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812日四川省盐源5.2级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    程 万 正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6年8月12日在四川省盐源县发生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在盐源县梅雨乡一带,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近东西向椭圆。该地震发生在盐源弧形断裂带的弧顶曲段,即近东西向的糯米咀断层。地震造成1人死亡,9人重伤,34人轻伤,倒塌房屋175间,破坏1万余间,估计经济损失1200万元。震前7月10日在震区发生4.7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极震区为北东向椭圆。4.7级地震发生在北东向的黄草断层上。宏微观震中相距12 km。

 5.2级地震序列为前-主-余震型,主震前1个月发生4.7级前震序列,最大余震4.5级,余震衰减正常。余震区长轴北东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东西,P轴方向北西。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近东西向断裂发生近倾滑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盐源弧形断裂带曲顶部位的糯米咀断层。

   震中附近地区200 km内共有地震台32个,其中测震台27个,其他前兆台16个。5.2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较少,共有异常5条。震前1.5年盐源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减少,震前5个月在云南一侧磁偏角和水位观测出现3项定点前兆观测异常;但震中100 km内除震后调查发现有宏观异常外,未观测到其他前兆异常,异常台项比偏低。文章最后就震型及发震构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前 言

 

1986年7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4.7级地震,据四川西昌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为27°25′N,101°27′E。震中烈度Ⅵ度。盐源县黄草乡一带部分房屋受到损失,伤5人,砸死猪1头。同年8月12日,震区又发生5.2级地震,微观震中为27°25′N,101°26′E。宏观震中位于盐源县梅雨乡一带,震中烈度Ⅶ度,倒塌房屋175间。地震造成1人死亡,9人重伤,34人轻伤。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人民币[1,2]

这两次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迅速组织西昌地震中心站、凉山彝族自治州地震局、地震地质队、研究室14人赴震区开展宏观考察和现场监测,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此工作基础上编有1986年四川盐源地震总结[1]本文在审定分析前述工作结果的同时,补充分析了云南省地震局罗平提供的资料,对前兆异常进行了审核,给出简编结果。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盐源5.2级地震震中100 km内有测震台8个,101~200 km内有测震台19个,其中有人值守测震台14个,1970~1985年间陆续建立。1985年以后西昌遥测地震台网投测,使其震区小震监测能力达ML2.0。101~200 km范围内的西部地区达到ML2.5地震监测能力。盐源5.2级地震发生在川滇两省交界的四川一侧,测震台主要分布在震中东面和南面的四川地区。分布见图1。根据四川西昌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结果,4.7级和5.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1  盐源5.2级地震前测震台网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ometric network before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6 07 10

09 15 25.0

27°25′

101°27′

4.7

45

四川盐源

1)

2

1986 07 10

09 15 25.0

27.4°

101.4°

5.1

 

 

[3]

3

1986 07 10

09 15 25.0

27°22′

101°25′

4.7

 

 

2)

4

1986 07 10

09 15 25.0

27°25′

101°27′

4.7

15

 

[4]

5

1986 07 10

09 15 25.4

27°25′

101°27′

5.1

15

 

3)

6

1986 08 12

18 45 49.0

27°25′

101°25′

5.2

15

四川盐源

1)

7

1986 08 12

18 45 49.0

27.4°

101.4°

5.2

 

 

[3]

8

1986 08 12

18 45 49.0

27°23′

101°21′

5.2

 

 

2)

9

1986 08 12

18 45 49.0

27°25′

101°25′

5.2

15

 

[4]

10

1986 08 12

18 45 49.9

27°25′

101°26′

5.4

15

 

3)

 

 

地震地质背景


5.2级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中部的盐源―丽江断块内。区内发震构造带主要由盐源弧形断裂带和辣子弧形断裂带组成。7月10日4.7级地震发生在盐源弧形构造带和辣子弧形构造带之间的黄草和梅雨-盐塘断层,此断层切错了盐源弧形构造,具挤压反扭特点。8月12日5.2级地震亦发生在盐源弧形构造带内,位于弧顶位置,弧内为断陷盆地,见图2。  

2  盐源、辣子弧形构造带与强震震中分布图

     1. 盐源弧形构造成分;2. 辣子弧形构造成分;3. 挤压带;

