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0日 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

江苏省地震局 贺 楚 儒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要
 

    1990年2月10日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交界处发生5.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镇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极震区为北西向椭圆。这次地震造成26人伤亡(其中死亡2人,均为间接死亡)。 这次地震是比较典型的孤立型地震。震中区有高倍率的测震台站,但在震前半年内没有记录到微震活动。余震衰减极快,仅记录到5次MS ≥1.0余震,最大余震震级仅为1.6级。余震分布集中在震中区,分辨不出有任何优势方向分布。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北西,P轴方向为北东。推测这次地震是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北西向支塘-太仓分支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密集,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其中1/3为海域),有观测台站38个,其中测震仪15套,其他前兆观测78台项。5.1级地震前出现较多异常,共有39条。震前5年,震中附近地区在以往地震活动十分平静的背景下,出现了地震活动条带分布和小震群活动显著的现象,且震中附近正是b值高、低交界部位。在震前的8个月,即1989年5月,在距震中5~100 km范围内的5口观测井,其水位、水温观测出现急剧的同步异常。在震前3个月内,距震中约30 km的形变台,观测到了显著的形变异常。一个5.1级地震能观测到这么多异常,且百分比相当高,这与本地区台站密集和观测资料质量较高有关。这次地震正发生在月全蚀之时,这对研究天文现象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是有意义的。

    编写者:江苏省地震局 贺 楚 儒

    参加编写的有:张绍治、许玉华、毛纪英、范桂英、吴秀华、田建明、徐秀蕾、王盛飞。

  

    言

 1990年2月10日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之间发生MS 5.1地震。这次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发生在人口稠密、城镇连片、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距震中100 km范围内有苏州、无锡、南通、上海4个大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为1 281人/km2,每天的社会总产值约8亿元[1]。因此,这次地震引起的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这次地震,江苏省地震局曾作出了较成功的中期预报。根据地震活动性分析,早在1985年底曾提出“1986年或稍长时间太湖以东地区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1)。1987年2月17日在江苏沿海北部的射阳县发生了MS 5.1地震,而太湖以东地区在上述预报期内并未发生所预期的地震。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仍然有比较明显的显示。1989年1~9月,在距震中100~200 km的陆地和近海,连续发生7个小震群,这是以往本地区极少有的现象。1989年4~6月,在太湖周围地区出现了一批突出的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异常,有的井水温竟升至95℃。又根据苏(州)、沪、杭、甬(宁波)地区历史地震活动分期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自1971年长江口MS 4.9地震后,已有18年没有发生中强震。历史上活跃期开始时中强震平均间隔为16年,故判断该地区发生中强震的危险性很大。在1990年度的全省会商会上,在把苏中至南黄海列为本省重点监视区的同时,也把太湖以东地区列为需要加强工作的地区之一2)。国家地震局将“苏鲁交界至南黄海”定为1990年度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3)。1990年2月初在江苏省地震局震情会商会上,对南通地震台(距震中32 km)短水准测量的高差异常形态日趋完整引起极大重视,当时预计3、4月份有可能发震,并立即派员去南通台进一步核实异常,就在此时,地震发生了。震中距1990年度重点监视防御区仅40 km。这次地震在短临阶段虽有所觉察,但没有能作出短临预报。 震后3小时江苏省地震局召开了紧急震情会商会。根据对当地历史地震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做出了“这次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的判断意见。地震当天,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地震局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计60余人)迅速奔赴现场,成立了地震现场指挥部。江苏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的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有关专家也都在当天亲临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震后第三天,现场指挥部震情分析组根据余震活动和前兆观测,明确判断这次地震为比较典型的“孤立型”地震,“原震区不可能发生更大地震”,“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性都不大”[1]。现场工作指挥部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通过正确的震情判断和恰当的宣传工作,安定了民心,保证了生产、工作、生活正常秩序。 在这次地震中有26人伤亡(其中死亡2人,均为间接死亡),10万多间房屋、144台(套)设备、774处公用设施(如桥梁、公路、电力、水利、自来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损失总数达1.6亿元[1~3],其中直接经济损失为1.3亿元。这是我国5级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 由于震前观测到了丰富的前兆异常,震后有关这次地震的研究论文近30篇,本报告是在总结这些研究论文的基础上编写的。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本省测震台网如图1。在距这次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测震台15个,其中100 km范围内6个。我们对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作如下定义:某一地震,总共有4个以上台站记录到较清晰的 到时(即最大幅度≥4 mm)从而可以确定其地震参数,则认为此地震可被监测。据此认为,本省陆区测震台网监测能力为ML ≥2.5,震中附近的苏南地区可以达到ML ≥1.5。

