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1221青海省格尔木5.3级地震


 青海省地震局 张 雅 玲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6年12月21日青海省格尔木西发生MS5.3地震,宏观震中在中灶火,震中烈度Ⅵ度。本次地震发生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山前隐伏断裂带上。由于极震区基本上为无人区,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5.3级地震序列为孤立型,仅记录到4次ML≥1.5的余震,最大ML3.5。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北西,P轴方向北东东。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错动的结果。节面Ⅰ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柴达木盆地南缘山前隐伏裂带。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稀少,200 km范围内仅有地震台1个,有测震、地磁、水氡3个观测项目。共有前兆异常7项,震前5年出现地震空区,后又出现地震频度、集中度、“缺震”等5条测震学前兆异常。震前9个月,出现一项定点水氡前兆异常。

 

 

前 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12月21日07时08分在格尔木发生5.3级地震。微观震中是36°48′N,93°48′E,宏观震中在中灶火一带,震中烈度为Ⅵ度。有感范围西至乌图美仁,东到格尔木。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立即派出考察组奔赴震区进行地震灾害、地震地质考察工作。

 极震区破坏现象主要为墙角开裂,墙皮爆起,部分门窗倾斜、变形及一些房屋裂缝。

 这次地震是继1957年5月3日格尔木西5.3级地震后发生在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带上的一次地震。该带是中强地震比较活跃的一条断裂带,1952年在其附近发生过一次6.0级地震。

 在这次总结研究过程中,确定这次地震前共有前兆异常7条,其中测震学前兆5条,其他定点前兆1条以及少量宏观异常。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这次地震发生在青海省西部,震中区附近台站稀少,监测能力很低,震中200 km范围内,只有格尔木一个地震台,震中附近的监测能力为ML≥3.0,见图1。

1  格尔木5.3级地震前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61221

070805.6

36°48′

93°48′

5.3

15

格尔木西

[1]

2

19861221

070814

36°45′

93°31′

5.5

 

格尔木西

1)

 

 

地震地质背景


格尔木西5.3级地震发生在藏北青南隆起的地块与祁连山隆起地块之间的柴达木盆地南缘。该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形状呈菱形,长轴指向北西西―南东东,盆地海拔2500~3000 m,其边缘被活动的深、大断裂所围限。其中第三纪厚度为6~7 km,第四系最大厚度达2800 m。盆地北侧以第三系与中下更新统为主,前中生界基底埋深达8.5 km,南侧以上新统与第四系占优势,其间第四系厚达2800 m,前中生界基底埋深达5 km,盆地中第四纪褶皱与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2]

 盆地边缘多为布格重力梯级带,其北侧幅度为 (45~50×10-3cm/s,南缘在格尔木以南大于45×10-3cm/s,盆地分布的主要断裂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茫崖―油沙山断裂带,达布逊湖―北霍布逊湖北缘隐伏断裂带;柴达木盆地南缘山前隐伏断裂带。

 5.3级地震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山前隐伏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秦昆系中部复背斜北缘,构成布尔汉布达山与柴达木盆地之分界。西起乌图美仁,向东经格尔木南、诺木洪至香日德西巴隆,长约300余公里,总体呈东西向延伸,倾向北,倾角陡。该断裂成生于古生代或海西早期,两盘均有第三系分布,第四纪以来北盘强烈断陷为盆地,明显控制着第四纪沉积。据水文资料推测,诺木洪山前第四系有穹隆背斜,轴向与断裂一致。香日德北侧第四系也发生短轴褶皱和断裂,诺木洪东南山麓见花岗岩逆冲于第三系之上。格尔木―诺木洪一带的钻孔资料表明:断裂南盘第四系仅200~400 m,而北盘竟厚达1000 m之多,反映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幅度相当大[3]

 从历史上看,沿该断裂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952年乌图美仁6.2级地震、1957年格尔木西5.7级等。图2是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及历史地震分布图。  

2  格尔木5.3级地震震中附近主要断裂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①茫崖-油沙山断裂;②格尔木-诺木洪隐伏断裂

Fig.2  Map of main fault structur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烈度分布及震害


据宏观考察2),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36°41′N,93°40′E。由于震区人烟稀少,公路南北两侧除3个蒙古包外,基本为无人区,故等震线的短轴为推测线(图3)。

3  格尔木5.3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3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其长轴为67.5 km,短轴约22.5 km,面积约1185 km2。主要包括小灶火、中灶火和大灶火。极震区内的砖房,大部分墙角开裂,墙皮爆起,有的房屋裂缝达5~7 cm,部分门窗倾斜、变形。地震时,震感强烈,多数人被震醒,跑到户外,大部分人听到很近的轰轰地声,震感快速上下颠动。