     4. 背斜;5. 向斜;6. 新生代盆地;7. 地震震中

Fig.2  Map of the Yanyuan and Lazi arcuate stuctureons belts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盐源弧形断裂带控制了盐源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沉积[5]。盐源盆地南侧受断裂控制。1467年1月19日盐源6.5级地震和1478年8月17日盐源6级地震震中在梅雨附近,推测其发震构造部位为盐源弧形断裂带的弧顶及西翼。盐源弧形构造带的新活动性其西翼较东翼为注目。盐源以西的新、老第三纪地层中断裂、褶皱发育。跨西翼弧形断层的短水准形变观测结果,北东盘平均每年下降0.1 mm。

 另外,辣子弧形构造带现今活动较强烈,尤以西翼明显。1976年11月7日盐源下甲米6.7级地震和1976年12月13日盐源辣子乡6.4级地震都发生在该弧形断裂带西翼。其震害分布特征,各烈度区长轴方向均近南北。6.7级地震的地裂缝分布在桃子乡至大里村一带。6.4级地震的地裂缝分布在辣子乡的潘家湾与辣子沟一带。

 盐源、辣子弧形构造带展布于区域性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和地壳厚度变异带和现代地壳垂直形变的上升区,其深部重力异常值为2.0×10-3m/s2;由重力反演地壳厚度为55 km;居 里温度深度为30 km。该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为北北西向。

 

 

烈度分布及震害


8月12日盐源5.2级地震前1个月曾发生4.7级地震。7月10日4.7级地震有感范围,东到盐源县右所,西到盐源县左所,南到渡口,北至木里。据宏观考察组对23个自然村调查,用电话访问方式获得14个自然村的资料确定,宏观震中在盐源县黄草乡附近,地理坐标:27°19′N,101°20′E,震中烈度Ⅵ度[1,5]这次地震对盐源县的黄草、梅雨、巫木等乡房屋有一定损坏和轻微破坏。其中尤以黄草乡政府驻地附近地区为甚。震时房上压石滚落砸伤5人,砸死小猪一头。Ⅵ度区北起盐源桃子坪、经羊窝子、泡木林、黄草,南至王家屋基,呈北45°东方向的长椭圆形分布,见图3。Ⅵ度区长轴10 km,短轴3 km,面积约24 km2。区内多数房屋落瓦,房屋土墙裂缝,个别夯土墙上部倾斜,局部垮掉。如黄草乡粮库前墙向北微倾。泡木林一户夯土墙向外倾斜,另一户夯土院墙倒塌约10 m。Ⅴ度区北起龙二队、梅雨,东到土城、盐源,南到格朗河,西至巫木乡,呈北45°东的长椭圆形展布,长轴约39 km,短轴约16 km,面积约490 km2。区内房屋存在墙体掉灰皮、泥块,微裂,掉瓦,放置物品翻倒等损坏现象。个别夯土围墙部分垮塌。 

3  7月10日盐源4.7级地震等震线图

     ①盐源弧形断裂带;②梅雨―盐塘断层;③黄草断层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4.7 Yanyuan earthquake on July 10  

 

 8月12日5.2级地震有感范围,北到冕宁、西昌,西到云南省宁蒗,南到攀枝花,东到盐源右所以东。据对105个自然村寨调查,宏观震中位于梅雨乡虾耙沟―邱家沟一带,地理坐标:27°26′N,101°26′E,震中烈度为Ⅶ度。等烈线图形呈椭圆,长轴方向近东西(南87°东),见图4。Ⅶ度区东起花碉楼村,西达空桐树,南至邱家沟,北到马家垭口。Ⅶ度区长轴长6 km,轴向近东西,短轴长3.8 km,面积约18 km2。房屋破坏以花碉楼村最严重,墙倒顶或坍墙角、烟囱、门窗等局部垮塌占全村总数15%。地面破坏主要是地裂缝和喷砂冒水,集中在红岩子到虾耙沟一带,其展布方向多数近东西,其次为北西方向。等烈度线分布,其短轴南短北长,反映烈度哀减的速率是断层下盘快而上盘慢。  

4  8月12日盐源5.2级地震等震线

    (断裂①、②、③示于图3)

Fig.4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on Aug. 12

 