 根据本省区域测震台网资料,采用交切法、首波双曲线法、高桥法、虚拟法以及计算机定位,得到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09601.jpg (32864 字节)

图1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测震台站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M 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s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结果

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90 02 10

01 57 12

31°41′

121°00′

5.1

15

江苏省常熟市

[4]

 

 

地震地质背景 

 自15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记载表明震中附近为较弱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在1500~1900年400年间共记载有7次等于或大于 级地震,这些地震分布在苏州、太仓、昆山、吴江、吴县等地,其中1731年的昆山地震达到5级。本世纪以来该地区一直比较平静,没有发生过大于4级的地震。

 5.1级地震震中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的上海― 太湖凹陷区,如图2所示。扬子准地台区地壳平均厚度约32 km[5]。根据贯穿震中区的符离集― 奉贤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解释结果,太湖至上海地区的地壳结构如图3所示[6]。区域莫霍面埋深为29 km,区域内康拉界埋深为18.5 km(不连续),结晶基底顶面埋深平均7.3 km。这次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5 km,震源体孕育于结晶体内,说明地震断层切割较深。本区历史地震均为5级左右。在图4中所标明的3次5级左右地震为1524年太湖地震、1731年昆山地震、1855年长江口地震。由图4可以看出[7],穿过震中区的有NEE向无锡-崇明大断裂,该断裂是印支运动使古生代地震褶皱产生的NE、NEE向压性和剪切断裂,形成时间早,规模大,切割深,地质时期曾有多次活动,自新生代以来仍有一定的活动。它对5.1级地震的孕育起着重要作用。从图4还可以看出这次地震位于白茆新生代断陷盆地内,有一组NW、NWW向断裂控制着该断陷盆地,主要有常熟-昆山断裂和支塘-太仓断裂。常熟-昆山断裂是一条中生代晚期的断裂,新生代以来活动明显,该断裂还控制了现代形变等值线的走向,其西侧为太湖平原,全新世地层厚度约4~6 m,东侧是长江南岸三角洲,全新世地层厚度约10~30 m。支塘-太仓断裂是常熟-昆山断裂的分支。这次地震就发生在NW向的支塘-太仓断裂与NEE向的无锡-崇明断裂的交会处。这次地震烈度Ⅴ度区长轴呈NW向,显示孕震构造为NW向断裂。震前可能是受NW断裂控制的白茆盆地块体,沿盆地内部NW向分支断裂产生差异运动,在其相交的NEE向断裂处受阻,使应变能集中,而孕育了这次地震。

09602.jpg (29853 字节)

图2  常熟-太仓震区大地构造位置

      (据南京地矿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华东地质构造特征,1980)

Fig. 2  Geotectonic sketch around the Changshu-Taicang epicentral

        area

 

 

 

09603.jpg (9918 字节)

图3  太湖― 上海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Fig. 3  Pattern of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n Taihu-Shanghai

        area  

 

 

 

09604.jpg (50798 字节)

图4  太湖以东地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震中分布

Fig. 4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eastern Taihu area

 

 

 

烈度分布及震害

 

 5.1级震后实地调查了常熟、太仓、昆山、吴县等4个县市,函调了苏、浙、皖、沪4省市的有关地区,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圈定了等烈度线,如图5所示[7] 

09605.jpg (17864 字节)

图5  常熟-太仓5.1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 5  Isoseismal map of the M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镇附近(微观震中位于常熟市,故名为常熟-太仓地震),其位置为31°35′N,121°04′E,与微观震中相距约10 km。极震区烈度为Ⅵ度,长轴8.3 km,呈NWW向,短轴3.1 km,面积为23 km2。Ⅴ度区长轴31 km,短轴为10 km,长轴延展方向与Ⅵ度区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这次地震烈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在Ⅴ、Ⅵ度区内均出现高、低烈度异常点。这可能与构造条件有关,但大多是受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烈度等值线图表明沿NE向衰减快,这与NW向的支塘-太仓断裂向SW倾是一致的。

