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1日四川省白玉-巴塘5.5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
吴 江 杜 方 官致君 李桂芳 李 军 吴小平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6年12月21日在四川省白玉-巴塘县(30.7°N、99.6°E)发生了5.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白玉县的沙马乡至巴塘县的茶洛乡之间的高山区,震中烈度达Ⅶ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震区烈度≥Ⅵ的地区总面积约2100
km2。这次地震造成2人死亡(其中1人系抗震救灾中牺牲),重伤13人,轻伤47人,震区内建筑物破坏严重,地面破坏现象较为普遍,电站和工矿企业也遭受损失。总经济损失为4198.5万元人民币。
白玉-巴塘5.5级地震是前震-主震-余震型,此次地震前1小时内在主震处发生ML3.0级和2.8级前震,主震发生后到1997年1月20日共观测到ML1.0级以上余震142次,最大余震ML3.2级,余震震中位置与主震接近。地震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呈北西向展布,震源机制解表明其构造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作用方式近水平,两条节面分别为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面倾角均为65°,显示地震断层呈斜冲型力学作用方式,推测金沙江断裂活动与这次地震发生有直接关系,即北北东向的节面Ⅰ应是地震断面。
此次地震震中距200 km范围内,共有6个地震台(点),都开展前兆观测,但仅有4个台开展人工值守测震观测。前兆测项有地下水、水氡、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地磁、温泉、定点形变以及跨断层形变共计15台项。震前中期地震活动性异常表现为:地震频度明显增加,出现短期地震条带。前兆观测方面,温泉水温、水氡有明显的中短期及短临异常,地磁Z分量出现低点位移等。震前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康定地震中心站、甘孜州地震局等单位依据地震活动跟踪以及对各类前兆观测异常的综合分析,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测。震区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Abstract
An
earthquake of MS5.5 occurred in the area between Baiyu and Batang counties(N30.7°,
E99.6°)in Sichuan Province on Dec. 21, 1996.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of this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high mountains between Shama
township of Baiyu county and Chaluo township of Batang county. The
intensity at the epicenter was Ⅶ and the meizoseismal area was elliptic
with the major axis in NW direction. The total area with intensity ≥ Ⅶ
was about 2100 km2. Two persons died (one died from an accident during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13 were seriously injured and 47 were lightly
injured. The building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were seriously damaged.
Ground fractures were seen everywhere. The power station, factories and
mines suffered losses. Total economic loss was 41.985 million Yuan.
The
Baiyu-Batang earthquake of MS5.5 was of foreshock�Cmainshock�Caftershock
type. 2 foreshocks with ML3.0 and ML2.8 occurred at the same location 1
hour before the mainshock. By Jan. 20, 1997 after the MS5.5 earthquake,
142 aftershocks equal to or great than ML1.0 were recorded with the
largest one of ML3.2. Their epicenters were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shock. The major axis of the elliptic isoseismic contours of this
earthquake was in NW direction. The axis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as in NE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al axis was almost horizontal. 2 nodal planes were in NNE direction
and EW direction respectively. The dip angles of the planes were 65°. It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ic faults were affected by the inclined stres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arthquake was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movement
of the Jinshajiang river fault, that is, the nodal planeⅠin NNE
direction was the seismic fault plane.
Within
the distance of 200km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there were 6
seismic stations, all of them with precursory observations, but only 4
seismometric stations with people on duty. There were 15 observation items
of groundwater level,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pparent resistivity,
spontaneous potential, geomagnetic variation, temperature of hot springs,
crustal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fault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at 6
stations. The mid-term anomalies in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the main event
wer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seismic belts of
short durations. The mid-term, short-term and imminent anomalies in
precursory observations were anomalies in the temperature of hot springs,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nd the shift of the low points of
geomagnetic Z component. Before the mainshock, based on the anomalies in
