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5.5级地震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赵卫明  李根起  任庆维  

①本文是在张文孝指导下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摘 要

 

1988年1月4日和1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塔乡发生5.5级地震,震后仅隔6天时间又在郭桥乡发生5.0级地震,震中烈度均为Ⅶ度。其中5.5级地震极震区为北北西向椭圆,5.0级地震极震区为近南北向椭圆。2次5级地震共造成倒房和危房688间,砸死骡、马16头,无直接人员伤亡。

 这次地震序列为主-余震型,前震不明显,余震衰减较慢。余震区长轴为北北西向。据对震源机制、余震空间分布和烈度衰减的研究,认为5.5级和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分别与灵武北隐伏断层和灵武东山西麓断层有关。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较多,200 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11个,其他前兆台10个。这次地震前仅出现异常1条,与该地区以往5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相比明显偏少,其原因可能与本地区上一次5级地震时间间隔较短有关。本文最后对该地区5级地震序列的特点和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前 言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台网测定,1988年1月4日05点32分和10日15点24分,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发生5.5和5.0级地震。这2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分别在38°06′N,106°19′E和38°03′N,106°16′E,宏观震中分别在灵武县东塔乡和郭桥乡,震中烈度均为Ⅶ度。5.5级地震的有感范围北到磴口、南达平凉、东至定边、西抵景泰,5.0级地震的有感范围至石嘴山、固原、盐池、中卫一带。

 地震发生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组织了科技人员分别对2次地震的震害做了宏观现场考察,并进行了地震现场监视工作。经调查,这2次地震的震害主要波及灵武县和吴忠市。极震区内的建筑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少数楼房和部分平房出现墙体开裂或折断,还出现了小规模的喷水冒砂现象,砸死骡、马16头,但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由于这2次地震相隔仅6天,地震破坏区域又有所重叠,给2次地震震害的区分和等烈度线的勾造成了一定困难。

 2次地震震前仅有一次中期异常,无明显的前震活动,震前没有提出短临预报意见。1月4日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 �J率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和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专家赶赴震区,对我区震后现场工作和震后趋势判断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根据余震活动特点和该地区以往震例经验,作出了不会发生比5.5级更大震级地震的震后趋势判断。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震前在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11个测震台,其中有9个常规台站,还有新架设的横山和牛首山2个无线传输台站。主震后9小时灵武新华桥临时台投入观测。灵武台和新华桥台距主震震中不足5km,故震中50km范围内ML1.5以上地震不会漏记,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地震监测能力为ML3.0[1](图1)。5.5级和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图1  灵武5.5级地震的震中附近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networks around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epicentral area  

 

1  5.5级和5.0级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MS5.5 and MS5.0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

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1

19880104

053226.3

38°06′

106°19′

5.5

24

  

1)

1.2

19880104

053226.0

38°04′

106°18′

5.5

20

 

[2]

1.3

19880104

053224.0

38°06′

106°24′

5.4

 

 

2)

2.1

19880110

152436.7

38°03′

106°16′

5.0

16

  

1)

2.2

19880110

152438.4

38°12′

106°24′

5.0

 

  

2)

 

 

地震地质背景


    灵武、吴忠地区位于银川盆地的南端,为银川盆地内的3个沉降中心之一。该区的东部为近南北向的黄河断裂带,南部为北西向的牛首山断裂带,分别为银川盆地的东、南边界,另外还发育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历史上中强地震发生频繁,本世纪以来曾发生5~5.9级地震8次。中强地震发震地点比较集中,1984年以来的4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距离均在10km以内。有关该地区详细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图件见文献[3]和本集中的《1987年8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5.5级地震》,这里不再重复。

 

烈度分布及震害


1. 5.5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和震害

 1月4日5.5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在灵武县城东侧的东塔乡,地理位置为38°04′N,106°20′E,与微观震中相差不大,震中烈度Ⅶ度。

 Ⅶ度区等烈度线呈椭圆形,其长轴约6km,走向北北西,短轴约3km,面积约11.56km2;Ⅵ度区等烈度线长轴近南北走向,长约24km,平均宽度约9km,面积约220.6km2;Ⅴ度区等烈度线呈椭圆形,长轴约85 km,走向北北东,短轴约40km,面积约2670km2。Ⅴ度、Ⅵ度和Ⅶ度区等烈度线东西方向衰减不对称,向东衰减较快,向西衰减较慢。天水、平凉、庆阳、磴口等地有感3)。烈度分布情况见图2a。

