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3日、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两次5.4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曲延军 王海涛
前言 | 地震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前 言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4月23日23时、24日08时新疆富蕴北可可托海矿区发生两次5.4级地震。微观震中分别为:47.5°N,89.6°E和47.5°N,89.7°E。宏观震中位于可可托海镇大桥西北附近,47.4°N,89.6°E。震中烈度Ⅵ度。富蕴、海子口、阿勒泰、克拉玛依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立即派出考察队,奔赴现场,进行震情监视和宏观考察工作。并在可可托海矿区架设了一个测震台。据调查,震中区北部和东部由于高山冰雪覆盖,无人烟,交通不便未能深入考察,极震区未造成人、畜伤亡。但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可托海矿区176栋土木结构的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15栋损坏较严重。
震区附近地震台站稀少。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1~7],1)~5),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用各种方法处理观测资料,仅发现2项测震学异常。临震前有少量宏观异常。
地震基本参数
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1。
表1 地 震 基 本 参 数
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earthquak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MS) |
震源深度(km) |
震中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1 |
1981 8 13 |
11 01 34 |
40°30′ |
113°26′ |
5.8 |
18 |
丰镇县
元山子乡 |
震级据2) 其余据3) |
|
地震地质背景
震区地处阴山-燕山东西向构造带与大兴安岭-山西新华夏隆起带及祁吕系东翼弧型构造带的复合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长期处于隆起状态。丰镇 5.8级地震发生在北东向红娘山断裂与北西向元山子-牛青山断裂的交汇部位(见图1)。
红娘山断裂位于丰镇县城东的红娘山西北侧,走向约为北25°东,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断续出露延伸近30km。
元山子-牛青山断裂位于丰镇东北,它自牛青山向东南经红土台至元山子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走向为北40─50°西,倾向不清,长约30km,东南端在元山子附近与红娘山断裂相交,沿该断裂发育了一系列火山口。
丰镇地区在历史上没有强烈地震的记载,但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却相当活跃。如1022年4月和1305年5月大同附近先后发生两次6.5级地震。1582年3月大同又发生5.0级地震,1673年10月天镇附近发生5.5级地震。这些地震与丰镇地震震中的距离仅60―70km。 |
 |
图1 丰镇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图
Fig.1 Seismogeologic tectonics in Fengzhen region
1. 倒转背斜; 2. 断裂破碎带; 3. 逆断层; 4. 正断层; 5. 推测断层;
6. 性质不明断层; 7. 火山口。
① 红娘山断裂; ②饮马河断裂; ③元山子-牛青山断裂; ④柏宝庄断裂
|
|
烈 度 分 布
丰镇5.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在丰镇县元山子乡巴音图、西富村、打石窑一带,北纬40°30′,东经113°30′,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 (见图2)。 |
 |
图2 丰镇5.8级地震等震线图
Fig.2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
Ⅶ度区(极震区):形态似肾状,长轴约22km,短轴约9km,面积近200km2,长轴走向大致为北20°东,长、短轴之长度比约为2∶1,这一形态与北东和北西方向的两组共轭构造有关。Ⅶ度区内房屋普遍产生裂缝,少数土窑、土房倒塌,河岸、山谷、崖头出现塌方,沿河谷走向出现地裂缝。
Ⅵ度区:其形态与Ⅶ度区相似,长轴约40km,短轴约25km,面积近1000km2。在Ⅴ度区内出现了2个Ⅵ度异常区。
有感范围,东至赤峰、北京,西到乌拉特前旗,南至石家庄、太原,北到赛汉塔拉,面积约30万km2。
|
|
|
地 震 序 列
根据内蒙古、山西、河北交界地区的测震台网及震中区两个流动台资料,丰镇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ML ≥1.0级。据资料4),自8月13日5.8级地震发生至8月27日,共记到余震357次,其中ML ≥3.0级4次(表2);2.0≤ML<3.0级85次;1.3≤ML<2.0级130次。
表2 丰镇5.8级地震序列目录(ML ≥3.0)
Table 2 Catalogue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sequence
编号 |
发震日期 |
发震时刻 |
震 中 位 置 |
震级 |
震源深度
(km) |
震中