seismic activitie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n various precursory
anomalies, forecastings of different degrees were made by the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of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Seismological Center Station of Kangding, the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Ganzi Prefecture. Emergency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by the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前
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12月21日在四川省白玉-巴塘县(30.7°N、99.6°E)发生了5.5级地震,震后灾害调查宏观震中位于白玉县的沙马乡至巴塘县的茶洛乡之间的高山区(30°25′N、99°19′E),极震区呈北西向椭圆形,烈度达Ⅶ度,极震区面积约330
km2。这次地震造成2人死亡(其中1人系抗震救灾中牺牲),重伤13人,轻伤47人,因房屋损坏暂无法居住的人数在1500左右。震区内建筑物破坏严重,地面破坏现象较为普遍,电站和工矿企业也遭受损失。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3998.5万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估计为200万元人民币,总经济损失为4198.5万元人民币[1],1)、2)。
震前,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依据中小地震活动频度异常、短期形成的地震条带、各类前兆观测异常分析以及当时的震情动态跟踪结果,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测。四川省地震局正式将震情报告了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时通过甘孜州地震局向甘孜州人民政府作了通报。地方各级政府对地震部门的预测意见均积极应对,进行了相应的工作部署,做好了必要的防范准备[2],3)~7)。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派出了现场工作组,日夜兼程分别赶赴巴塘和白玉地震灾区,在当地政府、地方地震部门及群众的协助下,开展了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烈度考察以及地震现场监测工作。甘孜州委、州政府也派出工作组于1996年12月22日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灾情,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继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派出慰问团到震区慰问[3]、[4]。
此次现场工作结束后,完成了《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考察报告》1)和《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2)。此外,还发表了有关这次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烈度考察、抗震救灾等方面的文章[1]~[4]。在前人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按《震例研究和报告编写规范》的要求,对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深入研究,并审核编写成本文。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巴塘、甘孜、道孚和乡城4个测震台(图1),测震台分布较稀疏。此外,1996年12月4日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预测意见提出后,四川省地震局当即决定在得荣增上的流动测震台距离此次震中约220
km。由于震区地处川西高山地区,震中小区域内的小震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均较差,震区的余震监测能力也较差,震区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监测能力部分区域可达到ML2.5级。表1给出了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
表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km
|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φN
|
λE
|
MS
|
MB
|
1
|
1996
12 21
|
16
39 38
|
30.7°
|
99.6°
|
5.5
|
|
|
白玉-巴塘
|
8)
|
2
|
1996
12 21
|
1
16 39 38.6
|
30°36′
|
99°25′
|
5.5
|
|
|
白玉-巴塘
|
9)
|
3
|
1996
12 21
|
16
39 39
|
30.56°
|
99.51°
|
|
5.1
|
10
|
|
BJI
|
4
|
1996
12 21
|
16
39 40
|
30.62°
|
99.39°
|
5.1
|
5.1
|
10
|
|
ISC
|
从表1和图1可见,四川省地震台网偏离震区,增上的得荣流动台(参考经纬度:28.7°N、99.3°E
)不在图1的区域内,中国地震台网、四川省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位置与震后震害调查的宏观震中位置(30°25′N、99°19′E
)均有差异,四川省地震台网修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一致均为5.5级,考虑到四川省地震台网对震区定位精度较差,故本震例研究中统一采用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参数。
|
 |
图1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附近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around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
地震地质背景
[1]、[5],1)
震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川、滇、藏地槽褶皱区内之三江褶皱系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在近代地壳运动中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部边缘。印支运动使川滇藏地槽封闭,形成典型的地槽褶皱系,自西向东有巨大的金沙江复背斜、加尔-党结真拉复背斜和义敦-毛垭坝复向斜。与褶皱相应的断裂以金沙江断裂带为主体,该断裂带总体呈北北西向延伸,北起德格、白玉沿金沙江河谷及其西岸,经巴塘至得荣,南延至云南中旬、剑川与红河断裂相交,长约700
km,东西宽约50
km,此次地震位于金沙江断裂带的中北段。金沙江断裂带由金沙江断裂、雄松-苏洼龙断裂、本协-大盖顶断裂、字嘎寺-德钦断裂、曾子顶断裂等5条大断裂组成。其中金沙江断裂由西向东又由次一级的红军山断裂、核桃坪-将巴顶断裂、郎多-扎萨通断裂组成,断裂大致平行展布,总体产状倾西,具逆走滑断层性质(图2)。
金沙江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新构造时期表现出强烈的继承性及新生性活动。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快速抬升运动,同时也发生沿断裂带边界的断块差异性抬升运动。因此,在断裂带上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活动,其中桃核坪-将巴顶断裂、红军山断裂、郎多-扎萨通断裂都属全新世活动断裂。
震区另一条重要活动断裂是北西走向的查龙-毛垭坝断裂,其南东端与理塘-德巫断裂带左行斜接,北西端抵达江达一带,总长约150
km。断裂由数条羽状断层组成,断层线平直,断面陡立,具压扭性(反扭)。卫星影像上可见到清晰的羽状排列的断层陡坎、断层槽谷等地貌,断层迹线平直,断面陡直,倾向北东,沿其破碎带发育,可见到明显的磨光面和擦痕。断裂对该区第四纪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如毛垭坝、小毛垭坝和多嘎等第四纪盆地均属该断裂所控制的断陷盆地。沿断裂有温泉呈线状分布。
