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7月1日、22日云南省施甸5.0、5.2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 龙 晓 帆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要
 

   1991 年 7 月 1 日和 22 日,在云南保山、施甸两县交界地区相继发生 5.0 级、 5.2 级两次中强地震。 7 月 1 日 5.0 级地震宏观震中在施甸县太平乡的地理脉、下寺关附近,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为南北向肾状。地震发生在与瑞丽-丙麻断裂近乎垂直的北北西断裂上。7 月 22 日 5.2 级地震宏观震中在施甸县太平乡 ― 一碗水 ― 洋芋坪附近,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东向椭圆。该次地震发生在北东向瑞丽-丙麻断裂上。两次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总面积 46147 m2, 受灾户 1112 户、受灾人数 47738 人,重伤 4 人、轻伤 18 人,牲畜伤亡 6 头。 两次中强地震序列为主-余震型, 7 月 1 日 5.0 级地震后最大余震为 3.9 级,余震区长轴为北东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北北西, P 轴方向北东东,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北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Ⅰ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北北西断裂。7 月 22 日 5.2 级最大余震为 4.4 级,余震区长轴北西向,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近东西, P 轴方向为北东东,推测该次地震是在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近东西向断裂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节面Ⅱ是地震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瑞丽-丙麻断裂。 震中附近地区观测台站较多, 200 km 内共有地震台 16 个,其中 测震台 13 个,前兆台 12 个。 5.0 和 5.2 级地震前出现了较多的异常,共有异常 23 条。震前出现最早的异常是保山台的硫酸根离子(从 1990 年 8 月开始),然后鹤庆台水氡,滇西地区M ≥3.0、4.0~4.9 地震频度逐渐增加、b值降低等异常。在震前一个月同步出现多台多手段和一台多手段的短临异常群体, 18 台项短临异常中,从 6 月初开始异常的占 83%(15/18)。 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序列震中分布、最内等震线长轴方向等多种资料,均表明此两次地震的断裂面具有共轭特征。

  

    言

 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研究所测定,1991年7月1日14时18分在云南省保山、施甸地区发生5.0级地震,微观震中为24.9°N,99.0°E,宏观震中在施甸县太平乡地理脉,下寺关附近。震中烈度为Ⅶ度1,2)。7月22日19时58分相继又在24.8°N,99.0°E发生了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在施甸县太平乡的一碗水、洋芋坪、李山头村。震中烈度Ⅶ度1,2),两次地震相距约5 km。有感范围北到保山、南到龙陵、东到腾冲、西到昌宁。两次地震发生在云南省的多震区泸水-腾冲-龙陵地震带的东南侧。地震震中位于1976年5月29日龙陵7.3、7.4级地震东侧的Ⅷ度异常区内,距龙陵7.3级地震震中直线距离只有35 km。 震前省、地两级地震部门曾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报。在1990年10月云南省地震局地震趋势会商会上,保山地区行署地震局正式提出:“滇西地区24°~25.5°N,98°~99°E范围内1991年5~12月可能发生5.5级左右中强震”3)。在地震中期趋势估计的基础上,保山地区行署地震局进行了跟踪监视,于1991年6月14日又提出“以龙陵为圆心,半径50 km范围内将发生4.7级左右地震”的意见4),并呈报给地区行署和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滇西组也做了较好的短临预报。于1991年7月1日10时填了预报卡5)。明确指出“3个月内以永平为圆心,半径150 km范围内,震级为5.0±0.5”。震后对地震类型做了较好的趋势判断。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地震发生的当天,云南省地震局和保山行署地震局组成综合考察组共计15人两批进入震区进行现场监视、灾害评估及考察等工作。考察组先后对施甸县的43个行政村的各类建筑物,工业设施、生命线工程、水利设施等进行了考察,确定了地震烈度和评估了地震灾害,并提交了《云南省保山施甸地震灾害评估》2)报告和《施甸中强地震的共轭构造特征》[1]论文。

 

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图1展示施甸地震附近测震台网分布,施甸地区的地震台网控制能力不管是有线传输台网还是区域台网均能控制到 M ≥2.0地震。