 这次地震使太仓县、常熟市、昆山市和吴县的32个乡镇,308个村,500多个大小企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太仓县最重,常熟市次之。震害快速评估是这次现场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与烈度圈定密切联系在一起。现场工作指挥部设立了现场震害评估组,紧密依靠当地各级政府,从2月10日到2月28日,完成了震害调查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得到了合理的结果,为当地政府作好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有效的参谋作用。

 关于震害调查,分四步进行:

1)分别与太仓县和常熟市城建局的领导、技术人员一起,据实际震害制定评定破坏类型和评定标准。

 ①基本完好:主体结构完好,非主体结构细微裂缝在1 mm以下,一般不贯通;

 ②轻微破坏:主体结构完好,非主体结构一般破坏,裂缝在1 mm以上,一般不贯通;

 ③一般破坏:主体结构有轻微破坏,非主体结构破坏较重;

 ④较严重破坏:主体结构一般破坏,非主体结构破坏严重;

 ⑤严重破坏:主体、非主体结构均严重破坏;

 ⑥局部倒塌:倒塌面积占建筑面积25%以上。

2)由市、县领导组织城建、民政、保险、受灾乡镇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地震灾区现场察看各种不同破坏类型的建筑,并以此作参照,按统一标准统计各地破坏情况上报。

3)对各地上报的资料进行抽查,以检验资料的可靠性,同时求出不同破坏等级的平均破坏率,即抽样统计的标准。

4)用直接统计法和抽样统计法得出震害调查结果。

 关于经济损失分析,重要的是确定不同类型房屋的平均造价和不同破坏类型的损失率。评估组与当地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将受破坏的房屋分为四类:即农村民房、城镇民房、企业厂房、学校。对不同破坏类型各定出损失率的上限和下限。然后分别采用直接统计法和抽样统计法计算各类房屋破坏的经济损失。直接统计得出经济损失的总和上限为1.63亿元,下限为1.05亿元,平均为1.34亿元。抽样统计的结果要比直接统计的少6%~7%,故确定这次地震震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亿元。这一结果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首肯[3]

地 震 序 列
 

距震中25 km处有常熟地震台,32 km处有南通地震台,附近还有无锡地震台和上海台网,能观测记录到MS ≥0(或更小的)地震。截至3月10日共记录到余震10余次,其中MS ≥1.0的仅5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 1.6,与主震震级相差3.5级,主震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9.9%以上,表明这次地震是比较典型的孤立型地震。地震序列见图6[8]

09606.jpg (5969 字节)

图6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序列M-t图(1990.2.10~3.10)

Fig. 6  M-t diagram of the M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sequence

 

    图7是这次地震的余震震中分布。从图看不出余震有何明显的优势方向分布,只是略往主震震中的SE方向偏离了约5 km。这在震中定位的误差之内。

09607.jpg (10075 字节)

7  常熟-太仓5.1级地震余震震中(199.2.10~3.10)

Fig. 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 5.1

        Chang shu-Taicang  earthquake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全国基准台网及江苏、上海、安徽等区域台网的50个P波初动资料计算出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图8和表2和所示。初动符号的矛盾比为5%左右。

2  震源机制解

Table 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2

92

55

111

201

65

54

6

150

45

319

45

92

35

201

25

[4]

 根据等烈度形状和震时地面运动特征,判定NWW走向的节面Ⅱ可能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释放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走向N54°E,主张应力轴走向为N30°W,P轴近于水平。这一结果与本省近年来几次中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在NE的主压应力作用下,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伴有一定的逆冲分量[8]

09618.jpg (21141 字节)

图8  常熟-太仓5.1级地震震源机制图

Fig. 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 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9和图10分别表示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站(测点)和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平面分布图。距震中200 km范围内(有1/3为海域),共有地震台站37个,其中测震台15个(上海测震传输台网有6个子台仅算作一个台),其他前兆观测台(点)有36个,含形变、地磁、地电、地应力、地下水位、水化、电磁波、水温等观测手段计72项;在距离震中0~100 km和101~200 km范围内分别有地震台13个和24个,其中测震台6个和9个,前兆台12个和24个,有测震学以外的观测项目34项和38项。

