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文
献 [1]马杏垣等,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9。 [2]彭树森,大地形变测量所反映的天山最新构造运动,内陆地震,vol.7,No.2,1993。 [3]王海涛等,单台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4]王筱荣,新疆中强震前小震空间集中度C1值研究,内陆地震,vol.4,No.2,1990。 [5]许洪信等,乌鲁木齐地区地震活动性指数的异常指标研究,内陆地震,vol.5,No.3,1991。 [6]周仕勇等,地震空间分布的带状集中度CB,地震,2,1991。 [7]周仕勇,新疆天山地震活动图像缺信量Iq值的研究,内陆地震,vol.7,No.2,1993。 [8]张健朝,1986年6月13日地震前后乌鲁木齐重力测环资料的初步分析,内陆地震,vol.2,
No.2,1988。 [9]蔡仲琼,新疆乌鲁木齐5.1及4.9级地震前甲烷及其他地下流体组份的异常变化,地震,3,1987。 [10]王海涛等,地震前兆系统信息熵的初步研究,中国地震,vol.6,No.2,1990。
参
考 资
料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6年度新疆地震趋势会商会材料及纪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科技档案,1985.11,油印件。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地质研究队,乌鲁木齐5.1级地震宏观考察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科技档案,1986.6.27,油印件。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目录,1986,油印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