图1  施甸地震附近测震台站分布图  

(说明:鹤庆、云龙、双廊、畹町为传输台;剑川、下关、保山和云县既有区域台又有传输台)

Fig. 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before the Shidian

        earthquake

 

    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1  地震基本参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km

震中地名

结果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1

1991 07 01

14 18 04

24.9°

99.0°

5.0

 

  甸

1)

1-2

1991 07 01

14 18 04

24°52′

99°01′

4.9

 

  甸

6)

2-1

1991 07 22

19 58 51.5

24.8°

99.0°

5.2

 

  甸

1)

2-2

1991 07 22

19 58 52

24°50′

99°01′

5.1

 

  甸

6)

 

 

地震地质背景 

该次地震处在泸水-腾冲-龙陵地震带的东南侧,该地震带是云南省的多震区,地震多、强度大,仅本世纪以来发生 M ≥6的地震达17次,最大强度地震为1976年5月29日龙陵7.3、7.4级,本次地震震中附近,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图2)。

2  施甸地震震中区附近地质构造与历史地
    
震震中分布图(1900~1991)  

      ①龙陵-瑞丽-丙麻断裂;②红砖断裂;③水保断裂;

      ④丁家坡断裂;⑤高家山断裂;⑥王家田断裂

Fig. 2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Shidian earthquake epicentral area

 

 震区位于怒江断裂带上,大地构造属滇西褶皱带的二级构造单元保山-临沧断褶带上的保山-镇康拗褶区[1]。深部构造为滇西幔凹区,地壳厚度等深线为46~47 km2。区内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现今地震活动频繁。本区主要构造线以近南北向紧密褶皱及南北向断裂为主。岩浆活动自印支期以来较为频繁。主要活动性断裂有近南北向的怒江断裂、澜沧江断裂,北东向龙陵-瑞丽-丙麻断裂等。这些断裂自古生代以来均有活动,新生代的活动尤为强烈。沿断裂不仅有第四纪的火山喷发,还有上新世-第四纪的断陷盆地,岩石破碎带,倒石堆、洪积扇,断错水系、温泉及地震活动等7)

 震区内发育了NW向和NE向两组断裂(图2),其中以NW向断裂为主,它是怒江断裂带的组成部分(②、③、④、⑤)。NE向断裂①是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良好的显示。它们共同构成了震区的主要构造背景2)

 断裂①在航、卫片影像上均有清晰的显示,自瑞丽经龙陵、腊勐、由旺、丙麻向东可达南涧附近,总体走向N65°E,呈典型的线性体构造,横跨怒江、澜沧江断裂带。该断裂带沿线产状变化颇大,挤压强烈,破碎带较宽。它是7月22日5.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北西向断裂②~⑤近于平行,总体走向N30°W,主要展布于震区西北,其中②断裂规模较大。北起罗明坝,南东经蒲膘坝,施甸坝至酒房;全长约90 km。构造地貌标志及航片判读结果表明它是一条右旋压扭性活动断裂。且近10余年来,沿断裂有过几次中强地震活动。如:1976年11月3日保山5.3级地震,1979年8月9日保山5.1级和1987年9月26日施甸5.0级地震。断裂③是7月1日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为断层面倾角达77°的逆冲型断裂。沿线构造残丘,断层洼地发育,受后期北东向断裂的影响被截成多段。据航片解释及构造地貌标志分析断裂北段的活动较强。

 

 

烈度分布及震害

 

7月1日5.0级地震的极震区在施甸县太平乡地理脉― 下寺关附近,震中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为24°52′N,99°02′E。等震线长轴方向N20°W,长轴为5.2 km、短轴为2 km、面积8 km2

 7月22日5.2级地震的极震区在施甸县太平乡― 一碗水― 洋芋坪附近,震中烈度Ⅶ度,宏观震中24°50′N,99°02′E。等震线长轴方向N65°E、长轴为4.7 km,短轴2.1 km、面积7.8 km2(图3)。