 此次地震前共出现异常项目18个,前兆异常39条,其中测震学异常7条,定点观测项目异常32条,定点前兆观测台、项和异常台、项统计见表3。

 从表3定点的“台项异常统计”栏可知,这次地震前200 km内共观测到了26台项前兆异常。经作者按我国地震预报清理攻关的有关要求进行了筛选,确认15项为Ⅰ、Ⅱ类异常,占总项目数72项的20.8%,前兆异常中以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异常最为突出,短水准和地倾斜异常也引人注目。地震活动性方法分析研究中发现了条带、b值、缺震、窗口效应、小震群等有异常显示。

 各项前兆异常见表4,相应的异常曲线见图11~35。部分信度低的Ⅲ类前兆异常,只登记在表4中,没有给出图件,仅供参考。  

  4  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4 Summary table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9  常熟-太仓5.1级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 9  Distribution of precusor monitoring stations before the  M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s

 

3  定点前兆观测台、项及异常台、项统计

Table 3  Statistics of precursor observation items(stations) and anomaly itemsstations

on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震中距/km、中(A)、短(B)、临(C)分类前兆异常台项及台站统计

0<Δ<100

101<Δ<200

  明

台项异常统计

异常台项总数/台项总数

7/37

7/37

0

3/41

5/41

4/41

1.测震项目及异常没有统计,测震单台不计入总台项;

2.全省水氡测点观测值统计性异常没有计入异常总数

百分比

18.9

18.9

0

7.3

12.2

9.8

台站异常统计

异常台站总数/台站总数

6/13

5/13

0

3/24

5/24

4/24

百分比

46.2

38.5

0

12.5

20.8

16.7

 

10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定点前兆异常分布图

Fig. 10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anomalies on the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before the M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11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震中分布图(1985年1~12月)

Fig. 11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12  b值空间扫描

Fig. 12  Spatial scanning map of_b-value

 

 

 

 

13  苏沪杭甬地区历史地震M-t图(M>4.0)

Fig. 13  M-t_diagram for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Shuzhou, Shanghai, Hangzhou

              and Ningbo area

 

 

14  江苏省缺震曲线(ML≥0)

Fig. 14  Curve of  earthquake  deficiency in  Jiangshu Province

 

 

 

15  苏中地震窗N-t图(32°~35°N,118°40′~120°E,ML ≥1.0)

Fig. 15  N-t_diagram for the central Jiangshu earthquake window

 

 

16  常熟台地倾斜EW向五日均值实测(a)和差分(b)曲线

Fig. 16  Curves of 5-day mean value of tilt(EW direction) at Changshu station

               (a) actual observation value(b) difference

 

 

17  南通地震台短水准NS1测线高差变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图

      (a)残差;(b)高差测值;(c)水位;(d)气压;(e)地温;

      (f)降雨;(g)气温

Fig. 17  Multielement regression analysis curve of height difference variation

              along NS1 short levelling line at Nangtong station

 

 

18  无锡地震台短水准BC测线高差变化回归分析图

      (a)残差;(b)高差测值;(c)气温

Fig. 18  Regression analysis curve of height difference variation along  BC short

              levelling line at Wuxi station

 

 

19  溧阳地震台地应力NW向测值(b)及去倾分析残差(a)曲线图

Fig. 19  Curves of observation value(b) of crustal stress(NW direction) and

               residual(a) after eleminating declination at Liyang station

 

 

 

09620a.jpg (20492 字节)

 

 

09620b.jpg (11079 字节)

 

 

 

20  常熟井水位异常图

      (a)水位测值;(b)气压测值

Fig. 20  Curves of water level anomaly(a) and observation value of atmospheric

              pressure(b) in the Changshu well

 

09621.jpg (39211 字节)

21  苏州井、昆山井水位旬值差分图

      (a)旬均值;(b)旬值差分

Fig. 21  Curves of 10-day mean value(a) and difference(b) of water level in the

              Shuzhou well(upper) and Kunshan well(lower)

 

 

 

09622.jpg (6871 字节)

22  丹阳白龙寺井水位异常图

Fig. 22  Curve of water level anomaly in the Bailongsi wellDanyang

 

 

09623.jpg (7672 字节)

