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5.2级地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杨又陵 王海涛 曲延军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1),1996年1月9日14时27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南部的天山山区(43°48′N,85°35′E)发生了1次MS5.2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有感范围东至乌鲁木齐,西至乌苏,北至乌-伊公路沿线一带。地震造成沙湾县石场镇的部分房屋裂缝,公路沿线部分山体滑塌,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为314.07万元人民币[1]。 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现场工作组立即赶赴震区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烈度鉴定及灾害评估等工作,流动测量队立即对异常的重力测段进行复测。由于时值隆冬,大雪封山,宏观考察主要限于震区的北部。 本次地震与1906年沙湾7.7级强震发生在同一断裂带,震中相距约10km;1995年5月2日震中以西80km的乌苏南曾发生了5.8级地震;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1次6级地震及多次5级地震,是北天山地震频度较低、强度较高的地区。沙湾5.2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地震局1996年度圈定的6级地震危险区内,震前(1995年12月25日)新疆地震局根据多种项目的短期异常显示,向中国地震局填了一类预报卡,提出3个月的短期预测意见2)。预测三要素与实际地震基本吻合。 由于震中周围地下流体测点分布相对密集,出现的异常较多,震后该学科对异常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8]。在此基础上经重新整理和筛选后,确认本次地震前出现了12个项目共17条异常,其中地震学异常2条,前兆观测异常15条。
综合分析认为沙湾5.2级地震的异常具有以下特征: 1.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种类多、地震学方法异常少地震发生在新疆地震监测台网相对集中的地区,在距震中200km范围有24个定点前兆观测项目,震前有9个项目出现异常,占37.5%。而100km范围有8个前兆观测台、12个观测项目,异常台站和异常台项的比例均达到50%,这在新疆的5级地震前是不多见的。地震学方法出现的异常较少,仅2项,这种情况在北天山地震带较少见,可能与1995年乌苏5.8级地震的异常叠加,以及震后的局部调整有关。地倾斜异常也存在这种情况,趋势异常明显,而无短临异常。 2.中短期异常多,临震异常少在确认的17条异常中,属中期异常的有3条(2年)占17.6%,震前8~4个月(1995年5~9月)出现7条,属中短期异常,占41.2%;短期异常有7条,占41.2%。值得关注的是,震前5~3个月(1995年8~10月)异常集中出现,共有12条,占异常总数的70.6%。这一时段正是中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过渡的时段,异常集中出现;震前2个月出现的异常明显减少。在100km和200km范围分别有地下水化学的1个测项出现临震突跳,异常叠加在短期异常背景上。 3.异常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观测台(点)沿北天山山前呈EW向展布,震中西南仅新源台有地倾斜观测,在本此地震前无明显异常。乌鲁木齐地区有13个观测点、42台项资料,出现异常7条,占观测项目的16.7%。因此本次地震前的异常呈东西分布,且多集中在东部。
在1996年度新疆地震趋势预测研究中,根据对多种观测项目的分析,确认北天山西段存在明显的异常,占年度观测项目的41%,其中定点前兆观测出现的异常占观测项目的45%,由此预测,“1996年度伊宁―精河―乌苏东南地区(42.9°~44.9°N、81.0°~85.8°E)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P=0.75)”6)。5.2级地震落在预测区内,但预测震级偏高。 1995年12月25日根据地倾斜、地震波参数、地下流体等多项出现的短临异常(7~8),新疆地震局预报室向中国地震局填报了A类预报卡,提出“1995年12月28日至1996年3月28日,在41.5°~43°N,83.5°~87.5°E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2),部分观测项目也根据资料的异常变化提出了3个月的预测意见,预测三要素与实际地震吻合较好。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立即派人对异常的重力测线进行复测,同时组织预报中心密切跟踪,对后续地震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立即组派工作组赴灾区,会同沙湾县委、伊犁州地办、塔城地办和石河子市地办了解灾情,进行灾害评估,确认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主要为建筑物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14.07万元人民币。其中沙湾县155.2万元人民币,玛纳斯县28.84万元人民币,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30.03万元人民币5)[1]。
沙湾5.2级地震和1906年12月23日的玛纳斯7.7级地震发生在同一断裂带,即准噶尔南缘断裂带,宏观震中相距约10km,两次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均为突发的主震-余震型地震[27],5.2级地震是准噶尔南缘断裂带的又一次较大活动。本次地震前8个月,震中以西约80km处发生的5.8级地震与本次地震不在同一条构造带[28]。由于2次地震从空间和时间上都较接近,导致多项异常叠加,尤其是地震学方法,使后一次地震前的地震学异常被淹没,很清晰的异常太少。 本次地震前,围绕震中出现了多种中短和临震异常,但明显的临震异常却出现在距震中约230km的库尔勒地区,量级较大且多手段异常的配套性较好,为此新疆地震局曾于1996年1月8日派专家组赴库尔勒落实异常,但1月9日却在沙湾发生了5.2级地震。震后对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沙湾25泉的H2S测值在震前1天出现突跳,由于通讯原因,资料未能及时报出;乌鲁木齐04泉CO2在震前1天也出现大的突跳,而震中周围的其他临震异常不明显。因此影响了临震预测的判断,这种声东击西的临震异常,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石场台和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倾斜异常从1994年开始,1995年3~5月在本次地震的震中周围200km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和硕5.0和乌苏5.8级地震,各次地震之前均无明显的临震异常。但在本次地震后20余天,石场台地倾斜开始大幅度的漂移,持续了2个月,期间发生了阿勒泰MS6.1(Δ=542km)和阿图什MS6.7(Δ=862km)地震,分析认为形变的趋势性异常变化,可能是3次5级地震孕育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石场台在5.2级地震后的大幅度变化究竟属于震后效应还是强远震的短临前兆,待继续进行观测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