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6.0级地震

江苏省地震局 贺楚儒 张德齐*

*参加编写的还有:谢华章、张绍治、孙昭杞、韩广英、刘树森、彭纯一、许玉华、郭一新、王盛飞。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1979年7月9日在江苏省溧阳县上沛、庆丰一带发生S6.0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Ⅷ度。这次地震造成死亡41人,重伤654人,轻伤约2300人;房屋损坏达343659间,其他水利、交通设施、工农业机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江苏省建设委员会等有关人员现场调查后计算,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6亿元,用于救灾和恢复生产的间接经济损失为0.41亿元。总经济损失为1.8亿元[1],相当于溧阳县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溧阳震区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下称扬-铜带)的中段,1974年4月22日在震中区曾发生S5.5级地震。在短短五年内同一地点发生两次中强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史记载以来是唯一的。

    震前对这次地震有所察觉。1974年11月全省会商会曾指出,溧阳5.5级地震的发生标志着扬-铜带进入第五个活动期的活跃期,“今后继续在陆地地区发生5-6级地震是完全有可能的”1)。1978年12月华东片地震趋势会商会上也指出扬-铜带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背景,“下一次5-6级地震可能在本带的中段发生”2)。震前一个月,在全省地震工作会议上曾讨论了本省的地震趋势,明确指出“关于扬州-镇江一带和茅山断裂两侧的中强震背景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监测工作”3)。这对可能发震地段的估计有一定准确性,但对在溧阳震区原地重复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对于发震时刻的紧迫性也没有认识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范围内建立起了有一定密度的监测网,在距震中100km范围内有五个专业台,300多个群众业余测报点。震前半年曾观测到三项中期异常,震前一个月内观测到多项短、临异常。

    震后,我局立即派员进入现场。同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上海市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也派员协助监测余震活动,判断下一步地震活动趋势。震后第二天确定了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明确指出,原震区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对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北京大学等有关地震工作部门派员参加了宏观考察,野外实地调查了震中区附近的六个县,函调了附近七个省、市,圈定了烈度分布图。

 


地震基本参数

   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中  位  置

震级(S)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79 7 9

18 57 23

31°28'

119°15'

6.0

12

江苏省溧阳县

4)

 

 

地震地质背景

 

1  溧阳地震区大地构造位置图[2]

Fig.1  Geotectonic map of the Liyang seismic region

 

 

 

 

 

2  溧水-溧阳(a)和竹箐煤矿-701矿(b)深部构造剖面图[3]

Fig.2  Profiles of the depth tectonics of Lishui-Liyang(a) and        Zhuqing Mine-No.701 Mine(b)

 

    溧阳震中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陷区太湖隆起[2](图1),深部构造表现为多层结构(图2a、b)[3.4.5]。根据区域重力、转换波法和人工地震测深所获得的资料,本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3km,其中结晶基底面埋深5-9km、花岗岩质界面11-15km,康拉德界面18-23km,莫霍界面28-35km。盖层为震旦纪至新生带沉积建造。花岗岩质界面总体延伸方向为西西,在旧县附近扭曲显示北东向梯度带,6.0级地震发生在该界面凹陷区中心附近。区域形变特征与现代地貌关系甚为密切,表现出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特点[6,7],5)。1956至1978年震区形变速率为1-2mm/a 。震区附近构造(图3)最嘱目的特征是北北东向隆起和凹陷相间展布的分带现象;震中西侧为茅山隆起、约作北20°东向伸展,缺失第三系沉积[8-12]。震中所在的直溪桥-亚西港凹陷则主要由厚达千米以上的第三系沉积组成,并表现出西深东浅的箕状凹陷特征。由北北东向的茅西断裂、茅东断裂及金坛-南渡断裂等分隔隆起与凹陷,断裂规模较大,表现有新活动特征。北西西向的茅山-南渡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地貌上截断茅山形成垭口,性质属张扭,与茅东断裂交切于上沛以西。研究者对此两组断裂在北东东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轭剪扭控制了6.0级地震的看法是一致的。唯对发震构造表现的错裂次序认识有别。根据同类地基土上极震区(Ⅷ度)呈北西西向展布,兼之北西西向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和阻碍切割北北东向断裂的特征,似以北西西向断裂作为发震构造的主破裂为妥。