 因两次地震间隔较短,极震区相距甚近,Ⅵ度区难以区分,所圈定的Ⅵ度区实际上是两次地震影响叠加的结果,其形似肾状,面积为172 km2。两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北到保山,南到龙陵,西到腾冲,东到昌宁。此次地震宏观破坏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两线一面”,两线的破坏现象,主要表现在7月1日5.0级地震北西方向上。从保山市的罗明坝至施甸县酒房乡,长约90 km的距离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月22日5.2级地震则表现在北东方向上,从施甸盆地的银川至龙陵县镇安盆地,长约40 km的距离内则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一面”则表现在上述范围内。受两次地震的叠加效应形成了一个受灾面积达172 km2的Ⅵ度区。

 Ⅶ度区:区内主要为农村建筑,以穿斗木架土坯墙房为主。除个别房屋受严重破坏外,有少数房屋受到中等破坏。如:木架非承重部位拔榫,山墙倒塌、房顶不同程度滑瓦,正规设计的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如躲安中学的教学楼沿圈梁下部的隔墙普遍有横向羽状裂缝。又如:一些特殊建筑物拷烟房在地震时普遍开裂,个别局部倒塌。

 Ⅵ度区:除少数穿斗木架土坯墙房的山墙倒塌外,许多简易木架土坯墙房,在立柱或墙角、门窗处普遍开裂,一般1~5cm,大者十余公分。

3  施甸地震等震线及主要断裂分布图  

     ①怒江断裂;②施甸断裂;③龙陵― 瑞丽― 两麻断裂;

     ④卡斯断裂;⑤澜沧断裂

Fig. 3  Isoseismal map of the Shidian earthquakes and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faults

 

    此外,还有16个震害异常点,受灾户1112户,受灾人数为47738人,其中重伤4人,轻伤18人,牲畜伤亡6头。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总面积为46147 m2。还有一定规模的次生灾害发生,如保山市下余定寨农田滑坡,造成7500m2的农田被毁。怒江两岸红勐公路多段崩塌,造成公路阻塞。

地 震 序 列
 

震中周围100 km内的保山、芒市、腾冲、永德等地有区域台站和有线传输台站(见图1)。故施甸地震的余震资料很丰富(地震序列资料采用云南有线传输台网目录)。根据地震的序列 h 值、 b 值、 K 值、 u 值计算[3]。两次施甸地震属双主震余震型。7月1日5.0级地震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85%;最大余震为 M =3.9,在5.0级地震后8分钟发生。7月22日5.2级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3%,最大余震 M =4.4,在5.2级地震后9天发生。两次地震序列频次见表2。

    M ≥3.0地震序列目录详见表3~4。 

   2  两次施甸地震序列频次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frequency of the two Shidian earthquakes
 

1991.07.01  5.0级地震

19917.1  14h~18m~19917.22  15h~21m

 

19917.22  5.0级地震

19917.22  19h~58 m~1991.10.8  23h~30m

震级分档

  次

震级分档

  次

1.0~1.9

15

1.0~1.9

128

2.0~2.9

79

2.0~2.9

387

3.0~3.9

3.0~3.9

30

4.0~4.9

4.0~4.9

5.0~5.9

5.0~5.9

  3  1991.7.1施甸5.0级地震序列目录( M ≥3.0)

 Table 3  Catalogue of the  M 5.0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M ≥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资料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91 07 01

14 18 04

24.9°

99.0°

5.0

 

 

  甸

1)

2

1991 07 01

14 26 49

24°52′

99°01′

 

3.9

 

 

6)

3

1991 07 01

17 47 37

24°50′

99°03′

 

3.1

 

 

 

4

1991 07 03

13 07 53

24°54′

99°01′

 

3.1

 

 

 

5

1991 07 03

20 38 15

24°53′

99°02′

 

3.9

 

 

 

6

1991 07 11

14 37 13

24°52′

99°03′

 

3.0

 

 

 

7

1991 07 22

15 21 20

24°51′

99°03′

 

3.2

 

 

 

注:  为延续时间震级。 

4  1991年7月22日施甸5.2级地震序列目录( ≥3.0)  

Table 4  Catalogue of  the   5.2 Shidian earthqukae sequence 3.0 
 

编号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震 中 位 置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震中地名

(保山台S-P)

资料来源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1

1991 07 22

19 58 51.5

24.8°

99.0°

5.2

 

 