图2  灵武5.5级和5.0级地震等震线图

     (a)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b)1月10日灵武5.0级地震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5.5(a) and MS5.0(b) Lingwu 

       earthquakes    

  

 Ⅶ度区内的土坯围墙倒塌较多,土坯房、砖木结构平房和砖混结构楼房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墙体出现开裂、折断等现象,并使以往地震造成的裂缝增大。少数平房和楼房因整体结构破坏而无法修复使用。例如灵武县财税局1987年4月竣工的办公大楼,四楼为会议室和招待所,为庙宇式屋顶建筑。震后四楼墙体普遍开裂,“X”型和水平裂缝发育,墙体顺裂缝折断,结构破坏,妨碍使用,修复困难。多处砖砌女儿墙倒塌,倒塌方向多为南北向。

 Ⅵ度区内的土坯围墙少量倒塌;砖基土坯房和砖柱土坯房出现裂缝,或使原有的裂缝加宽,少数出现揭顶裂缝或檩条拔出1~2cm,但总体破坏较轻,不妨碍修复使用。

 Ⅴ度区内震感强烈,门窗作响,个别物体翻倒,少数土坯房出现微小裂缝。

 这次地震在灵武县城西北及东塔、杜木桥、郭桥等乡还出现了小规模的喷水现象。如县城西北角等地的农田出现的喷沙冒水,冒沙孔内径0.5~0.8m,外径3~4 m。据对该区域地表结构研究和沙样检验分析,认为由于黄河河道的西迁,浅层粉细沙层和轻亚粘土比较发育,砂土属全新世沉积物,密实度很小,地下水位也很浅,具有发生振动液化的条件。

 2. 5.0级地震烈度分布和震害

 1月10日5.0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在灵武县西南的郭桥乡,地理位置为37°59′N,106°16′E,与微观震中相差约7km,震中烈度Ⅶ度。

 Ⅶ度区呈近南北向,长轴约4.3km,短轴约1.3km,面积约4.4km2;Ⅵ度区长轴走向北北东,长轴约22 km,短轴约13.7km,面积约237km2;Ⅴ度区南北长约76km,东西宽约36km,面积约2149km2。固原、盐池、石嘴山等地有感4)。烈度分布见图2b。

 由于1月10日地震的Ⅶ度区与1月4日地震的Ⅵ度区部分重叠,使年久的土阁梁房墙体普遍开裂、透光,砖柱土坯房墙体“震酥”,结构破坏,修复困难。

 该地区的住房多为砖基土坯房和砖木结构平房,只是近些年才在城镇建筑了砖混结构楼房。由于该地区曾于1984年和1987年发生过5级地震,均造成了一定的震害,并且这次地震前6天曾发生一次5.5级地震,2次地震的破坏区域又有所重叠,所以这次地震震害和以往该地区的5级震相比,具有烈度偏高、破坏较严重的特点。

 据震后的调查统计[4]5.5级和5.0级2次地震共损坏房屋50000余间,其中造成倒房和危房688间,砸死骡、马16头,地震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有百余人因惊吓而惊慌外逃造成轻伤,经济损失达4100万元。对这2次地震国家民政部和自治区民政厅先后拨发地震救灾款245万元,保险公司共受理赔偿88万元[4]  

 

 

地震序列  

 

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是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序列基本结束后,在该地区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这次地震的前震较少,震前3个月ML≥3.0地震,仅震前3天记到小震10次,最大震级ML2.1,与1984年和1987年灵武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明显不同。

 这次地震余震比较丰富,到6月底共记到余震1379次,其中 ML2.0~2.9地震176次,3.0~3.9级26次,4.0~4.9级4次,最大余震 ML5.4( ML5.0)。主震与次大地震震级相差0.5级,时间间隔6天,第一个地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释放能量的82.2%,按其能量比应属主余震型地震序列;也有人根据余震衰减起伏较大,以及5.5级和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相差较大等特点,认为属双震型地震序列。余震震中大致呈北北西向分布,5次Ms≥4.0地震位于总体分布的两端[2](图3a),面积约400km2  

图3  灵武5.5级地震序列震中平面分布与深度剖面图(1988.01.04~06.30)

      ① 灵武东山西麓断裂;② 吴忠北断裂;③ 灵武北断裂

      (a)震中平面分布图;(b)沿A~A'线深度剖面图;(c)沿B~B'线深度剖面图

Fig.3  Epecentral distribution plan(a) and depth profiles(b、c)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该地震序列衰减较慢且起伏较大,在10日5.0级地震前后余震活动又出现了一次高峰,主震后3个多月又发生2次ML4.0以上地震(图4~6)。全序列b值为0.68,h值1.0,p值1.03。其中1月4日5.5级地震后到10日5.0级地震前的b值为0.77,h值1.2,p值0.86,10日5.0级地震后到1月底的b值为0.97,h值1.75,p值1.47(图7~8)。表2为ML≥3.0地震序列目录。