3  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8]

Fig.3  Major faults around the epicenter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1.隆起区; 2 白垩纪凹陷; 3 白垩纪-新生代凹陷;

       4 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大断裂; 5 中新生代推测隐伏深或大断裂;

       6 中新生代实测和推测活动断裂; 7 第四纪实测或隐伏活动断裂;

       8 一般实测和推测断裂 9.中新世以来的玄武岩;

       10 中新世以来的火山口; 11 温泉; 12 MS=6-6.9级地震;

       13 MS=4  -5.9级地震; 14 MS =4-4.6级地震;

       15 MS =3-3.6级地震; 16 溧阳MS6.0级地震。

       ①茅东断裂; ②南渡-金坛断裂; ③无锡-崇明断裂;

       ④南京-自来桥深断裂; ⑤长江断裂; ⑥滁河断裂;

       ⑦茅西断裂; ⑧茅山-南渡断裂

 

 

烈度分布

    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溧阳县上沛乡东张至东塘一带,与微观震中完全一致(不另列表)。

    震后经实地调查和函调收集了较丰富的资料。原则上以《新的中国烈度表》为标准,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如房屋的分类)加以补充,确定最高烈度为Ⅷ度,圈定了各烈度区和烈度异常区,大体勾划了有感范围的界线4)。烈度分布如图4、5所示。极震区长轴长为7km,呈北西西向;短轴长为4.5km,呈北北东向;总面积为20km2。极震区内Ⅰ类民房普遍遭到破坏,其中60-70%被毁坏;Ⅱ类房屋40%遭破坏(如部分倒塌),40%遭损坏(震裂);Ⅲ类房屋一般遭受轻微损坏。民用烟囱全部倒塌;民用桥出现裂缝;河流两侧出现滑坡;沿古河道和圩荡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等现象。Ⅶ度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极震区外围的低烈度等震线的长轴方向都清楚地显示为北北东向,其中Ⅵ度等震线的北端有两种不同划法(见图4中的虚线)[13] ,但都不改变整个长轴沿北北东向的特征(这种北北东向分布可能与表层介质结构有关)。等震线分布特征与1974年4月溧阳5.5级地震的基本一致。根据等震线定出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km,与微观方法定出的相当一致。

4  溧阳6.0级地震高烈度区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high-intensity area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5  溧阳6.0级地震低烈度区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of low-intensity area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这次地震引起的裂缝有两组,均为北东向,但规模很小,宽度仅为0.5-2.5cm,长度为30m和130m;其他则主要是造成房屋、建筑物、桥梁的损坏。

    震中区存在局部异常区,主要是受局部场地条件因素的影响,其次与潜水面埋藏的深度和断裂构造有关。

 

地震序列

    位于震中区附近的溧阳地震台(Δ=18km)和其他临时台站,能记录到S≥-0.6的余震,溧阳台震前工作正常,没有记录到直接前震。自1979年7月9日主震后至1980年1月31日溧阳震区共记录到余震336次(S≥0),详见表2。 

2  余震数量统计

Table 2  Aftershocks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S

0-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

221

85

26

2

2

0

 3  溧阳6.0级地震序列目录(S≥4.0)

Table 3  The earthquake S4.0 catalogue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S)

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纬

  经

1979 7  9

18 57 23

31°28′

119°15′

6.0

12

溧阳

4)

1979 7 10

08 06 07

31°26'

119°16'

4.2

9

溧阳

4)

1979 7 11

16 49 37

31°26'

119°16'

4.8

7

溧阳

4)

    表3列出了MS≥4.0级的序列目录。MS≥2.0级余震震中分布见图6。由图可见,余震分布在主震的东南侧,且分布密集,但方向性不明显。主震释放的应变能占全序列应变能的98%,故这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4)。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如图7,地震序列的-t图如图8。用表2数据按宇津公式计算值为0.59,相关系数达0.99,见图9。b值明显偏低,可能反映了溧阳震区还有一定水平的剩余应力。取1979年7月9日至8月31日MS0.5级余震,求(双)日频度衰减系数p=1.1,见图10。

