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断裂带位于震区北部,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边界深大断裂,其中段为塔里木地块与秦祁昆褶皱带的分界线,全长约1600余公里。整个断裂带由多条平行和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呈北70°~80°东方向展布。沿断裂带第四纪地层多处错断,断层两侧地貌差异明显,山前洪积扇发育等现象表明该带自新生代以来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特别是全新世时期的左旋走滑活动非常明显,平均水平活动速率可达7.7
mm/a。沿该带古地震形变现象非常丰富,仅茫崖―当金山口一段发掘出的7.5级以上古地震就达12次之多。该带自有记载以来(1922年开始)共发生MS≥5地震15次,MS≥6地震4次,MS≥7地震2次,最大为1924年新疆民丰7.7级地震,但自1924年后开始,该区连续50多年未发生MS6.0级以上地震`。
祁漫塔格断裂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由祁漫塔格山北麓断裂和南麓断裂、阿特坎河断裂及大九坝断裂组成,带宽约8
km,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倾向北东,断续延伸数百公里。其中祁漫塔格南缘断裂在第三纪和第四纪都有明显的活动。有记载以来,未发生过较大地震。
昆北断裂带由一组东西向断裂组成,主断裂有两条,即格尔木隐伏断层和那棱格勒河断裂。前一断裂地表未出露,据物探及钻孔资料推测:西起祁漫塔格西南,东经格尔木北、香日德交于柴北缘断裂东南端,沿北西西―东西向延展,长700
km,构成二级构造分界线,断面南倾,倾角450°左右,磁力、重力异常清晰,线性特征突出,构成梯级带。那棱格勒河断裂,西起库木库里盆地,东经那棱格勒河,在格尔木附近与前一隐伏断裂相交,沿东西向延伸,长340
km,构成祁漫塔格断褶带与东昆仑北坡断隆的分界。航磁特征表明其北侧为低缓的负异常区,南侧是高磁异常2)。
老茫崖-油沙山断裂:东起甘森,经老茫崖、油沙山,北西端于新茫崖附近与阿尔金构造带斜交,沿北西向展布,发育于第三系之中,由诸多背斜组成。该构造带特征为两断夹一隆,即每一褶皱的两翼均有伴生断裂,两侧断裂相向倾斜,向下逐步并为一条。地震勘探表明,该断裂基底埋深18~22
km,且构造发育。此带是近几十年中强地震的多发带,1952年10月6日乌图美仁北6.0级、1963年7月2日5.0级、1977年1月2日茫崖6.4级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油泉子北侧断裂及南翌山南侧断裂则明显地控制了这里的地貌界限,即这两条断裂成为油泉子及南翌山隆起与它们走向相一致的坳陷区的分界线。这也充分说明这两条断裂的活动性。
水准测量表明,在青藏高原相对南升北降的总体格局中,最大的相对沉降区是柴达木盆地,其中心地区以每年3
mm的速率整体沉降,沉降幅度最大的地方是盆地西部,可达4~5
mm/a,震中所在部位正是柴达木整体沉降与其西北部边缘倾斜下沉的扭接部位。
秦保燕等3)在研究了青海地区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后提出,青海西部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向大致为NW280°~NE350°之间,且大多数为NE200°~NE350°之间,即呈北北东至南北向。1963年乌图美仁5级地震和1977年茫崖6.4级地震的机制结果表明,P轴方向均为220,即北北东向。
茫崖6.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恰好位于北西走向的南翌山断裂上,(图2)这条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为一逆断层,其运动方式以逆冲为主。该断层全长百余公里,在这条断裂的北端有两条规模较小的北西西向断裂与其相交,据资料介绍看2),这些断裂均切到了第三系且为压性断裂,这次6.1级地震就是该断裂受到北东―南西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所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