图4  灵武5.5级地震序列M-t图(ML≥2.0)

Fig.4  M-t diagram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ML≥2.0)  

 

 

 

图5  灵武5.5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5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图6  灵武5.5级地震序列日频次曲线

Fig.6  Curve of daily frequency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图7  灵武5.5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a)1988.01.04~06.30;

     (b)1988.01.04~01.09;

     (c)1988.01.10~01.31

Fig.7  b-value curve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图8  灵武5.5级地震序列h值曲线(1988.01.04~02.13)

Fig.8  h-value curve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  

 

 

2  灵武5.5级地震序列目录(MS≥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sequence(ML≥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深度/

km

震中地名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88 01 04

05 32 26.3

38°06′

106°19′

5.5(MS

24

   

2

1988 01 05

11 03 16.9

38°04′

106°16′

3.8

 

   

3

1988 01 08

23 52 01.0

38°05′

106°21′

4.8

27

   

4

1988 01 09

02 22 24.1

38°05′

106°15′

3.6

 

   

5

1988 01 10

08 53 06.2

38°05′

106°17′

4.4

15

   

6

1988 01 10

15 24 36.7

38°03′

106°16′

5.0(MS

16

   

7

1988 02 08

19 44 15.1

38°04′

106°16′

3.1

11

   

8

1988 02 16

12 47 35.5

38°00′

106°18′

3.3

10

   

9

1988 02 17

15 12 15.3

38°03′

106°20′

3.2

11

   

10

1988 04 09

23 12 17.6

37°58′

106°13′

3.2

21

   

11

1988 04 12

04 27 43.8

38°06′

106°17′

4.8

10

   

12

1988 04 12

04 45 13.6

38°05′

106°19′

4.0

12

   

13

1988 04 12

05 58 58.3

38°04′

106°20′

3.2

12

   

14

1988 04 26

23 16 25.6

37°57′

106°20′

3.8

25

   

15

1988 04 27

13 43 36.3

37°58′

106°20′

3.3

23

   

16

1988 05 25

08 34 45.0

37°32′

106°26′

3.0

13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由宁夏及邻区测震台站的P波初动符号确定的2次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9,其中5.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由51个台站资料求得,符号矛盾比17.6%,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由36个台站资料求得,符号矛盾比8.3%。  

3  灵武5.5级和5.0级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 and MS5.0 Lingwu earthquakes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20

NE

10

132

SW

80

228

55

40

35

131

3

222

10

30

80

5)

8

SE

76

98

SW

86

53

17

143

2

302

72

7

10

99

14

5)

注:编号1为5.5级地震的解,编号2为5.0级地震的解。

图9  灵武5.5级地震(a)灵武5.0级地震(b)震源机制解

Fig.9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5.5(a)and 

       Ms5.0(b)Lingwu earthquakes  

 

 图3b、c给出了ML≥2.0余震震源在与主震震源机制节面Ⅱ走向平行的垂直剖面A~A′和在与节面Ⅱ走向垂直的垂直剖面B~B′上的投影,2条剖面在地面上的投影见图3a。在B~B′垂直剖面上的投影绝大多数分布在倾向西南的约7km宽的倾斜条带内,此倾斜条带与地面的夹角及倾向与节面Ⅱ的倾角和倾向基本一致,而在A~A′垂直剖面上的投影则比较散乱。主震震中距灵武北断层的垂线距离约3.6km,假设灵武北断层以节面Ⅱ的倾角向地下垂直延伸19.6 km(与主震震源深度相当),则其水平距离约为3.5 km,二者比较接近。再考虑到余震震中的北北西向分布和极震区等烈度线的北北西向分布特征,以及极震区内砖砌女儿墙倒塌方向大多为南北向的特点,认为这次5.5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与灵武北隐伏断层有关,是节面Ⅱ表示的走向北西、倾向西南的正断层。

 1月10日5.0级地震震中靠近灵武东西麓断层,其节面Ⅱ的走向、倾向均与灵武东山西麓断层的走向、倾向比较一致。由此推测,节面Ⅱ可能为5.0级地震震源处的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2次地震发生在宁夏中部台网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距震中200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16个。其中:测震台站11个(图1),其他前兆台站10个,有测震、地电、地磁、地倾斜、地应力、重力、水位、水氡等8个观测项目(图10)。在0~100 km,101~ 200 km距离内分别有前兆台站6和4个,有测震学以外的定点观测台项11个和5个。此外,观测区内还有流动重力和流动水准测量。

