。图7为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此次共和5.3级地震前有一项突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即在震前10天(6月28~29日)龙羊峡遥测台网记录到一起震群活动,该震群(36°03′N,100°59′E)位于主震震中东46km处,共发生小震20余次,震群中最大地震1.4级,最小0.1级。参数计算b=0.83,u=0.8,k=0.8,符合前兆震群判断指标。
定点前兆观测方面,距震中187km的门源地倾斜EW分量1995年初出现破年变异常。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后,门源地倾斜两个分量均有正常的年变(1991、1992年)。1993年1月开始EW向出现破年变异常,年中恢复正常趋势;SN向于1993年4月至7月出现破年变异常,1994年1、2月发生共和6.0、5.8级地震,震后EW向又一次出现破年变异常,可能对应了1994年9月至10月间的3次共和5级地震[5]。1995年初门源地倾斜EW分量异常形态与前两次异常形态类似,本次共和5.3级地震后10余天(7月22日)距该测点175km的永登发生5.8级地震,1996年该测项恢复正常年变。这一异常是这两次地震的共同反映还是其中之一地震的反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图8)。表5为5.3级地震的异常情况。
|
 |
图7 共和5.3级地震前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7
Distribution of precusory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5.3 Gonghe earthquake
|
表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
异常
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
方法
|
异常判
据及观
测误差
|
震前异常
起止时间
|
震后
变化
|
最大
幅度
|
震中
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
及备注
|
1
|
前兆震群活动
|
龙羊
峡台
|
震群参数计算
|
b=0.83,u=0.8,k=0.8
|
1995年6月28~29日
|
|
20余次,Mmax1.4
|
46
|
CⅠ
|
|
震群共发生小震20余次,参数计算符合前兆震群判断指标
|
2
|
地倾斜
|
门源
|
月均值
|
|
1995年初
|
恢复
|
|
187
|
D
|
8
|
1995年初出现破年变异常。异常形态与1993、1994年两次异常形态类似
|
|
 |
图8
门源地倾斜月均值及其校正曲线
(a)EW向;(b)SN向
Fig.8 Curves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tilt and its corrected
value at Menyuan station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1995年7月9日共和5.3级地震前,200km范围内前兆观测项目较多,但分布不均匀,都分布在震中东北部,震前该范围短临异常较少。
5.3级地震之前1994年1月3日、2月16日该区发生的6.0、5.8级地震为共和7.0级地震后的最大强余震,1994年9月4日、24日和10月10日又先后发生5.2、5.5和5.3级地震,与本次5.3级地震一起显示出该区强余震成组发生的特征。
6.0、5.8级地震前中、短、临异常配套出现,其中的中短期异常可能包含了该组地震的孕育信息。如互助、湟源、西宁水氡在1994年6.0、5.8级地震前2~0.5年先后出现趋势性下降,1994年以来的一系列强余震均发生在低值阶段,互助水氡在本次5.3级地震和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后出现快速上升,表现出明显的后效变化[5]。
总结与讨论
1995年7月9日5.3级地震作为共和7.0级地震的最后一个强余震,其区域应力释放似已到了最后阶段,大面积的应力调整可能基本到位。据国家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1992年8月至1994年7月的垂直形变资料3):“震后震区继续发生继承性的大幅度上升,其中第一年上升速率最大,最大值为64mm/a。其后几年迅速衰减。”由此分析该区1994年后形变异常应该已逐步恢复。1994年6.0、5.8级地震前的一系列中、短期异常可能包含了该组地震的孕育信息。本次地震前没有出现显著的前兆观测短临异常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参 考 文 献
[1]
冯浩,1995年中国地震目录(MS≥4.0),中国地震年鉴,北京:地震出版社,430~436,1995。
[2]
马文静、张雅玲、邹文卫,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7.0级地震,见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89~1991),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3]
马文静、苏旭、涂德龙等,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构造动力学模式探讨,地震,
20(2),69~76,2000。
[4] 董积平,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高原地震,8(4),79,1995。
[5]
马文静、陈玉华,1994年1月3日和2月16日青海省共和县7.0和5.8级地震,见陈棋福主编:中国震例(1992~1994),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参 考 资 料
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95年7月),1995。
2)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临时报告(1995年7~12月),1995。
3)国家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共和7.0级地震垂直形变场演化过程及孕震模式研究,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