  甸

1)

 2

1991 07 22

20 11 12

24°50′

99°02′

 

3.3

 

 

 

 3

1991 07 22

21 48 23

 

 

 

3.0

 

 

 

 4

1991 07 22

22 43 32

 

 

 

3.0

 

 

 

 5

1991 07 23

20 42 24

24°49′

99°03′

 

3.0

 

 

6)

 6

1991 07 23

20 51 42

24°50′

99°03′

 

3.2

 

 

 

 7

1991 07 24

04 45 58

24°59′

98°56′

 

3.0

 

 

 

 8

1991 07 24

10 03 59

24°53′

99°00′

 

3.2

 

 

 

 9

1991 07 24

10 26 21

24°53′

99°03′

 

3.2

 

 

 

10

1991 07 24

14 37 38

24°53′

99°04′

 

3.7

 

 

 

11

1991 07 24

14 45 09

24°52′

98°54′

 

3.0

 

 

 

12

1991 07 24

14 47 56

 

 

 

3.0

 

 

 

13

1991 07 24

15 28 10

24°53′

99°02′

 

3.5

 

 

 

14

1991 07 24

15 55 33

24°53′

99°02′

 

3.2

 

 

 

15

1991 07 24

18 07 06

24°54′

99°03′

 

3.0

 

 

 

16

1991 07 24

22 13 44

24°52′

99°03′

 

3.2

 

 

 

17

1991 07 24

22 15 45

24°50′

99°07′

 

3.9

 

 

 

18

1991 07 24

22 20 10

24°51′

99°06′

 

3.8

 

 

 

19

1991 07 25

12 24 54

 

 

 

3.0

 

 

 

20

1991 07 25

14 47 00

24°52′

99°03′

 

3.2

 

 

 

21

1991 07 25

15 07 30

24°50′

99°02′

 

3.3

 

 

 

22

1991 07 26

01 47 31

24°54′

99°03′

 

3.0

 

 

 

23

1991 07 28

05 34 44

24°51′

99°02′

 

3.6

 

 

 

24

1991 07 31

06 22 06

24°56′

99°02′

 

3.2

 

 

 

25

1991 07 31

19 20 49

24°49′

99°01′

 

4.4

 

 

 

26

1991 08 03

11 57 02

24°53′

99°22′

 

3.0

 

 

 

27

1991 08 04

02 23 46

24°53′

99°02′

 

3.0

 

 

 

28

1991 08 04

03 09 02

24°54′

99°00′

 

3.3

 

 

 

29

1991 08 04

04 41 20

24°54′

98°59′

 

3.2

 

 

 

30

1991 08 05

06 42 13

24°53′

99°03′

 

3.4

 

 

 

31

1991 08 13

21 56 39

24°53′

99°04′

 

3.0

 

 

 

32

1991 09 20

01 41 27

24°50′

99°01′

 

3.0

 

 

 

33

1991 09 20

02 25 51

24°50′

99°02′

 

4.1

 

 

 

  注: 为延续时间震级。 

   两次地震的 M-t 图、 b 值曲线, N-t 曲线, P 值衰减曲线,蠕变曲线等见图4~9。

4  施甸5.0、5.2级地震 M-t 曲线( M ≥2.1) 

Fig. 4   M-t  diagram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5  施甸5.0、5.2级地震序列 N-t 曲线( M ≥2.1)

     (a)5.0级地震(1991.7.1~21);
    
(b)5.2级地震(1991.7.22. 19h58m~8.30)

Fig. 5   N-t diagram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6  施甸5.0、5.2级地震序列 b 值曲线( M ≥2.0)

    (a)5.0级地震 b 值(1991.7.1~7.21)
    
(b)5.2级地震 b 值(1991.7.22~9.30)

Fig. 6   b -value curves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由图7明显看出7月1日地震衰减系数较小,为1.08,7月22日地震衰减系数为1.12,衰减基本正常。

图7  施甸5.0、5.2级地震序列 P 值衰减曲线( M ≥2.1)

      (a)5.0级地震(1991.7.1~7.21)
     
(b)5.2级地震(1991.7.22~8.30)