|

|
图2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区附近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图
断裂名称:①金沙江断裂;②雄松-苏洼龙断裂;③本协-大盖顶断裂;
④字嘎寺-德钦断裂;⑤曾子顶断裂;⑥巴塘断裂;⑦鲜水河断裂;
⑧理塘-德巫断裂;⑨澜沧江断裂;⑩甘孜-玉树断裂;
(11)查龙-毛垭坝断裂
Fig.2
Seismogeological tectonics and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around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
此外,震区尚有一条北东向的巴塘断裂通过,该断裂北东起莫西,向南经巴塘和茶树山顺玛曲河谷展布,过水磨沟后逐渐消失。主要由3条以左阶羽状排列的断层组成,单条断层长约15~35
km,羽状排列距2.5
km,彼此部分重叠,断层总体走向为北
30°~40°东,断面倾向随地段不同而变化,倾角58°~80°,断裂总长约60
km。文献研究表明[5],该断裂往往有较宽的挤压破碎带,最宽可达200~300
m,破碎带常由挤压褶曲、陡立带、次级断裂、糜棱岩等组成,地貌上多呈负地形或断层谷、垭口,该断裂所通过的金沙江和玛河现代河流阶地未见有位错,断裂上覆第四纪地层未见有明显变形,在巴塘县附近覆盖子断层上的洪积扇保存完好,结合巴塘断裂的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巴塘断裂在中更新世以前有过明显的活动,尔后其活动逐渐减弱,全新世已无明显活动。
据地震史料记载,白玉-巴塘5.5级地震200km范围内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67次,其中5.0~5.9级地震42次;6.0~6.9级地震18次;7.0~7.9级地震7次。最大地震是距此次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约125km远的,1973年2月6日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7.6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还发生有1816年12月8日炉霍7
级地震、1893年8月29日道孚-乾宁7级地震、1904年8月30日道孚7级地震以及1923年3月24日炉霍-道孚7.3级地震;与震区构造联系密切的理塘-德巫断裂带1948年5月25日曾发生理塘7.3级地震(距此次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约160
km);在震区南100~150km附近的巴塘断裂,1870年4月11日发生巴塘7
级地震,特别是1989年4月16日至5月3日巴塘再次发生震群型地震,即4月16日6.7级、4月25日6.7级、5月3日6.2级和6.4级地震。
|
烈度分布及震害[1],1)、2)
白玉-巴塘地震烈度≥Ⅵ度震区(29°00′~32°30′N、99°00′~100°00′E)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县与巴塘县接壤的高山地区,海拔高度在4000~5000
m间,属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分布古生界及中生界碳酸盐岩及砂板岩、火山岩层。震区褶皱、断裂十分发育,为一组强大的北北西-南北向构造即金沙江断裂带所占据,该断裂带第四纪新活动表现明显,在地貌上可见醒目的断层槽谷和断层陡坡,现今强震活动不断。
震区≥Ⅵ面积约为2100
km2,涉及到白玉县的3个乡(沙马、盖玉、山岩)和巴塘县的5个乡(茶洛、松多、列衣、德达、莫西),总计2710户,10842人。
参照《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结合震区实际情况,并考虑其他指标,制定出白玉-巴塘地区的烈度评定标准。
震区系藏族聚居区,广大农牧村,以至区、乡绝大多数均为传统的藏式房屋(简称藏房)。藏房多数为三层,第一层(底层)为牲畜圈或杂物房;第二层为居室;第三层堆放柴草,称“扎口楼”,楼一般高为8~9m。其结构可分做基本互不连接的内、外两层,内部为承重木架,立柱被横梁截断,且二者大多数并非穿斗连接,而为“积木式”结构,故抗震性能不及木穿斗结构,外面为围护墙体,分块石墙和碎石土夯墙两种,其抗拉性能极差,加之墙体又太高,故地震时拐角处极易裂口或垮塌,震害多数表现为“墙裂架正”或“墙倒架立”的现象,少数为“墙倒架歪”。因此,当藏房内部木架部分无破损现象时,则按其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分类,将建筑质量好的碎石土夯墙划为Ⅱ类,其老旧者或建筑质量太差者,以及块石墙划为Ⅰ类。
震区公用房屋主要包括区(乡)办公、银行、邮电、学校、商店及工矿企业、电站等用房。结构类型较多,主要为砖木、砖混结构,因施工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将这些公用房屋作降类处理,多视为Ⅱ类建筑,仅少数列为Ⅲ类建筑。震区内还分布有4座寺庙,为木架建筑,应归为Ⅲ类建筑。
由于震区峰峦叠嶂,山高谷深,受地形影响,此次地震也造成了一定的地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地震崩塌及滑坡、地裂缝等。
现场考察组在野外一共调查了40余个烈度点,由于地震发生于大雪封山季节,有些地方考察组无法涉足,只好参考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的情况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勾绘而成的地震等烈度线呈椭圆形,长轴方向北西,震中烈度达到Ⅶ度(图3),各烈度区震害情况如下:
|
 |
图3
白玉-巴塘5.5级地震等烈度线图
Fig.3
Intensity isoline map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
1.Ⅶ度区(极震区)
总体形态呈椭圆状,长轴方向N40°W,长轴半径16
km,短轴半径6 km,长短袖之比为8∶3,面积为330
km2。其范围北至白玉县的沙马乡,南到巴塘县的茶洛乡,推测其东迄“三配套”定居点,西达德托。多数地域属高山无人区。区内主要包括白玉县的沙马乡和巴塘县的茶洛乡的一些藏民居民点。Ⅶ度区受灾总计850户(其中白玉县为459户),3000余人。
区内藏房结构抗震性能不佳,属Ⅰ-Ⅱ类建筑。绝大多数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严重-中等破坏的房屋占一半以上,部分房屋倒塌毁坏,如巴塘县茶洛乡热坑村一户人家的一栋三层块石墙藏房全部坍塌,仅两层的偏房尚未毁坏,但墙体出现许多细微裂缝。更多的藏房墙体严重开裂,墙角震塌者甚为普遍,如沙马乡昌格村一户人家的碎石夯土墙出现宽达20~25cm的竖裂缝。区内公用房屋抗震性能也很差,多为20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所遭受的破坏也是严重的,多数出现中等―轻微破坏,如茶洛乡小学土木结构平房教室的墙体出现贯穿性纵裂缝,宽5~8cm,沙马乡小学砖木结构教室后墙上部坍塌。巴塘县于1995年在茶洛乡境内修建的186户“三配套”居民点住房均为两层夯土墙式藏房(Ⅱ类建筑),少数倒塌,多数出现严重―中等破坏,如墙体严重开裂,屋顶震塌。
区内的地面破坏现象较为普遍,地裂缝、滚石等多处出现,较明显的是在沙马乡与茶洛乡之间发现多条地裂缝,如沙马乡德拖村出现6条北西向分布的平行地裂缝,其规模大体相当,长度在40~60m,宽20~40cm,最深达60cm,平行距离10
m左右,据分析这些地裂缝的形成与重力影响有关;在沙马乡小学操场上也发现两条呈北东向分布的追踪张裂缝,长度20m左右,宽5~10cm;而在茶洛乡牧民定居点的平坝上也有类似的地裂缝分布,其宽度与深度明显大于沙马乡小学操场上的地裂缝。茶洛乡一带山体普遍发生小型崩塌,并将居民的木架打烂。
区内的电站、桥梁等生命线工程损坏严重。沙马乡电站进水管道(φ50cm)震裂漏水,引水明渠也出现裂缝;数十根电杆倾倒,造成断电达10小时;茶洛乡电站拦水坝坝体(条石砌成)出现细微裂缝,引水明渠多处破损;茶洛桥桥基倾斜垮塌。此外,茶洛乡牧民定居点还出现大树连根拔起现象。
2.Ⅵ度区
Ⅵ度区形态与分布总体上与极震区相似,长轴半径34
km,短轴半径17 km,长短轴之比为2∶1,面积约1770
km2。其范围北至白玉县的盖玉区,南到巴塘县的列衣、松多乡,其东、西边界均根据地震烈度衰减情况推测而定(见图3)。区内包括白玉县的盖玉、山岩乡和沙马乡的部分行政村,巴塘县的莫西、松多、沙溪、列衣、德达乡。居民分布极其分散,主要沿山沟分布,统计有居民1860户,大致7万余人。
区内房屋普遍受损,多数出现轻微破坏,少数出现中等-严重破坏。藏房的破坏现象主要以墙体(夯土墙或块石墙)出现明显裂缝为主,局部出现垮塌,如巴塘沙溪乡一居民家三层块石墙藏房(Ⅰ-Ⅱ类)后面出现局部震塌现象。总的来说,墙角、窗框角最易产生纵向裂缝,此外,屋顶也常常出现长缝。Ⅵ度区内公用房屋面积及结构类型明显多于极震区,其震害程度不亚于藏房。旧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墙体普遍出现明显裂缝,宽2~8