23  句容井水位高差曲线

Fig. 23  Curve of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ation value and normal

                backgrouns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the Jurong well

 

 

09624.jpg (10090 字节)

24  宜兴桥涯井水位旬均值图

Fig. 24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water level in the Qiaoya wellYixing

 

 

 

09625.jpg (9958 字节)

25  大丰井流量逐时变化曲线

Fig. 25  Variation curve of hourly water flow in the Dafeng well

 

 

 

09626.jpg (9420 字节)

26  浙江桐乡井水温变化曲线

Fig. 26  Variation curve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Tongxiang wellZhejiang

 

 

 

09627.jpg (11778 字节)

27  水氡差分异常区域年平均频次曲线

Fig. 27  Regional yearly mean frequence of difference anomalies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09628.jpg (7288 字节)

28  上海松江二中水氡月均方差曲线图

Fig. 28  Curve of monthly mean square error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the Songjiang No.2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

 

 

09629.jpg (8697 字节)

29  上海南汇中学水氡旬均值曲线(该测点1990年3月撤消)

Fig. 29  Curve of 10-da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the Nanhui

              middle school in Shanghai(stoped from March1990)

 

 

09630.jpg (8634 字节)

30  镇江船山井水氡自适应阈值异常时序图

Fig. 30  Curve of self-adapting threshold anomaly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n the Chuangshan well in Zhenjiang

 

 

 

09631.jpg (8736 字节)

31  安徽和县香泉水氡月均值变化曲线

Fig. 31  Variation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Xiangquan spring in He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09632.jpg (10160 字节)

32  张家港化肥厂C1-月均值图

Fig. 32  Curve of monthly mean value of Cl- in the well of Zhangjiagang Chemical

              Fertilizer Factory

 

 

09633.jpg (29853 字节)

33  崇明地磁台20分钟的帕金森(或韦氏)矢量变化(a)和|A|的逐月

      变化(b)曲线

Fig. 33  Variation of Parkinson geomagnetic vector(or Weber vector) in 20 minutes(a)

               and monthly A|(bat Chongming  station

 

 

 

09634.jpg (28897 字节)

34  地磁Z差值曲线(北京21时)

Fig. 34  Curves of difference value of geomagnetic Z_component

 

 

09635.jpg (17240 字节)

35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电磁波(点频机)异常持续时间累积直方图

      (点频机即窄带甚低频接收机,采取了专门的抗干扰措施,有8个频点,

       供现场选择用)

Fig. 35  Accumulated histogram of sustained time of eletromagnetic wave(point

             frequency meter)  anomaly before the M 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 前兆异常随时间变化特征

1)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变化

 苏、锡、沪地区(31°~32°N,120°~122°E)在1970~1984年的15年间,地震活动水平很低,ML 3左右小震寥寥无几。1985年在距震中25~70 km范围内相继发生吴江(ML 3.2)、张家港(震群,MLmax3.3,N=14)、常熟(震群,MLmax3.2,N=9)小震活动(见图11),是该地区突出的地震事件。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的16个月内该地区又异常平静,见图36。1987年5~7月又在该地区发生吴江(ML3.4)、张家港(ML3.4)和武进(ML2.3)地震,见图37。1987年8月至1990年1月的30个月内,这地区又处于异常平静。这次5.1级地震就是在异常平静的背景上发生的,见图38。地震活动图像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见表5[8]

36  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震中分布图

Fig. 36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from January

         1986 to April 1987

 

5  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演变过程

Table 5  Evolution process of seismicity pattern before the M 5.1 Changshu-Taicang earthquake
 

时段

图像

备注

1985.01~1985.12

前兆震群,小震条带

b值异常

1986.01~1987.04

第一次异常平静

1987年2月17日射阳MS 5.1,Δ=230 km

1987.05~1987.07

诱发前震

TAF=3个月,DAF=230 km 

TFH=34个月,DFH<50 km

1987.08~1990.01

第二次异常平静

1989年4~6月太湖周围地下水异常强烈,震中外围(Δ>70km)发生多次小震群

 

37  1987年5~7月震中分布图

Fig. 37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from May to July

         1987

 

 

 

 

38  1987年8月至1990年1月震中分布图

Fig. 38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from August

         1987 to January1990

 

 