图10  灵武地震前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10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S5.5 Lingwu earthquake    

 

 此次地震前仅银川台地电于1987年6月出现了地电阻率低值异常,并于此次震后恢复(表4,图11),对应了灵武2次5.5级地震。此外震前3天灵武、吴忠地区发生了10次小震,最大震级ML2.1。但由于该地区历来小震比较频繁,这10次小震震级也较低,只能作为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序号

观测项目

台站或观测区

分析方法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震后变化

最大幅度

震中距/km

异常类别

图 号

异常特点及备注

视电阻率

银川

日均值

趋势下降

1987.6~

1988年2月恢复正常

2.1%

60

A

11

对应2次地震,1988年5月后测区干扰较大,1989年停测

图11  银川地电老线NS道视电阻率日均值曲线

Fig.11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 of apperent resistivity(NS) in 

        Yinchuan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这次地震震前中期异常仅有一项地电,并且是在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前2个月出现,在该地震后没有马上恢复而一直延续至1988年2月。与1984年11月23日和1987年8月10日灵武5.3及5.5级地震相比,这次地震震前出现的异常数量最少,仅有的一项异常也是在1987年灵武地震前就已出现的中期异常,并且这3次地震震前出现的异常也一次比一次少,临震异常越来越不明显。由于这3次5级多地震时间间隔仅3年多,并且几乎是在原地重复发震,可能是每次地震均使该区应力有所释放,故后续地震的前兆显示就不如前次地震那样明显和完整。

 

总结与讨论

 

宁夏灵武、吴忠地区历史上中强地震发生频繁,自1900年以来已发生5.0级以上地震9次,最大震级6.0级。1988年的5级地震序列与以往该地区5级地震序列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1984年前的历次5级地震序列时间间隔均在9年以上,就是1987年和1984年2次5级地震序列时间间隔也将近3年,这次地震序列距1987年地震序列不足5个月,为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以往5级地震序列前均有比较明显的小震活动,3级以上地震时间间隔缩短,特别是在震前3个月都发生过多次3~4级地震,而这次地震序列前3个月无ML≥3.0发生,小震活动比较平静。这不仅是1988年灵武5.5级地震未能做出预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灵武、吴忠地区中强地震活动规律和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的认识。

 由于吴忠、灵武地区自1965年宁夏地震台网建立以来,小震活动一直比较频繁,而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序列是在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序列3级地震结束后3个月发生的,且1988年前的3次5级地震序列均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其主震的震中位置、发震构造与1988年灵武地震也有所不同,故应将1988年灵武5.5级地震序列看作一个独立的序列。如从较长时间看,吴忠、灵武地区从1984年11月到1988年1月连续发生的3次5级地震序列,为自有记载以来5级地震最为密集的时段,可看作一个5级地震序列活跃时段,但不宜合并为一个序列处理。

     吴忠、灵武地区位于银川拉张盆地的东南端,为银川盆地三个沉降中心之一,主压应力场为北北东向[5],主要分布有近南北向的灵武东山西麓断层和北西向的吴忠北、灵武北断层。据地质考察、石油勘探和卫星照片判读等研究,北西向的断层规模一般为几十公里,并在多处切断近南北向的灵武东山西麓断层,认为吴忠、灵武地区地壳介质比较破碎,不存在规模较大的完整断层。近南北向的黄河断裂(灵武东山西麓断层为其一部分)以东为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北西向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的西南部为隆起的青藏块体,吴忠、灵武地区就处于这两大块体交汇的楔形部位,易于产生应力集中。可以认为,吴忠、灵武地区为一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特殊区域,能量积累速率较快,而地壳介质又比较破碎,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予以释放,形成了5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震活动特点。

 

 

     

 

 [1] 赵知军等,宁夏测震台网布局及控制范围的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vol.11,No.2,1990。

 [2] 赵卫明等,1988年灵武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地震学报,vol.14,No.4,1992。

 [3] 张文孝,1984年1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5.3级地震,见:中国震例

    (1981~1985),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4] 万自成、王玉霞、刘登齐,宁夏建国以来破坏性地震,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5] 孟广魁等主编,银川平原地震区划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地震目录,1988。

 2)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临时报告,vol.10,No.1,1988。

 3)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烈度考察报告,1988。

 4)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1988年1月10日灵武地震烈度考察报告,1988。

 5)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1988年会商材料之四: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总结,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