cm,沙溪乡供销社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栋土木结构营业用房的条石基础倾斜引起墙体拉裂。沙溪乡所辖的措拉区公所房屋均遭到损坏,70年代修建的三层砖木结构宿舍墙体多处出现裂缝,掉瓦、梭瓦现象严重,其90年代修建的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也有类似的现象,且在楼梯间震害更加明显,出现“X”型穿透性裂缝。同时代修建的措拉区农业银行办公楼及措拉初级中学教学楼均为四层砖混结构,属Ⅲ类建筑,此次地震竟造成中等程度的破坏,墙体穿透性拉张裂缝比比皆是,中学教学楼楼梯间的构造柱出现1~2
cm裂缝,银行营业楼已成为危房,楼上纵横砖墙裂缝密布。列衣乡政府9幢砖木平房(Ⅲ-Ⅱ类)半数以上遭到轻微-中等程度破坏,门框及窗框处裂缝较多,屋顶瓦片下落,其宿舍檩条震断。白玉县的盖玉区邮电所、卫生所、信用社、粮站等均为砖木或砖混结构,多数受损。
区内的工矿企业损失较为严重。白玉县沙马乡金矿-氰化物沉淀池(钢混)震裂。巴塘县德达―矿区―措普一带夏塞银矿20余个坑道震垮,部分机械设备埋没受损;措木龙锡选矿100
m长坑道垮塌;305银铅矿井洞垮塌下陷、厂房基础受损;银选厂厂房基础设施移位、裂损。电站、桥梁等生命线工程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如白玉-山岩的大吉桥系条石拱砌而成,多处出现裂缝,桥墩对穿裂缝多条,宽近0.5~1cm;一些小型电站因引水明渠漏水而停止发电。
值得一提的是,Ⅵ度区内个别点的破坏十分严重,甚至达到Ⅶ度破坏,如白玉县山岩乡政附近21户居民的藏式房屋多数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坏,乡小学教室砖墙严重开裂墙体外闪,乡政府砖木结构宿舍楼局部倒塌,木架拔榫,梭瓦、掉瓦严重,该点的烈度可达Ⅵ度强。而巴塘县措普湖附近地震烈度可达Ⅶ度,10
cm厚的冰层出现北西向的裂缝,长20
m左右,附近山体滚石较多,最大者体积达5
m3,措普寺庙(Ⅲ类建筑)木架发生明显错位,部分护墙(夯土)倒塌。
此外,与相当震级的震例相比,此次白玉-巴塘5.5级地震具有震感广、破坏严重等特点。Ⅵ、Ⅶ度区范围很大,且外围许多点都出现破坏现象。如距震中80余公里的白玉县城一些房屋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希望小学砖砌围墙倒塌10
m,教室墙壁多处裂缝,教科局办公大楼的墙柱错位达1
cm,砖砌墙体多处开裂,最宽者有5
cm;而距震中以东约60
km的新龙县友谊乡及理塘县的觉悟乡农区的群众住房和牧区定居点房屋均出现裂缝、倾斜,棚圈垮塌。这种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有关,另一方面地形(地基)的影响也是高山区震害不同于平原地区震害的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白玉、巴塘地区陆续兴建的一批砖混结构房屋的施工质量令人担忧,主要问题一是地基处理不好;二是砂浆标号不够,结果使震区的一些教学楼、营业房墙体开裂十分严重,其震害程度远大于附近的民房,若震级稍大些,极可能造成房倒人亡的惨剧,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近一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砖木平房墙体很少见到裂缝,仅有梭瓦、掉瓦现象。
此次白玉-巴塘5.5级地震的另一特点是地面破坏现象普遍。小型滑坡、滚石、崩塌、地基失效等多处可见,其中极震区两头出现的较多地裂缝。从野外考察的情况看,这些地裂缝走向大多以北西为主,均为张性特征,结合所处环境看,大多数应属重力裂缝,但少数定向为北东的追踪地裂缝。特别遗憾的是,由于大雪封山、交通等原因,此次考察未能抵达沙马―茶洛的中间地段,而这段应是宏观震中的位置(见图3)。
|
|
 |
图4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M-t图
Fig.4
M-t diagram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squence
|
 |
图5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日频图
Fig.5
Daily frequency curve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squence
|
 |
图6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6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squence
|
根据白玉-巴塘5.5级地震余震序列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求得余震序列b值为0.97(见图7),计算最大后续余震ML3.7级,实际发生最大余震为ML3.2级。
|

|
图7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b值图
Fig.7
b-value curve of the MS 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squence
|
以5.5级地震后1个月大于等于1.5级余震序列计算衰减系数,其归一化累积地震频度曲线见图8,求得余震序列h=1.1。
5.=1.1。
|

|
图8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归一化累积地震频度曲线
Fig.8
h-value curve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squence
|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序列所表现的特征为:①余震总量少,其强度低,首震与次大地震震级差大于2.3级,主震地震波能量占序列总量的91.8%。②主震前1小时内有3.0级和2.8级两次前震。③全序列活动持续时间很短,前15天的频次占整个序列的85.3%。地震序列表现出具有前震的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征。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2]、3)
据23个地震台记录的初动符号,采用上半球投影方法做出地震震源机制解见图9和表3(矛盾符号比为17%)。这次5.5级地震表现的构造主压应力方位为北东向,水平力作用方式,给出两条断面,节面Ⅰ为北北东向,节面Ⅱ为东西向,断面倾角均为65°,地震断裂的力学作用方式呈斜冲型。
这次地震后的宏观考察资料和余震空间分布资料较差,但巴塘台观测的地震序列具有S-P值较小的特点,因此初步推断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这次地震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即北北东向节面Ⅰ应是此次地震的真实断面。这次5.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1989年4~5月巴塘6.7级震群中的第一个6.7级地震的结果大体相同。两者微观震中相距80~90km,宏观震中相距50~70km。从地表构造看,金沙江东支断裂的走向和性质表明与这次地震的发生有关。
|
 |
图9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9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
表3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
Baiyu-Batang earthquake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
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7
|
NW
|
65
|
|
SW
|
65
|
236
|
37
|
326
|
0
|
56
|
53
|
185
|
25
|
287
|
26
|
[2]*
|
*
2002年10月2日经李桂芳核对修正个别参数。
|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四川西部至川、滇、藏交界地区,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十分稀疏。在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附近200
km范围内,前兆观测项目有地下水位、水氡、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地磁、温泉水温、定点形变以及跨断层形变共计15台项,相对集中在巴塘、理塘、乡城、甘孜、炉霍、道孚6个台点上,从面上分布看主要分布在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的北东和以南地区,而在震中的西北方向200km范围内无前兆观测台项分布(图1)。