 (2)中期异常显著,各手段异常不同步,呈起伏变化

 前兆异常出现最早的是1988年1月中旬至1989年3月中旬常熟地震台(Δ=25km)的地倾斜EW向,在此异常期后转入平稳,年变曲线形态正常,至临震均未发现突变的异常。

 1988年12月南通地震台的短水准出现突变异常,1989年1月后又转入平稳。

 在上述两个手段观测资料处于平稳的状态下,1989年4~6月太湖周围地区出现了十分突出的地下水异常,随后又转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1989年8月在呈现一些零星不显著的地下水异常的情况下,崇明地震台的地磁转换函数出现了突出的异常,9月份该项地磁异常又转入平稳。

3)临震异常极为微弱

 在短期阶段出现的突出异常只有南通地震台的短水准NS1边高差快速转折变化,另外,距震中仅25 km的常熟地震台没有记录到任何前震。震后仅收集到7起很不显著的宏观(地下水、动物)异常。在震中外围(Δ>100 km)曾观测到了一定的临震电磁信息异常。

 这种不同手段的异常所呈现的起伏相间的变化,也许是在孕震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应力增强过程;而每一次应力增强的大小、方位、倾角、深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致于构成了极复杂的前兆异常分布图像。这次地震各类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变化示意如图39;从此图可以看出,异常持续到发震的是极少的。

2. 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1)异常有从震中向外围扩展的趋势

 由于该地区监测台网密布,故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观测到了前兆异常。从图39前兆异常出现时序与震中距的关系可以看出,前兆异常包括突出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如常熟地震台的地倾斜、南通地震台的短水准、苏州井、昆山井的地下水位,崇明地震台的地磁)和地震活动性异常(如前兆震群、b值异常、诱发前震等),最早出现是在近震中的地域,且大多集中在距震中50 km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有逐渐向震中外围扩展的趋势。

39  各类前兆异常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变化示意图

Fig. 39  Sketch of temporal process and spatial variation for

         various precursory anomalies

 

 (2)前兆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这次地震前兆异常出现在近震中的点位,大都与通过震中的构造有联系。如张家港、常熟地震台、昆山井,有NW向的常熟―昆山断裂相连接;常熟井(位于支塘)、上海南汇井,有支塘-太仓断裂相连接;无锡地震台、崇明地震台、苏州井都位于通过震中的断裂带上(见图4),周围异常观测点也大多在断裂构造上,如浙江桐乡井、南通地震台、溧阳地震台、镇江地震台;但外围异常点所处的构造与通过震中的构造并无直接的连接。这些点位上异常的出现,可能与整个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有关。

 3. 异常的形态特征

1)趋势异常呈“U”形

 震前观测到具有连续趋势异常的只有南通地震台短水准NS1测段。1989年10月该测段高差开始出现快速的形变变化(见图17),持续4个月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U”形异常形态,稍转平,即发震,具有近震中形变异常的典型形态特征[7]

2)临震异常呈突跳脉冲形

 这次震前8~10个月(即1989年4~6月)震中附近出现的地下水(水位、水温)异常,几乎都具有突跳、脉冲的形态。据以往震例经验这是典型的短临异常形态,而实际上只具有中期异常的性质,其后又转入平稳。在临震阶段具有突跳、脉冲形态的异常既少又不显著,不易被引起重视。

 4. 异常的幅度

 在这次前兆异常中,由于多点位的同一手段出现异常,故异常幅度便于比较。异常幅度最大的是地下水和水温。水位最大变化达2.3 m,接近0.5 m的也有两口井;水温升温最高的达95℃,达40℃多的也有三口井。变化幅度最大的点位并不在近震中,而是位于Δ=100~200 km之间。这样大幅度的异常是与一个5级地震难以“匹配”的。

 地倾斜的变化幅度达2.4″,这也是以往5级地震中极少有的。

 5. 异常的种类

 观测到的中、短、临异常中包括地震活动性、短水准、地倾斜、水位、水温、水化、地磁、地应力、电磁波等,但地电阻率没有观测到异常。能有这么多手段观测到前兆异常,这是以往一个5级地震极少有的。这也许与本地区观测网点密集有关。

 