Fig. 7  Curves of  P  attenuation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图8  施甸5.0、5.2级地震序列日应变释放曲线( M ≥2.4)

     (a)5.0级地震;(b)5.2级地震  

Fig. 8  Curve of daily strain release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从图9可见,7月1日蠕变曲线衰减较慢,曲线有点加速过程,7月22日地震逐渐呈衰减状态。

图9  施甸5.0、5.2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 M ≥2.4) 

     (a)5.0级地震;(b)5.2级地震

Fig. 9  Curve of strain release for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 sequence

           M 24

 

     图10a展示7月1日5.0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呈NE,余震区长度为28 km,宽为17 km。10b展示7月22日5.2级地震的余震分布呈NW;余震区长度为45 km,宽为28 km。

图10  两次施甸地震的余震分布(据8)) 

        (a)5.0级地震(1991.7.1~7.21);

        (b)5.2级地震(1991.7.22~8 .9)  

Fig. 10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s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根据昆明传输台网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的P波初动资料,得到两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5给出它们的结果,图11是相应的上半球投影图。
   

    两次地震的矛盾符号比都为20%。 

   5  震源机制解 

Table 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Shidian earthquakes 
 

编号

节面Ⅰ

节面Ⅱ

P轴

T轴

B轴

X轴

Y轴

结果

来源

走向

倾向

倾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方位

仰角

1

169

SW

42

332

NE

49

250

4.2

6

80

160

8.8

62

41

260

48

王绍晋

2

194

W

85

285

N

78

60

5

329

12

173

77

15

12

284

5

王绍晋

注:编号1为1991年7月1日施甸5.0级地震结果;编号2为1991年7月22日施甸5.2级地震结果。  

 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它们的主压应力轴都为北东东,与当地区域应力场接近,仰角都较小,接近水平。结合震区主要活动断裂,等震线及余震分布图像资料分析,认为7月1日5.0级地震的节面Ⅰ为它的主破裂面,它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与震区地表断裂③具有一致的错动性质。7月22日5.2级地震的节面Ⅱ为它的主破裂面,它与最内等震线长轴方向和断裂①之间有30多度的夹角,但其错动性质与断裂①一致。表现为以左旋水平剪切错动为主。综上所述,认为两个5级地震破裂面走向间夹角达64°,构成一对近似共轭的破裂面。

11  施甸5.0、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 11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s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图1和图12为震中附近地区的测震台站和定点前兆台站分布图。地震发生在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的西南部。

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共有地震台站16个。其中:测震台13个,前兆台12个。有水化、水位、水温、水流量、地磁、地电、重力、地倾斜、短水准、短基线等11个观测项目。在0~100 km距离内分别有地震台站6个,其中测震台4个,前兆台5个,台项23个。101~200 km内有地震台10个,其中测震台9个,前兆台7个,台项23个。

此次地震前共出现23个异常项次,其中7个台站出现17条前兆异常,1条宏观异常,5条测震学异常。200 km内有定点观测异常15条(图13),前兆异常情况详见表6和图14~23。图17中,保山台4种离子观测
,是用日差分值的绝对值进行滑动(100日累计,1日滑动)处理得出的曲线,
从1987~1991年,仅出现过两次异常。定点前兆异常中,震前临震突跳共有7项 ,是群体性突变异常,较为可靠。由于两次地震相隔21天,是双震,所以分中 、短、临异常阶段时,以7月1日5.0级地震为准。

地震前,滇西地区几种较好的短临指标(对应率>70%)如b 值曲线、3级频度曲线、兰坪地震窗口、下关台水氡、水汞、保山台的水质均出现了异常。地震后,测震学异常基本恢复。大部分前兆异常分别在6月底或7月底异常结束,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只有少数,如龙陵水温、流量、鹤庆水氡、弥渡CO2在8月底结束异常。总之,该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较明显。 

图12  施甸地震定点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Fig. 12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fixed point precursor stations  before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s

 

 

 

图13  施甸地震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台项分布图 

Fig. 13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precursor anomalous items in fixed  point

              before the  M 5.05.2 Shidian earthquakes

 

 

  6  施甸5.0、5.2级地震异常情况登记表 

     Table6  Abnormal situation of the Shidian earthquakes 

 