震前在震中100
km范围的巴塘地磁、巴塘305k温泉和理塘毛垭温泉3个观测项中,巴塘305k温泉水温测值存在异常;理塘毛垭温泉因泉水干涸无观测数据,但观测员在震前仍监视到一些突出的宏观异常。而在距震中101~200
km的12项测项中,温泉水温、水氡及跨断层形变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震中200
km外的康定龙头沟气体组分测值也出现较突出的短临变化。此外,四川地磁观测震前出现低点位移异常,且分界线均在川藏交界的四川一侧。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10~20。
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
 |
图10
白玉-巴塘及邻区ML≥3.0级地震分布图
(a)
1995.1.1~12.31;(b)1996.1.1~12.21
Fig.10
Distribution of ML≥3.0 earthquakes at Baiyu-Batang area
|
 |
图11
白玉-巴塘及邻区(28.0°~31.5°N, 98.0°~100.0°E)ML≥2.5级地震M-t图
Fig.11
M-t diagram of ML≥2.5 earthquakes at Baiyu-Batang area
|
 |
图12
德钦-得荣ML4.6级地震序列(ML≥2.0级)M-t图
Fig.12
M-t diagram of the ML4.6 Deqin-Der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13
德钦-得荣ML4.6级地震序列(ML≥2.0级)蠕变曲线
Fig.13
Strain release of the ML4.6 Deqin-Derong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14
巴塘川-58泉(305k) 温泉水温日均值曲线
Fig.14
Daily mean value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Chuan-58 (305k) spring at
Batang
|
 |
图15
甘孜水氡日测值曲线
Fig.15
Daily mean value curv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Ganzi station
|
 |
图16
炉霍虾拉沱跨断层DSJ蠕变观测曲线
Fig.16
Fault creep curves of DSJ observation at Xialatuo station
|
 |
图17
道孚玉科川-53泉水温月均值(a)和日均值(b)曲线
Fig.17
Mean value curves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Chuan-53 (Yuke)
spring at Daofu
|
 |
图18
乡城热乌川-52泉月均值(a)和日均值(b)曲线
Fig.18
Mean value curves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Chuan-52 (Rewu)
spring at Xiangcheng
|
 |
图19
康定龙头沟气体组分3日测值曲线
Fig.19
Curves of gas analysis in groundwater in Longtougou spring
at Kangding
|
 |
图20
1996年12月8~11日连续4天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
Fig.20
Dividing line of low-point displacement of daily variation
from 8 to 11 in Dec.1996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
西南地区从1988年强震活跃期开始,云南先后发生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7.4和耿马7.2级地震、1995年7月25日孟连西7.3级地震、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而四川仅在活跃期初期的1989年4~5月发生了巴塘6.7级震群和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地震。在这一活跃期四川地区严重缺中强震的背景下,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地震后,紧接着在四川盆地宜宾呼应了一个5.4级地震。之后地震除继续在川滇交界的丽江、武定震区周围持续活跃外,3级以上地震仍在沐川、宜宾周围地区分布,川西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出现大面积中小地震平静现象。
1996年二季度首先在四川康定、道孚、石棉、宝兴一带,即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断裂交汇的“三叉口”地区地震相对活跃。至1996年三季度末,尤其是丽江震区9月25日再次发生5.7级余震后,3级以上地震活动迅速从云南丽江沿金沙江断裂北移,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形成新的活跃区。同时,1996年9月25日,云南德钦与四川得荣间发生ML4.6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四川得荣县西界,造成得荣县25户房屋的严重损坏和其他房屋的轻度损坏。1996年9月至11月份3级左右有感地震在这一地区频频发生,且在1996年9~12月份内出现由南向北依时序发生的特点,并且形成短期地震成带分布(图10)。
云南德钦和四川得荣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4.6级地震,震中位置为29°07′N、99°
00′E,属前兆性震群。尽管离这次白玉-巴塘5.5级地震距离为200km,却预示着北北西向的金沙江构造带的再次活动。从1996年9月12日至1996年12月24日,德钦-得荣ML4.6级地震序列共记录0.8级以上地震72次,其中ML4.6级地震前13天发生14次,震后发生58次(3.0~3.9级17次;2.0~2.9级22次,1.0~1.9级17次,1.0级以下记到2次地震)。其序列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见图10
b、12和表5,从图12和表5可见,4.6级序列3级地震频次高。以2.0级以上地震做出的序列能量释放曲线9~12月加速明显(图13),相应求出的序列参数多表现为异常性质,如低b值(b=0.43)、高熵值k(k=0.95)等。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100km范围内的前兆观测异常主要有巴塘川-58(305k道班)温泉水温,该泉由巴塘县地震办公室负责观测,测点距离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88km(距离宏观震中茶洛较近,为15km左右)。该泉点水温测值从1996年12月13日起陡降,在正常基值水平持续下降9.1℃,至1996年12月21日5.5级地震发生时水温测值仍很低(图14),白玉-巴塘5.5级地震发生后逐步恢复正常。
白玉-巴塘5.5级地震震中101~200km范围内前兆观测异常有甘孜水氡、炉霍虾拉沱跨断层DSJ蠕变观测、道孚玉科温泉、乡城热乌温泉。
甘孜水氡观测点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108km,自1995年3月前取水点挖深后,观测氡值曲线一直平稳,1996年测值在渐升的过程中,于8月份开始呈高氡值异常状态(图15)。1996年12月21日白玉-巴塘5.5级地震时降到低值点,1996年12月22~23日又恢复到高值异常,1996年12月24日后再次降低到1996年4~7月的正常测值水平。其测值在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剧烈起伏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与白玉-巴塘5.5级地震的联系。该项短期异常震前已掌握,并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短临预测的依据之一。
表5
德钦-得荣ML4.6级地震序列ML≥3.0级目录
Table
5 Catalogue of ML≥3.0 earthquakes for the ML4.6 Deqin-Derong
earthquake sequence
编
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中位置
|
震级
ML
|
S-P/s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1996
09 19
1996
09 25
1996
09 26
1996
10 02
1996
10 12
1996
10 12
1996
10 13
1996
10 14
1996