6  溧阳6.0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

Fig.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MS2.0,1979.7.9-8.31)

 

 

7  溧阳6.0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Fig.7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the M 6.0 Liyang earthquake

       sequence

 

 

8  溧阳6.0级地震序列M-t 图(1980.1-7,MS≥2.0级地震)

Fig.8  M-t diagram for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sequence

 

 

 

9  溧阳6.0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Fig.9  b-value curve for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sequence

 

 

 

 

10  溧阳6.0级地震序列频度衰减p值曲线

Fig.10  Curve for frequency attenuation(p-value) of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sequence

        (1979.7.9-8.31,MS≥0.5)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表4和图11。

4  震源机制解

Table 4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编号

  面  Ⅰ

  面  Ⅱ

  轴

  轴

  轴

  轴

  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30

SE

60

119

NE

83

238

65

351

74

107

74

 

 

 

 

[14]

33

NW

60

119

SW

83

238

25

351

16

107

59

304

20

210

6

[15]

 

11  溧阳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11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for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文献[14]利用瑞利波方向性函数研究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结果表明断层面为北西向节面,向南东方向单侧破裂,方位角为140°,以左旋走滑为主,有一定向下倾斜分量。同时,余震偏于主震东南侧,极震区的高烈度线呈北西西走向。看来这次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应是北西西向。

    由于极震区周围的低烈度线的长轴为北北东方向,有人认为极震区是不规则的马鞍型[13],并不显示出明显的北西西向,故也有人认为北北东向的茅山东侧断裂是发震构造。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2给出了距震中300km以内的地震台站(包括单项观测点)分布图;图13则是300km范围内的前兆异常分布图,其中不包括测震学前兆和宏观异常。表5是前兆异常登记表,相应的异常图见图14-42。

12  溧阳6.0级地震前台站分布图

Fig.12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13  溧阳6.0级地震前异常分布图

Fig.13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5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 5  Abnormal situations

 

14  溧阳6.0级地震前的b值变化

Fig.14  Variation of b-value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a)    扬-铜带b值曲线(1953-1978,MS≥3.0);

         (b) 扬-铜带递推累加b值b值曲线外延(MS≥3.0);

         (c) 苏南地区滑动b值曲线(MS≥2)

 

 

15  扬-铜带应变释放曲线(MS≥3.0)

Fig.15  Strain release curve for Yangzhou Tongling seismic belt

 

 

 

 

16  1977.1-1979.6溧阳及其附近小震震中分布图

Fig.1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at Liyang and

        its vicinity in 1977.1-1979.6

        (a) 1977;  (b) 1978;  (c) 1979.1-6

 

 

 

 

17  溧阳6.0级地震前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a) MS≥3.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1975-1979);

        (b)  溧阳两次中强地震前的地震空区

 

 

18  视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18  Variation curve for apparent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time

         (a) 滑动平均前的数据,虚线表示误差范围(±0.05);

         (b) 五个资料点的滑动平均,步长为2个点

 

 

 

 

 

19  安徽霍山小震群的日频次和应变释放曲线(1979.6-7)

Fig.19  Curves  for Daily frequency and  strain release of small

        shock swarm in Huoshan Anhui

         (a) N-t图; (b) -t图

 

 

 

 

20  单位面积的地震年频次衰减系数变化

Fig.20  Variation of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frequency

        in per unit area

 

 

 

21  AS11/AP11月均值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21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AS11/AP11 variation

        with time

        注:竖线为均方差

 

 

 

22  南京(a)、无锡(b)短水准月均值高差曲线

Fig.22  Altitude difference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short leveling at Nanjing(a) and Wuxi (b)

 

 

 

 

23  溧阳6.0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异常

Fig.23  Vertical deformation anomaly of the crust before and after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a) 剖面图; (b) 天王寺-溧阳水准线路及其附近的地质构造图。