地名 |
结果
来源 |
年 月 日 |
时 分 秒 |
北 纬 |
东 经 |
ML |
MS |
1 |
1981 8 13 |
11 01 34 |
40°30′ |
113°26′ |
|
5.8 |
18 |
丰镇 |
4) |
2 |
1981 8 13 |
11 06 51 |
40°30′ |
113°25′ |
3.2 |
2.5 |
|
丰镇 |
3 |
1981 8 13 |
11 13 40 |
40°31′ |
113°24′ |
3.2 |
2.5 |
|
丰镇 |
4 |
1981 8 13 |
11 26 48 |
40°30′ |
113°24′ |
3.1 |
2.4 |
10 |
丰镇 |
5 |
1981 8 13 |
12 02 59 |
40°30′ |
113°23′ |
3.0 |
2.3 |
10 |
丰镇 |
余震的空间分布见图3和图4。地震序列的M-t图、应变释放曲线和 b值曲线示于图5―7。 |
 |
图3 丰镇5.8级地震余震震中分布图(1981.8.13―1981.8.27,ML ≥1.0)
Fig.3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
 |
图4 丰镇5.8级地震余震深度剖面图(1981.8.13―1981.8.27; ML ≥1.0)
Fig.4 Profile for depth of aftershocks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a) 沿纬向深度剖面图;(b) 沿经向深度剖面图
|
 |
图5 丰镇5.8级地震序列M-t图(1981.8.13―1981.8,19 ,MS ≥1.0)
Fig.5 M-t diagram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sequence
|
 |
图6 丰镇5.8级地震序列应变释放曲线(MS ≥1.5)
Fig.6 Strain release curve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sequence(MS ≥1.5)
|
 |
图7 丰镇5.8级地震序列b值曲线 (1981.8.13―1981.8.31,ML ≥1.0)
Fig.7 b-value curve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aequence
|
丰镇5.8级地震余震序列的b值为0.87,p值为1.74。5.8级地震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99%,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震型。
|
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主破裂面
收集了全国61个地震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丰镇5.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见表3和图8),符号矛盾比为16.7%。本次地震存在着发震断层与推断的地震主破裂面不符的问题。
表3 丰镇5.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Table 3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编号 |
节面Ⅰ |
节面Ⅱ |
P轴 |
T轴 |
B轴 |
X轴 |
Y轴 |
结果来源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方位 |
仰角 |
1 |
78 |
168 |
55 |
347 |
直立 |
90 |
213.5 |
24 |
111 |
22 |
347 |
55 |
78 |
0 |
167.5 |
35 |
3) |
据地震地质野外考察及等震线长轴展布方向认为,北东25°左右的红娘山断裂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根据余震震中分布则认为,震源机制解中北东东78°的I节面为这次地震的主破裂面3)。文献[1]利用广义瑞雷波方向性函数估算的丰镇地震破裂方向为北东40°,破裂长度为6.9km。因此,丰镇5.8级地震的主破裂面目前尚难确定。 |
 |
图8 丰镇5.8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Fig.8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
地震台网及前兆异常
丰镇5.8级地震发生在内蒙古、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内蒙古一侧。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有19个地震台点,其中测震台14个,前兆手段19台项(图9)。这次地震前出现地震活动性异常5项,其它前兆异常3台项,它们分别占定点前兆观测台站数的30%和台项数的15.8%。异常情况见表4和图10―18。
表4 异 常 情 况 登 记 表
Table 4 Abnormal situations
号 |
观测项目 |
台站或观测区 |
分析方法 |
异常判据及观测误差 |
震前异常起止时间 |
震后变化 |
最大幅度 |
震中距(km) |
异常类别 |
图号 |
异常特点及备注 |
1 |
地震频度 |
阴山带 |
N-t |
超出1倍均方差 |
1980.8―1981.8 |
曲线下降 |
|
|
AI |
[4] 14 |
震前小震活动增强 |
2 |
缺震 |
阴山带东段 |
Mmax-t |
低于1倍均方差 |
1979.2―1980.6 |
曲线上升 |
|
|
AⅡ |
10 |
|
3 |
地震窗 |
石硼峪 林县 昌黎 |
N-t N-t N-t |
震前频次较低 震前频次较低 震前频次增高 |
1980.1―1981.8 1980.2―1981.8 1980.12―1981.8 |
曲线上升 曲线上升 曲线下降 |
|
540 750 490 |
AⅡ AⅡ AⅡ |
11 16 13 |