 Ⅴ度区主要包括乌图美仁、托勒河、格尔木西农场。其长轴为123 km,短轴为45 km,面积约4248 km2

 该区居民点70%的房屋(大多为土坯房)均出现裂缝,地震时,普遍有感。

 Ⅳ度区无房屋破坏,部分人有感。

 由图3可看出,等震线的长轴呈北西向展布,与柴达木盆地南缘隐伏断裂方向一致。等震线南部衰减快,北部衰减较慢。  

 

 

地震序列  

 

由于本次地震发生在监测能力很低的地区,地震序列资料也只能控制到ML≥3.0。1986年12月21日主震发生后,截止到1986年底,仅记录到4次ML≥1.5余震,最大为ML3.5地震(图4),与主震震级差2.4级,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9%,据此认为格尔木5.3级地震属孤立型(表2)。 

4  格尔木5.3级地震前后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4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sequence   

 

2  格尔木5.3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sequence(MS≥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

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50918

060857

37°07′

93°07′

3.2

 

格尔木西北

1)

2

19861221

070814

36°45′

93°31′

5.3

15*

格尔木西北

[1]

*震源深度选自《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6年。  

5为格尔木5.3级地震的地震序列M-t图。

5  格尔木5.3级地震序列M-t图

Fig.5  M-t_diagram for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sequence

   

 

 这次地震发生前,没有直接前震发生。但1985年9月在离震中西北约50 km处发生一次ML3.8地震,与3.5级余震位置比较接近,且与主震在同一条断裂上。所以,可能是这次5.3级地震的信号震。因为这次地震余震太少故无法讨论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据世界台网报告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基本参数见表3,图6为震源机制解图,矛盾符号比为25%。  

3  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306

EN

82

35

NW

86

80

6

346

11

195

81

305

3

36

12

本文作者

6  格尔木5.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6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根据断裂走向和等震线展布方向,认定节面Ⅰ为本次地震的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因自然环境所限,台网十分稀疏,震中200 km范围内,只有格尔木地震台,该台站除测震项目外,还有水氡、地磁两种定点前兆观测项目(图1)。震前发现测震学异常5项,其水氡异常1项,宏观异常1项,详见表4及图7~12。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7  格尔木5.3级地震前地震震中分布图(ML≥2.5,1980.4~1984.6)

Fig.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8  格尔木5.3级地震前地震集中度C值曲线

    (ML≥2.5,1980.1.1~1987.12.31;34°50′~38°50′N,91°19′~96°19′E)

Fig.8  Curve of seismic concentration value(C)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9  格尔木5.3级地震前地震频次曲线

      (ML≥3.0,1980.1.1~1987.12.31;34°50′~38°50′N,91°50′~96°20′E)

Fig.9  Curve of earthquake frequency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10  格尔木5.3级地震震中附近M-t图

       (ML≥3.0,1980.1.1~1987.12.31;34°50′~38°50′N,91°50′~96°20′E)

Fig.10  M-t diagram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of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11  格尔木5.3级地震“缺震”曲线

       (ML≥3.0,1980.1.1~1987.12.31,34°50′~38°50′N,91°50′~96°20′E)

Fig.11  Curve of earthquake deficienvy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12  格尔木5.3级地震前格尔木水氡月均值曲线

Fig.12  Curve of monthl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before the MS5.3 Geermu earthquake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除1985年9月在离震中西北约50 km处发生一次ML3.8地震外,未见小震活动。地震活动性的异常主要为震前出现延续数年的小震活动围空现象,围空区长轴约300 km。

(2)除地震活动围空为长期异常外,其他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属中期异常,这些异常开始时间多在1985年下半年或1985年上半年,个别的稍长。

3)格尔木水氡于震前9个月出现大幅度下降,转折回升后发震。

4)据考察报告记载2),极震区的人反映,在21日地震前一天晚上天空格外晴朗,没有一丝风,这种现象极为罕见;震前几秒钟,震区出现一批宏观异常,牛、羊、狗突然乱叫,猪越圈而逃。

 

总结与讨论

 

 格尔木西5.3级地震前,在1985年11月的年度会商报告中,对该区曾提出过中期背景预测3)。上述的大部分测震学异常都是震后总结发现的。

 

     

 

[1]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1986。

[2] 李玉龙等,《中国西北陕甘宁青地震区划》,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3] 曾秋生,青海高原的活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高原地震,1987。

 

     

 

1)青海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6、1987。

2)叶建青等,格尔木5.4级地震考察报告,1986年12月,手稿。

3)青海1986年度会商报告,青海地震局,198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