 Ⅵ度区南起干龙洞,北至硝水塘,东达菜园子,西抵金洞子。据对23个自然村寨的考察,局部垮塌的有35处,主要系Ⅰ类房,大多数Ⅱ类房为一般性墙体开裂和落瓦。Ⅲ类房只有轻微裂缝,少量掉瓦。但梅雨乡155道班房却破坏严重。Ⅵ度区长轴15.5 km,轴长近东西,短轴10 km,面积126 km2。图上存在两个Ⅵ度异常区,其中黄草Ⅵ度异常区是7月10日4.7级地震的震中区,原为Ⅵ度破坏,这次破坏仍达Ⅵ度,范围大致仍为原Ⅵ度区的范围,南起王家屋基,北达岔秋,东至泡木林,西到兰花山。Ⅰ类房屋中个别土墙这次局部倒塌,Ⅱ类房普遍墙体裂缝。盐塘Ⅵ度异常区内如区公所的Ⅲ类砖木结构房屋局部破坏。在Ⅴ度区内还存在疙瘩山和春光社两个Ⅵ度异常点。Ⅴ度区北到阳河坪,东至庞家山,南达白灵,西过冉家坪。据对30个点的考察,个别土坯墙,土围墙垮塌,Ⅰ类房多数有损坏现象。Ⅴ度区长轴32 km,轴向近东西,短轴17 km,面积约430 km2

 5.2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9人重伤,34人轻伤,倒塌房屋175间,破坏1万余间,估计经济损失1200万元。

 值得说明的是,7月10日盐源4.7级地震的宏微观震中相距12 km,8月12日5.2级地震宏微观震中相距5 km。这与川滇交界西侧地震定位精度不高有关。7月10日4.7级地震极震区位于黄草断层两侧,呈北40°东方向展布的黄草断层,断面向北西倾,倾角38°~58°,推测为4.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在黄草断层的北侧是梅雨―盐塘断层,切割盐源弧形构造带。而8月12日盐源5.2级地震震中正位于盐源弧形构造与梅雨―盐塘断层切割的位置。考虑5.2级地震的等震线轴向近东西,估计与盐源弧形构造的弧顶曲段的断层活动有关。盐源弧形构的弧顶曲段20余公里,其西翼为北西向的棉垭断裂,东翼为北东向的断裂,弧内为断陷盆地,南缘为糯米咀断层,走向约北70°东,延伸至盐源县城以东,属逆断层,具压扭性作用方式。且震后所调查的地裂缝总体分布,都围绕震中呈东西方向展布。因此分析认为,8月12日5.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近东西向展布于盐源弧形构造带曲顶段的糯米咀断层。从7月到8月盐源地震序列的总体破裂过程呈现黄草、盐塘断层活动向北东扩展,致使盐源弧形构造弧顶断裂活动,发生5.2级地震,进而由于受构造条件限制,震时表现出往东西或北东东方向破裂扩展的图像。

 

 

地震序列  

 

    据西昌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7月10日至1986年9月23日记到2367次盐源序列地震3),但3级以上地震仅12次,其中3.0~3.9级地震5次,4.0~4.9级地震5次,5.0~5.2级地震2次。其时间序列分布见M-t(图5)和余震序列表(表2),以及余震序列蠕变曲线(图6)。  

                                    

5  1986年盐源5.2级地震序列M-t图

Fig.5  M-t daigram for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 in 1986      

 

2  5.2级地震序列目录(ML≥3.0,1986.7.10~8.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定位精度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6 07 10

09 15 25.0

27°22′

101°25′

 

4.7

B

2

1986 07 11

01 34 29.0

27°22′

101°21′

3.4

 

B

3

1986 07 11

13 30 02.0

27°25′

101°24′

3.2

 

C

4

1986 07 11

23 55 40.0

27°25′

101°25′

3.3

 

C

5

1986 08 11

10 29 20.8

27°24′

101°22′

4.0

 

B

6

1986 08 12

03 58 37.0

27°24′

101°18′

4.6

 

B

7

1986 08 12

18 45 49.0

27°23′

101°21′

 

5.2

C

8

1986 08 12

19 20 42.0

27°25′

101°25′

3.7

 

B

9

1986 08 13

08 28 56.8

27°26′

101°24′

3.9

 

B

10

1986 08 13

10 31 54.0

27°25′

101°24′

4.1

 

B

11

1986 08 14

14 30 02.0

27°26′

101°27′

3.0

 

B

12

1986 08 30

15 19 02.0

27°24′

101°23′

3.4

 

C

 

 

 

 

 

6  1986年盐源地震序列蠕变曲线

Fig.6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for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 in 1986

     

 序列b值:7月10日4.7级地震和8月12日5.2级地震震级下限均取0.5级,用最小二乘法求得b值分别为0.79和0.90,全序列b值为0.79,见图7。

7  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7  b-value curve for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  

 

    序列频度:4.7级地震的余震日频度小于5.2级地震余震的日频度,p值前者为1.10,后者为1.32,见图8。序列强度:4.7级地震余震序列强度较低;4.7级地震后的第2天发生3次3级以上地震后小震活动缓慢衰减。8月12日盐源5.2级地震发生前1天发生1次4级地震,当天发生1次4.6级地震,震区明显出现活跃迹象。5.2级地震后最大余震发生在8月13日,震级为ML4.1。5.2级地震占全序列能量比为85%。  