图14  滇西地区 b 值曲线(3个月累计逐月滑动, ML =2.5~4.9)

Fig. 14  Sliding curve of accumulative  b -values month by month in Shidian area

              in   three months

 

 

图15  滇西地区半年频度图(ML =4.0~4.9)

Fig. 15  Curve of half year frequency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图16  滇西地区 M ≥3.0地震月频度图( M ≥3.0)

Fig. 16  Diagram of monthly frequency for the  M 3.0 earthquakes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图17  保山台水化滑动均值异常(100日累计,100日滑动) 

Fig. 17  Sliding curve of 100-day mean values of hydrachemistry amplitude

              anomaly   at Baoshan station

 

 

 

 

 

 

 

图18  洱源台水汞日均值曲线  

        (a)洱源九气台;(b)滇20井;(c)洱源江干  

Fig. 18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s of water mercury content at Eryuan station

 

 

图19  龙陵台水化日均值曲线 

       (a)水流量;(b)水氡;(c)水温;(d)SO-24

Fig. 19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s of groundwater at Longling station

 

 

 

 

 

图20  下关台水化日均值曲线

        (a)Hg;(b)CO2;(c)Rn 

Fig. 20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s of hydrachemistry at Xiaguang station

 

 

 

 

 

 

 

 

图21  弥渡台CO2日均值曲线

Fig. 21  Curve of daily mean values of CO2 content at Midu station

 

 

图22  剑川台水位日差分图

Fig. 22  Differential curve of daily values of water level at Jianchuang station

 

 

23  鹤庆水氡月距平值图

Fig. 23  Curve of monthly departure value of radon content in groundwater at

              Heqing station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1)前兆的时空演进特征:施甸地震前兆异常有由里向外逐渐扩展的现象。最先出现异常的手段是离震中很近的保山(Δ=30 km)水化,从1990

年年10月出现大幅度上升,然后是龙陵台(Δ=45 km)的水氡、水温也从1991年6月8日出现异常,再往后就是下关、弥渡、洱源、剑川、鹤

庆庆等地震前出现异常。

2)该次地震测震和其他前兆异常一共有22项(不含宏观异常),其中短临异常占18/22=82%(不含宏观);中期异常占18%。表明短临异常多。多次5级地震震例表明,中期异常以测震学为多,而此次地震中期异常绝大多数为定点前兆,这是此次地震的特点。

3)短临前兆异常出现时间同步是此次地震的又一特征。从图24时间进程图看出,大多数异常是从1991年6月初开始(占15/18)。如:下关台CO2、Hg、Rn,兰坪窗口,宁蒗异常小震群,龙陵台的流量、水温、Rn,弥渡台的CO2,洱源三个台的Hg,剑川水位等。这一事实可能是该时段区域应力场有所加强,进而引起某些特殊构造部位多点应力集中的共同表现。

4)震前出现“巨变”异常。在一系列前兆异常中,巨大的和前所未有过的异常应引起特别重视。此次地震前,龙陵水温日均值变化幅度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后从未出现过的。图19所示,在震前17天,日最高水温为91.5℃,变化幅度达6%。下关台CO2震前突跳,是正常变化量的1.9倍(图20),是1991年从未出现过的高值,这些震前“巨变”是此次地震又一特征。

(5)该次地震前,滇西地区 M ≥3.0和 ML 4.0~4.9地震频次同时逐渐增强,地震就在地震频度增多的背景下发生。

(6)在震前6个月,地震活动性与定点异常同步。(图24)显示一次中强地震前1~3个月出现明显的短期异常,从1991年4月份开始到6月底,地震学b 值曲线,频次曲线,前兆震群等相继出现异常。与此同时,前兆手段中的水化、水氡、水温、流量等也出现异常。以往震例,如1976年龙陵7.3、7.4和1978年下关5.3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往往先出现,这次有所不同。

图24  施甸地震前各类前兆异常时间进程示意图 

Fig. 24  Sketch for time process of various precursory anomilies

         before Shidian earthquake

 

 