         1.水准点符号; 2.水准点编号;3.水准施测路线; 4.不整合界线;

         5.推测隐伏断裂; 6.压性断裂; 7.张扭性断裂; 8.喷砂冒水点

 

 

 

 

24  地磁Z(绝对值)21差值曲线

Fig.24  Curves for differential value of geomagnetic(Z)

        (absolute value) 21h

 

 

 

25  地磁转换函数异常

Fig.25  Transfer function of geomagnetism

 

 

 

 

26  镇江船山矿(苏17井)水氡5日均值曲线

Fig.26  Curves for 5-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Chuanshan Mine (No.17 well of Suzhou), Zhengjiang

         1977-1979 仪器未测定,故单位为直接读数(格/分),1980年后

         仪器标定,纵坐标为绝对值,单位为贝可。下图27,28,30同。

 

 

 

 

27  无锡拖拉机厂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7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Wuxi Tractor factory

 

 

28  江浦轧花厂水氡月均值曲线

Fig.28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the Embroidery Workshop of Jiangpu

 

 

 

29  湖洲地震台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29  Curves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Huzhou seismic station

 

 

 

30  清江自来水厂水氡日均值曲线

Fig.30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water at

        Qingjiang waterworks

 

 

31 无锡化肥厂井(a)水电导日均值,(b)氟离子电极电位测值日均值,(c)氯离

     子电极电位测值日均值曲线

Fig.31  Curves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electric conductance(a),

        electrode potential of Fˉ(b) and Clˉ(c) in water at the

        well of Wuxi chemical fertilizer factory

 

 

 

32  苏18井(荣炳)水位自记曲线

Fig.32  Curves for water level self recording at Suzhou No.18 well         (Rongbing)

 

 

 

 

 

33  苏20井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33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curve of water level at Suzhou

        No.20 well

 

 

 

 

34  苏16井流量五日均值曲线

Fig.34  Curve for 5-day mean value of flow at Suzhou No.16 well

 

 

 

 

35  苏17井流量五日均值曲线

Fig.35  Curve for 5-day mean value of flow at Suzhou No.17 well

 

 

 

36  南京台地应力电感值图

Fig.36  Electric inductive value of ground stress at Nanjing

        station

 

 

 

37  溧阳6.0级地震前临震电磁波数变化图

Fig.37  Imminent var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number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38  南京台地应力电感值整点值曲线

Fig.38  Electric inductive integral value of ground stress at just

        exact o'clock at Nanjing staion

 

 

 

39  溧阳6.0级地震前夜间增温区分布图

Fig.39  Distribution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rea at night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40  溧阳6.0级地震前南京卫岗电磁波观测点记录的超低频临震波形

Fig.40  Imminent earthquake wave-form of ultralow frequenc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observation at Weigang, Najing,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41  溧阳6.0级地震前动物异常分布图

Fig.41  Distribution of anomalies of animal behavior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42  溧阳6.0级地震前地下水宏观异常分布图

Fig.42  Macroscopic anomaly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before the M6.0 Liyang earthquake

 

 

    此外,历史地震概率统计[17]和溧阳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初动周期变化[22]亦出现异常。溧阳6.0级地震前共出现Ⅰ、Ⅱ类异常18台项,有争议的Ⅲ类异常11台项和D类异常3项,另宏观异常一项,合计33项。Ⅲ类和D类异常能给出图件的也都附在表5所编的图件中,同时列出文献,以供参考和研究。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一) 前兆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1.震前一年多出现视波速比和小震活动异常;震前约10个月短水准和水氡中期异常开始出现。有的异常在震前半年已经能较清晰地辨认,表明6级以上中强震能观测到中期异常。

    2.震前两个多月地下水位开始出现短期异常,异常形态在震前一个月已能较清晰地辨认。

    3.微观方面的临震异常绝大多数出现在震前十天以内,并且集中出现在震前三天。地下水、动物等宏观临震前兆一般在震前三天开始,而绝大多数(70%-80%)集中在地震的当天。