8  地震序列频度震减曲线

Fig.8  Curve of frequency attenuation for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

   

    序列空间分布:7月10日盐源4.7级地震余震总体分布呈椭圆形,轴向N70°E,轴长28 km,短轴9 km,分布在盐源―西番坪―王家坝子一带。8月12日5.2级地震余震则呈圆状,集中分布在5.2级主震周围,分布在5.2级地震等震线Ⅵ~Ⅶ度椭圆形区域内的南部地区。图9中同时给出了余震沿纬线和经线剖面分布图。多数余震分布在地下10~25 km内。显见,7月10日4.7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呈北东向展布和8月12日5.2级地震的余震的小范围集中分布,均与各自等震线分布大体一致,见图9。图9中余震深度剖面所用地震资料是盐源地震单台测定,其S-P<4.5秒。  

9  序列地震震中分布

     (实心圈示7月10日4.7级地震序列,空圈示8月12日5.2级地震序列)

    (a)余震震中分布图;(b)沿南北方向深度剖面图;

    (c)沿东西方向深度剖面图

Fig.9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  

 

  据中国地震台网和四川地震台网测定的7月10日和8月12日盐源地震震级给出参数,显然可确定这次地震为前震主余震型。本文按此结果给出。

  若仅据西昌遥测台网测定的地震参数7月10日和8月12日地震震级分别为5.1和5.4级,则这次地震可确定为双震型。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震源机制解结果由李桂芳提供,见图10和表3。

10  盐源地震震源机制解图

     (a)7月10日4.7级;(b)8月12日4.6级;(c)8月12日5.2级

Fig.10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Yanyuan earthquakes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Yanyuan earthquakes

地震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7月10日4.7级

53

NW

60

106

SSW

44

167

9

274

60

71

28

195

46

324

30

[1]

8月12日4.6级

49

NW

65

123

SW

61

175

3

268

39

81

50

214

29

319

25

[1]

8月12日5.2级

19

SEE

85

107

NNE

75

332

6

64

14

218

74

17

15

108

5

[1]

*矛盾比:表中3次地震依次为10%,8%,7%。  

    由震源机制解结果结合地震宏观考察、余震分布资料得到,7月10日4.7级、8月12日4.6级地震求出的主压应力方位近南北向,8月12日5.2级地震为北西方向,均为水平力。前两者节面Ⅰ走向53°和49°,即与4.7级地震宏观等烈度线轴向北45°东展布一致,也与梅雨盐塘北东向断裂带的展布方向相吻合,即为这两次地震的主破裂面,其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性近走滑型。8月12日5.2级地震节面Ⅱ走向107°,与糯米嘴断裂近东西走向展布一致,也与宏观考察等烈度线轴向东西方向相吻合,即为这次地震的主破裂面,但这次地震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性近倾滑型。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和图11为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站和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盐源地震发生在川滇交界地区。地震西北面监测台站相对较少。前兆观测台,四川一侧集中在西昌和渡口攀枝花附近;云南一侧分布在剑川、永胜和大姚,元谋一带。在距震中200 km内共有地震台32个。其中:测震台27个;其他前兆台16个,有短水准、短基线、地倾斜、地应力、水位、水温、水氡、地电、地磁垂直分量和偏角10个观测项目。在0~100 km,101~200 km内分别有地震台站9和23个,其中测震台8个和19个,前兆台3个和13个,有测震学以外的观测台项15个和28个。  

11  盐源附近地区定点前兆观测台网分布图

Fig.11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around the Yanyuan area

 

 此次地震前共出现4个异常项目,5条前兆异常。其中测震学异常1条,即盐源宁蒗地区地震频度变化(见表4、图12),该区地震活动熵(频度熵和强度熵)曲线亦呈现低值异常变化,印证了低地震活动状态。  

4  盐源5.2级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12  盐源、宁蒗地区累计地震频度随时间变化曲线(ML≥2.5)

Fig. 12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accumulativ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Yanyuan-Ninglang area(ML≥2.5)

   

 

    定点观测异常有3条,即巧家,永胜的磁偏角测值异常和剑川水位测值异常,见表4和图13~15。经震后调查,发现震前1~25天有地下水、动物习性和地光等宏观异常,多分布在Ⅵ度破坏区内(见图16)。地下水宏观异常有水发浑、变色和流量改变。动物习性异常有猪、狗惊慌、乱叫等,共54起。  