10 14
1996
10 28
1996
11 12
1996
11 26
1996
11 26
1996
11 27
1996
11 27
1996
11 27
1996
11 27
1996
12 01
|
16
55 30
20
41 43
21
36 35
08
05 09
23
28 45
23
49 07
07
07 02
17
22 14
22
58 09
07
05 29
19
52 44
15
57 18
21
55 41
05
12 55
07
40 31
20
21 21
21
16 20
22
36 11
|
28°50′
29°07′
28°45′
28°58′
28°51′
28°53′
28°53′
28°
55′
28°50′
28°
48′
28°48′
28°48′
28°48′
28°55′
28°53′
28°45′
|
99°07′
99°26′
99°11′
99°05′
99°11′
99°08′
99°20′
99°00′
99°00′
99°00′
99°00′
99°00′
99°00′
98°57′
98°40′
|
3.1
4.6
3.0
3.1
3.0
3.4
3.0
3.2
3.0
3.3
3.5
3.1
3.6
3.2
3.9
3.0
|
7.8
|
|
(1)
(2)
(3)
(1)
(1)
(1)
(3)
(1)
(1)
(1)
(2)
(1)
(1)
(1)
(1)
(2)
(2)
(2)
|
注:(1)
四川台网目录;(2) 云南台网目录;(3)
为四川乡城台单台地震报告。
炉霍虾拉沱形变场地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150km,该场地蠕变观测从1989年开始观测,其跨断层的2-3边在1994年10月至1995年11月间蠕变明显加速(图16),反映出鲜水河断裂加速左旋蠕动。在这种背景趋势异常中,沿鲜水河断裂距离观测场地西北480km处,曾于1995年12月18日青海果洛发生了6.2级地震。
道孚玉科川-53温泉测点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151km。1993年6月起,该温泉水温大幅度变化,震前最高水温达42.5℃,最低水温为31.0℃,震前3年左右时间一直持续大幅度起伏变化,反应出明显的背景趋势异常。1995年12月18日青海果洛6.2级地震前其日测值有较显著的短期起伏变化(图17a)。1996年11月该测点水温增加显著,增幅
1.2℃,持续20天时间后下降,在下降到低值段时发生白玉-巴塘5.5级震,震前最高水温达42.5℃,最低水温为37℃(图17b),该项短临异常震前已掌握,并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短临预测的依据之一。
乡城热乌川-52温泉测点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200km,水温月均值分析曲线显示1993年7月开始陡升,到1994年8月,温度从30℃上升到59℃,之后水温一直持续高值(图18a)。在高值背景异常状态中,1996年9~10月间温泉水温测值出现4℃左右的起伏变化,同时1996年10~12月份出现了显著的短期异常,水温逐渐下降,温度从59℃下降到51℃,下降幅度达8℃,在水温下降过程中发生白玉-巴塘5.5级地震,地震后水温持续下降到1997年1月,之后水温再次上升到高值,至1997年4月份继续有4℃左右的起伏变化(图18b)。由“八五攻关”分析软件求出该资料异常旬频次,在1996年10~11月十分显著,而且呈递增短临势态。甘孜州地震局向四川省地震局报告了该测点的异常变化情况,同时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短临预测的依据之一。
理塘毛垭温泉测点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101km。该泉1995年8月干涸,1997年3月恢复出水。泉水干涸后一直作为重要背景异常项看待,同时继续对泉点进行监视。此次5.5级地震前后,观测员发现(据观测员口述,无文字记录),泉出水点的岩缝中出现翻泡、冒气现象,并且人能听到声音。此种情况在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前几天到十几天均出现过,所不同的是,这两次地震还同时出现冒水数日,然后又干涸的现象。
此外,距离白玉-巴塘5.5级震中200km外也有前兆观测异常。康定龙头沟温泉距离5.5级震中250km,气体组分(N2,O2+Ar,
CO2)每隔2日取样分析,1996年9月11日3种离子组分同时出现短临突跳,异常幅度大,N2的百分含量为28.5%(正常应>5%),O2+Ar百分含量为7.4%
(正常应>2%),CO2百分含量为64.3% (正常应>90%),之后14天发生德钦-得荣ML4.6级地震。1996年11月30日3种离子组分再次同时出现短临突跳,异常幅度仍较大,N2的百分含量为24.9%,O2+Ar的百分含量为6.3%,CO2的百分含量为68.2%,之后21天发生白玉-巴塘5.5级地震。在1989年巴塘、小金强地震前,短期内异常明显、突跳次数也较多,1996年2月28日宜宾5.4级地震前也出现过。该水点所测试的3种气体离子组分异常测值出现后几天到1月对应地震较好。无震年份测值突跳次数较少(图19)。该异常项震前已掌握,姑咱水化台、康定地震中心站据此提出的短临预测意见和填报的预报卡,三要素均正确。同时此项异常也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短临预测的依据之一。
四川地磁观测在12月8~11日连续4天出现低点位移现象,这4天出现的分界线均在川藏交界一带的四川一侧地区(图20和表6),白玉-巴塘5.5级地震恰好发生在分界线附近。此异常项震前已掌握,并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短临预测的依据之一。
表6
四川地磁Z分量日变低点位移情况表
Table
6 Low-point displacement of daily variation of Sichuan geomagnetism
stations
序号
|
|
|
震中距/
|
1996.12.8
低点时间
|
1996.12.9
低点时间
|
1996.12.10
低点时间
|
1996.12.11
低点时间
|
φN
|
λE
|
1
|
巴塘
|
30°01′
|
99°07′
|
91.3
|
13∶00
|
13∶22
|
12∶00
|
11∶29
|
2
|
道孚
|
31°00′
|
101°06′
|
149.2
|
16∶00
|
15∶00
|
15∶05
|
16∶14
|
3
|
西昌
|
27°51′
|
102°16′
|
404.9
|
15∶10
|
15∶10
|
16∶10
|
16∶15
|
4
|
成都
|
30°55′
|
103°45′
|
410.3
|
15∶45
|
14∶30
|
14∶50
|
16∶20
|
5
|
丽江
|
26°53′
|
100°14′
|
429.3
|
16∶20
|
16∶00
|
15∶05
|
16∶15
|
6
|
马边
|
28°50′
|
103°32′
|
432.4
|
15∶41
|
15∶06
|
12∶39
|
16∶21
|
7
|
松潘
|
32°39′
|
103°36′
|
435.6
|
16∶00
|
14∶26
|
14∶49
|
16∶00
|
8
|
江油
|
31°64′
|
104°43′
|
503.8
|
16∶00
|
15∶00
|
15∶00
|
16∶12
|
9
|
重庆
|
29°06′
|
103°56′
|
670.4
|
15∶03
|
15∶03
|
16∶18
|
16∶14
|
10
|
兰州
|
36°01′
|
103°34′
|
714.5
|
15∶40
|
14∶35
|
14∶40
|
15∶45
|
在西昌和攀枝花地区前兆观测中还出现了短期地应力、水位、形变、电磁波等变化较大的异常,尽管时间上大体一致,由于相距均在300km以外,本文未进行深入研究。
从上所述可见,白玉-巴塘5.5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出现有异常地震活动和多项与地下流体相关的水温、水化学短临异常及跨断层蠕变、地磁异常项。在趋势性背景异常情况下,出现短临异常,且大多数短临异常时间均较短,多数出现在1996年11~12月份,尤其是1996年12月上旬异常相对集中。除此之外,震前还收集到一些宏观异常现象。甘孜州地震局、甘孜县地震办公室均曾上报了甘孜、炉霍、道孚及以西的得荣、乡城一带地区常听到有地声现象。1996年11月下旬四川省地震局还接到省外的个人的一些预测意见,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祖基曾利用卫星资料的远红外方法分析认为甘孜、理塘一带增温明显;上海沈宗丕利用地磁资料曾经报1996年12月3~5日四川可能有强震。