    (二) 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1. 中期异常观测点距震中都比较近,最远的为80km。由于数量少,看不出异常出现的先后随震中距而变化的情况。

    2. 短期异常观测点距震中最远的可达100多公里,似乎比中期异常分布广些。

    3. 临震异常的范围比前两者都大,最远的达200km,但宏观临震前兆基本上都集中在震中区300-400km范围内,而且有从外围向震中区发展的趋势。

    4. 中、短和临震异常观测点基本上集中在通过震中区的主要断裂或者与此联系十分密切的断裂上,即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构造带上,震中区的宏观异常点位分布也与震中区的构造展布方向一致。

    (三) 异常的种类

    观测到的中、短、临异常包括测震、短水准、地倾斜、水氡、水位、地磁、地应力、动物、气象等,实验性观测项目电磁波第一次记录到了较可靠的信息。视电阻率观测也有异常显示,只是观测时间不足一年,难以确定。看来6级地震能观测到的前兆种类是比较丰富的。

    (四) 异常的形态

    中短期异常都具有持续、渐变的特征,并保持了一定的(正或负)异常形态。临震异常都带有跳跃的特征。

    (五) 异常的幅度

    对于同一监测手段的同一类异常,如中、短、临异常,没有在不同观测点出现,故不便比较异常幅度随空间的变化,但每一项异常都远远超过三倍观测中误差,是可以识别的。

    (六) 异常的数量

    各前兆手段在不同震中距内的异常数量统计见表6。统计数量中只包括A、B、C的Ⅰ、Ⅱ类异常。地震学、长水准和宏观异常未统计在内。

表6  各前兆手段异常统计

Table 6  Abnormal situations

观测手段

短水准

地倾斜

视电阻率

地磁

地下水

应力

电磁波

合计

异常数Δ≤100

异常数100<Δ≤200

 在200km范围以外没有观测到可信的前兆异常,故未统计。11项前兆观测异常中有9项是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共有前兆观测项目26个台项(测震除外),即有近三分之一的观测台项出现异常。这个比例数是不低的,尽管有5─6起异常在震前已经被发现,但真正得到确认是在震后。

    (七) 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次地震是在1974年溧阳5.5级地震的原地重复,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大体一致,时间之隔仅5年。前次地震时在震中区观测到了一定数量的水化和水位(宏观)异常,震后这些点一直未停止观测,但这次地震前上述观测点都未出现异常。表明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地震却不一定能观测到具有重复性的异常。研究这一现象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即在以往震例中是观测到了异常的灵敏点,而在以后的监测中不一定能有同样的敏感度[25]

 

结束语

    如前言所述,在1978年12月华东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和1979年6月本省的地震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了扬-铜带的中强震背景2、3)。短期阶段观测到了一些异常,曾提出过预测意见,但震级都在四级左右,个别手段提出5月10日到7月底为可能发震时间,地点可能在南京、句容至海岸线之间12)。震前10天内召开了两次会商会。震前三天南京台短水准测值变化大,地应力出现突跳,卫岗电磁波观测图上频繁出现脉冲、振荡波形。尽管震中附近地区监测台网很密,但由于以下因素难以作出临震预报:

    1. 地震活动性方法本身的局限,对可能发震的时段估计太宽,所圈定的地域也较大,缺乏为发现中期异常向短临预报过渡所适用的地震活动性方法;

    2. 镇江船山矿水氡中期异常明显,但由于仪器发生故障而换了新仪器,对出现的异常产生怀疑,没有引起重视;

    3. 南京台短水准异常和苏南地区滑动b值在1979年3月固镇5级地震前出现转折,因而认为该异常对应了固镇地震;

    4. 对短临反应强烈的手段,如溧阳台地应力在震前曾出现上千微亨的跳动,但因仪器绝缘度低而于4月份停测(震后观测发现恢复正常);无锡水氡大幅度跳动上升,震前没有上报;震前发现的卫岗电磁波的特殊波形和溧阳台核旋分量仪观测异常由于缺乏经验而不敢相信。