13  云南永胜磁偏角日均值曲线

Fig.13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magnetic declination at 

        Yongsheng st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14  云南巧家磁偏角日均值曲线

Fig. 14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magnetic declination

        at Qiaojia st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15  云南剑川水位日差分曲线

Fig. 15  Curve of daily difference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Jianchuan

 

 

16  盐源5.2级地震临震前的宏观前兆异常分布

1. 井水位;2. 冷泉;3. 动物习性异常点;4. 等震线

Fig.16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S5.2 Yanyuan earthquake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地震活动衰减或平静异常明显,达1年以上,地震活动熵值亦出现低幅异常形态。但需指出,这一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曲线往往起伏较大,对应效果不甚理想。前兆观测在云南一侧的巧家、永胜、剑川测点观测到较明显短期异常变化。剑川水位震前2个月突升,巧家、永胜磁偏角测值震前1~4个月呈现明显上升-下降的正异常过程。 

    从数量统计可见,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不明显,仅1项。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在100 km范围内异常台项数1个,异常台项百分比为7%,异常台站百分比为33%;101~200 km内,异常台项数2个,异常台项百分比为7%,异常台站百分比为15%。因此,该次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不明显,其时空过程和前兆演化的整体图像不清楚。

 

总结与讨论


1. 震型问题

 7月10日发生盐源4.7级地震,8月12日发生5.2级地震。据四川西昌遥测地震台网测定结果,7月10日震级定为5.1级,8月12日发生了4.8级和5.4级地震。据表2,主震所占全序列(含前震序列)能量比为85%,震型可定为前震主余震型。但据西昌台网结果,震型可定为双震型或震群型,与1976年盐源6.7级和6.4级双震型相同。本文按中国地震台网和四川地震台网给定结果,则7月10日4.7级地震与8月12日主震震级差为半级,故确定这次盐源地震为前―主―余震型。则前震序列b值0.78,低于主震序列b值0.90,前震序列震减系数P值1.10,亦低于主震序裂P值1.32。前震序列震中分布与主震序列分布大体一致,前震震源机制表现为压性近走滑型,主震则为压性近倾滑型。

2. 发震构造问题

 盐源弧形断裂带与辣子弧形断裂带在平面展布上形成叠弧,弧顶连线皆是北东向,盐源盆地南侧受断裂控制,新构造活动表现明显不对称。盐源、辣子弧形断裂带之间挤压断层和弧顶断层相继活动形成了这次盐源中等地震序列特殊格局。7月10日盐源4.7级地震发生在盐源、辣子弧形构造带之间的北东向黄草断层上,等震线和余震区长轴轴向皆为北东方向,北东端至盐源弧形断裂带的弧顶梅雨一带。8月12日发生盐源5.2级地震,位于其弧顶断裂段呈北东方向的糯米咀断层上,其等震线和余震区分布也大体一致,近东西向展布。7月10日4.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现的错动方式是近走滑型,8月12日5.2级地震改变为压性近倾滑型。这即与这一地区构造活动力学性质吻合,也与5.2级主震所在的糯米咀压性逆断层性质一致。

3. 前兆异常不多的问题

 这次盐源5.2级地震观测前兆异常较少,分析原因有两点。①盐源宁蒗地区1976年以前历史上中强地震记载不多,强度也低,之后中等地震活动较频繁,1977年到1981年每年均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静四年后又于1986年发生了这次5.2级地震。考虑岩体多次破裂后低应力水平下也可产生再次错动。故5.2级地震前区域性地震活动性异常不突出,前兆异常项少。这与样品重复加载实验过程中得到声发射总数要相应减少的结果相类似。②四川及其邻区1983年到1988年处于地震活动平静期,大区域构造活动平静,这一时期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盐源一丽江断块内发生一次中等地震,推测所能形成的前兆场异常状态不明显。因此,对于该次地震前兆异常过少的原因,除本身地震强度不大外,上述两点可作为目前对此认识的参考。

 

 

     

 

 [1] 盐源地震现场工作组,1986年盐源地震专辑,四川地震,2,1987。

 [2] 吴家寿等,1986年8月12日四川盐源5.2级地震,中国地震年鉴,1986,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

 [3]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1980~1987),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4] 四川云南西藏地震简目编写组,西南地震简目,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唐荣昌、韩谓宾主编,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中国地震简目汇编组,中国地震简目(ML≥4.7),1988。

 2)四川省地震局,四川地震台网目录(1986),油印本。

 3)四川西昌地震中心站,四川盐源1986年7月10日5.1级、8月12日5.2级地震序列目录(刊印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