|
4 |
小震条带 |
丰镇地区 |
MS≥1.0 |
形成两条小震条带 |
1980.8―1981.8 |
震后不明显 |
|
|
AⅡ |
14 |
|
5 |
三项指标 ( E、N、S ) |
华北 |
频度、面积、震级 |
三项指标超限 |
1981.2―1981.7 |
恢复 |
|
|
AI |
15 |
|
6 |
视电阻率 |
呼和浩特 |
月均值 |
突降1% |
1981.3― |
震后缓慢回升 |
1.2% |
160 |
BI |
12 |
|
7 |
地下水位 |
万全 |
整点值 |
突升、突降 |
1981.7.26― 1981.8.11 |
正常 |
10mm |
113 |
CⅡ |
17 |
出现一组异常 |
8 |
地下水位 |
大同南田村D2井 |
日均值 |
测值大幅度下降 |
1981.7.26― |
震后回升 |
1.9m |
52 |
CⅠ |
18 |
|
|
 |
图9 丰镇5.8级地震前周围地震台站分布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S 5.8 Fengzhen earthquake
|
 |
图10 阴山带东段1970―1983年缺震曲线
Fig.10 Curve for lack of earthquake of the east section of
Yinshan zone(1970 ―1983)
|
 |
图11 石硼峪台小震频度曲线[2]
(tS-tP≤12s, ML≥0.5; 半年累计, 1个月滑动)
Fig.11 Frequency curve of small earthquakes at Shipengyu station
|
 |
图12 呼和浩特台视电阻率月均值曲线
Fig.12 Curve for monthly mean value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at
Hohhot station
|
 |
图13 昌黎台小震频度曲线[2]
(tS-tP≤12s, ML≥0.5; 半年累计, 1个月滑动)
Fig.13 Frequency curve og small earthquakes at Changli station
|
 |
图14 5.8级地震前丰镇地区小震条带分布图
(1981.1.1―1981.8.12; MS≥1.0)
Fig.14 Distribution of small seismic belts before the MS 5.8
earthquake at the Fengzhen region
|
 |
图15 华北地区中强地震三项指标(E、N、S)
(北纬34―42°;东经110―125°; ML≥3.0, 唐山震区除外)
Fig.15 Three indexes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
 |
图16 林县台小震频度曲线[2]
(tS-tP≤5s, ML≥0.5; 半年累计, 1个月滑动)
Fig.16 Frequency curve of small earthquakes at Linxian station
|
 |
图17 万全水井水位整点值曲线[2]
Fig.17 Curve for integral value of water level at Wangquan well
|
 |
图18 大同南田村D2井水位日均值曲线
Fig.18 Curve for daily mean value of the water level og No. D2 well at Nantian village, Datong
|
异常特征分析
丰镇5.8级地震后,虽然发现、收集到的异常资料不很多,但通过对这些异常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从时间、空间上看到丰镇5.8级地震异常变化的某些特征。丰镇5.8级地震异常出现的时间最早为一年左右,最晚为临震前数小时。早期出现的异常多为地震活动异常。例如:中小地震频度、缺震、“窗口频度”、小震条带分布等。临近地震发生时,台站的某些前兆观测数值开始出现异常,主要有视电阻率和地下水位。从异常的空间分布看,有大范围(200―300km)的地震活动异常。如阴山带的中小地震频度、缺震曲线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石硼峪、昌黎、林县台的小震频度等;也有中等范围(100―200km)的地震活动和一些前兆异常;还有更小范围的前兆短临异常。 此外,不同空间尺度的异常,在时间上也有差异,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异常,多出现在震前一年左右;而震前几个月出现的短期异常,多在中等尺度的空间范围;短、临异常的范围更小,且变化幅度较大。
参 考 文 献
[1] 刘万琴,一些地震的震源参数的研究,地震学报,Vol. 6,增刊,1984。 [2]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成果汇编测震学分册,地震出版社, 1989。 [3] 蓝秀英等,内蒙丰镇5.8级地震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华北地震科学,Vol. 4, No.1, 1986。 [4] 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76―1980),地震出版社,1990。
参 考 资 料
1)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关于1981年4月26日博克图5.6级地震后在内蒙古全境多点发生MS =3―4级地震现象的报告,内震析字(81)54 号文(打印件),1981.5。
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 地震速报目录, 1981.8。 3)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自治区丰镇5.5级地震初步总结,内蒙古地震(铅印件),No.3,1981。
4)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丰镇5.8级地震余震目录,1981.9。
|