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空区 |
42.0°~44.5°
N 85.5°~89.0°E |
MS≥3.0震中分布图 |
长轴约180km的小震空区 |
1981.1~1986.5 |
空区消失 |
|
|
LⅠ |
详见第七章 |
|
2 |
地震窗 |
水磨沟 |
小震月频度 |
超警戒线b1=26次/月 |
1986.1~3 |
正常 |
48次/月 |
30 |
BⅠ |
异常结束3月内发生5级地震[3] |
|
3 |
地震窗 |
庙尔沟 |
小震月频度 |
超警戒线b=28次/月 |
1986.1~3 |
正常 |
38次/月 |
40 |
BⅠ |
|
|
4 |
小震空间集中度(C1值) |
42.4°~44.4°N
87.0°~89.0°E |
C1值时序曲线 |
超出阈值6 |
1986.1~6 |
逐步恢复 |
9.5 |
|
BⅡ |
高值异常,震后恢复[4]] |
|
5 |
地震活动性指数A值 |
水磨沟 |
A值时序曲线 |
超警戒线A0=48.0 |
1985.12~ |
逐渐恢复 |
50.7 |
30 |
BⅠ |
震前2~6个月出现异常,震后恢复[5] |
|
6 |
地震空间分布的带状集中度(CB值) |
42.4°~44.4°N
87.0°~89.0°E |
C0值时序曲线 |
超1.5倍均方差CB=1.8±0.29 |
1985.10~ |
1987年8月后逐步恢复 |
3.6 |
|
AⅠ |
高值异常,后恢复中发震[6] |
|
7 |
地震缺信量Iq |
42.5°~45.0°N
86.0°~89.0°E |
时间域 |
低于警戒值0.58 |
1985.8~1986.5 |
正常 |
0.51 |
|
AⅠ |
低值异常,恢复正常发震[7] |
|
|
|
|
空间域 |
低于警戒线0.29 |
1985.9~1986.5 |
正常 |
0.21 |
|
|
|
|
8 |
前兆性震群 |
43.5°~44.0°N
86.8°~87.8°E |
震中分布图 |
小震活动集中增强 |
1986.3.13~4.3 |
平静 |
MS3.1 |
|
BⅡ |
环绕未来主震震中 |
|
9 |
流动重力 |
乌鲁木齐测环 |
段差值图 |
连续测量值低于均值线 |
1983.11~1986.6 |
正常 |
50×10-8m・s-2 |
9~18km |
AⅠ |
1986年3~6月各测段值陆续恢复正常[8] |
|
10 |
地下水位 |
新10井 |
旬均值 |
改变正常动态规律 |
1985.3~ |
1986年12月缓慢恢复 |
0.98m |
24 |
AⅠ |
由正常水位1.70
m上升,1985年8月达最高值,缓慢下降中发震[9] |
|
11 |
地下水位 |
新05井 |
旬均值 |
井喷 |
1986.3.10 |
正常 |
>10m |
70 |
BⅠ |
废油井,正常时水位在井口附近 |
|
12 |
地下水位 |
西山井 |
日均值 |
水位下降,违背年变 |
1986.4.10~ |
6月15日后恢复正常 |
3.25m |
5 |
BⅠ |
从2.8m左右下降,震前13天大幅度回升到2.8m左右发震[9] |
|
13 |
地下水位 |
新04井 |
日均值 |
水位下降,违背年变 |
1986.4.10~ |
6月15日后恢复正常 |
5.90
m |
30 |
BⅠ |
震前3天大幅度回升 |
|
14 |
CH |
新04泉 |
旬均值 |
超出正常值0.45% |
1985.7~ |
1986年10月震后逐渐恢复 |
0.70% |
24 |
AⅠ |
1985年12月达最高值,后持续高值,震后逐渐恢复[9] |
|
15 |
CH |
新04泉 |
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86% |
1986.3.20~ |
6月30日震后逐渐恢复 |
92% |
30 |
BⅠ |
高值异常,在恢复中发震[9] |
|
16 |
CH |
新10泉 |
日均值 |
突跳 |
1986.6.9 |
正常 |
1.72% |
24 |
CⅢ |
相对变化达165%[9] |
|
17 |
H2S |
新10泉 |
旬均值 |
高于正常值2.8mg/L |
1985.7~ |
1986年10月后逐渐恢复 |
3.85mg/L |
24 |
AⅠ |
1985年12月达最高值,后持续高值,震后逐渐恢复[9] |
|
18 |
He |
新10泉 |
五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20×10-6 |
1985.8~1986.6 |
正常 |
34×10-6 |
24 |
AⅡ |
很快升到高值后波动,震前下降[9] |
|
19 |
Rn |
新01泉 |
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75Bg/L |
1986.4.30~ |
7月30日震群活动结束恢复 |
95Bg/L |
25 |
BⅠ |
5.0级主震前3天下降,后又上升到高值,震群活动结束后正常[9] |
|
20 |
Rn |
新10泉 |
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28Bg/L |
1986.3.20~ |
7月30日震群活动结束恢复 |
35Bg/L |
24 |
BⅠ |
在高值处波动较大[9] |
|
21 |
电导 |
新03泉 |
五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3.57mS/cm |
1986.3~ |
恢复正常 |
3.70mS/cm |
20 |
BⅡ |
上升到最高值发震,后恢复 |
|
22 |
电导 |
新09泉 |
五日均值 |
高于正常值1.12mS/cm |
1986.3~ |
恢复正常 |
1.17mS/cm |
25 |
BⅡ |
上升到最高值发震,后恢复 |
|
23 |
定点重力 |
红山台 |
五日均值 |
破坏正常年变 |
1986.2~1986.6 |
正常 |
约100×10-8m・s-2] |
18 |
BⅡ |
1986年2~5月测值低于正常年变,出现负异常,恢复后发震 |
|
24 |
前兆信息熵 |
乌鲁木齐―玛纳斯地区 |
时序曲线 |
低于正常值0.94 |
1985.11~ |
1986年10月后恢复 |
0.908 |
|
AⅠ |
低值异常,转折后发震,震后恢复[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