    由此可见,只有提高中期预报的准确性,才能对短临预报起到指导作用,而短临预报的实现更有赖于汇总、识别和提取临震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琳、徐应英,溧阳6级地震震害经济损失调查,地震学刊,No.4,1984。

[2]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3] 梁中华等,溧阳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地震地质,Vol.6,

       No.4,1984。

[4] 姚虹等,苏淅皖地区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西北地震学报,Vol.6,No.2,1984。

[5] 滕吉文等,中国东部马鞍山-常熟-启东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

      研究,地球物理学报,Vol.28,No.2,1985。

[6] 桂琨长等,苏鲁皖豫地区垂直形变的构造背景分析,地震地质,Vol.6,No.3,

        1984。

[7] 孙寿成,茅山断裂带南段的平均位移速率,地震研究,Vol.6,No.3,1983。

[8] 谢瑞征等,江苏溧阳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地震科学研究,No.4,1981。

[9] 叶洪等,1979年溧阳6级地震震源构造的研究,地震地质,Vol.2,No.4,

      1980。

10] 贺楚儒等,溧阳6级地震的磁异常与断层面的破裂特征,地震地质,Vol.5,

       No.2,1983。

11] 张绍治,溧阳地震区应力过程的构造分析,地震研究,Vol.7,No.3,1984。

12] 姜刚仁等,从卫星影象看江苏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地震学刊,No.2,1982。

13] 孙寿成等,溧阳地震的烈度,地震战线,No.1,1980。

14] 刘万琴等,用瑞雷波方向性函数研究5-6级地震的破裂过程,地震学报,Vol.4,

        No.1,1982。

15] 林邦慧等,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地震学报,Vol.4,

       No.2,1982。

16] 张德齐,递推累加震级-频度曲线与中强震活动关系的探讨,地震学刊,No.1,

      1985。

17] 张德齐,负二项式极值模式在地震活动长期趋势分析中的初步应用,西北地震学报,

       Vol.4,No.2,1982。

18] 王炜等,溧阳6.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变化,地震学刊,No.1,1981。

19] 魏光兴等,溧阳两次地震的前兆性空区,地震,No.6,1981。

20] 许绍燮等,从两次溧阳地震认识地震现象的相似性,地震学刊,No.3,1985。

21] 董颂声等,利用人工波源探测震前波速变化,地震学报,Vol.4,No.1,1982。

22] 冯德益等,溧阳6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地震学刊,Vol.1,1982。

23] 贺楚儒、彭纯一、张四维,溧阳6级地震的震磁效应观测,地震学刊,

       No.2,1982。

24] 江苏省地震局电磁信息试验组,临震电磁波信息研究,西北地震学报,Vol.3,No.3,

       1981。

25] 江苏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从溧阳6级地震的前兆特征讨论中强震的预报问题,

       西北地震学报,Vol.4,No.2,1982。

 

 

参 考 资 料 

1) 南京地震大队,中近期地震趋势估计,1974.11。

2) 华东片1979年地震趋势会商意见,1978.12.7,徐州。

3) 江苏省地震工作会议简报,第二期,1979.6.9,编号:0172。

4) 周宝铮等,溧阳地震及其序列特征,江苏地震工作通讯,1980,第二期。

5) 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江苏地区 1∶100万垂直形变图说明书(1955-1977)及垂直

     形变特征分析,1982。

6) 谢瑞征、李端路、陈晓明,溧阳6级地震宏观烈度特征,江苏省地震工作通讯,1982,

     第二期。

7) 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溧阳六级地震的垂直形变,江苏地震工作通讯,1973,第三期。

8) 严大华,1979年溧阳地震前后的转换函数变化,1985.8(待发表)。

9) 殷春阳等,溧阳6级地震前动物异常特征,江苏省地震工作通讯,1980,第二期。

10) 郭一新,溧阳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江苏地震工作通讯,1980,第二期。

11) 缪安存等,溧阳地震前的气象异常,江苏地震工作通讯,1980,第二期。

12) 朱泽,从溧阳地震谈地震工作,江苏地震工作通讯,1980,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