应急响应和抗震设防工作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根据地震活动、各类前兆观测异常分析和震情动态跟踪,作出了比较准确的短临预测。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在震情跟踪分析中开始注意到1996年二季度首先在四川康定、道孚、石棉、宝兴一带,即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断裂交汇的“三叉口”地区地震相对活跃。至1996年三季度末,尤其丽江震区9月25日再次发生5.7级余震,震后3级以上地震活动迅速从云南丽江沿金沙江断裂向北移,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形成新的活跃区,这一迹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这一时期的地震活动以及各类前兆观测异常分析和震情动态跟踪,在1996年12月4日上午上报的震情会商监视报告(1996,第73期)中,深入研究了川西及川、藏交界一带地区近期地震活动异常动态图像,分析一周来监测异常项有所增加,如乡城、理塘一带温泉水温变化大;康定龙头沟水化组分短临异常突出;西昌压容应力异常持续等,震情会商作出结论:“短期内,尤其半月内在乡城、得荣、巴塘至川、藏交界一带可能发生中强地震,同时密切监视四川年度会商所圈定的2个地震危险区的震情动态。”
同时于1996年12月6日上报了中短期地震预报(5~6级)A类卡。12月11日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的震情监视报告(1996,第74期)进一步分析了川西各构造块体地震活动的异常过程,给出了包括:地震活动、地磁、压容应力、地电、地倾斜、水氡、水化组分、井水位、电磁波9项监视变化和异常内容的分析意见,会商结论:坚持1996年12月4目的(第73期)会商结论意见。
1996年12月18日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震情监视报告(1996,第75期)再次对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提出了新的认识,1996年9月25日德钦-得荣4.6级地震后两月内这一带地震活动频度异常增加,地震活动强度保持较高活动水平,由地震序列计算的熵值k接近异常指标。尤其至第三个月(1996年12月份以来)区域地震活动出现短暂平静。加之,川西地区监测的地磁、地应力等前兆观测异常表现仍十分突出。会商结论:短期内,在巴塘、乡城、得荣至川、滇、藏交界一带可能发生(5~6级)中强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提出的上述短临地震预测预报意见均及时发送给了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同时通知到了甘孜州地震局和州政府、地震站(台)。
此期间康定地震中心站根据康定龙头沟和姑咱水化组分等异常提出了准确的短临预测意见:“以北纬30°18′和东经98°36′为圆心,半径60km圆形区域半月内可能发生5.5~5.9级地震”(并填报了中国地震局短临预报卡片,预报实现为三级)。甘孜州地震局于1996年12月13日向甘孜州委、州政府以及各县发送了关于甘孜州近期地震活动及异常情况的通报,除通报了近期震情外,还要求各县和州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防震减灾应急措施。
甘孜县地震办和地震台联合于1996年12月13日根据地震活动、甘孜水氡、地电观测异常发出以理塘为中心200km范围内未来40天内可能发生6.0~6.4级地震的预测意见。
根据地震部门的短临预测意见,震前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199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四川省副省长亲临省地震局听取了四川省地震局领导和地震监测预报所负责人关于近期震情趋势及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指示“要加强监测预报工作,防震减灾是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工作做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在四川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暨县长培训会上,省政府安排四川省地震局领导介绍了近期震情,副省长对加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强调“地、市、州、县领导不能放松警惕,力争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破坏性地震到来之前,尽量减轻可能造成的震害损失。”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在1996年12月4日上午震情会商提出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后,四川省地震局当即决定在得荣县增上流动测震台和100W电台,于1996年12月8日出发经攀枝花、云南丽江,翻越雪山垭口至乡城到得荣县架台观测,以弥补川藏交界地区测震台网的过稀,为改善和提高中小地震定位精度,进一步监视和分析震情创造条件。1996年12月4日下午四川省地震局向正出差在成都开会的甘孜州副州长作了详细汇报。甘孜州政府对四川得荣县和云南德钦县交界地区1996年9月25日4.6级地震给得荣县造成的损失和当时的震情十分关切;对四川省地震局提出在得荣县增上流动地震台表示欢迎并给予必要支持,同时立即责成得荣县科委配合开展工作,
甘孜州委、州政府依据地震部门的预测意见,进行了全面工作部署,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于1996年12月13日向甘孜州地区的得荣、甘孜、巴塘、理塘、雅江、道孚、炉霍、康定县速发了《关于加强对近期地震活动情况和进行监测预报的通知》的特急内部传真电报(甘委办[1996]79号,特急),同时上报了省委、省政府。通知中要求:“加强防震减灾救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可能造成的地震灾害的防范,做好必要的防范准备。甘孜地震局、姑咱地震中心站是对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监测预报的职能部门。要务必加大对州内近期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的力度。州地震局要派出得力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地震活动频繁的有关县通报情况、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要及时上报上级业务部门和州级有关部门。”实际情况是,甘孜州地震局派出的工作组已于1996年12月12日赶赴甘孜、炉霍、道孚等县开展工作。1996年12月13日甘孜县委送省委各书记、常委和省委办公厅的震情反映(第245期),标题是:“甘孜县震情异常可能孕育一场中强度地震”,四川省委书记阅示“省地震局要加强监控、预测和及时报告情况”。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发生后,1996年12月21日当晚甘孜州委、州政府上报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内部传真电报(特急)“关于我州西部发生5.5级破坏性地震紧急情况报告”中再次肯定了地震部门所做的工作:“此次地震前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震情和异常情况,州委、州政府对重点县监测工作及时作了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川省政府副省长和省政府秘书长在听取四川省地震局领导汇报白玉-巴塘5.5级地震灾情和震情的时候,高度赞扬了这次5.5级地震前短临预报工作做得不错,能报这么准不容易。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极为关切,省委书记、省长对地震应急工作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常务副省长于1996年12月21日21时立即召开了有关部门(省政府办公厅、省地震局、省救灾办)负责人紧急会议,听取省地震局关于震情、灾情的情况汇报,研究应急救灾对策措施,并对应急救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地震局和甘孜州委、政府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深入震区调查、了解灾情,尤其对人员伤亡情况要尽快了解上报;省地震局及所属有关部门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防御更大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发生等。省、州、县、区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地震应急的要求,迅速启动和实施应急措施,为安定震区民心,稳定社会生产、工作、生活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市各级地震部门对地震三要素及震后趋势作出了准确而迅速的判断。省地震局立即派出由局长及有关处室科技人员和通讯电台等人员组成的第一现场工作组,于当晚19时驱车从成都昼夜兼程赶赴巴塘地震灾区。同时指派姑咱地震中心站派出第二现场工作组立即赶赴白玉地震灾区。甘孜州委、州政府在地震后反应迅速并立即作出紧急部署,派出州委、州政府工作组于次日晨赶赴震区,查看灾情,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预案的规定,高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应急救灾工作。