总结与讨论 

1. 本次“双震型”成因的分析

 两次中强震的关系可能是共轭破裂。7月1日5.0级地震发生在北北西断裂③上,其节面Ⅰ为主破裂面,具倾滑型运动特征。7月22日5.2级地震发生在北东东向断裂①上,其节面Ⅱ为主破裂面,具走滑型运动特征。7月1日5.0级地震后余震活动并不沿其发震构造断裂③分布而是呈北东向扩展。而7月22日5.2级地震后,余震活动又不沿其发震构造断裂①分布,而是向北西方向扩展,这一互为垂直的余震活动图像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近似互相垂直吻合。一次地震事件前后区域地震活动均有一个聚散过程[4],它与震源区因动力失稳而处于应力剧烈调整状态相关。因此,其余震活动图像是否可以解释为:当7月1日5.0级地震发生后在震源区应力急剧调整过程中断裂①产生破裂直至7月22日发生5.2级地震,完成共轭破裂的全过程。而7月22日震后的余震活动是应力趋于平衡状态中的活动。综上所述,在现代地壳应力作用下,受力状态相近的共轭断裂是共轭双震破裂的构造条件。余震分布,最内等震线长轴方向、断层走向等多种结果一致,表现此次地震是共轭地震。

  2. 两次中强地震相继发生的时间

 两次中强地震相继发生的时间只差20天,如何判断是前兆还是震后效应是值得研讨的,如7月1日5.0级地震前龙陵台的水温、流量出现下降异常,7月22日5.2级地震后上述异常继续存在,其与地震前出现的形态,幅度均一样。问题是这到底是新的异常还是震后效应。当时只能从历史地震的特征类型、序列的衰减、能量比值等参数来判断地震类型,而对前兆特征了解甚少。能否根据地震后比地震前各项前兆异常幅度更大,异常的台站增多,异常分布面积更大,异常项目更多等作为新的前兆,如不满足以上情况,就应作为震后效应处理。

  3. 小震群

 1991年6月23日宁蒗发生了一串小震群,最大地震震级3.1级,位置在滇西北东条带的东北端。震群参数大多出现异常[5] K =0.82; u =0.99;η=1.68; b=0.90; H =1.2,最大地震能量/序列总能量=0.17,属于前兆震群,它是否与施甸地震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从滇西地震的时空分布可看出滇西地区存在一个北东条带[6],据刘蒲雄等[7]的观点“震群活动仅限于发生在条带或其延伸线上”,“出现一支条带时,主震一般位于条带的端部”。因此,我们可以综合条带的形成和震群序列参数异常情况来判断宁蒗小震群是施甸5.0和5.2级地震前兆震群,这只是一点浅薄认识,仅供参考。

 本文的编写得到罗平同志的指导,特此致谢。

 震源机制结果由王绍晋提供,一些前兆曲线由关雷、杨杰英、李宗兴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考  文  献 

[1] 侯学英等,施甸中强震地震的共轭构造特征,地震通讯,vol.1,No.1,1992。

[2]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滇西北地区活动断裂(中国活断层研究

    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3] 吴开统等,地震序列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傅征祥,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聚散及其讨论,地震地质,No.2,1983。

[5] 龙晓帆等,滇西地区小地震序列与中强震关系,云南震情研究,Vol.2,

    No.1,1990。

[6] 王兴辉等,龙陵-宁蒗地震带存在依据及地震活动性,地震研究,vol.8,

    No.1,1985。

[7] 刘蒲雄等,地震条带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中国地震,vol.5,No.1,1989。

 

  考  资  料 

  1)国家地震局地球所,中国台网临时观测报告,1991。

  2)侯学英等,1991年7月1日、22日云南省保山施甸地震灾害评估报告,云南省地震局,

     油印本,1991年8月24日。

  3)吴志平等,云南省199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油印本,1990.11。

  4)吴志平等,地震预报意见卡片,复印件,1991.6.14。

  5)龙晓帆等,地震预报意见卡片,复印件,1991.7.1。

  6)云南省地震遥测中心,云南地震(传输台网)速报目录,1991。

  7)云南省地质图说明书(1∶50万)云南省地质局,1981,10。

  8)云南省地震遥测中心,云南地震月报(区域台网)目录,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