总结与讨论 

1. 有趣的天文因素

 1990年2月10日正是我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望日),10日凌晨01时28分至04时53分发生月全蚀。据上海天文台观测,01时48分月球正位于上海― 苏州的上中天,10分钟后地震发生。分析认为这次月全蚀过程中的引潮力对这次地震是有一定的触发作用的。引潮力对断层上下盘的引力作用是不一样的,上盘显然要易受引力作用。据刘正荣教授的研究:当作用在上盘的构造力与潮汐引力方向相同时,地震将提前发生[18]。由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构造分析可知,近震中的NW向断裂的上盘是SW侧。当月球向震中区的上中天相对运动时,处于SW侧的上盘显然比处于NE侧的下盘受到更强的且有向东的引潮力分量。在上盘受到构造力的方向现今无法测试的条件下,我们拟用震中区前兆现象发展的方向来判定构造力的方向。震中区西侧的常熟地震台(地倾斜Δ=25 km)1988年1月最早出现前兆异常,1989年3月异常中止转平稳,1989年4月震中区东侧的昆山井(Δ=25 km)水位异常才明显地显示,其异常出现时间比常熟台晚了一年。由此,可以认为构造力随时间具有从常熟向昆山的扩展过程(这不排除向其他方向扩展)。NW向断层受构造力应该是自西向东的―― 与月球引潮力一致。地震时,上盘首先启动,位移向SEE方向扩展,直至应变能释放完。这一过程与机制解的左旋伴有一定逆冲分量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完全符合等烈度线沿SEE方向扩展的形状(见图5)。

 2. 临震预报的困难

 1989年4~6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具有短临异常形态的地下水异常。当时在认定该地区具有中强震中期背景的情况下,却没有作出“临震”的判断(如果发出临震预报也是虚报)。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1)震中附近地区的其他前兆手段,如短水准、地倾斜、地磁等没有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现象,更没有显示出短临异常。

2)近震中的电磁信息观测没有临震异常信息显示。但是,在以后的“临震”阶段,并没有出现急剧的地下水异常,也极少出现与之“配套”的临震前兆异常;除了南通地震台短水准异常引起重视外,电磁信息异常只是比较零星地出现在外围观测点。这就对临震预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考  文  献 

[1]侯茂生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工作,地震学刊,No.4,1990。

[2]杜振民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回顾与思考,地震学刊,No.4,1990。

[3]严新育等,常熟-太仓地震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地震学刊,No.4,1990。

[4]张裕中等,江苏常熟-太仓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学刊,No.1,1990。

[5]贺楚儒等,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中国震例(1976~1980),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6]张锁喜等,下扬子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模型,地震学刊,No.4,1990。

[7]谢瑞征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宏观烈度,地震学刊,No.1,1990。

[8]谢华章,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综合监测预报过程,地震学刊,No.4,1990。

[9]陈永祥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常熟台的地倾斜异常,地壳形变与地震,vol.11,No.4,1991。

[10]范桂英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地形变前兆特征,地震学刊,No.4,1990。

[11]黄祖鹏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地下水异常及其启示,地震学刊,No.4,1990。

[12]殷世林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的地下水异常特征,地震,No.6,1990。

[13]潘月珍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浙江水井异常变化,地震学刊,No.4,1990。

[14]徐玉华等,常熟-太仓5.1级地震水化前兆,地震学刊,No.4,1990。

[15]国家地震局科技司,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观测与预报,P289,上海市水化地震监测,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6。

[16]林云芳等,地磁转换函数方法试报常熟5.1级地震获成功,中国地震报,1990年5月3日。

[17]贺楚儒,地震趋势异常在预报中的应用,地震,No.5,1989。

[18]刘正荣等,地震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考  资  料 

1)江苏省地震局,江苏省198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85年11月,油印件。

2)国家地震局编,震情研究,1990年第2期,铅印件。

3)江苏省地震局,江苏省1990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989年11月,油印件。

4)李灼华,1990年起苏沪杭甬地区的震情应予重视,1989年12月,手稿。

5)林云芳,地磁方法1989年预测能力估计和1990年度地震趋势意见,震情研究,国家地震局编,1990年,第1期,铅印件。

6)电磁信息组,常熟5.1级地震震例总结,1992年,铅印件。

7)冯志生等,江苏地区地磁Z21测值空间相关异常数及其标志体系,1999年3月,手稿 (待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