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ocusory
anomalies
序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
1 |
空区 |
40°40′~41°40′N79°~80°40′E |
2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 |
长轴100~160
km为6级左右地震空区 |
1979~1986.10 |
3~4级余震破坏了空区 |
|
震中附近 |
LⅠ |
近5年中在空区内无2级以上地震发生 |
||
2 |
缺震 |
40.0°~43.0°N
76.0°~80.0°E |
地震频度分析 |
下降―恢复过程发展 |
1985.10~1986.10 |
正常 |
|
震中附近 |
AⅡ |
在趋势缺震的背景下,1985~1986年达最低值后开始回返 |
||
3 |
短水准 |
乌什 |
年倾斜矢量 |
倾斜矢量逐年减小、转向 |
1984~1986 |
恢复正常 |
-0.28
mm |
30 |
AⅡ |
自1983年开始变化量逐年变小 |
||
4 |
压容应变 |
乌什 |
ⅢN82°24′W |
旬均值 |
幅度大小,应力 |
1985.9~ |
震后仪器故障停记 |
1×10-4 |
30 |
AⅠ |
3个元件出现短期同步异常变化,1号元件表现出明显的短临异常显示 |
|
ⅠN7°36′E |
旬均值 |
场性质,应力场 |
1986.10~ |
1.6×10-5 |
BⅠ |
|||||||
ⅠN7°36′E |
日均值 |
偏转方向,异常持续时间 |
1987.1.12~ |
4.0×10-6 |
CⅠ |
|||||||
5 |
地倾斜(石英摆) |
乌什 |
旬均值矢量 |
打破年变形态,速率减小,方向异变、拐弯、打结 |
1985.12~1986.4 |
正常 |
|
30 |
AⅠ |
连续2年打破年变规律,震前出现明显的拐弯、打结 |
||
旬均值矢量 |
1986.11~ |
2.69×10-4 |
BⅠ |
|||||||||
日均值矢量 |
1987.1.14~ |
|
C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