上述情况表明,在白玉-巴塘5.5级地震前,四川地震部门作出了准确的短临预测预报。四川省地震局果断增上的监测手段和通讯设施,对地震三要素及震后趋势分析研究、地震灾情的快速上报等发挥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省、地、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政府及时进行了防震救灾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防范措施,各级政府反应迅速,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地震前后趋势分析预测,采取了得当的应急措施,在震区宣传地震知识安定民心和稳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充分发挥了地方各级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论与讨论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发生在监测能力较差的我国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能在震前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最重要一点是对这一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地震活动迁移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对配套的突出的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发生6.5级地震,紧接着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地震,1996年9月25日03时24分云南丽江再次发生5.7级强余震,当日20时41分云南德钦县与四川得荣县间又发生ML4.6级地震,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应该说这预示金沙江构造带的再次活动及沿带强震由南向北扩展趋势在形成。之后,1996年10~11月这一地区多次发生3级多有感地震,进一步显示该区域地震活跃和迁移特征。因此,四川省地震局在监测预报研究所预测意见形成后,能当即决定在得荣县增上流动地震台,增上的流动台对区域小震活动的监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之乡城、理塘、甘孜、康定地区在趋势异常的背景上前兆观测短临异常突出,地磁、热红外等观测也出现短临异常。地震活动性、前兆观测异常预测时间相对一致,把握住比较有效的预测依据,致使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作出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准确预测意见。
白玉-巴塘5.5级地震发生的构造部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离白玉-巴塘5.5级地震破坏区70km左右,1989年4~5月间巴塘发生6.7级震群,震群位于北东向巴塘断裂东侧,计算的破裂方向和余震分布呈东西方向穿过南北向的金沙江断裂系展布。而这次5.5级地震位于北东向巴塘断裂系的北东端、北西向理塘断裂的北西端和南北向金沙江深大断裂系的交汇处,构造分布更为复杂,由于这一地区为高山地区、人烟稀少,前人在这一地区开展的工作较少。白玉-巴塘5.5级地震在此处发生,震区北连四川新龙4级“地震窝子”,南连巴塘震群区。用全国23个台做出的这次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1989年巴塘6.7级地震群(发生4次6级地震,即6.7、6.7、6.4、6.2)中首震6.7级地震的结果大体一致,这一结果更增加了这一地区大震的危险性和紧迫性。另外,这一地区既是本活跃期川滇7级大震的预测跳迁区,又是大震相近50年复发的临近区(1948年理塘曾发生7.3级地震),这一地区还是现今地壳形变速率的高梯度区、广义诱发前震(石渠5.1、德格5.0和白玉-巴塘5.5级3个5级地震)的指示区。根据历史经验,这一地区应具备发生更大地震的危险。因此,深入研究白玉-巴塘5.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跟踪区域强地震沿川藏交界一带活动迁移的特征,对今后区域是否有更大地震危险的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需说明的是等烈度线图的几何形态和地震地裂缝问题。通过现场考察勾绘出的等烈度线图形态呈北西向椭圆状,但受各种条件限制,烈度控制点严格说来是不够的,相对来说震区北西区和南东区控制点较多,而其北东和西南区因大雪封山,缺少实际调查点。不过其宏观震中位置应是可靠的,这样看,此次地震恰好落在金沙江东支断裂、北西向的查龙―毛垭坝断裂及北东向的巴塘断裂的北东端延伸部位的交汇处,构造背景相当复杂,此外,高山区的震害除与发震构造有直接关联外,其场地效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地震等烈度线几何形态只能作为参考。此次5.5级地震造成地表出现了一些地裂缝,从其分布、位置、规模及性质分析,大多数应属重力裂缝,但也难以排除地震构造裂缝存在的可能性。这些地裂缝总体看以北西向分布为主,多呈张性性质,而几条分布在操场平坝区的北东向追踪张裂缝与地震应力特点是有关系的。
前述可知,此次地震宏观震中(30°25′N、99°19′E)与仪器测定的微观震中
(30.7°N,99.6°E)位置相差41.58 km。主要原因:其一是川、滇、藏交界地区台网稀疏和空间分布的局限,影响了台网仪器的定位结果和精度;其二是野外宏观考察受当地自然条件、当地居民点分布和季节等因素的限制,考察点是不够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位置的较大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何玉林、张绪奇等,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烈度考察,四川地震,2,1997。
[2]
程万正,四川白玉-巴塘县5.5级地震的短临预报依据、过程和防灾决策,四川地震,2,1997。
[3] 蜀道,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实现准确预报,震苑报,1(2),1997.1.5。
[4]
李建明,震后救灾有条不紊,震苑报,1(2),1997.1.5。
[5]
唐荣昌等主编,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7。
参
考
资
料
1) 四川省地震局白玉-巴塘地震现场工作组,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考察报告,1997.5。
2) 四川省地震局白玉-巴塘地震现场工作组,1996年12月21日四川白玉-巴塘5.5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1997.1.3。
3)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四川白玉-巴塘县5.5级地震的短临预报依据、过程和政府决策报告,1997.1。
4)
四川省地震局,关于四川白玉-巴塘县5.5级地震前实现短临预报和政府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的情况报告,川震发[1996]102号文,1996.12.23。
5)
国家地震局,关于表彰四川省地震局实现白玉-巴塘5.5级地震较准确短临预报和上海市地震局等单位开展南黄海6.1级地震震后应急工作取得实效的通知,震发防[1997]001号文,1997.1.6。
6)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所、康定地震中心站、甘孜州地震局等,预报文件集,1996。
7)
四川省地震局、甘孜州委和州政府等,政府部门决策文件集,1996。
8)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台网中心,全国地震目录(1996年)―CQ960112.TXT磁盘文件。
9)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观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台网地震目录(1996年1~12月),1996.3~199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